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
滿額折

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王陽明的傳記,是唯一一部以「知行合一」的角度詮釋王陽明一生的全傳。
在朱熹的理學為當時唯一主流的社會下,王陽明突破重圍,悟道出自己的心學「陽明學」。

心學大師縱橫天下之不敗傳說
知行合一駕馭人性之經典傳奇
華人書市銷售突破120萬冊!
近代最具影響力「心學」
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等共同擁躉。

「陽明先生,百世之師」
「我輩今日求精神教育,舍此更有何物。」
--梁啟超
「日本人讀懂了知行合一,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南懷瑾


【內容簡介】
有一天,心學橫空出世,這戲劇性的悟道被後世稱為「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意思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外求,人人都是聖人。


要瞭解他的思想,就要先認識他的一生
王陽明,被後世稱為明代第一強人,反對朱熹理學追求「理」的方法,強調「心即是理」及「致良知」,一舉創建影響後代深遠的王陽明心學。他一生經歷了仕途的不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與無人問津的落寞,但逐漸透過悟道獲得平靜,並透過「知行合一」橫掃戰場、擁有信徒萬人,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戰場不在外而在心上:王陽明的攻心術
王陽明率領文弱的士卒,擺平了數十年的巨寇;以幾封書信,35天內平定甯王之亂;徹底掃清困擾政府多年的匪患。他的戰爭是心理戰,以虛虛實實的戰術,攻破敵人的心防,讓人的心慌亂,動起來沒有章法,再趁勢而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知行合一
面對外境的騷亂、內心的不安與現實的考驗,本書教你藉由「致良知」找到生命的方向、行動的準則,並以「知行合一」的力量,讓自己達到在逆境中仍身心放鬆,不被事物牽動的境界。

作者簡介

度陰山
知名歷史作家
三智陽明研究院執行院長
新時代陽明心學研究者及實踐者

著有暢銷書籍《帝王師:劉伯溫》及《成吉思汗:抑制征服世界》。極其善於挖掘史料中易被他人忽視的內容,其研究及相關著作,力求更為忠實地呈現歷史名人的形象,以及他們的成功方法。

序 章 心學誕生的前夜
心學橫空出世

如果老天爺在一五〇八年高坐雲端俯瞰人間,他會看到這一年發生在地球上的一些大事。在中國,大明帝國的實際領導人劉瑾創建了內廠,這是繼明帝國三大特務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之後的又一更加殘暴、更加摧殘人性的機構;在日本,幕府掀起的內訌颶風歸於平靜;在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軍隊進攻威尼斯共和國失敗;在中美洲,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羅人運到西印度群島作為奴隸,美洲的「黑奴」便是自此開始。
老天爺如果擦亮雙眼仔細觀看,還會看到未來的宗教精神導師馬丁‧路德正在威頓堡大學慷慨激昂地鼓吹他自己的宗教思想。如果他將注意力轉到中國,則會看到廣西柳州的農民起義被血腥鎮壓,看到山東曹州的農民正在掀起抗暴的烽火,還能看到已上任三年的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正在紫禁城裡不眠不休地縱欲。
只有一件事他可能沒有看到,或者說,他不屑於看到。這件事發生在大明帝國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當事人是驛站站長王陽明,叫「龍場悟道」。多年以後,中國思想史把它定義為:心學的誕生。
老天爺看不到,是因為貴州龍場在原始森林中,連目光最敏銳的鳥兒都看不到;老天爺不屑於看到,因為那時的心學還未散發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七年後,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在他一五二九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一五一三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學帶回日本,三百多年後,日本人在王陽明心學影響下發動了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而成為世界強國。
所有的一切都無可置疑地表明,心學是一門能讓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的神奇學說。不過在一五〇八年它來到人間時,恐怕只有王陽明一人認為它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偉大思想的誕生一樣,表面上看,心學誕生在電光石火間。一五〇八年一個春天的夜晚,王陽明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他的兩個僕從被驚醒時,他已開始自言自語:「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復理,到心的『良知』沒有障礙,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想到這裡,王陽明感覺到胸中爽快異常,向著靜寂的夜空一聲長嘯。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多年以後,當心學璀璨奪目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王陽明為什麼突然「頓悟」出心學,而不是別的什麼「學」?如果以「既成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必然使人發笑。因為就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即使王陽明本人也對自己何以能創建心學沒有一目了然的答案。龍場悟道後沒過幾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問他:「堯舜那樣偉大的聖人為什麼不製作禮樂,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聖人的心是面明鏡,物來則照,物不來也不去強求。堯舜沒有製作禮樂,只是因為他們那個時代還不需要,沒有這件事來找他們。周公制作禮樂,只是因為禮樂這件事刻不容緩,來找周公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時勢造英雄。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時勢造就了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呢?

目次

序 章
心學誕生的前夜
心學橫空出世
心學誕生的前夜

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何謂第一等事?
兩件荒唐事:新郎失蹤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轉捩點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劉瑾風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釋厄路5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敵人
心學的政治力
朱陸異同
貴人王瓊

第二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
橫掃詹師富
勝敗由心,兵貴善用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金龍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用計
定力的交鋒
只怕有心人
心學入門課――《大學問》
風雨又來

第三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不被待見的寧王
朱宸濠的理想
針鋒相對
寧王革命了
安慶保衛戰
決戰朱宸濠
何必如此費心?
真誠的權變:最難不過鬥小人
致良知
偉大的楊廷和
不許來京
再見,楊廷和

第四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萬人齊捧王陽明
李福達案
有請王陽明
走在成聖的路上
謝謝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掃穴
追憶祖先
賞還是罰,這是個問題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外篇之一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於自己的心
去心中賊之私情
去心中賊之私欲
閒思雜慮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規
我們該追求什麼?
如何對付惡?
不要操心
獲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對立

外篇之二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格物致知
「心即理」與「性即理」
心外無理
萬物一體
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為何說「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為何單獨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發動便是行了
實踐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斷力
如何光復良知?
致良知:聽從第一感覺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後記

書摘/試閱

心學的政治力

一五〇九年,王陽明在貴陽書院正式講學。按理,他有了傳播自己學說的平臺本該高興。但在來貴陽的路上,他心事重重。表面上,席書服膺他的心學,實際上,作為主管教育的省長,席書面臨一個困局:他對王陽明心學心悅誠服,但王陽明心學並非是考生輔導課,而他的工作職責就是讓自己轄區內的考生通過科舉考試。王陽明也面臨一個困境:他的心學目標是給考生指明聖賢之路,而考生的目標卻是讀書做大官。如果他一門心思宣揚和朱熹理學截然不同的心學,那考生的目的就無法實現。想讓考生的理想實現,就必須要講朱熹理學。這個困局也是他當初婉言拒絕毛科的根本原因。不過好像事情沒有他想的那麼複雜,席書用一句話就撫平了他的憂慮:講你最想講的。
王陽明在貴陽書院講的主要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當時的人仍然按照朱熹的思路,想把一切天理都捕捉到手,然後再去實踐。長此以往,每個人都擁有了一種本事:嘴上功夫天下第一,一旦要其動手,就會束手無策。他希望能改變這種讀書人的毛病。當然,「知行合一」實際上也是他心學「心即理」和「事上練」的延伸: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那我唯一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去實踐來驗證我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尋找天理。這種思路有個莫大的好處:心中有天理,那我們就不必再去尋找天理,如此一來,我們就節省了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可以用在實踐中。這樣一來,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理想。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這裡,它也正是王陽明心學的閃光點。
實際上,知行合一和事上練只是「致良知」的一個前奏,真正動人心弦的是他心學思想的精華―致良知。
一五〇九年,王陽明在貴陽書院講「知行合一」,他的門徒開始逐漸聚集,他的聲望已今非昔比。人人都認為他應該不僅僅是個教育家和思想傳播者。既然「知行合一」,他應該把他的知和行結合起來,所以在一五一〇年農曆三月,他三年的貶謫期限結束後,在貴州多名官員的推薦下,他被任命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縣令。一個和曾經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政府官員王陽明正式登場。
他已脫胎換骨,不是從前那個對仕途毫無熱情,總是請假的王陽明了。他意氣風發,但又謙虛地說,雖然經國之志未泯,但三年來不曾參與政事,恐怕不能勝任一縣之長的工作。他不幸言中,當廬陵縣的父母官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
以當時政府官員的角度來看,江西最惹人注目的「特產」就是刁民,尤其是吉安府廬陵縣,簡直是刁民生產地。王陽明前任一位姓許的縣令在廬陵待了三年,臨走前身心俱疲,奄奄一息。在給上級的述職報告中,他說,如果世界上真有地獄,如果非要讓我在地獄和廬陵選一個,那我選前者。在他眼中,廬陵人就是惡棍,市儈的小人。他絞盡腦汁也搞不明白下面的事實:廬陵人特別喜歡告狀,先在廬陵縣內上訴,如果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就會離開廬陵上訪。
許縣令聲稱,他辦公桌上每天都會堆積一千份以上的訴訟案卷。這使他生不如死。後來他採取嚴厲的手段,將告狀人關進監獄。可這些人太機靈,一群流浪漢特意來告狀,為的就是進監獄後有吃喝。
許縣令無計可施,只能請辭,他的接班人王陽明就來了。
王陽明一到廬陵縣,縣令的幕僚們就把該地百姓的喜好告訴了他,並且特意指點王陽明,對付他們,只能採取高壓政策。
王陽明將心比心,分析說,自古以來民間就有「民不與官鬥」的生存智慧。如果民總是和官過不去,那只能說明一點,他們的權益受到了侵犯。
幕僚對王陽明一針見血的分析卻不以為然,他們指出,廬陵是四省交通之地,魚龍混雜,是非極多。人沒有定力,自然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每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因為在這種環境下省油,就沒辦法生存。
王陽明仍然堅信這樣一點:普通平民在什麼時代都是弱勢群體,弱勢群體每天燒香求佛保佑不被政府欺壓都來不及,哪裡還有心情找政府的麻煩。如果他們真反常地時常找政府麻煩,那肯定是政府有問題。
這是一種心理分析法,答案往往是正確的。上級政府攤派到廬陵的賦稅相當重,當然,這並不是政府的錯。中國古代政府靠壓榨百姓生活是政治常態,「輕徭薄賦」的政府鳳毛麟角。吉安政府對廬陵的賦稅中有一項是關於葛布(葛的纖維製成的織物)的,問題是,廬陵不產這種東西。對根本就沒有的東西收稅,百姓當然不幹了。
王陽明還未坐穩廬陵縣縣長那把交椅,一千多名百姓就敲起了戰鼓,向新來的大老爺投訴,聲稱他們絕不會繳納葛布的稅。
王陽明看了狀紙,又看了案宗,發現這的確是一項莫須有的稅收。於是,他答應廬陵百姓,會要求上級政府取消這個稅,甚至是取消更多沒有必要的稅。這種包票打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王陽明陷入了困局:賦稅任務是上級攤派下來的,下級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證完成任務,沒有任何藉口。但有的賦稅是不合理的,強行徵收,百姓的反應一定是極為惱火。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激起民變。
王陽明是那種一定會為民請命,但絕不會直來直去的人。他找來前屆政府的工作人員,詳細向他們詢問廬陵賦稅的來龍去脈。這些人就把事實告訴了他。三年前,廬陵的賦稅還沒有這樣高,自來了位宮廷稅務特派員(鎮守中官)後,廬陵的賦稅就翻了三番。據這些工作人員說,這個特派員姓王,是個宦官,平時就住在吉安府政府的豪華大宅裡,裡面每天鶯歌燕舞。
王陽明清晰地意識到,這個姓王的宦官就是罪魁禍首。只要搞定他,廬陵縣不該繳納的賦稅就會灰飛煙滅。他給吉安府長官寫了封信,他知道那位王太監肯定也要看信,所以信的內容其實是寫給王太監看的。他說:「我在看廬陵的稅收記錄時大為驚異地發現,三年前廬陵的賦稅總額是四千兩,可這三年來卻達到萬餘兩。我先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在別的地方賦稅都在負增長的時候,廬陵縣卻呈直線增長。不過我又仔細看了賦稅名錄,發現有些東西根本不存在,卻還要收稅。我還聽說,以鎮守中官為首的收稅大隊來廬陵像是土匪搶劫一樣。我現在有個小疑惑,這些賦稅是上級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的規定嗎?還只是我們吉安府的規定?交稅的日子馬上要來了,可最近這裡發生了旱災,瘟疫又起。如果再強行收稅,我擔心會激起民變。俗話說,饑人就是惡人。一旦真有民變,我不知該如何向上級政府交代。」
他最後說:「我對於這種收稅的事真是於心不忍,而且勢不能行。如果你們認為我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我請求辭職。」王太監看到這封信,冷汗直冒。如果這封信不是王陽明寫的,那他不會恐懼。一個對自己都敢下狠手的人,對於別人的幾句要脅就繳械投降,那他就不是個合格的太監。可王陽明的要脅不同,王陽明此時雖然只是個小縣令,但他的弟子遍佈全國,中央政府也有他的舊知新友。天蓬元帥雖然被貶下凡間做了豬,但人家畢竟也是天上來的。
王太監對吉安府長官說:「我看這廬陵的賦稅是有問題,暫時免了吧!等王陽明走了再恢復。」
廬陵人感激王陽明,幾乎痛哭流涕。王陽明趁勢發布告說:「你們打官司,我不反對。但我看你們之前的狀紙是專業人士撰寫的,又臭又長,毫無閱讀快感可言。今後你們如果再告狀,要遵守以下幾點要求:首先,一次只能上訴一件事;其次,內容不得超過兩行,每行不得超過三十字;最後,你認為和對方可以解決的事,就不要來告狀。如果有違反這三條的,我不但不受理,還要給予相應的罰款。」
這份告示貼出時,百姓們還沉浸在減免稅收的歡樂中,所以一致認為,打官司是沒有良知的表現,今後要改。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心境已被王陽明悄無聲息地改變了。
王陽明趁熱打鐵,繼續對他們的心靈世界進行改造。針對當時瘟疫橫行的現實,王陽明寫了篇感人肺腑的佈告。他說:「雖然是天災,不可避免,也不能違抗,所以我們要適應它,並且在適應它時感悟人生道理。你們怕傳染,所以就把得了病的親人拋棄,表面上看他們是因瘟疫而死,實際上是死於你們的拋棄。瘟疫並不可怕,透過正確的方法可以控制,可怕的是人心,一旦你們的心被恐懼侵襲,就會讓你們做出沒有天理的事來,這是逆天啊!我現在為你們指明一條消滅瘟疫的道路,那就是用你們的心。你們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你們不必去外面尋求任何東西,只要讓你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萬事大吉了。」
不過,王陽明也承認,道德雖然是每個人自己的問題,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來時間的俗氣所污染,已不能自動自發地流露,所以必須要樹立道德楷模,讓道德楷模喚醒他們內心正要睡死過去的善良。
他的辦法是老辦法,但老辦法往往是最管用的。他恢復了設立於朱元璋時代,早已名存實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兩亭」制度。他要求廬陵縣所管轄的各鄉村都要設立這「兩亭」。旌善亭是光榮榜:凡是熱心於公益事業、樂於助人、為國家和地方做了貢獻的人,在該亭張榜表彰,樹立榜樣。這是存天理;申明亭是黑榜:凡是當地的偷盜、鬥毆或被官府定罪的人,名字都在此亭中公布,目的是警戒他人。這是去人欲。
所謂政治力,無非是一個人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王陽明在廬陵,首先必須要處理好和上級的關係,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官帽;其次他還必須要搞好和下級的關係,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意志透過他們來實現;他更必須要關心的就是他和百姓的關係,因為百姓是他實際上的衣食父母。但讓人沮喪的是,「父母官」大都熱衷於和上級處理好關係,偶然會用心於下級關係的維護,很少有官員會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處理和百姓的關係上。理由很充分,中國古代是專制社會,百姓不是他們的權力源泉,上級才是,皇帝才是。
王陽明截然不同,他全身心要解決的就是他和百姓的關係。我們注意到,他處理這層關係時的思想就是先讓百姓有道德感,也就是喚醒他們向善的心。讓他們專注本職,不要以和自己內心無關的官司為人生目標。
同時,他還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百姓的難處就是他的工作內容。比如他在廬陵縣城視察時發現廬陵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木材,巷道狹窄,又沒有磚牆相隔,一旦失火,那將是滅頂之災。於是,他就發出命令,要那些臨街民居退進三尺,以拓寬街道用來做防火帶,疏散人口;店鋪店屋退進二尺,做防火巷;每戶出一錢銀子,用來為臨巷道的房屋建磚牆,隔離火勢。
他到廬陵幾個月都沒有下雨,於是他吃齋一個月,停止徵稅,釋放輕罪的犯人。不知是不是由於他的誠心真的感動了老天,一個多月後,一場傾盆大雨降臨廬陵。
任何人都看得出,他是真的以百姓心為己心。但我們應該知道,王陽明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在基層工作的經驗。按朱熹的說法,你沒有工作經驗,就不可能知道這份工作的道理,那你就無從下手。你必須先透過書本或者是前任的工作總結「格」出你工作的道理,才能勝任這份工作。王陽明用事實反駁了朱熹,按王陽明心學的說法,天理就在我心中,我之前所以沒有顯露在基層工作的那些道理,是因為我沒有碰到這個機會,現在我碰到這個機會,那些道理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我不需要向外求取任何關於基層工作的道理。
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用心,只要你用心為百姓好,就能想到為百姓做任何好事的道理,然後去做就是了。
這正如他對弟子徐愛說的,孝順父母還需要去外面學什麼?只要你有孝順父母的心,就必然知道,冬天來了要給父母添衣服,夏天來了要給父母打扇子。正如他在廬陵一樣,只要有一顆為百姓的心,就必然會想到百姓的房屋存在防火隱患,這種道理,不需要去外面尋求。
當然,王陽明不僅是個高超的政治家和戰略謀劃家,還是個能靈活處理具體事務的幹練技術官僚。下面這件事就是證明。
廬陵不僅訟棍多,惡棍也多。王陽明曾活捉了一個綽號「王和尚」的強盜。經審訊,王和尚是一個強盜團夥的左右手,這個強盜團夥做了很多大案要案,經過王陽明的一番心靈啟蒙,王和尚居然良知發現,供出了老大多應亨和老二多邦宰。二人很快被緝拿歸案,並且招供。王陽明將他們送到上一級政府。但過了不久,王陽明收到上級的抗訴信,信中說,這件案子是冤案,多應亨和多邦宰是純粹的良民,之前發生的刑事案件都是王和尚一人做的,而且王和尚已經承認。上級政府要王陽明重新審理此案。
這案子並不難斷,三人作案時的目擊者有很多,當時也取證了。而且三人也承認了罪行。如今翻案,只有一種可能:多應亨和多邦宰的家人打點了王和尚,要他一人頂罪。
王陽明不想讓罪人逍遙法外,他決心讓這三人重新親口承認罪行。開庭審問前,王陽明叮囑他的幕僚說,當審訊到一半時,你就來找我,裝作有要事的樣子。幕僚聽從。王陽明上堂後從頭到尾問了一遍,王和尚一口咬定罪行都是他一人所犯,和多應亨、多邦宰無關。這時,王陽明的幕僚走出來說有要事,王陽明離開。趁著三個罪犯不注意時,王陽明偷偷地鑽進了桌子下。過了一會兒,王和尚見大堂上只有他們三人,就低聲地向二人說道:「等會兒可能要給你們上刑,只要你們能忍耐下來,我就能替你們脫罪。」他話音剛落,王陽明就從桌子底下爬了出來,一面整理衣服,一面微笑地看著驚愕萬分的三人。
這是王陽明「機詐」的又一典型事例,王陽明絕非是一本正經的冬烘學究。處理實際問題,他向來都是靈活多變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