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書優惠】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相傳是姜太公呂望所傳的《六韜》,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漢初名臣張良、三國孫權、劉備及諸葛亮等人對它都十分推崇,宋神宗時更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六韜》在古代被視為是指導戰爭、哺育良將的教材,在軍事理論上有一定的價值。其中論及的戰略和戰術觀點,對現代企管等其他領域,也富有啟迪意義。本書原文根據南宋浙刻「武經七書」白文本,校以其他善本,注譯詳明,書後並收錄清孫同元所輯《六韜》佚文,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注譯者:鄔錫非,南京大學教授。
序
導 讀
《六韜》,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相傳是姜太公呂望所撰,其實為後人所假託,書的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不過,我們從這部書的內容、語言、文風以及其他文獻的有關記載等方面綜合起來看,基本上可以判定《六韜》是戰國時期的著作。西元一九七二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西的漢初墓葬發掘中,發現有《六韜》殘簡,足為此書流傳久遠的一項有力證據。當然,誠如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辯證》所指出的,在戰國之前,此書已「遠有端緒」,而此後,漢人又「有所附益」,因為「周秦諸子,類非一人之手筆,此乃古書之通例」。
《六韜》自問世之後,就一直受到各代軍事家和統治者的重視。例如幫助漢高祖劉邦謀取天下的張良,就曾得力於《六韜》。又如三國時東吳的統治者孫權,曾告誡呂蒙及蔣欽要好好讀《六韜》;劉備也說讀《六韜》能益人意智。而以智謀韜略聞名天下的諸葛孔明,對《六韜》也十分崇尚。宋仁宗時,由於邊境上屢屢告負,朝廷對軍事重新開始重視,建立了武學,設立了武舉。其後在神宗時制定了「武舉試法」,規定了考試應答的三種兵書,其中之一就是《六韜》。宋神宗元豐三年(西元一○八○年),神宗下詔給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令他們校定七種兵書。三年之後,校定完畢,這就是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重大影響而著名的「武經七書」,而《六韜》亦是其中之一種。自此以後,歷代統治者進行武學教學、武舉考試都把「武經七書」作為基本教材,《六韜》的影響也就稱得上是源遠而流長了。
《六韜》的「韜」,是韜略的意思。今本《六韜》共分六卷,以太公與文王、武王答問的形式,用文、武、龍、虎、豹、犬為題,論述了六個方面的韜略:
第一卷〈文韜〉十二篇,主要論述奪取天下及治理天下的韜略,包括收攬民心、尊重賢才、掌握經濟命脈、明賞罰、辨是非及君主應當儉樸無為、修德安民等內容。這一卷沒有直接論述兵法內容,但說的都是戰爭所賴以進行並取勝的基礎。古人所謂「文治武功」,是一個問題密不可分的兩面,〈文韜〉所論,即是其中「文治」的一面。
第二卷〈武韜〉五篇,主要論述戰前的政治準備,以及用各種非軍事方法分化、瓦解、打擊敵人的策略。所有這些,都是從戰略決策角度而言的,其中不乏各種權謀詭詐之術。
第三卷〈龍韜〉十三篇,主要論述了以將帥為首的統帥部的組成與職能、將帥應具的各種才德與統軍方法、挑選將領的原則、將領應追求的用兵境界,以及平時就需注意寓兵於農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針對將帥而言的韜略,其中關於統帥部的組成及業務分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第四卷〈虎韜〉十二篇,分別論述了各種兵器、器材裝備,以及對陣、突圍、反包抄、攻城、火戰等內容。這一卷的論述已進入十分具體的戰術戰法階段。
第五卷〈豹韜〉八篇,主要論述在山林水澤地帶的作戰原則,以及如何以弱勝強、如何對付突襲的方法等等,也都是具體的戰術戰法問題。
第六卷〈犬韜〉十篇,主要論述了部隊的編組和訓練方法,尤其對車、騎、步三大兵種的特點、士兵的選拔、作戰的編陣等事宜作了詳細闡述。
《六韜》的大致內容已如上述。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時代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的總結,《六韜》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大至戰爭與政治、經濟、民心向背之關係,小到物資的準備、將領的選拔、軍隊的操練以至於各種具體的作戰方法,凡是當時與軍事有關的戰略、戰術的各個方面,書中幾乎都論述到了。《六韜》的某些論述,明顯地可以看出是由《孫子》中的一些觀點敷衍而來,但在不少方面,它又是大大地豐富了《孫子》的學說。如《孫子》已有云:「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但具體的論述則並不是很多;而《六韜》中論及詭詐之道的地方則非常之多,除了在軍事行動上運用之外,他如〈文伐〉整篇講的都是非軍事手段的詭詐之道,美人計、離間計、賄賂計……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種文伐配合武功,文武結合的觀念,顯然是對「兵者,詭道也」這一論點的拓展。又如關於伏兵之計之變化運用的大量論述,也是《孫子》所不見的。所有這些,都是「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語)的社會現實之反映。總的說來,《六韜》雖然不如《孫子》那樣簡潔、字字珠璣,但它敘述上的具體化卻更易於為人接受;它雖然缺乏後者那種理論上的獨創性,但在內容的廣泛性和系統性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我們可以說,《孫子》一般說來只是一部單純論述用兵之道的書,而《六韜》則不但講用兵,還講如何得天下,文韜武略兼備,誠如唐代學者顏師古所評,是一部「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的著作。
在古代,作為指導戰爭、哺育良將的教材,《六韜》曾起過重要作用;時代發展到了今天,這部著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在軍事理論上,它仍不失為一部良好的教材,書中論及的不少戰略觀念和戰術觀點,今天仍然發人深省,富有現實生命力。其次,在其他領域,例如經商或企業管理方面,書中不少充滿智慧的論述也是富有啟迪意義的。這只要看日本人如何熱中於用中國古兵書指導生產、經營,就可明白。再次,《六韜》一書中大量的攻防、渡河、運輸器具等的記敘,對於中國兵器史和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也是很有價值的。以上略數幾端,已可看出,作為中國古代兵書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六韜》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兵書是一種智慧之書,讀好了可以受益無窮。我們的祖先對讀兵書十分重視,總結了一些讀兵書的方法,比如明代劉寅的《武經七書直解》中,就附錄了一篇〈讀兵書法〉,論述了讀兵書當注意的要點計十六條。其中最重要的是頭三條:
讀兵書要活潑潑地如珠走盤中,無一定之理。
讀兵書要下手從實做工夫,若祇以口誦,亦濟甚事!
讀兵書要將古來名將行過事蹟體貼分曉,何人用此而勝,何人不用此而敗,庶有益。
這三條其實已道出了我們今天讀古兵書最要緊的方法。兵書中充滿了辯證的精神,其中論述的應敵作戰之法無不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如果不注意這點,只是僵硬地記住一些教條,讀來並不會受益。此外,還須用古代戰爭的史實對書上的理論加以印證,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加深印象,領悟明白。讀兵書的方法固然很多,也因人而異,但以上所述之「活」與「實」二字的功夫,卻為讀好兵書所必不可少。
《六韜》,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相傳是姜太公呂望所撰,其實為後人所假託,書的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不過,我們從這部書的內容、語言、文風以及其他文獻的有關記載等方面綜合起來看,基本上可以判定《六韜》是戰國時期的著作。西元一九七二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西的漢初墓葬發掘中,發現有《六韜》殘簡,足為此書流傳久遠的一項有力證據。當然,誠如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辯證》所指出的,在戰國之前,此書已「遠有端緒」,而此後,漢人又「有所附益」,因為「周秦諸子,類非一人之手筆,此乃古書之通例」。
《六韜》自問世之後,就一直受到各代軍事家和統治者的重視。例如幫助漢高祖劉邦謀取天下的張良,就曾得力於《六韜》。又如三國時東吳的統治者孫權,曾告誡呂蒙及蔣欽要好好讀《六韜》;劉備也說讀《六韜》能益人意智。而以智謀韜略聞名天下的諸葛孔明,對《六韜》也十分崇尚。宋仁宗時,由於邊境上屢屢告負,朝廷對軍事重新開始重視,建立了武學,設立了武舉。其後在神宗時制定了「武舉試法」,規定了考試應答的三種兵書,其中之一就是《六韜》。宋神宗元豐三年(西元一○八○年),神宗下詔給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令他們校定七種兵書。三年之後,校定完畢,這就是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重大影響而著名的「武經七書」,而《六韜》亦是其中之一種。自此以後,歷代統治者進行武學教學、武舉考試都把「武經七書」作為基本教材,《六韜》的影響也就稱得上是源遠而流長了。
《六韜》的「韜」,是韜略的意思。今本《六韜》共分六卷,以太公與文王、武王答問的形式,用文、武、龍、虎、豹、犬為題,論述了六個方面的韜略:
第一卷〈文韜〉十二篇,主要論述奪取天下及治理天下的韜略,包括收攬民心、尊重賢才、掌握經濟命脈、明賞罰、辨是非及君主應當儉樸無為、修德安民等內容。這一卷沒有直接論述兵法內容,但說的都是戰爭所賴以進行並取勝的基礎。古人所謂「文治武功」,是一個問題密不可分的兩面,〈文韜〉所論,即是其中「文治」的一面。
第二卷〈武韜〉五篇,主要論述戰前的政治準備,以及用各種非軍事方法分化、瓦解、打擊敵人的策略。所有這些,都是從戰略決策角度而言的,其中不乏各種權謀詭詐之術。
第三卷〈龍韜〉十三篇,主要論述了以將帥為首的統帥部的組成與職能、將帥應具的各種才德與統軍方法、挑選將領的原則、將領應追求的用兵境界,以及平時就需注意寓兵於農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針對將帥而言的韜略,其中關於統帥部的組成及業務分工,在軍事史上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第四卷〈虎韜〉十二篇,分別論述了各種兵器、器材裝備,以及對陣、突圍、反包抄、攻城、火戰等內容。這一卷的論述已進入十分具體的戰術戰法階段。
第五卷〈豹韜〉八篇,主要論述在山林水澤地帶的作戰原則,以及如何以弱勝強、如何對付突襲的方法等等,也都是具體的戰術戰法問題。
第六卷〈犬韜〉十篇,主要論述了部隊的編組和訓練方法,尤其對車、騎、步三大兵種的特點、士兵的選拔、作戰的編陣等事宜作了詳細闡述。
《六韜》的大致內容已如上述。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時代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的總結,《六韜》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大至戰爭與政治、經濟、民心向背之關係,小到物資的準備、將領的選拔、軍隊的操練以至於各種具體的作戰方法,凡是當時與軍事有關的戰略、戰術的各個方面,書中幾乎都論述到了。《六韜》的某些論述,明顯地可以看出是由《孫子》中的一些觀點敷衍而來,但在不少方面,它又是大大地豐富了《孫子》的學說。如《孫子》已有云:「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但具體的論述則並不是很多;而《六韜》中論及詭詐之道的地方則非常之多,除了在軍事行動上運用之外,他如〈文伐〉整篇講的都是非軍事手段的詭詐之道,美人計、離間計、賄賂計……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種文伐配合武功,文武結合的觀念,顯然是對「兵者,詭道也」這一論點的拓展。又如關於伏兵之計之變化運用的大量論述,也是《孫子》所不見的。所有這些,都是「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語)的社會現實之反映。總的說來,《六韜》雖然不如《孫子》那樣簡潔、字字珠璣,但它敘述上的具體化卻更易於為人接受;它雖然缺乏後者那種理論上的獨創性,但在內容的廣泛性和系統性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我們可以說,《孫子》一般說來只是一部單純論述用兵之道的書,而《六韜》則不但講用兵,還講如何得天下,文韜武略兼備,誠如唐代學者顏師古所評,是一部「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的著作。
在古代,作為指導戰爭、哺育良將的教材,《六韜》曾起過重要作用;時代發展到了今天,這部著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在軍事理論上,它仍不失為一部良好的教材,書中論及的不少戰略觀念和戰術觀點,今天仍然發人深省,富有現實生命力。其次,在其他領域,例如經商或企業管理方面,書中不少充滿智慧的論述也是富有啟迪意義的。這只要看日本人如何熱中於用中國古兵書指導生產、經營,就可明白。再次,《六韜》一書中大量的攻防、渡河、運輸器具等的記敘,對於中國兵器史和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也是很有價值的。以上略數幾端,已可看出,作為中國古代兵書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六韜》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兵書是一種智慧之書,讀好了可以受益無窮。我們的祖先對讀兵書十分重視,總結了一些讀兵書的方法,比如明代劉寅的《武經七書直解》中,就附錄了一篇〈讀兵書法〉,論述了讀兵書當注意的要點計十六條。其中最重要的是頭三條:
讀兵書要活潑潑地如珠走盤中,無一定之理。
讀兵書要下手從實做工夫,若祇以口誦,亦濟甚事!
讀兵書要將古來名將行過事蹟體貼分曉,何人用此而勝,何人不用此而敗,庶有益。
這三條其實已道出了我們今天讀古兵書最要緊的方法。兵書中充滿了辯證的精神,其中論述的應敵作戰之法無不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如果不注意這點,只是僵硬地記住一些教條,讀來並不會受益。此外,還須用古代戰爭的史實對書上的理論加以印證,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加深印象,領悟明白。讀兵書的方法固然很多,也因人而異,但以上所述之「活」與「實」二字的功夫,卻為讀好兵書所必不可少。
目次
導 讀
卷一 文韜
文師第一 三
盈虛第二 一○
國務第三 一四
大禮第四 一七
明傳第五 二一
六守第六 二三
守土第七 二七
守國第八 三○
上賢第九 三三
舉賢第十 四○
賞罰第十一 四三
兵道第十二 四四
卷二 武韜
發啟第十三 四九
文啟第十四 五六
文伐第十五 六一
順啟第十六 六九
三疑第十七 七一
卷三 龍韜
王翼第十八 七七
論將第十九 八三
選將第二十 八七
立將第二十一 九一
將威第二十二 九五
勵軍第二十三 九七
陰符第二十四 一○○
陰書第二十五 一○二
軍勢第二十六 一○四
奇兵第二十七 一○九
五音第二十八 一一四
兵徵第二十九 一一九
農器第三十 一二三
卷四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一二九
三陳第三十二 一四○
疾戰第三十三 一四二
必出第三十四 一四四
軍略第三十五 一四八
臨境第三十六 一五一
動靜第三十七 一五四
金鼓第三十八 一五七
絕道第三十九 一六○
略地第四十 一六三
火戰第四十一 一六七
壘虛第四十二 一七○
卷五 豹韜
林戰第四十三 一七五
突戰第四十四 一七七
敵強第四十五 一八一
敵武第四十六 一八四
鳥雲山兵第四十七 一八七
鳥雲澤兵第四十八 一九○
少眾第四十九 一九四
分險第五十 一九六
卷六 犬韜
分合第五十一 二○一
武鋒第五十二 二○三
練士第五十三 二○五
教戰第五十四 二○八
均兵第五十五 二一○
武車士第五十六 二一五
武騎士第五十七 二一七
戰車第五十八 二一九
戰騎第五十九 二二四
戰步第六十 二二九
附 錄
《六韜》佚文 二三五
卷一 文韜
文師第一 三
盈虛第二 一○
國務第三 一四
大禮第四 一七
明傳第五 二一
六守第六 二三
守土第七 二七
守國第八 三○
上賢第九 三三
舉賢第十 四○
賞罰第十一 四三
兵道第十二 四四
卷二 武韜
發啟第十三 四九
文啟第十四 五六
文伐第十五 六一
順啟第十六 六九
三疑第十七 七一
卷三 龍韜
王翼第十八 七七
論將第十九 八三
選將第二十 八七
立將第二十一 九一
將威第二十二 九五
勵軍第二十三 九七
陰符第二十四 一○○
陰書第二十五 一○二
軍勢第二十六 一○四
奇兵第二十七 一○九
五音第二十八 一一四
兵徵第二十九 一一九
農器第三十 一二三
卷四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一二九
三陳第三十二 一四○
疾戰第三十三 一四二
必出第三十四 一四四
軍略第三十五 一四八
臨境第三十六 一五一
動靜第三十七 一五四
金鼓第三十八 一五七
絕道第三十九 一六○
略地第四十 一六三
火戰第四十一 一六七
壘虛第四十二 一七○
卷五 豹韜
林戰第四十三 一七五
突戰第四十四 一七七
敵強第四十五 一八一
敵武第四十六 一八四
鳥雲山兵第四十七 一八七
鳥雲澤兵第四十八 一九○
少眾第四十九 一九四
分險第五十 一九六
卷六 犬韜
分合第五十一 二○一
武鋒第五十二 二○三
練士第五十三 二○五
教戰第五十四 二○八
均兵第五十五 二一○
武車士第五十六 二一五
武騎士第五十七 二一七
戰車第五十八 二一九
戰騎第五十九 二二四
戰步第六十 二二九
附 錄
《六韜》佚文 二三五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