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中國禪宗史(平)
滿額折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中國禪宗史(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20 元
優惠價
90558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禪宗,向為學界譽為中國佛教的「奇葩」,此一流傳已達千五百餘年之久的教派,除了於昇華身心世界的品質,趨致純極之外;另就生活的行踐體驗,更復藉著思維、攝意與觀照的具體表現,致用於社會人際的肆應,進而移風易俗 ,方期達到人間淨土的實現。在演化的歷程當中,就流派而言,大江以北的神秀、普寂等禪匠,不論於思想的啟迪,或就淨化世俗的功用上,之能博得唐室歷宗的崇信與致敬,獲享「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美譽,絕非倖致;而慧 能之行化江南,更復綻放出中國佛教的艷花盛朵,已為禪宗在南方之地,展現多采多姿的景象,因而得以綿延承遠,歷時達一十五個世紀迄今,猶自散播幅及東亞全境。 本書以言禪宗史,即以中國佛教的南宗禪為主論,其析論範疇 ,則廣及社會、政治、文學、思想等層面,以為詳實的報導。

作者簡介

 譯者:關世謙

安東省人,華北學院畢業。歷任國內佛學院及佛學研究所教授。譯著有:《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佛教聖典》、《中國佛教史》、《八宗綱要》、《中國佛教通史(一)》、《中國佛教通史(二)》、《中國佛教通史(三)》、《中國禪》、《佛學研究指南》、《明末藕益大師之研究》。

 

禪宗,是憑著修行體驗和內觀思考的表現,去領會攸關人類生死的佛教真理,從而用以顯示其開悟要領的宗派。此即所謂:「在信仰過程上,禪宗的教化,是以統一人類生命根源為本能」,「禪宗教化之心,乃是一己存在的深奧意識」,「禪宗的教化,是重視其教祖所獲致的成果,從而追溯其過往」。釋迦佛就是將其所體悟的教法,為化導群眾使能得度,而把一切方式與耍領傳授與人。
 
釋迦佛在世之日固不待言,就是後世其嗣法弟子們,為了理解其唯識體悟的領會,同樣也以種種的要領去思考、學習,然後將之歸納、分類,以甄別其個別見地的主張,由自家觀念的視野而進入釋迦佛的佛法領域,去追求知解。而達磨禪師就是循此途徑的行踐,而進入佛門。
 
然而,若想領會整個宇宙人生,依直觀的方式,或由各人的體悟狀況去獲致,顯然將有大大地不同。容或也可以靠個人修行的苦樂,而達到體悟;另外也有憑著現象的暗示,乃至語言而顯現其智慧,當然也有從學其知識與經驗的,然後才進入行踐之路。一開始由於各人向禪的體悟真理之道的形式有異,於是,乃有不同的宗師或禪僧,分別傳授其禪宗。但就傳授而言,也有其教育意義及要領,乃至方式等的不同,從而亦各自產生禪味的分際。
 
因而亦將衍生出思想與思惟的異同,固然由於歷史的變遷,亦自有不同,但我卻深自感慨於必須把握禪宗的歷史意義,而以為演變(思想、思惟、傳授、教育、要領)是由於禪友及社會因素所肇致,容或也可能認為是涵蘊在各種所構成的因素之中。所謂「師資相承」、「師資面授」、「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等無不如是。即如圜悟克勤所說:「凡欲扶豎宗教,須是本分宗師眼目,應有本分宗師作用」(《碧巖錄》卷第一),指出禪宗的宗師,自有其強烈的影響,而其所具備的禪宗意義,在本質上,大多是無何變化的,但其傳授的方式卻有變異,尤其在頓悟的方面,或以公案(話頭),或以靈感的默照,都是為了使其領略禪的意義。
 
這些要領的變化,都各自具備其採行的充分理由,於此我覺得有必要了解禪宗史,以及人類另一面的重要變遷意義,進而深悉其內涵,必須是由於外在的方法。在把握宗教的本身而言,也許無益於己,但人類的思考,於文化方面傳授其意義(遺產),了解其真理,容易使人明瞭求知的欲望,若想領會其真理的一面,自亦事屬必然(體悟真理的表達方式,至為困難)。相信亦有其學術上的使命,不論或多或少,是好是壞,只要是求知,都可以說是知識的領會。而禪宗教化,則是追究正統學識的結果,由之引導出富有意義的信念。所以說,學識只是方法,宗教則是目的。
 
禪宗教化的意識,就是推崇教祖所體悟的結果,只要經常都是在要求追溯過往,自將更能重視禪宗「師資」各派所衍生的特徵。
 
自古以來,禪宗的見解即已思想化與統一化,亦即在意義上亦多已構成。及至近來,從政治、社會、經濟史各方面去探究瞭解,惟是所獲有限,不免令人遺憾!畢竟是因為性格過於特殊所致,所幸,晚近以來,就這一方面的研究,終於有了起步的跡象。儘管如此,若與其他宗派的學術相較量,仍不免興起臨深履薄的感覺。
 
當初我之所以於禪宗史發生興趣,是有鑒於中國文化史上,受到禪的影響很明顯,而在一般的趨向方面,尤其中世思想史上,不論怎樣都不能忽略其研究工作所從事。與其說本身自幼就是在禪寺中生長的影響,毋寧說存心想去了解在我夢中的禪意,而進一步認知禪宗史的本源。
 
禪與禪宗,由其成立和培養上著眼,可以說完全是中國的宗教。在這方面,其於印度本身的覺知,就觀念乃至方式等的演變,實際上已經昇化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且也可以由之看出其大眾化的一面。歷來宗內教界先進,就禪學及禪宗史的基礎研究,已經發表過不少的鴻論,拙著乃參證各家寶貴的成果,旁及宗教社會學的層面,僅就考證所及,敘述禪僧個人以及禪宗教團與時代變革的相互關係,研析其歷史、地理、系譜而草撰初成。
 
我對禪宗史之抱持關切,雖自學生時代開始,但正式的搜集資料,著手研究其系統,應該是晚近的事體。因為歷史學科的飛躍發達,對於解析宗教史上這塊尚未開懇的領域,提供了方法論的鑰匙。如能從社會史方法的一個視角,得一獲悉禪宗趨向的路標,誠屬幸事,我將亦因此而喜不自勝。最近歐美各國亦於禪道一途,擴大了關切的程度,而有關的著述,亦日見增多。在日本一向放蕩不羈的禪和禪宗,也有遂漸改觀的趨勢,自是歡欣無限。在具體地行動方面,本年五月六日利用NHK電視節目的機會,來解說禪宗史的概要,誠亦深具意義。此外,十月十五日為了慶祝駒澤大學八十週年紀念日,應邀擔任《駒澤大學八十年史》的編纂任務,得能順利出版,亦復歡慶之至。
 
本論初稿,雖然早已大致撰就,但自始至終於公私兩途煩勞多位先進如:現任駒大的保?校長,藤田學監都賜予誠擎地嘉勉與關懷。此外,文學部、佛學部的教務、庶務各教授、職員先生亦復情誼垂愛;另一方面教育大學的山崎宏教授、國會圖書館的小笠原課長、駒大的增永教授等,特別是在本書出版前十月十六日猝逝的教育大學教授小竹文夫先生等諸先進的勞神,僅致深摯的謝忱。
 
本著書承「昭和三十七年文部省學術研究成果刊行費助成」相助,復蒙曹洞宗宗務當局雅愛,以「補助金」支援,獲得曹洞宗研究員的研究費用,又承頒授東京文理科大學的獎賞,以及同久能的獎金,統此致謝。
 
著者
阿部肇一 識於世田谷寓所

目次


譯序
凡例
第一篇 唐朝的禪宗史
 第一章 序說
 第二章 初期南宗禪的動向
第一節 南宗禪初期惠能禪師的動向
第二節 石頭、藥山的系統
第三節 馬祖、百丈的系統
第四節 關於天皇道悟及其法嗣
第五節 雪峰義存與玄學式的佛教
第六節 唐朝前期南陽慧忠禪師的立場──從北宗禪到南宗禪
第七節 曹洞宗的成立及其禪宗社會的地位
第八節 居士龐蘊與唐朝社會
 第三章 中期南宗禪的異同
第一節 唐朝溈仰宗考
第二節 江南佛教的禪及其思想
第三節 南宗禪思想在中國社會思想史上的關係
第四節 唐末變革期的禪宗
 第四章 唐代禪宗史在政治、社會史上的意義──唐宋轉換期在禪宗史上的諸問題
第二篇 五代吳越的佛教政策──南宗禪轉換期的指導方針
 序章
 第一章 關於吳越武肅王錢鏐
 第二章 武肅王錢鏐佛教政策的變遷
第一節 概要
第二節 武肅王的宗教觀
 第三章 武肅王錢鏐的宗教政策上的道教及佛教
第一節 錢鏐周遭的道教氣氛
第二節 錢鏐與杭州寺院及道士
 第四章 武肅王錢鏐與佛教政策的意義
 第五章 文穆王元瓘與宗教
 第六章 忠獻王宏佐與佛教
 第七章 吳越忠懿王對佛教政策的研究
第一節 忠懿王的佛教政策
第二節 法眼宗的趨向
第三節 有關忠懿王的佛道政策
第三篇 宋朝的禪宗史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關於雲門派系統
第一節 雲門文偃的思想及其周遭
第二節 佛日契嵩的發展關係
第三節 佛日契嵩的思想(一)
第四節 佛日契嵩的思想(二)
 第三章 雪竇賓重顯(雲門派下四世)
第一節 重顯的生平
第二節 雪竇的佛教思想
 第四章 圓通居訥(雲門派下五世)
 第五章 雲門宗佛印了元的歷史意義
第一節 佛印了元與周濂溪
第二節 有關居士在社會上的意義
 第六章 宋初的臨濟宗系統
第一節 從風穴延沼到首山省念
第二節 首山劣念及其法嗣群
 第七章 宋初臨濟宗派下的有關居士
第一節 宋初的官僚群
第二節 與楊億一派的關聯
第三節 浮山法遠與官僚群
 第八章 黃龍派的發展與居士
第一節 黃龍慧南
第二節 黃龍祖心與居士佛教
第三節 東林常總
 第九章 宋朝的四川佛教
第一節 蘇軾的宗教信仰與四川佛教
第二節 廬山與四川佛教
 第十章 北宋末葉的法黨與佛教、道教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關於蔡京論
第三節 蔡京與道教
第四節 林靈素的排佛與蔡京
第五節 元祐黨(舊法)派張商英與佛教
第六節 結論
 第十一章 無盡居士張商英
第一節 江西禪宗史上的居士地位
第二節 張商英的廬山佛教意義
 第十二章 杭州結社型的佛教
第一節 居士蘇軾與杭州佛教
第二節 杭州佛教的特徵
第三節 杭州結社佛教於禪宗的地位
 第十三章 北宋義學僧德洪覺範
第一節 緒言──贊寧與德洪的比較
第二節 德洪的活動與問題的重點
第三節 張商英的政治立場與德洪
第四節 鄒浩與陳瓘
第五節 張商英及其禪宗
第六節 德洪之禪與敘述僧史
第七節 結論
 第十四章 北宋贊寧與德洪的僧史觀──宋高僧傳與禪林僧寶傳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宋高僧傳與贊寧
第三節 贊寧的僧史觀
第四節 關於德洪
第五節 德洪的著述
第六節 德洪的僧史觀
第七節 德洪之所構思
第八節 德洪的文章與僧史觀
第九節 兩者的特徵
 第十五章 宗門武庫與從容錄──南宋初期禪宗的教化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臨濟與曹洞
第三節 宗門武庫與從容錄
第四節 宗門武庫與從容錄的構思
第五節 宗門武庫的特色(一)
第六節 宗門武庫的特色(二)
第七節 從容錄的特色
第八節 從容錄的意義
 第十六章 楊岐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第一節 概耍
第二節 楊岐方會及其法嗣
第三節 楊岐派的發展──從北宋到南宋
第四節 五祖法演及其弟子群──尤其以昭覺圜悟克勤的出現過程
第五節 圜悟克勤的出現及其社會關係
第六節 楊岐派的思想背景
第七節 大慧宗杲論──南宋時代
第八節 大慧宗杲的發展
第九節 大慧宗杲的思想與楊岐派
第十節 南宋後期禪宗的動向──以虎丘派下的社會立場為中心
 第十七章 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的曹洞宗與官僚檀越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投子義青的立場
第三節 義青的法嗣芙蓉道楷
第四節 隨州大洪山的報恩
第五節 芙蓉道楷的法嗣──丹霞子淳
第六節 真歇清了與天童正覺的出現──丹霞子淳的法嗣
第七節 曹洞宗宏智正覺
第八節 宏智正覺與曹洞宗
第九節 結論
 第十八章 天童如淨與道元禪師──就其教育層面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道元的大悟
第三節 心塵脫落與身心脫落
第四節 如淨的教育
第五節 語錄中的頌古
第六節 如淨禪師的道教觀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九章 萬松行秀與湛然居士集──金朝治下的曹洞禪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萬松行秀傳(一)
第三節 萬松行秀傳(二)
第四節 與耶律楚材的關係
第五節 耶律楚材傳
第六節 金朝治下的曹洞禪
第七節 湛然居士集
第八節 萬松行秀的思想
第九節 萬松行秀的禪
第十節 結論
第四篇 結論
 跋
 附錄一
 附錄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