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基於學術的立場,透過觀念史的處理方式,以及知識社會學、法律學、政治學、心理分析學等行為科學方法的應用,對中國法家哲學提供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介紹法家人物及其主要觀念。第二篇 ,闡明集法家大成的韓非哲學。將他思想的主要部分,重新架構,做系統性的詮釋。第三篇,比較淮南子與法家法論的異同,以解說法家思想在漢朝的演變和發展,並藉以了解漢以後二千多年法家思想的面貌。
作者簡介
王讚源
民國廿九年生,臺灣省臺中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現任師大國文系專任副教授,淡大企管系兼任副教授。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管理思想、四書、墨子、淮南子等課程。著有《周金文釋例》、《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不拿耳朵當眼睛──文學與思想》、《中國哲學辭典大全》(與韋政通、余英時、項退結等十教授合編)等書。
序
自 序
民國五十三、四年是《文星雜誌》最風光的時候,中西文化論戰以及對臺灣時政的批評,莫不引起文化界和政治界的騷動。其中以自由、法治、民主方面的思想,最引起我的興趣,也給我不少的啟迪。由於這股興趣,曾促使我專心研讀戴雪(A. V. Dicey)的《英憲精義》,張佛泉的《自由與人權》,和托克維爾(A. D. Tocqueville)的《美國的民主》,這些經典著作奠下我對法律哲學和政治哲學的認識基礎,也因此促使我參加司法官考試。雖然司法官這條路我中途放棄,不過對政治、法律的關心,卻不曾稍懈。五十六年我修習《韓非子》,六十一年出版《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這是一本比較政治哲學的書。記得書名上報不久,幼獅公司就轉告陳之藩先生從美國來信預約,這給我不少精神上的鼓勵。之後我在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管理思想、墨子、韓非子、淮南子等錁程,都要討論到法家思想,於是才想把法家思想做一次比較徹底的整理,這是本書寫作的因緣。
本書書名用哲學一辭,係採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名教授李維(A. W. Levi)的定義,他在《哲學概論》中說:「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反省思考的活動。」反省思考是合理而有系統的思考方式。反省具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見高識遠及計劃行為的能力。李氏說的「經驗」,是包含人類文化活動的全部。因為離開文化活動,人根本沒有經驗可談。由於對認知過程的反省思考因而產生知識論,對歷史經驗反省思考因而產生歷史哲學,對宗教經驗反省思考因而產生宗教哲學,對美感經驗反省思考因而產生藝術哲學,對政治經驗反省思考因而產生政治哲學,對法律經驗反省思考因而產生法律哲學。而法家思想的範圉主要在政治和法律的經驗層面,因此我把法家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統稱之為法家哲學。這是本書命名名的理由。
本書共分為三篇,在寫作的順序上,第二篇先寫成,其次是第一篇,第三篇是最後完稿的,不過為了理解的一貫性,依照現在的安排比較理想。大凡一家一派的思想都有它的主要觀念,把這些觀念弄清楚了,就容易把握這一家一派的思想,所以把法家的人物與主要觀念排在第一篇,作為了解法家哲學的導引。韓非吸取前輩法家的精華,集法家的大成,也是法家思想的顛峰,了解韓非哲學,可以說已了解法家哲學,所以把韓非哲學放在第二篇,作為全書的中心(本篇之完成得國科會補幼,謹申謝意)。法家思想到了漢朝有很大的轉變,轉變後的法家思想,只是用來輔助仁義道德的末策,這種理念左右漢以後兩千多年中國讀書人的意識型態,以及政治的實際運作。而這一大轉變,可以從綜貫先秦各家的《淮南子》找到線索,看到面貌,因此把《淮南子》與法家的比較,排在第三篇,用來認識法家思想的演變情形。從基本觀念的導引,進到思想本部的了解,再到思想演變的觀察,這樣對法家哲學能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認知。這樣安排,是一次新的嘗試,也是本書的一個特色。
在寫作方法上,三篇各有不同,而以前兩篇較為特殊。第一篇採用觀念史的方式處理,著重思想演變的內外因緣,從觀念或概念的起源、界說、演變、影響到批判,依序說明,希望對法家的人物和主要觀念有一明確的介紹,給讀者奠下了解法家哲學的基礎。在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中,最後一位介紹韓非,這與第二篇是有所重複,不過那是有意的安排,我想藉此提供一個簡要而完整的概念,使讀者容易把抓韓非哲學的縮影。第二篇我借用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法律學、政治學、心理分析學等學科來解析、詮釋韓非哲學。因為每一門學科好比一盞探照燈,用多種學科的觀點來討論,就像用多盞探照燈從不同的角度來照明一樣,這樣對整個韓非哲學系統,自然可以面面觀察,獲得比較清晰而深入的認識。如此採用多種行為科學的方法,來研討韓非哲學,是本書的另一特色。
管理學(Management)是廿世紀的顯學,是工商企業的經營街。英國著名管理學專家安東尼‧傑伊(Anthony Jay),最近出版一本書,書名叫《管理與馬基維利》,是用《君王論》的治國思想來詮釋現代的企業管理。詹炳發先生將英文原書摘要改寫,發表在七十七年五月十六到廿一日的《工商時報》,標題是:〈管理大師:馬基維利〉。根據我的研究,韓非的思想比馬基維利深刻而有系統,韓非更有資格稱為管理大師。本書第二篇末了我說:「韓非的思想是驗證有效的領導術。」在全書總結裏我說:「韓非的思想是有效的領袖術,可以啟發現代的政治管理和企業管理。」我很肯定的認為,用《韓非子》的治國思想來詮釋企業管理,是開拓研究韓非哲學的一條新大道。有志的學人,不妨試試。
這本書雖然用了我不少心力,但個人受限於能力及選擇的注意,疏漏的地方,可能不少,希望讀者不吝指教,我一定很感激。
王讚源
一九八九年元旦於永和書齋
目次
自 序
第一篇 法家人物及主要觀念
第一章 法家重要人物
一、管 仲
二、子 產
三、李 悝
四、吳 起
五、商 鞅
六、申不害
七、慎 到
八、韓 非
第二章 法家主要觀念與術語
一、參驗與意度
二、性惡與自為心
三、變與常
四、功利與仁義
五、尚賢與任勢
六、禮與法
七、無離法之罪
八、法與時轉
九、法不阿貴
十、是非與賞罰
十一、無為與有為
十二、法術之士
十三、法 治
十四、自然之勢
十五、人設之勢
十六、信賞必罰
十七、以刑去刑
十八、術
十九、循名責實
二十、參 伍
廿一、三本與三節
廿二、八 姦
廿三、五 蠹
廿四、耕 戰
廿五、重 人
第二篇 韓非哲學
前 言
第一章 時代背景與思想家
第一節 危機時代
第二節 四擊小國
第三節 思想家與知識分子
第二章 哲學基石
第一節 實證的知識論
第二節 利己的人性論
第三節 演化的歷史觀
第四節 功利的價值觀
第三章 韓非哲學中的法論
第一節 法的法律意義
法的性質
一、法的成文性和公佈性
二、法的客觀性
三、法的公正性
四、法的強制性(含必然性)
法的精神與原則
一、威嚇主義
二、罪刑法定主義
三、適時精神
四、法的統一穩固及可行原則
第二節 法的政治意義
一、專制的利器
二、削除特權
三、人事制度化
第三節 法的社會意義
一、是非的標準
二、富強之道
第四章 韓非哲學中的術論
第一節 服術行法
第二節 無為術
一、不示好惡不顯智巧
二、循名責實
三、親掌二柄
第三節 人主不可信人
一、待臣之道
二、用人以才不以德
第四節 聽言術
第五節 禁姦止亂
一、削權門
二、防姦術
第五章 韓非哲學中的勢論
第一節 極權主義
第二節 權力的功能
第三節 勢與法術的運作
第四節 赤裸權力
第六章 韓非哲學的影響與智慧
第一節 韓非哲學的影響
第二節 韓非哲學的智慧
笫三篇 淮南子與法家的法論比較
前 言
第一章 根本觀念
第一節 人性論
第二節 歷史觀
第三節 價值觀
第二章 法的法律意義
第一節 法的精神
一、適時主義
二、罪刑法定主義
三、預防主義
第二節 法的性質
一、法的客觀性
二、法的公正性
三、法的統一性、穩定性(安定性)和普通性
第三節 法的創生
第三章 法的政治意義
第一節 以法禁君
第二節 人事制度化
第三節 法輔仁義
結 語
全書總結
附表:儒墨道名法五家人物國籍年代表
引用書目
第一篇 法家人物及主要觀念
第一章 法家重要人物
一、管 仲
二、子 產
三、李 悝
四、吳 起
五、商 鞅
六、申不害
七、慎 到
八、韓 非
第二章 法家主要觀念與術語
一、參驗與意度
二、性惡與自為心
三、變與常
四、功利與仁義
五、尚賢與任勢
六、禮與法
七、無離法之罪
八、法與時轉
九、法不阿貴
十、是非與賞罰
十一、無為與有為
十二、法術之士
十三、法 治
十四、自然之勢
十五、人設之勢
十六、信賞必罰
十七、以刑去刑
十八、術
十九、循名責實
二十、參 伍
廿一、三本與三節
廿二、八 姦
廿三、五 蠹
廿四、耕 戰
廿五、重 人
第二篇 韓非哲學
前 言
第一章 時代背景與思想家
第一節 危機時代
第二節 四擊小國
第三節 思想家與知識分子
第二章 哲學基石
第一節 實證的知識論
第二節 利己的人性論
第三節 演化的歷史觀
第四節 功利的價值觀
第三章 韓非哲學中的法論
第一節 法的法律意義
法的性質
一、法的成文性和公佈性
二、法的客觀性
三、法的公正性
四、法的強制性(含必然性)
法的精神與原則
一、威嚇主義
二、罪刑法定主義
三、適時精神
四、法的統一穩固及可行原則
第二節 法的政治意義
一、專制的利器
二、削除特權
三、人事制度化
第三節 法的社會意義
一、是非的標準
二、富強之道
第四章 韓非哲學中的術論
第一節 服術行法
第二節 無為術
一、不示好惡不顯智巧
二、循名責實
三、親掌二柄
第三節 人主不可信人
一、待臣之道
二、用人以才不以德
第四節 聽言術
第五節 禁姦止亂
一、削權門
二、防姦術
第五章 韓非哲學中的勢論
第一節 極權主義
第二節 權力的功能
第三節 勢與法術的運作
第四節 赤裸權力
第六章 韓非哲學的影響與智慧
第一節 韓非哲學的影響
第二節 韓非哲學的智慧
笫三篇 淮南子與法家的法論比較
前 言
第一章 根本觀念
第一節 人性論
第二節 歷史觀
第三節 價值觀
第二章 法的法律意義
第一節 法的精神
一、適時主義
二、罪刑法定主義
三、預防主義
第二節 法的性質
一、法的客觀性
二、法的公正性
三、法的統一性、穩定性(安定性)和普通性
第三節 法的創生
第三章 法的政治意義
第一節 以法禁君
第二節 人事制度化
第三節 法輔仁義
結 語
全書總結
附表:儒墨道名法五家人物國籍年代表
引用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