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療癒藝術【首刷珍藏版】:色與空的極致視覺體驗(限量附贈全球獨家精美海報,兩款隨機出貨)
商品資訊
系列名:眾生
ISBN13:9786267219270
替代書名:Painting Enlightenment: Healing Visions of the Heart Sutra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作者:葆拉‧荒井
譯者:雷叔雲
出版日:2023/04/13
裝訂/頁數:精裝/200頁
規格:26.6cm*19.7cm*1.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首刷限定:隨書加贈全球獨家海報(2款隨機出貨)
☆精美書衣+精裝封面+獨家海報+全彩內文=1本值得珍藏的禮物書
達賴喇嘛盛讚:
「他的畫有一種力量,能表達佛教和科學兩者看待實相的共鳴之處。」
本書共收錄五十多幅日本書法家兼畫家岩崎常夫的畫作。岩崎常夫曾是中學教師和獲得國家獎金的生物學家,他五十五歲開始學習書法,七十歲才提筆作畫。他曾親身經歷二次大戰,不僅目睹有形的建設和生命遭到毀壞;戰後,倖存者內心無形的創傷也仍揮之不去。因此他問自己:「我如何把我學到的生、死和療癒,傳遞給他人?」這就是促使他拿起畫筆的原因。
岩崎畫作的特殊之處在於融入以細密字書法抄寫的《心經》,細密字書法能創造線條流動的效果;而在畫作中融入經文,是希望能讓觀畫者直接地看見佛法。他畫出常見的瀑布、花草等外在物質,即佛學中的「色法」,但若走近觀賞,會發現這些色法皆由經文構成,呈現出色法的變化是由於相互依存的本質,來說明「無常」和「色即是空」的道理。
從岩崎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發現科學家式的精準,也能看到日本藝術家的美學,還有慈悲智慧的佛教徒心靈。他選擇《心經》作為全部作品的主要元素,可知其畫作中秉持的思想。他的精神體現在每一筆觸中,期許繪畫能超越語言障礙,讓不同文化的讀者感受到《心經》的智慧與慈悲力量,且能從視覺上開始親近佛法。
作者簡介
葆拉‧荒井Paula Arai
哈佛大學博士,曾於日本名古屋愛知專門尼僧堂習禪,著有《Women Living Zen: Japanese Buddhist Nuns》(牛津大學出版社)和《Bringing Zen Home: The Healing Heart of Japanese Buddhist Women’s Rituals》(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共同編輯《Oxford Handbook of Buddhist Practice》(牛津大學出版社)。
她的研究曾獲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梅隆基金會、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美國宗教學院、路易斯安那藝術家與學者獎的資助。她經常公開演講,帶領療癒儀式坊,策畫數個岩崎常夫的畫展,現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佛教研究副教授。
譯者 雷叔雲
台大畢業,赴美取得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於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作二十餘種均屬佛法、禪法、心理、宗教等領域,以《生命不再等待》一書榮獲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名人/編輯推薦
譯序
以視覺藝術旁注《心經》
雷叔雲
歷來多少人把《心經》的名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視為概念迷宮或神祕經驗,說是千古第一公案,也不為過。本書主人翁岩崎常夫先生卻從中找到了創作的泉源!
玄奘大師的《心經》譯本僅兩百六十字,短小而凝煉,深獲人心,是傳誦最廣的版本。本經與《大般若經‧學觀品》的文字高度相似,推想是古德見適於推廣而特為摘出,作單行流通。因為此品內容正是大乘佛法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的心要,因此題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人間《心經》
歷來禮敬《心經》,多以音聲持誦,當作日課或晚課,晚近還有自創音律,採合唱或獨唱的形式。當然,富於視覺效果的寫經也不遑多讓,抄經是文人傳統,歷來書家傳寫《心經》者甚多,各得其妙。例如民國弘一大師以清簡的風格書寫《心經》,其淡如水,卻天心月圓。
眼光拉到同樣浸潤在北傳佛教的日本,譯者曾在寺院佛龕前,見信徒抄寫一疊一疊的《心經》作為供養。京都近郊的西芳寺以細緻的苔蘚庭園聞名,又稱苔寺,入寺前要求抄一遍《心經》,不啻有繳交靜心/淨心證明以取得入場資格之意。岩崎先生則獨樹一幟,以嚴謹的細密小楷抄寫《心經》,延伸成線條或平面,形成富含寓意的物象。
一般說到寫梅寫竹、寫意、寫經的「寫」,是指充分利用毛筆的軟性,筆尖筆腹可朝任何方向,並提按至任意高度,在紙上作書作畫。岩崎先生的「寫」可說集以上之大成。本書作者葆拉‧荒井教授在紙上策展岩崎先生的畫作,不時提醒我們,畫家是如何解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非概念,非神祕
其實這四句不能單獨看,接下來還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其實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有同樣的特性,「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繼續讀下去,豈止五蘊?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二緣起(無明,乃至老死)、四諦(苦、集、滅、道)等諸法(一切現象),無一不是「諸法空相」。
這與我們一般人的直覺經驗大相逕庭:「色受想行識……苦集滅道」這一切法,明明是「有」(存在),而「空」不是「沒有」嗎?有與空的關係怎會是「即是」和「不異」呢?
從「有」來看,世間林林總總的現象,軌則不外果從因生,譬如一旦苦受生起,則感受、情緒、認知、價值觀、生理……霎時改變,而這些現象,又可造成其他的果,於是在另一脈絡中,它們又成為因了。因果網絡中的各種現象瞬息萬變,是活活潑潑的動態,找不到實存、獨存、恆存的「自性」,因此,「有」其實是「緣起有」,緣起的存在現象中,每一法之間都相依相待,依因緣條件而「有」,因此經上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依此而修,當可了悟諸法生滅無常、常性空寂,又是因緣和合、我性空寂,所以生不是堅堅實實的生起,滅也不是堅堅實實的滅去,無所謂實生實滅,正「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轉從「空」來看,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唯有「空」寂才能現起世間雜然紛陳的「有」。因此,「有」因「空」而成立,「空」也因「有」而彰顯,兩者不離不隔,相即互入。那麼,「有」和「空」的關係怎會不是「即是」和「不異」呢?
當然,這遠非凡夫境界,在經首,佛就說了,觀自在菩薩既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具備到彼岸(波羅蜜多)的智慧(般若),才得以參透種種「有」和「空」的內核,無二無別。原來《心經》所說,不是概念迷宮,也不是神祕經驗,而是修行歷程中的實證體驗。
視覺旁注,另類經變
由於畫作僅能表現色法,岩崎先生將一切色法的「有」轉為視覺藝術,或以天文望遠鏡觀點,或以顯微鏡視角,讓《心經》的經文流淌在每一物象上,賦予莊嚴的形象,從而點出:一切法「依緣而有」,而且「空有不二」。
岩崎先生的創作成果,我們可以捧讀欣賞,並致以敬意。然而作品背後的創作者和創作過程,則非得感謝本書作者的披露不可。舉例來說,岩崎先生五十五歲開始學書法,六十三歲發願抄經兩千遍,七十歲開始用精確測量的細密字塑造畫中物象,七十一歲到八十三歲,走遍四千八百公里的五條朝聖道路上的兩百七十六座寺院,一路念誦《心經》,這是何等的願力、毅力和體力付出!
岩崎先生親歷二次大戰的破壞性,不但目睹生命和有形的建設遭到毀壞,戰後,倖存者內心無形的創傷仍然延續。他用「色」法的顯現來演繹「空」,讓我們看到出世間般若智慧所觀照的世間對象。同時,他原為「度一切苦厄」而畫,我們在觀畫的當下,也間接體察到悲心流向的對象,他不僅療癒了自己,也療癒、更啟迪了觀畫者。
目次
圖列
前言
致謝辭
《心經》經文
【譯序】以視覺藝術旁注《心經》
第一部 岩崎常夫:科學家和療癒的願景
轉化的旅程
追尋《心經》的智慧
蓮露墨水和敬虔的筆觸
敞開慈悲的心
第二部 看見慈悲的智慧
互即互入
流動
涵育
寬恕
供養
覺醒
嬉戲
繁盛
第三部 療癒的藝術,療癒的心
視覺經典
解脫智慧
我們這個時代的菩薩
書摘/試閱
名古屋,早春的夜,雨正落著,電話鈴響了,那頭永井女士優雅的聲音傳來,用輕快的語調問候我,她省略了尋常的禮節交流,直接切入正題。我當初研究佛教療癒修行時,她是其中一位分享個人經驗的老太太。
「葆拉女士,我終於明白了,『空』並不疏冷,而是用慈悲來接納我們,我們才能活著、移動、呼吸,甚至死亡。」
我們早先的對話中,她沮喪地告訴我,無論多麼精進研讀「空」的佛教教義,都無法了解。她原希望藉此緩解人生中許多失落的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戰奪走了她兩位長兄;父母育有五名子女,因為其中兩個孩子先離世而迅速衰老;父母過世後,患有精神疾病的長姊由於不能再得到父母的照顧而自殺;妹妹則被新婚夫婿謀殺。
「今天我去看了《心經》的畫展。」她告訴我:「看了那些畫作, 我感覺到『空』是多麼地溫暖和美妙,明天是展覽的最後一天,你一定得親自去看一看!」
次晨,我就衝過去了,一手抱著兩歲的兒子,一手撐著傘,在滂沱大雨中艱難跋涉到了博物館。我想知道繪畫如何能幫助人們看到――更別說感覺到――「空」。一到了展廳,我立即明白了。我站在露珠、幼鴨、龍的景象之間,一種滋養、涵容智慧的明淨,從畫作流入我心。這些畫作蘊含強大的視覺形象,直接傳達出洞見,這是我專研佛教思想和經文分析的哈佛博士學位都沒能給我的。我渴望見這位藝術家,而且冥思苦索如何能夠找到曲折的引介來結識他。剛巧這位藝術家岩崎常夫(Iwasaki Tsuneo,一九一七至二○○二)來為五天的畫展閉幕。在第一次的對話中,我完全無法想像自己那天遇見的輕巧而謙遜的人物,居然是一位退伍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年間,被日本皇軍棄在有如活地獄的南亞小島。當然,我後來又知道了這位畫家不少的經歷。兩星期後,我第一次坐火車去他家,位於名古屋市一小時以外的小鎮,這條火車路線我後來坐了無數次。那次拜訪中,我發現這位口若懸河的精妙藝術創作者,居然是六十歲從生物學家的職涯退休後才開始創作。之後的三年,他逐漸吐露他深層的動機和創作過程,包括促使他拿起畫筆的最初自問:「我如何把我學到的生、死和療癒,傳遞給他人?」他過世時,並不知道有一天達賴喇嘛會讚嘆他的藝術作品有一種力量,能表達佛教和科學兩者看待實相的共鳴之處。
我首次在住宅簇擁的一家中國餐廳拐進岩崎所住的鄰里窄巷時,毫不知悉自己正在展開一段修行和藝術的發現之旅,且長達數十年。當時,我只是充滿興奮,即將與一位用藝術表達正覺的人談話。雖然悟境一向被公認超越名言,不過各種文化和各歷史時期的佛教徒仍大量運用文字、圖像或修行,來培育正覺。其中最寶貴的工夫,便是一部極短的經文,題為《心經》,較正式的名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後來發現岩崎想出一個更為口語而且更能顯示其內容的經題:《解脫智慧與慈悲之心要經》。
《心經》的歷史可以溯源至西元一五○年的印度到西元七世紀的漢地,就看你相信誰的故事版本了,多少世紀以來,在東亞,是儀軌和恭敬禮拜的場景中常誦的經典,因簡短(日文版本中只有二百七十六個字)而大受推崇,本經提取大乘智慧和慈悲的核心教義,換句話說,它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也許這就是本經比其他經典累積了更多論釋的原因。這部經激發出許多有創意的方式,來體驗其中的解脫力量,包括隨身放在靠近心臟的小袋、在恐懼時默誦、需要強大力量時大聲誦出、精巧的米雕、摯愛的人過世後抄寫在一令一令的紙上、一次攝入一個音節來生起智慧、鑲嵌在建築物內、生產時緊握手中。有些人把經文的漢字形塑成佛塔和佛像,創意地表達深刻的敬意。這部經以多樣的方式,與人們的生命交織近一千年,產生了豐富而莊嚴的物質文化。然而,用本經來修行的人鮮少自稱通達這部經文的教義。岩崎創新的靈感是把《心經》的文字組成雷電、原子、黑洞和DNA來表達經文的意義。
此時我的理智中有著此起彼落的大小問題,感性中則萌發著尊敬的讚嘆。一跨進岩崎家的大門,進入前院,便見到一方小小的綠洲,立刻有一種默然的平靜,我們都很高興有機會談上了話,因此正式的鞠躬很快就親切地化為愉悅的微笑。我非常有幸被這位有智慧的藝術天才邀請到家中。他原來有點吃驚,何以一位西方訓練的佛教學者會對他的畫作感到興趣。他已經知道我大致的背景――我正在日本休假,利用傅爾布萊特獎助金來研究療癒的儀軌。他也知道我對他藝術創作的印象,因為我曾寫了一封信給他。寫信是因為我倆在博物館碰面那天,他的畫作掛在肅穆、高大的畫廊裡,見證著他的智慧和藝術天分,我卻因為沒帶名片,口袋裡僅有幾張面紙,只能空著手介紹自己。因此我下定決心,要為這日本傳統習俗收尾。
我坐在他家的客間,可以從一片窗牆望出前院。「床之間」是用來供奉尊貴美麗的事物,我背對著那裡,覺得有點不安。那一天,他用菩提達摩的畫作和優雅的插花,來為「床之間」增色。我坐在上座,跟岩崎隔著桌子,頓感一種千鈞的重力 ,這是禪師所謂的「一期一會」的時刻。我問他我可不可以供養他家「床之間」右側角落的佛龕,自此以後,我每次拜訪岩崎家,都從燃燭和燃香的傳統儀式開始,然後引磬,並禮拜佛龕中的阿彌陀佛像。自從岩崎過世後,我鞠躬時總是淚流滿面,然而那一天,我內心充滿了感謝,有這個機會親自感謝他充滿真知灼見的藝術作品。品茶時,我請求他准許我把他展覽目錄中的畫作拍成幻燈片,告訴他,我有多等不及跟我的美國學生分享,因為我可以想像,他們如果看到這些畫作,會更加理解《心經》和空的意涵。雖然他很謙卑,但那一抹微笑卻洩露了他知道自己多少能幫忙教導美國學生,是多麼愉悅。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