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對你來說,香港是什麼?
而「你」又是誰?
//《憂鬱之島》用重演手法而產生的時空穿梭和身分轉換,好像是從過去中尋找線索,影片中的人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都在各自的時代思考香港是什麼,以及想像香港的未來。有人以中國去定義香港的未來,有人的香港是自由的樂土,有人的香港是民主中國的一部分,有人的香港是今日不能再公開談論的獨立天地。而他們都因著想像香港的未來,而各自付出了代價。我們對自己身分的思考,或因種族而連結,或因政權的轉換,或因我們對價值的理解,共同的記憶,或因地域與社群的想像,或因被壓迫受苦而形塑。在不同時空穿梭的過程,演員與扮演角色的轉換,我希望能展示幾位不同年代的人想像香港的差異,同時亦貫穿不同年代的人,因未能主宰或左右香港的前路,而堆壘起的,一重又一重的憂鬱。//
——陳梓桓(《憂鬱之島》導演)
以重演手法穿梭多個歷史時空;探問香港的身分與認同,逃離與追求
那片環繞著香港,不斷變幻、湧動,有時散發著陰鬱氣息,卻又帶著生之希望的海,是電影《憂鬱之島》的背景色。在憂鬱的背景下,是來自香港的不同世代、有著迥異信念與命運的個體:不停講述六七暴動、卻又困惑自己是否為「暴動棄兒」的愛國商人;風雨不改,多年來始終在晨間海泳的伯伯;八九見證人、持續宣講勿忘六四的律師。
電影《憂鬱之島》記錄了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等三個歷史時空下的行動者,並由二〇一九反修例運動世代的年輕人重演他們年輕時的行動與政治抗爭,逃離與追求,記憶與所背負的創傷。行動者與重演者在電影所創造出來的當下時空中相遇,他們各自在真實人生中的行動與傷口,他們對於香港的認知,對於自我身分認同的界定,有相互對話,甚至理解的可能嗎?
以此為輻射,在這本電影專書中有進一步延伸與討論。本書第一部從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社會運動的意義及其創傷、異議與堅持、對於左派青年的分析,以及紀錄片如何書寫歷史等面向,回應電影裡所拋出的諸多提問與時代難題。
第二部分則為導演陳梓桓所書,描述《憂鬱之島》的創作緣起、拍攝人物與素材的挑選
、拍攝方式的考量、「重演」手法的挑戰及他的思考,還有面對紛雜的素材如何剪輯等等。導演也探討了我們如何在所立足的這個當下回望過去╱歷史?如何解碼香港的離散宿命?而在本片拍攝期期間,香港社會發生巨變,讓這部原定為「後雨傘」的電影變成了「後一九」電影,導演又如何予以詮釋?本書最後並附有電影精選圖輯。
作者簡介
陳梓桓 《憂鬱之島》導演,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首部作品為《亂世備忘》(2016),內容為二○一四年雨傘運動,獲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小川紳介獎」。《憂鬱之島》(2022)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羅永生 文化研究學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林耀強 律師、一九八九年學聯代表會主席、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學生運動參與者
周永康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前祕書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系博士生
駱頴佳 香港學者,從事文化研究工作
謝曉虹 作家、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理教授
林易澄 白色恐怖書寫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潘達培 資深紀錄片編導
序
⊙梁啟智(香港人,現任職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憂鬰之島》是一齣宏大的電影。從六〇年代說到一九八九再說到二〇一九,電影以影響當代香港最深刻的事件為錨,通過一場又一場歷史的震盪來刻劃這座城市的面貌。
它也是一齣細緻的電影。它的主體是人:文革時期從深圳冒險游水逃到香港的戀人,八九民運中到北京聲援的香港學生領袖,還有曾經因六七暴動入獄的愛國商人。
而把兩個極端串連起來的,是貫穿電影的一條問題:「香港,對你來講是什麼」。面對巨浪滔天的大時代,「香港是什麼」固然是一條宏大的命題;但是,加上了「對你來講」這個前設,又容許它變得細緻,可以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解讀,是個眾數的香港。
或許正因如此,電影難免會引起爭議。文本開放,解讀不一,電影公映後既受到極高評價,同時也迎來不少批評。有曾親歷片中所訴說到的歷史場景的論者,認為電影對這些場景的處理有扭曲或混淆視聽之嫌。與此同時,由於電影用了不少重演方式來拍攝,進一步引發了過分演繹的指控。當虛擬的片段和真實的場景在片中被剪接在一起,會否讓觀眾無法分辨,或被導演或重演者的表達方式所誤導?甚至有人直接質疑:這還算是紀錄片嗎?
然而在今天的香港,有爭議,恐怕始終比沒有爭議好。
近年來,隨著香港的媒體空間的大幅收窄,認真的公共討論變得彌足珍貴。曾幾何時,來自不同觀點立場的評論可以在公開場合相互碰撞,通過反覆辯論深化議題,為香港的公民社會帶來活力。只是當日鼓勵這些碰撞的媒體,今日大多已被迫關門。
就連作為辯論文本本身的《憂鬰之島》,也未能在香港公開放映。各方的延伸討論,要靠海外或網上公映的觀眾提出。
我自己也是因為身在臺北,才有機會看到這電影的。電影讓人感動,在於它難能可貴的開放性。回索二〇一九年,有些黑白分明的片段固然是無法放下的;但要持續前行,則不單只要記住,還要去解拆歷代香港社會的種種傷口。作為「後二〇一九電影」的《憂鬰之島》,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
正因如此,我們不想白白錯過電影所帶出的爭議。我們想抓住這個機會,把問題進一步的展開,回答時代的拷問。
今年(二〇二三)年初,臺灣飛地書店創辦人張潔平邀請了《憂鬰之島》的陳梓桓導演前來分享。辦完分享,意猶未盡,潔平提議找更多人來參與。於是我們再在四月舉辦了網上討論會,邀請梓桓和眾多學術、媒體,以及社會運動的領袖對談,回應從電影延伸出的眾多議題。討論會過後,我們再邀請討論會參與者和其他朋友,整理發言及撰寫專文,輯錄成此書。(未完)
目次
從憂鬱之島開始的提問
從《憂鬰之島》探討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羅永生
社會運動留下了什麼
――一個參與過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學運的香港人的觀點 ⊙林耀強
從六七衝突爭議、群眾運動到轉型正義所引申的反雛詰問
――為何反抗?如何理解不同的群眾運動?怎樣的香港值得香港人上下而求索? ⊙周永康
社運創傷經驗的超克――從《憂鬱之島》看政治情感的曖昧與變易 ⊙駱頴佳
鳩叫、迴響、異議、答問、雜音――《憂鬱之島》的自覺之聲 ⊙謝曉虹
從黨國到社會,從中央到本地,從地下到日常
――《憂鬱之島》的爭議,與戰後香港左派青年的生命史 ⊙林易澄
紀錄片如何書寫歷史 ⊙潘達培
《憂鬱之島》的創作歷程
創作之時 ⊙陳梓桓
放映之後 ⊙陳梓桓
《憂鬱之島》電影圖輯
書摘/試閱
⊙羅永生(文化研究學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憂鬰之島》無疑是一部別出心裁的電影,它透過鏡頭的運用、畫面的處理、意象的經營、敘事的節奏等,活靈活現了近年因社會鉅變所產生的鬰結情緒。「憂鬰」被廣泛地視為一種負面的情緒,「憂鬰症」的患者往往感受到空虚、無望、對正常活動失去興趣、不時焦慮或煩燥,因為他們無法從某種創傷中復原過來,無法接受所愛事物的逝去。但《憂鬰之島》並不沉緬於創痛,也不旨在撫慰療傷,反而與觀眾一道,穿越「憂鬰」背後的種種心結,憑藉回憶與重演,讓觀眾重新審視香港人從哪裡來。它也通過過去的一些關鍵事件和人物,深入思考一個關鍵的問題:究竟「香港人是什麼?」
香港電影探討香港人的身分問題,有著豐厚的傳統。事實上,自七〇年代以來,已有大量的香港電影以香港人身分問題作為題材。擁有廣大本地觀眾的港產電影,也起著反映甚或塑造香港人身分認同的作用。八〇年代中英談判開始,香港的政治前途自此倍受關注,電影作為一種普及文化,承載了香港人對自身認同的思想與探索。這一批香港電影以不同角度,透過不同的類型和風格,觸及家園╱歸屬、大陸╱香港、懷舊╱恐懼、全球╱在地、中心╱邊緣,以至記憶╱失憶等的題材。
流風所及,香港電影和香港身分的關係,也成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中的顯學。電影和文化研究學界援引和討論得最多的理論框架,來自周蕾(Rey Chow)和阿巴斯(Ackbar Abbas)――前者提出香港文化的夾縫性質(in-betweenness),指出香港文化的混雜多元、非此非彼,不能也不應簡單化約,納入諸「東西文化」或「民族主義」的大論述框框;後者以「消失的文化」(Culture of Disappearance)來理解香港這個不斷在高速「過渡」的城市空間,也解釋了為什麼只有在一九九七前後,追尋香港文化身分方蔚然成風,人人談論,皆因人們不知自身文化經歷之獨特與可貴,只會在瀕臨失去之時才懂得珍重。
這些電影和當其時盛行的文化評論,無疑都在嘗試描畫面對九七「大限」前後香港社會的「情緒結構」,側重於探索香港這城市的文化特色,以此來定義香港人的「文化身分」。但對於香港「政治身分」問題,卻普遍缺乏歷史的縱深,亦無法反映「香港身分」問題所涉及的「政治」逼切感。
直至主權移交之後,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拋出「西九文化區」計畫,激發「回歸」後第一次大型的民間動員,反對大白象工程。之後,香港又碰上「沙士(SARS)疫情」和「二十三條立法」,奠下二〇〇三年爆發「七一大遊行」的基礎,催生出「回歸」後新一波社會運動。電影《無間道》在二〇〇二年推出,把香港人身分問題的探討推上另一層次。它不再停留在討論香港人的文化身分是如何形成和消散,而是凸顯出筆者所指的「時間的暴力」,具體地說,就是點出「記憶如何構成身分」以及「身分的記憶正危在旦夕」的問題。這部電影擊中了回歸後社會情緒結構的核心,也令《無間道》成為當年表述複雜的香港「政治身分」的最佳教材。
《無間道》沒有討論「國民身分」或者「民族主義」、「本土主義」等政治問題,但卻以歷史寓言的方式,探討了人人在主權移交後,或遲或早都要面臨「重整自己的過去」,「選擇╱發明新的身分」的抉擇──也就是所謂如何「重新做人」的問題。這問題的暴力性質在於:無論是自願或是被逼,每個人都要在「過去的我」和「現在╱未來的我」之間選擇。兩者是繼承還是斷裂?面對轉變應該順應還是抵抗?這種身分問題當然不單是討論如何體驗時間的流逝,也非純粹旁觀地描述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失落,而是要回答如何面對「朝代」轉變的新需求:如何改寫自己的過去?改寫自己的記憶?改換自己的身分?(未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