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瑪麗‧諾頓傳世奇幻經典
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
卡內基文學獎十大童書
暢銷70年全新譯本
突破想像力邊界,讓我們眼中的日常,變得不可思議
當米林宏昌猶豫著是否擔任《借物少女艾莉緹》導演,
宮崎駿說:你先看過原著小說就會有答案!
他們很脆弱,也很聰明。
他們依靠人類而生。但不被人類發現,是他們的生存法則。
他們說,人類是為了借物者而存在,就像麵包是為了奶油而存在一樣。
在一座鄉村老宅中,借物者只剩「時鐘」一家人。壁爐架家、大鍵琴家和雨水管家族都已經不在了。門廳的大鐘佇立在那裡兩百年,發出低沉的聲音,耐心地守護他們的家園,計算他們的時間。
地底下一道又一道的柵門,以大頭針為鎖扣,只有爸爸用全身的力量壓上去再盪開來,才能開啟。艾莉緹‧時鐘恨死那些柵門了。她不想要永遠過這種生活,不想要住在黑暗之中,躲在地板之下。但地板下的家,又是如此溫暖舒服……
平靜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他們「被看見」。
* * * * * * * * * * * * *
「假如,你看到一個小矮人,大概跟鉛筆一樣高,長褲上有塊藍色補丁,爬窗簾爬到一半,手上還抓著一個玩具茶杯。你會覺得它是精靈嗎?」男孩問。
「不會,」艾莉緹說,「我會覺得那是我爸。」
《借物少女》初版於1952年,曾多次改編成電視、電影。諾頓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時隔七十年,我們重新翻譯此書,重現諾頓優美如詩的文風,以更活潑、現代的語言貼近讀者。期待將這部奇幻經典傳承下去,啟發下一代小讀者用保有想像力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也體會到故事裡小小人們面對困境、未知時的勇氣與韌性。
本書特色
1.比魔法更強大的想像力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奇幻作品,卻成為兒童奇幻文學中無可比擬的經典之作。故事中沒有魔法,沒有精靈,沒有異世界,卻用腦洞大開的想像力和驚人的觀察力,將人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以獨特視角重新呈現在讀者眼前,引人發笑又嘖嘖稱奇──咦?原來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嗎?
2.讓我們找回心中純真的自己
宮崎駿和動畫師高畑勳曾說,他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個有點叛逆、鬼靈精的女孩,父母為她築起的「舒適圈」再也關不住她。她對未知充滿渴望,尤其當她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廣闊,她發現和別人比較、競爭、炫耀根本沒有意思,因為她有太多事想做、太多書想看、太多話想與人分享了。這樣的艾莉緹,能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也讓每個大人找回心中那個純真的自己。
3.後疫情時代的新意義
宮崎駿多年前接受專訪時曾說:「我們都跟小小人一樣,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我們是借住在這個世界上。」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我們更能體會人類的渺小。看似是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借」之於世界。七十年前在二戰之中寫下《借物少女》的諾頓,用一種最積極、樂天的筆法,在七十年後的今天,似是穿越時空鼓舞著我們:即使世界殘酷、瞬息萬變,也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觀察、去想像。
得獎紀錄
★ 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 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大童書
★ 路易斯‧卡洛爾書籍獎
★ 美國圖書館協會榮譽推薦
感動推薦
【專文導讀】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各界好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貞慧|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許伯琴|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游珮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葛琦霞|臺灣前瞻閱讀發展協會理事長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 瑪麗‧諾頓有一種驚人的天賦,無論透過小人的眼睛看人類,還是透過人類的眼睛看小人,她的描述使兩者都生動而真實。──《芝加哥論壇報》
■ 那些無論重買幾次,依然動不動就神祕消失的小東西,像是鉛筆、髮夾、別針,都到哪裡去了?《借物少女》將此種日常經驗加以轉化,不只透過地板下的「借物者」一族,滿足了讀者對「袖珍博物館」這類微型世界的想像,更以艾莉緹一家與「普通人類」的相遇,展現出不同生活形式、世界觀的追求與碰撞。在彼此小心翼翼的試探過程中,學習信任與互助,以及如何與他者「共享空間」的思考,更是本書最動人與歷久彌新之處。──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黃宗潔
■ 借物少女在父母的保護下,一直以為世界就是繞著小小的借物者打轉,直到她認識了男孩,不但打開了自己的眼界,對男孩而言何嘗不也是一種宇宙級的衝撃呢?全書裡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是梅阿姨所說的:「故事已經說完,但它從來不曾真正結束。」每一個故事在告一段落後,都會在不同的聆聽者心中繼續它的生命,那個靈動又勇敢的借物女孩,會一直在你我心中,創造新的感動。──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許伯琴
■ 如果你看過宮崎駿的卡通《借物少女艾莉緹》,你應該來看看原汁原味的文字版,看看其中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有找不到東西的經驗,可以來看看作者如何發揮創意,把它寫成這一本奇妙的《借物少女》。透過小小人的視角,這本書讓我們經歷了一場「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悅讀之旅。同時,也看到小小人也有生活上的大考驗和來自心中永不止息的勇氣,就跟你我一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 閱讀英國兒童文學家瑪麗‧諾頓的經典作品《借物少女》,讓孩子有機會思考,在成長過程中,關於我們的品性道德,友誼情感,生存的勇氣與自信。從《借物少女》的閱讀中,讓孩子化為各種角色,例如胖德、荷蜜莉、艾莉緹、男孩、崔佛太太等。換位思考,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來思索,來感受眼前的世界。讓孩子的思考更加的周延、完善,不至於固著、刻板、匱乏。讓孩子看待眼前這個世界與事物更加具有包容與彈性。──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 很開心經典奇幻小說《借物少女》重新翻譯、問世了!故事非常精采,讓人一翻開書本,進入故事情節,便欲罷不能,一次讀完!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充滿創意想像力的故事吧!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愛上它!──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李貞慧
吉卜力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著小說
卡內基文學獎十大童書
暢銷70年全新譯本
突破想像力邊界,讓我們眼中的日常,變得不可思議
當米林宏昌猶豫著是否擔任《借物少女艾莉緹》導演,
宮崎駿說:你先看過原著小說就會有答案!
他們很脆弱,也很聰明。
他們依靠人類而生。但不被人類發現,是他們的生存法則。
他們說,人類是為了借物者而存在,就像麵包是為了奶油而存在一樣。
在一座鄉村老宅中,借物者只剩「時鐘」一家人。壁爐架家、大鍵琴家和雨水管家族都已經不在了。門廳的大鐘佇立在那裡兩百年,發出低沉的聲音,耐心地守護他們的家園,計算他們的時間。
地底下一道又一道的柵門,以大頭針為鎖扣,只有爸爸用全身的力量壓上去再盪開來,才能開啟。艾莉緹‧時鐘恨死那些柵門了。她不想要永遠過這種生活,不想要住在黑暗之中,躲在地板之下。但地板下的家,又是如此溫暖舒服……
平靜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他們「被看見」。
* * * * * * * * * * * * *
「假如,你看到一個小矮人,大概跟鉛筆一樣高,長褲上有塊藍色補丁,爬窗簾爬到一半,手上還抓著一個玩具茶杯。你會覺得它是精靈嗎?」男孩問。
「不會,」艾莉緹說,「我會覺得那是我爸。」
《借物少女》初版於1952年,曾多次改編成電視、電影。諾頓一手打造的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時隔七十年,我們重新翻譯此書,重現諾頓優美如詩的文風,以更活潑、現代的語言貼近讀者。期待將這部奇幻經典傳承下去,啟發下一代小讀者用保有想像力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也體會到故事裡小小人們面對困境、未知時的勇氣與韌性。
本書特色
1.比魔法更強大的想像力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奇幻作品,卻成為兒童奇幻文學中無可比擬的經典之作。故事中沒有魔法,沒有精靈,沒有異世界,卻用腦洞大開的想像力和驚人的觀察力,將人類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以獨特視角重新呈現在讀者眼前,引人發笑又嘖嘖稱奇──咦?原來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嗎?
2.讓我們找回心中純真的自己
宮崎駿和動畫師高畑勳曾說,他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個有點叛逆、鬼靈精的女孩,父母為她築起的「舒適圈」再也關不住她。她對未知充滿渴望,尤其當她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廣闊,她發現和別人比較、競爭、炫耀根本沒有意思,因為她有太多事想做、太多書想看、太多話想與人分享了。這樣的艾莉緹,能陪伴孩子探索世界,也讓每個大人找回心中那個純真的自己。
3.後疫情時代的新意義
宮崎駿多年前接受專訪時曾說:「我們都跟小小人一樣,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我們是借住在這個世界上。」在後疫情時代的今日,我們更能體會人類的渺小。看似是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借」之於世界。七十年前在二戰之中寫下《借物少女》的諾頓,用一種最積極、樂天的筆法,在七十年後的今天,似是穿越時空鼓舞著我們:即使世界殘酷、瞬息萬變,也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觀察、去想像。
得獎紀錄
★ 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 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大童書
★ 路易斯‧卡洛爾書籍獎
★ 美國圖書館協會榮譽推薦
感動推薦
【專文導讀】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各界好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貞慧|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許伯琴|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游珮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葛琦霞|臺灣前瞻閱讀發展協會理事長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 瑪麗‧諾頓有一種驚人的天賦,無論透過小人的眼睛看人類,還是透過人類的眼睛看小人,她的描述使兩者都生動而真實。──《芝加哥論壇報》
■ 那些無論重買幾次,依然動不動就神祕消失的小東西,像是鉛筆、髮夾、別針,都到哪裡去了?《借物少女》將此種日常經驗加以轉化,不只透過地板下的「借物者」一族,滿足了讀者對「袖珍博物館」這類微型世界的想像,更以艾莉緹一家與「普通人類」的相遇,展現出不同生活形式、世界觀的追求與碰撞。在彼此小心翼翼的試探過程中,學習信任與互助,以及如何與他者「共享空間」的思考,更是本書最動人與歷久彌新之處。──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黃宗潔
■ 借物少女在父母的保護下,一直以為世界就是繞著小小的借物者打轉,直到她認識了男孩,不但打開了自己的眼界,對男孩而言何嘗不也是一種宇宙級的衝撃呢?全書裡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是梅阿姨所說的:「故事已經說完,但它從來不曾真正結束。」每一個故事在告一段落後,都會在不同的聆聽者心中繼續它的生命,那個靈動又勇敢的借物女孩,會一直在你我心中,創造新的感動。──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主持人 許伯琴
■ 如果你看過宮崎駿的卡通《借物少女艾莉緹》,你應該來看看原汁原味的文字版,看看其中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有找不到東西的經驗,可以來看看作者如何發揮創意,把它寫成這一本奇妙的《借物少女》。透過小小人的視角,這本書讓我們經歷了一場「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悅讀之旅。同時,也看到小小人也有生活上的大考驗和來自心中永不止息的勇氣,就跟你我一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 閱讀英國兒童文學家瑪麗‧諾頓的經典作品《借物少女》,讓孩子有機會思考,在成長過程中,關於我們的品性道德,友誼情感,生存的勇氣與自信。從《借物少女》的閱讀中,讓孩子化為各種角色,例如胖德、荷蜜莉、艾莉緹、男孩、崔佛太太等。換位思考,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來思索,來感受眼前的世界。讓孩子的思考更加的周延、完善,不至於固著、刻板、匱乏。讓孩子看待眼前這個世界與事物更加具有包容與彈性。──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 很開心經典奇幻小說《借物少女》重新翻譯、問世了!故事非常精采,讓人一翻開書本,進入故事情節,便欲罷不能,一次讀完!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充滿創意想像力的故事吧!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愛上它!──繪本暨少年讀物推廣人 李貞慧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Mary Norton 瑪麗‧諾頓(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一九五二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繪者簡介
SUI
喜歡月亮,喜歡種花種草,喜歡飄雨的夜晚。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所畢業,專職譯者。譯有《時間的皺摺》系列、《現形師傳奇》系列、《世界需要怪小孩》等書。
Mary Norton 瑪麗‧諾頓(1903-1992)
英國兒童文學家。醫生的女兒。從小在萊頓巴扎德鎮一棟喬治時代風格的宅院裡長大。這片宅院目前有部分是萊頓中學的校舍,據說就是《借物少女》故事發生的場景。諾頓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求學,後來接受演員訓練。二戰時帶著四個孩子遷往美國短暫居住,這段時間為英國陸軍駐紐約的採購部工作,同時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一九五二年出版《借物少女》,即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這部作品是她最受歡迎和廣為人知的著作,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她一手打造的完整迷你世界,使她與托爾金、C‧S‧路易斯、路易斯‧卡洛爾三位奇幻文學大師齊名。
繪者簡介
SUI
喜歡月亮,喜歡種花種草,喜歡飄雨的夜晚。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所畢業,專職譯者。譯有《時間的皺摺》系列、《現形師傳奇》系列、《世界需要怪小孩》等書。
序
導讀
《借物少女》系列的視界與大千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葛容均
提起「借物少女」,興許臺灣大小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宮崎駿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吉卜力工作室,2010),而這部動畫實則改編自英國二十世紀作家瑪麗‧諾頓(Mary Norton,1903-1992)的奇幻小說The Borrowers。
The Borrowers於1952年出版,立即迎來市場的歡迎與文學評論家們的高度讚譽,並於該年為諾頓贏得英國兒童文學大獎,即「卡內基文學獎(the Carnegie Medal)」。The Borrowers就此進入兒童文學經典之列,加上四部續作,更加完整與豐富諾頓於此系列中所創造的小人兒世界,為諾頓奠定其身為二十世紀對奇幻文學深具貢獻的重要作家地位。
瑪麗‧諾頓是諾頓家唯一的女兒,童年時期與家人居住在英格蘭貝德福郡(Bedfordshire, England)內的一座鄉間小鎮。兒時,常與哥哥們探索鄉野趣味,鄉野經驗為諾頓日後的創作如《借物少女》(The Borrowers)系列提供寶貴材料。即便於《借物少女》第一集中,讀者即可窺見艾莉緹(Arrietty)的母親荷蜜莉(Homily,其名本身即具有「家」之意涵)始終抗拒有朝一日得搬離人類家屋、淪落於鄉野的命運(「我不要移民!」),當讀者們閱讀至第一集故事末了便會發現,為何艾莉緹一家仍須面對此命運。興許諾頓如此安排,方能於爾後續集中,讓讀者們相繼體驗更加豐富、更為完整的艾莉緹一家之鄉野歷程,於此同時激發大小讀者進而省思:何處是「家」,何處「著家」?何謂「離家」、「著家」與「歸家」?「家屋(house)」與「家鄉/家園(homeland)」之於「家(home)」的關聯性或重要性何在?令我們舒心的「家屋」和「家園」外面,又存在著怎樣的更廣大的世界?而更廣大的世界與其所伴隨而來的視界,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身與同族的命運,那之於個體獨特又之於集體共有的生命經驗(於首冊中,少女艾莉緹即展現了關懷族人之心,納悶甚至憂心著「他們〔其他借物者〕到哪去了」、「我不希望我們絕跡」)?而這一切探問的背後,更為本質的問題依舊離不開:何以為「家」──人類與艾莉緹一干小人兒們對於「家」的想像、定義與期待是什麼,是否因為物種或族群相異而有所區別?世間大千萬物,人類對於異於人類之物種、族群和生靈究竟持有多少與之和平共存、尊重共處的真心?
托爾金於〈論仙子精靈故事〉(“On Fairy-Stories”)一文中曾提出,幻想文學得以甚至理想上應當滿足若干人類原始慾望(“satisfaction of certain primordial human desires”),其中之一便是「與其他生靈交融(“to hold communion with other living things”)」。值得注意的是,托爾金於此句當中所使用的修辭是 “to hold communion with”,而非簡單的 “to communicate with”。如同分享聖餐般的“communion” 一詞蘊藏著神聖且高貴的交流與分享之行為,對托爾金而言,此為一種人類原始想要與萬物交融的想望,並透過幻想文學的創作加以實踐。諾頓於《借物少女》系列中便是包含了「借物者」這樣的種群、人類、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並主要從小小「借物者」的視角經驗來看對他們而言巨大的一切,而我於此處所謂的「巨大的一切」,並不僅止於「借物者」將人類視作「巨人」,而亦包括不同於原本對於人、事、物以及生活模式與生存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幻想文學倘若只關乎與世隔絕的物種,這並非托爾金對於幻想文學之期許,然而,與其他生靈物種的交融並非一蹴即成的易事,此間可能發生價值觀的碰撞,或始終存在著因難以改變之刻板印象所導致的隔閡,甚至劇烈衝突。是以,我個人特別欣賞首冊《借物少女》第九章,當艾莉緹第一次與宣稱自己已為十歲的人類男孩相遇,他倆之間的對話饒富「兩小兒辯日」的童趣,但也充斥著觀念上的碰撞,可也正因如此,諾頓賦予生靈物種間首次交遇的真實感。小男孩好奇小人兒的世界,但警告小人兒即將滅族絕跡;艾莉緹受到莫大衝擊,卻也在言談當中企圖糾正小男孩自以為是的世界觀──世界並非僅為了「巨人」而存在!不論如何,這次的交遇實在寶貴。
至於瑪麗‧諾頓當初如何發想出小人兒與他們的世界呢?在一次受訪中,作家道出,因從小便近視,「當其他人看得見遠端山陵,遙處森林,翱翔雉鳥,還是孩子的我僅能側身去看近距離的堤岸,樹木之根,纏亂的草」,而「青苔,蕨類植物的莖,酸模梗」在瑪麗的白日夢中成就了叢林劇碼的場域。不難想見,至少就這層面且某種程度而言,小人兒的視界即為兒時瑪麗的視界。但瑪麗.諾頓終究能夠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與同理心,透過創作《借物少女》系列,不僅拓展「小人兒們」──借物者以及真實兒童──的視界,也為幻想文學開闢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千世界。博識出版社能夠慧眼完整翻譯出版整套系列,實為臺灣讀者的福氣,我個人早已期待許久,而今滿懷感恩及雀躍!
《借物少女》系列的視界與大千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葛容均
提起「借物少女」,興許臺灣大小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宮崎駿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吉卜力工作室,2010),而這部動畫實則改編自英國二十世紀作家瑪麗‧諾頓(Mary Norton,1903-1992)的奇幻小說The Borrowers。
The Borrowers於1952年出版,立即迎來市場的歡迎與文學評論家們的高度讚譽,並於該年為諾頓贏得英國兒童文學大獎,即「卡內基文學獎(the Carnegie Medal)」。The Borrowers就此進入兒童文學經典之列,加上四部續作,更加完整與豐富諾頓於此系列中所創造的小人兒世界,為諾頓奠定其身為二十世紀對奇幻文學深具貢獻的重要作家地位。
瑪麗‧諾頓是諾頓家唯一的女兒,童年時期與家人居住在英格蘭貝德福郡(Bedfordshire, England)內的一座鄉間小鎮。兒時,常與哥哥們探索鄉野趣味,鄉野經驗為諾頓日後的創作如《借物少女》(The Borrowers)系列提供寶貴材料。即便於《借物少女》第一集中,讀者即可窺見艾莉緹(Arrietty)的母親荷蜜莉(Homily,其名本身即具有「家」之意涵)始終抗拒有朝一日得搬離人類家屋、淪落於鄉野的命運(「我不要移民!」),當讀者們閱讀至第一集故事末了便會發現,為何艾莉緹一家仍須面對此命運。興許諾頓如此安排,方能於爾後續集中,讓讀者們相繼體驗更加豐富、更為完整的艾莉緹一家之鄉野歷程,於此同時激發大小讀者進而省思:何處是「家」,何處「著家」?何謂「離家」、「著家」與「歸家」?「家屋(house)」與「家鄉/家園(homeland)」之於「家(home)」的關聯性或重要性何在?令我們舒心的「家屋」和「家園」外面,又存在著怎樣的更廣大的世界?而更廣大的世界與其所伴隨而來的視界,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身與同族的命運,那之於個體獨特又之於集體共有的生命經驗(於首冊中,少女艾莉緹即展現了關懷族人之心,納悶甚至憂心著「他們〔其他借物者〕到哪去了」、「我不希望我們絕跡」)?而這一切探問的背後,更為本質的問題依舊離不開:何以為「家」──人類與艾莉緹一干小人兒們對於「家」的想像、定義與期待是什麼,是否因為物種或族群相異而有所區別?世間大千萬物,人類對於異於人類之物種、族群和生靈究竟持有多少與之和平共存、尊重共處的真心?
托爾金於〈論仙子精靈故事〉(“On Fairy-Stories”)一文中曾提出,幻想文學得以甚至理想上應當滿足若干人類原始慾望(“satisfaction of certain primordial human desires”),其中之一便是「與其他生靈交融(“to hold communion with other living things”)」。值得注意的是,托爾金於此句當中所使用的修辭是 “to hold communion with”,而非簡單的 “to communicate with”。如同分享聖餐般的“communion” 一詞蘊藏著神聖且高貴的交流與分享之行為,對托爾金而言,此為一種人類原始想要與萬物交融的想望,並透過幻想文學的創作加以實踐。諾頓於《借物少女》系列中便是包含了「借物者」這樣的種群、人類、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並主要從小小「借物者」的視角經驗來看對他們而言巨大的一切,而我於此處所謂的「巨大的一切」,並不僅止於「借物者」將人類視作「巨人」,而亦包括不同於原本對於人、事、物以及生活模式與生存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幻想文學倘若只關乎與世隔絕的物種,這並非托爾金對於幻想文學之期許,然而,與其他生靈物種的交融並非一蹴即成的易事,此間可能發生價值觀的碰撞,或始終存在著因難以改變之刻板印象所導致的隔閡,甚至劇烈衝突。是以,我個人特別欣賞首冊《借物少女》第九章,當艾莉緹第一次與宣稱自己已為十歲的人類男孩相遇,他倆之間的對話饒富「兩小兒辯日」的童趣,但也充斥著觀念上的碰撞,可也正因如此,諾頓賦予生靈物種間首次交遇的真實感。小男孩好奇小人兒的世界,但警告小人兒即將滅族絕跡;艾莉緹受到莫大衝擊,卻也在言談當中企圖糾正小男孩自以為是的世界觀──世界並非僅為了「巨人」而存在!不論如何,這次的交遇實在寶貴。
至於瑪麗‧諾頓當初如何發想出小人兒與他們的世界呢?在一次受訪中,作家道出,因從小便近視,「當其他人看得見遠端山陵,遙處森林,翱翔雉鳥,還是孩子的我僅能側身去看近距離的堤岸,樹木之根,纏亂的草」,而「青苔,蕨類植物的莖,酸模梗」在瑪麗的白日夢中成就了叢林劇碼的場域。不難想見,至少就這層面且某種程度而言,小人兒的視界即為兒時瑪麗的視界。但瑪麗.諾頓終究能夠憑藉豐富的想像力與同理心,透過創作《借物少女》系列,不僅拓展「小人兒們」──借物者以及真實兒童──的視界,也為幻想文學開闢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千世界。博識出版社能夠慧眼完整翻譯出版整套系列,實為臺灣讀者的福氣,我個人早已期待許久,而今滿懷感恩及雀躍!
書摘/試閱
「你媽跟我把你叫起來,」胖德說,「是為了跟你說樓上的事。」
艾莉緹兩手抓著大杯子,越過杯緣看著爸媽。
胖德咳了一聲,然後說:「前陣子你說,天空是深棕色的,上面還有裂縫。事實上並不是。」他看她的眼神幾乎像在指責。「天空是藍色的。」
「我知道,」艾莉緹說。
「你知道!」胖德驚道。
「我當然知道啊。我有格柵板。」
「你從格柵板那裡看得到天空?」
「繼續說,」荷蜜莉打斷他,「告訴她柵門的事。」
「那麼,」胖德嚴肅地接著說,「如果走出這個房間,你會看到什麼?」
「一條陰暗的通道,」艾莉緹說。
「還有呢?」
「其他房間。」
「如果再走更遠呢?」
「更多的通道。」
「那麼,假如你繼續往前走,穿過地板底下那些彎彎曲曲的通道,你會發現什麼?」
「柵門,」艾莉緹說。
「那些柵門很堅固,」胖德說,「你想打都打不開。你想它們是做什麼用的?」
「抵擋老鼠?」艾莉緹回答。
「對,」胖德不太確定地說,彷彿只算她對了一半。「可是老鼠從沒傷害過誰。還有呢?」
「大老鼠?」艾莉緹試探地說。
「我們這裡沒有大老鼠,」胖德說。「那貓呢?」
「貓?」艾莉緹驚叫一聲。
「或是阻止你跑出去?」胖德說。
「阻止我跑出去?」艾莉緹一臉錯愕。
「樓上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胖德說。「而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懂了嗎?我們跟亨德力不一樣,他還有兩個親生骨肉,露萍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從前,亨德力有三個……三個自己的孩子。」
「你爸想到了愛戈蒂娜,」荷蜜莉說。
「對,」胖德說。「愛戈蒂娜。他們從沒告訴過她樓上的事,他們住的地方也沒有格柵板。所以他們跟她說天空被釘死了,上面有裂縫──」
「這樣教小孩太愚蠢了,」荷蜜莉喃喃地說。她輕輕吸鼻子,伸手去摸艾莉緹的頭髮。
「但愛戈蒂娜不是笨蛋,」胖德說。「她不相信他們說的話。所以有一天,她跑到樓上親自去求證。」
「她是怎麼出去的?」艾莉緹好奇地問。
「當時還沒有裝那麼多柵門,只有大鐘底下一道。亨德力一定因為某個原因沒把門鎖上。總之,愛戈蒂娜溜了出去……」
「穿著一件藍色連身裙,」荷蜜莉說,「一雙你爸用黃色小山羊皮替她做的鈕釦靴,用黑玉珠當鈕釦。好看極了。」
「唉,」胖德說,「換作其他時候可能不會有事。她出去看看,或許會被嚇到,最後也就自己回來了。沒什麼損失,但也沒有懂得更多……」
「但那陣子剛好發生了一些事,」荷蜜莉說。
「對,」胖德說。「她不知道她父親『被看到』,樓上還因此弄來一隻貓,因為他們沒告訴她──」
「他們等了一個禮拜,」荷蜜莉說,「一個月,最後整整盼了一年,但從此再也沒有人看過愛戈蒂娜。」
停頓片刻之後,胖德看著艾莉緹說:「這就是愛戈蒂娜發生的事。」
房間一片靜默,只聽見胖德的呼吸聲和熱湯微弱的沸騰聲。
「你亨德力伯父傷透了心,」最後荷蜜莉說,「從此不再到樓上去……就怕在上面找到那雙鈕釦靴,他是這麼說的。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移民。」
艾莉緹靜了片刻,然後抬起頭問:「為什麼告訴我這個?為什麼偏偏是現在?今天晚上?」
荷蜜莉站起來,焦躁不安地走向爐子。「我們從來不提這件事,」她說,「起碼提得不多,但今天晚上我們覺得……」她突然轉過頭。「我們就直接了當地說了:艾莉緹,你爸爸『被看見』了!」
「哦。」艾莉緹問:「被誰看見?」
「被一個……你從沒聽說過的人。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們擔心他們會弄來一隻貓。」
「有可能,」荷蜜莉說。
艾莉緹暫時放下熱湯,眼睛盯著立在她旁邊的地上、幾乎到她膝蓋的杯子看。她低下頭時,臉上閃過一絲憧憬,表情又顯得神祕。「我們不能移民嗎?」最後她大著膽子問,但聲音很輕。
荷蜜莉倒抽一口氣,雙手交握,轉向牆壁。「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她激動地對著掛在牆上的一把煎鍋說。「外面有蟲子和鼬鼠,而且又冷又溼,還有──」
「可是假如,」艾莉緹說,「假如我像愛戈蒂娜那樣跑出去,然後被貓咪吃掉,那麼你跟爸爸不是就得移民了?」她問,聲音在顫抖。「不是嗎?」
荷蜜莉又轉過身,但這次是轉向艾莉緹,臉色惱怒。「艾莉緹‧時鐘,你再這樣亂說話,我要打人了!」
艾莉緹的淚水湧上眼眶。「我只是在想,」她說,「我想去那裡……我也想移民。」然後輕聲加上一句:「可是不想被吃掉。」淚水滾落臉龐。
「好了,」胖德說,「夠了!艾莉緹,回房去睡覺,你不會被吃掉,也沒人要打你。明天早上再說。」
「我不是害怕,」艾莉緹憤憤不平地哭喊。「我喜歡貓咪。我敢說愛戈蒂娜沒被貓吃掉,她只是逃跑了,因為她恨死被關起來……一天又一天……一個禮拜又一個禮拜……一年又一年……就跟我一樣!」她邊說邊啜泣。
「關起來!」荷蜜莉震驚地說。
艾莉緹把臉埋進雙手。「柵門……」她抽抽噎噎地說。「一道又一道柵門……」
*
那是一隻眼睛。至少看起來像一隻眼睛,像天空一樣清澈明亮。跟她一樣的眼睛,但非常巨大,而且瞪著她瞧。她嚇到喘不過氣,趕緊坐起來。那隻眼睛眨了眨。一排彎彎的巨大睫毛刷下來又很快升起,消失不見。艾莉緹小心謹慎地移動雙腿,她打算穿過草地悄悄溜走,然後再滑下草坡。
「不要動!」有個聲音說。那聲音異常巨大,就跟那隻眼睛一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刻意壓低,而且嘶啞像三月暴風雨夜裡吹過格柵板的一陣風聲。
艾莉緹僵住,心想:完了,世界上最糟糕最可怕的事被我遇上了──我「被看見」了!之前發生在愛戈蒂娜身上的事,我十之八九也逃不掉!
停頓的片刻,艾莉緹聽到自己的心臟怦怦狂跳,還有空氣再度被快速吸進巨大肺部的聲音。「不然的話,」那個聲音又說,仍然故意壓低聲音,「我就用我的梣木手杖打你。」
艾莉緹突然間鎮定下來。「為什麼?」她問。她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多麼奇怪!像水晶一樣薄,像藍鈴花一樣亮,在空氣中叮鈴鈴響。
「免得……」那驚訝的聲音終於又輕輕響起,「你越過草皮,朝我這裡跑過來……免得……」聲音有點顫抖。「你用你邪惡的小手抓我。」
艾莉緹盯著那隻眼睛,站在原地不動。「為什麼?」她又問,聲音同樣叮鈴鈴響,這次聽起來像冰一樣冷,像針一樣利。
「可能會這樣啊,」那聲音說,「我看過。在印度。」
艾莉緹想起她那本《世界地理百科》。「你現在又不在印度,」她提醒他。
「你是從屋子裡出來的嗎?」
「對,」艾莉緹說。
「屋子的哪裡?」
艾莉緹盯著那隻眼睛。「不告訴你,」最後她勇敢地說。
「那我就用我的手杖打你!」
「好,」艾莉緹說,「你打啊!」
「我要把你抓起來折成兩半!」
艾莉緹站起來。「好,」她說,然後上前兩步。
猛抽一口氣的聲音轟然響起,草地開始劇烈晃動。他轉身坐起來,有如穿著綠色衣服的一座大山。他有一頭金色的直髮,睫毛也是金色的。「待在原地不要動!」他大喊。
艾莉緹抬頭看他。這就是那個「男孩」!她覺得呼吸困難,嚇到有點頭重腳輕,過了一會兒才喘著氣說:「我猜你大概九歲。」
他紅了臉。「你猜錯了,我十歲。」他低頭看她,深深地呼吸。「你幾歲?」
艾莉緹兩手抓著大杯子,越過杯緣看著爸媽。
胖德咳了一聲,然後說:「前陣子你說,天空是深棕色的,上面還有裂縫。事實上並不是。」他看她的眼神幾乎像在指責。「天空是藍色的。」
「我知道,」艾莉緹說。
「你知道!」胖德驚道。
「我當然知道啊。我有格柵板。」
「你從格柵板那裡看得到天空?」
「繼續說,」荷蜜莉打斷他,「告訴她柵門的事。」
「那麼,」胖德嚴肅地接著說,「如果走出這個房間,你會看到什麼?」
「一條陰暗的通道,」艾莉緹說。
「還有呢?」
「其他房間。」
「如果再走更遠呢?」
「更多的通道。」
「那麼,假如你繼續往前走,穿過地板底下那些彎彎曲曲的通道,你會發現什麼?」
「柵門,」艾莉緹說。
「那些柵門很堅固,」胖德說,「你想打都打不開。你想它們是做什麼用的?」
「抵擋老鼠?」艾莉緹回答。
「對,」胖德不太確定地說,彷彿只算她對了一半。「可是老鼠從沒傷害過誰。還有呢?」
「大老鼠?」艾莉緹試探地說。
「我們這裡沒有大老鼠,」胖德說。「那貓呢?」
「貓?」艾莉緹驚叫一聲。
「或是阻止你跑出去?」胖德說。
「阻止我跑出去?」艾莉緹一臉錯愕。
「樓上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胖德說。「而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懂了嗎?我們跟亨德力不一樣,他還有兩個親生骨肉,露萍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從前,亨德力有三個……三個自己的孩子。」
「你爸想到了愛戈蒂娜,」荷蜜莉說。
「對,」胖德說。「愛戈蒂娜。他們從沒告訴過她樓上的事,他們住的地方也沒有格柵板。所以他們跟她說天空被釘死了,上面有裂縫──」
「這樣教小孩太愚蠢了,」荷蜜莉喃喃地說。她輕輕吸鼻子,伸手去摸艾莉緹的頭髮。
「但愛戈蒂娜不是笨蛋,」胖德說。「她不相信他們說的話。所以有一天,她跑到樓上親自去求證。」
「她是怎麼出去的?」艾莉緹好奇地問。
「當時還沒有裝那麼多柵門,只有大鐘底下一道。亨德力一定因為某個原因沒把門鎖上。總之,愛戈蒂娜溜了出去……」
「穿著一件藍色連身裙,」荷蜜莉說,「一雙你爸用黃色小山羊皮替她做的鈕釦靴,用黑玉珠當鈕釦。好看極了。」
「唉,」胖德說,「換作其他時候可能不會有事。她出去看看,或許會被嚇到,最後也就自己回來了。沒什麼損失,但也沒有懂得更多……」
「但那陣子剛好發生了一些事,」荷蜜莉說。
「對,」胖德說。「她不知道她父親『被看到』,樓上還因此弄來一隻貓,因為他們沒告訴她──」
「他們等了一個禮拜,」荷蜜莉說,「一個月,最後整整盼了一年,但從此再也沒有人看過愛戈蒂娜。」
停頓片刻之後,胖德看著艾莉緹說:「這就是愛戈蒂娜發生的事。」
房間一片靜默,只聽見胖德的呼吸聲和熱湯微弱的沸騰聲。
「你亨德力伯父傷透了心,」最後荷蜜莉說,「從此不再到樓上去……就怕在上面找到那雙鈕釦靴,他是這麼說的。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移民。」
艾莉緹靜了片刻,然後抬起頭問:「為什麼告訴我這個?為什麼偏偏是現在?今天晚上?」
荷蜜莉站起來,焦躁不安地走向爐子。「我們從來不提這件事,」她說,「起碼提得不多,但今天晚上我們覺得……」她突然轉過頭。「我們就直接了當地說了:艾莉緹,你爸爸『被看見』了!」
「哦。」艾莉緹問:「被誰看見?」
「被一個……你從沒聽說過的人。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們擔心他們會弄來一隻貓。」
「有可能,」荷蜜莉說。
艾莉緹暫時放下熱湯,眼睛盯著立在她旁邊的地上、幾乎到她膝蓋的杯子看。她低下頭時,臉上閃過一絲憧憬,表情又顯得神祕。「我們不能移民嗎?」最後她大著膽子問,但聲音很輕。
荷蜜莉倒抽一口氣,雙手交握,轉向牆壁。「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她激動地對著掛在牆上的一把煎鍋說。「外面有蟲子和鼬鼠,而且又冷又溼,還有──」
「可是假如,」艾莉緹說,「假如我像愛戈蒂娜那樣跑出去,然後被貓咪吃掉,那麼你跟爸爸不是就得移民了?」她問,聲音在顫抖。「不是嗎?」
荷蜜莉又轉過身,但這次是轉向艾莉緹,臉色惱怒。「艾莉緹‧時鐘,你再這樣亂說話,我要打人了!」
艾莉緹的淚水湧上眼眶。「我只是在想,」她說,「我想去那裡……我也想移民。」然後輕聲加上一句:「可是不想被吃掉。」淚水滾落臉龐。
「好了,」胖德說,「夠了!艾莉緹,回房去睡覺,你不會被吃掉,也沒人要打你。明天早上再說。」
「我不是害怕,」艾莉緹憤憤不平地哭喊。「我喜歡貓咪。我敢說愛戈蒂娜沒被貓吃掉,她只是逃跑了,因為她恨死被關起來……一天又一天……一個禮拜又一個禮拜……一年又一年……就跟我一樣!」她邊說邊啜泣。
「關起來!」荷蜜莉震驚地說。
艾莉緹把臉埋進雙手。「柵門……」她抽抽噎噎地說。「一道又一道柵門……」
*
那是一隻眼睛。至少看起來像一隻眼睛,像天空一樣清澈明亮。跟她一樣的眼睛,但非常巨大,而且瞪著她瞧。她嚇到喘不過氣,趕緊坐起來。那隻眼睛眨了眨。一排彎彎的巨大睫毛刷下來又很快升起,消失不見。艾莉緹小心謹慎地移動雙腿,她打算穿過草地悄悄溜走,然後再滑下草坡。
「不要動!」有個聲音說。那聲音異常巨大,就跟那隻眼睛一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刻意壓低,而且嘶啞像三月暴風雨夜裡吹過格柵板的一陣風聲。
艾莉緹僵住,心想:完了,世界上最糟糕最可怕的事被我遇上了──我「被看見」了!之前發生在愛戈蒂娜身上的事,我十之八九也逃不掉!
停頓的片刻,艾莉緹聽到自己的心臟怦怦狂跳,還有空氣再度被快速吸進巨大肺部的聲音。「不然的話,」那個聲音又說,仍然故意壓低聲音,「我就用我的梣木手杖打你。」
艾莉緹突然間鎮定下來。「為什麼?」她問。她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多麼奇怪!像水晶一樣薄,像藍鈴花一樣亮,在空氣中叮鈴鈴響。
「免得……」那驚訝的聲音終於又輕輕響起,「你越過草皮,朝我這裡跑過來……免得……」聲音有點顫抖。「你用你邪惡的小手抓我。」
艾莉緹盯著那隻眼睛,站在原地不動。「為什麼?」她又問,聲音同樣叮鈴鈴響,這次聽起來像冰一樣冷,像針一樣利。
「可能會這樣啊,」那聲音說,「我看過。在印度。」
艾莉緹想起她那本《世界地理百科》。「你現在又不在印度,」她提醒他。
「你是從屋子裡出來的嗎?」
「對,」艾莉緹說。
「屋子的哪裡?」
艾莉緹盯著那隻眼睛。「不告訴你,」最後她勇敢地說。
「那我就用我的手杖打你!」
「好,」艾莉緹說,「你打啊!」
「我要把你抓起來折成兩半!」
艾莉緹站起來。「好,」她說,然後上前兩步。
猛抽一口氣的聲音轟然響起,草地開始劇烈晃動。他轉身坐起來,有如穿著綠色衣服的一座大山。他有一頭金色的直髮,睫毛也是金色的。「待在原地不要動!」他大喊。
艾莉緹抬頭看他。這就是那個「男孩」!她覺得呼吸困難,嚇到有點頭重腳輕,過了一會兒才喘著氣說:「我猜你大概九歲。」
他紅了臉。「你猜錯了,我十歲。」他低頭看她,深深地呼吸。「你幾歲?」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