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詩是心靈的獨白,情感的昇華,一切性靈的象徵。詩人們生長在大地上,透過現代語言、音韻之美,表現現代人完美的情操,唱出大地之歌。本書是適合現代人所誦讀的讀集,也最足以代表現代人的心聲。從這些詩篇中,你可以體會到從橫的移植中生長的現代詩,開始正視我國傳統詩歌的價值;同時,也可以分享到詩人們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和心靈世界的情趣。
序
序
民國六十年前後,臺灣的新詩壇面臨了危機,嚴重存在著不景氣的諸般現象──詩刊大半停刊,報章雜誌拒載詩稿,詩人多數封筆,加以詩社之間、詩人之間相輕互難的芥蒂──諸如此類問題,對於關心詩運者而言,實宜痛加檢討,廓清拉朽,以求振衰起頹,重見生機。我們中華民族一向以詩的民族自豪,詩運旳承續,詩統的繼絕,乃我族每一個詩人應勇於自任的,尤其際此詩道淪喪之季,有識之士豈忍坐視詩學的更形惡化,詩文化因之中絕?因此,基於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我們挺身而出結集在「大地」之上。我們認為,要使文學在整體文化中佔著重要的地位,關懷家國,帶動社會,就必需鼓盪一股熱潮,醞釀一種運動。這必需藉助於文學活動,在遠大的理想之下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大地詩社」非遊閒式的詩社,非即興派的沙龍,而是基於此一原則而創立。四年以來,歷經艱吝,但大地同人一秉初哀,勤於創作,勇於批評,將根堅堅實實地深紮於大地之中,以期茁壯、開花、結果。「大地之歌」是第一次結集,象徵大地的成果,是信念的結晶,是理想的踐履。
無可諱言,任何一本選集均代表一種批評的觀點,尤其隸屬於同一詩社,貫串於選集之中的,一定存在著相近似的詩觀──並非全同,但至少具有同一大趨向。「大地之歌」的編選,乃基於此一意羲:大地同人的詩觀,早在創刊號的發刊辭裏,已梗概地道出,而今經歷四年,發刊十五期,我們覺待我們的觀念更明晰、更有力,因此深覺有將這一理念闡揚開來之必要。不但藉此作為同人互策互勵的目標;同時,也為當前剝極將復的詩運,廓除屯蒙,早見陽剛之象。
大地詩社詩觀之形成,就消極而言,乃對當前詩壇的一種反動,一種修正,今後仍將對前此二十年的弊端,續加考察,議論功過。就在積極而言,乃是建立一嶄新的創作方針,承續文學的命脈,要寫就寫中國人的詩,要談就談中國人的詩論。
從政府遷臺以來,臺灣的現代詩邁向一個新的開拓時期。五四以降,三十多的開創、拓植,對新生一代的新詩愛好者而言,可說是斬絕了的活源。除了少數詩人,大部份詩人多無機會親炙三十年代詩壇大師,不能自這日漸成長的新詩傳統中汲取營養,這是先天的失調。在過渡階段中,因社會結構,文化成分等的急劇變化,詩人栖栖皇皇,篳路籃褸,重新建立新的美學觀念,創作新的作品風格。在充滿實驗動力旳風氣中,斬絕傳統,乞靈西洋,或昌言橫的移植,或競趨舶來的學說,詩壇就在起伏不定的形勢中,幾經變革,風潮疊起。這段漫長的過渡時期,功過參半,利弊互見,我們試作考察,從其美學觀念,到實際創作,釐辨是非,取此證彼,則其得失不言可喻。
就大體而言,二十餘年、新詩的理論系統是貧乏而零碎的。五四以後二三十年,名家輩出,其理論也已相當嚴謹;而遷臺詩人,則較少有理論上之建樹。實則傳統的中國詩論乃基於整體的文化層面而來,中國人的思惟方式是直覺的、跳躍的。新詩人遠離傳統,自無法從中擷取精華。因之,不得不借助於西洋,唱出漂亮的橫的移植!就接受西洋文化而言,片面的接受雖引進了些許新觀念,但挾雜於這些觀念的,卻是許多怪異、偏差的觀念:如所謂的存在主義、荒謬哲學,對於宗教的過度敏感,對性、死亡等潛意識的處理,都可說過份洋化;他們的意識形態是西洋的,而非中國的。詩人零星獵取的美學觀念,或曰為藝術而藝術,或曰唯美,或曰純粹,這種觀念傳統的中國詩人是從未如此偏好過。基於如此囫圇吞來的哲學、美學,使得詩人的詩,被誤導向所謂的「世界性」,其選擇的題材,非性即死,非鹹即溼,非虛無則荒謬。清明的詩人少了,多數往深處往內鑽,這類偏極的觀念彌漫詩壇,流行一時,雖有清醒之士,但終難挽狂瀾,這就是為什麼讀者會望望然而去之的要素之一。
在表現技巧上,詩人充分馳騁一己的「創作癖性」,所謂創作癖性,就是說許多自許為獨創的作家,強調風格之建立,因此在遣辭用字上大下功夫,近乎機械造作,而了無情趣。二十餘年來,新詩園地變成「密碼世界」。詩人表現個人的獨特經驗時,使用自家的語言符號,用語曖昧,意象晦澀。他們洋洋得意於「語不驚人死不休」,把語言捶打、扭曲,如此這般,匠意十足。於是某一詩人形成某一密碼,某一圈子形成一封閉世界。最後,讀者視詩人為密碼專家,視詩集為密碼秘本,除卻少數研究密碼專家,驚詫其中的張力、密度,大部份讀者卻不願接受。這種製造密碼,就作者而言,容易形成隱身符,即使無深邃的思想、無偉大的主題,也可藉它自神其詩。這種機械製造,表面上好像活用中國文字,其實是對於中國字的百般褻瀆、肆意凌虐。
大地詩社的創立,既是目睹當前詩壇的怪象狀,因而提出調整與修正,發刊辭中曾揭櫫:「我們希望能推波助瀾漸漸形成一股運動,以期二十年來在橫的移植中生長起來的現代詩,在重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現實生活中獲得必要的滋潤和再生。」其中揭示的回歸傳統文化與關懷現實的兩大課題,一直為同人所堅持。近四年以來,臺灣新詩界感於時局的劇變與家國的處境,連續發生許多重大的檢討與呼籲,這些從新詩圈子裏到圈子外的嚴肅問題,與大地詩社成立之初的觀念,互相呼應,互為激盪。這一股澎湃的風潮,在年輕詩社間引發更強而有力的推動力。我們在不斷衝激中,屢加檢討,迭次修正,更深信自己的信念。我們自問,我們這一時代所需要的詩是什麼樣的?我們這一地域之所需?我們這一民族之所需?我們逭一人類之所需?怎樣的詩,才是中國的?才是代表這一時空狀態下的中國的?我們要求詩的大地,是中華民族億萬祖先所生存的大地,在此一曾豐饒過的大地之上,祖先的血液滾滾流過,祖先的歌聲歌過哭過,因此在不斷成長的詩人與詩作中,也應堅持這一偉大傳統。
我們是詩的民族,原具優良的血統與種性,傳統文化中所蘊育的優點,自應慎取精擇,揚棄其劣弱的一面。而不必為遠來的所謂「世界性」文學運動所侵略,我們既不容許文化買辦的醉心洋化,更應堅決選擇挾物質文明以俱來的歐美文明,因此我們要大聲呼籲,回歸到傳統文化中,作「縱的繼承」以取代「橫的移植」。中國詩的傳統,其頭在于詩經、在于楚辭。詩經和楚辭二者的巧妙配合,可使新詩獲得新生、成熟。詩三百篇,對現實的反映、批判,可代表中國人寫實主義的精神,生民多艱,關懷世俗,所歌所泣,盡為心聲,因此可為行人採詩人觀民俗。而楚辭裏,屈子行吟澤畔,憂國憂民,徬徨上下,懷念舊鄉,因此被現為愛國詩人的典型。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心聲,所謂「聲音之道與政通」,可惜這種時代精神卻為新詩人所忽視。詩史上真能稱為「大家」的,都能善繼這偉大的傳統,杜甫在三吏、三別的時代中,絕不會泛詠旱壞,故謂閒愁。關懷時世變遷,以筆為劍,批判現實人生這是我們新詩人應有的傳統,而不是駝鳥主義,逃避心態,利用文字築成象牙塔,關閉自己。我們呼籲開放,向現世去挖掘、去批判。
從歷史中我們要從向繼承──關懷現實的精神意誠。從現世中我們要求橫面剖視,我們呼籲早早揚棄「世界性」的枷鎖。橫的移植來的歐戰後的徬徨、悲痛,宗教失落後的淒厲、蒼白……都不是我們所有:我們生存的時代、地域,是二十餘年的寶島土地,這片大地滋育我們、養活我們,它所發生的問題就在你我身旁不斷出現,因此我們要求詩人介入,付出更深更廣的關切。唐代的盛衰,唐詩是一面鏡子──加以反映出來。如果我們的新詩,而不能代表現代的中國,那麼我們沒有理由在這時空之下,迷戀異國屍骸,而捨棄與自己切身有關的問題而不談。對於傳統與現代的交替、對於都市與農村的更迭,對於國際與本國的均衡……這些事情時刻改變,不斷發生,我們要求詩人挺身而出。但是光喊「關懷現實」並不為是,我們要求以思想作領導,反映它們、批判它們,因此新詩需要的是思想性,對於社會大眾,除了關懷,更要加以提昇、引導。對於現實社會批判地顯示,是消極的詩人之劍所作的。利劍所及,對於物質文明所帶來的縱慾、腐敗,更需引起帶頭作用,現代的經濟結構、使中國人養成許多現階段所不該有的心態──崇拜物質、醉心洋化、喪失民族自信,而對於現實社會普通地存在地冷感、恐懼、逃避……只有詩人熱情地「介入」,才能繼承那偉大的傳統意識。
這時代較諸唐代劇變百倍,艱困百倍,我們相信,沒有理由不會出現一個杜甫(這是很低調的要求),用現代的題材,用現階段中華民族的遭遇,更強而有力,寫出雄偉、悲壯的詩篇,這才是我們所要積極完成的現代的中國詩。至於傳統歷史中,宮庭文學的唯情惟美色調,清客遊閒、病態書生的遊戲論調,乃至於逃世文學的案頭山水……諸如此類,太平盛世需要它作裝點、粉飾,卻不為今日之中國所應借屍還魂,因這些鬼魅幽魂常常結合於遊戲謬調、純粹歪趣,橫行於二十餘年的詩論之中。什麼時代,什麼作品,什麼理論,絕不是空口搬弄死理論所得欺誑的,因陳義過虛過高的理論,不適於此一多難民族所應具的詩人的心態。
抒情傳統曾是傳統詩中的主流,大半的詩論都圍繞這一待色而闡述,因此「敘事傳統」遂隱而不彰,但觀凡是反映現實、批判現實特性的作品,多非具敘事成份不可。因此我們亟宜趁此解除桎梏束縳之際,發揚這一傳統,使中國詩局面加大,堂廡加深,不但可抒情、可寫境,更可敘事,可說理……有些詩論家為著強調唐詩的特性,因而極力顯揚其純粹的一面;但絕律的短小精粹固有優點,卻也局限了詩經,楚辭中更寬廣、更動人的視野,因此我們除了更形發揚「抒情傳統」,而今後更應努力開拓此一「敘事傳統」。只有如此,才能配合前面所提的批判精神。在以農業社會為結構的杜會體制中,山川景象,易為傳統詩人所抒寫(事實上,這些文人只是較少實際在大地耕作,故易把景物誤作抒情的對象),抒情傳統遂為主流,現在由農而工商,其心態轉趨複雜,由太平而變亂,其精神更形悲壯,如不把握敘事傳統,如何悲歌當泣,如何作為這一時代、地域的見證。
以上是就詩人所應取法傳統的創作心態與開拓途徑。至於在實際創作技巧中,我們也要求發揮其傳統的特性,調整改正。我族的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在字形、字音、字義的組合中,形成中國詩的特有面目:文字造型的本身,就具有形象之美,構成外表形式時,也易形成對稱,整齊的效果;而就字音言,一字一音,或組合二字所成的疊字、聯綿字,其平仄關係所組織成的衡調與非衡調,巧妙配合的節奏感,造成傳統詩的格律美;至於字義,聯合字形、字音,中國字的意義性,往往富於具象,易形成簡潔凝練的作用,其成就以短詩為大,重在文字本身的直接呈現,而少演繹、解說,其用字簡約至於辭句不足,有賴讀者運用聯想去彌補文字上的線索,此如東坡所云「筆略到而意已具足」(宋祖謙、與胡元青書),中國字的優點在此。二十年來,詩人模擬西洋的具象詩,大量運用中國字的外型效果,但可惜走入歧途,只重形式,了無詩意。我們要運用其長處,可融鑄舊語,創造新詞,但應避免過度的扭曲、壓擠,無需保持其示意之清明,澄澈。至於整個詩文化帶給我們,其中繁複的技巧、用典、對仗、疊字……如何在新詩中,妥加援引、融為我有,更是取法傳統的一大課題。我們不必生吞下去,以求驚世求奇,這當然需要對語言有極大的駕御能力。不過,我們要指出,任何一時代,口語都是最有力的工具,「我手寫我口」因口語淺白,可表現許多一般性的題材,其感染性也最大,尤其民間的口語最為活潑、傳神,是自然從陳語老樹中長出的新枝綠葉。但我們利用時,需力求其練達、精粹,適度的明朗、潑徹,並不是淡白如水,一無韻味,這工夫平易而實難。適度的「隱秀」,從平淡之中表現最平盈的涵意,精確的使用新的語言,表達現代人的感覺。就詩的知覺性而言,新詩較能注意及此,透過視覺,剌激詩想。新詩的晦澀,也就因極端著重知覺性而起,因此能開放些,容許詩的音樂性,讓語言的自然韻律如行雲流水,自然流轉,是件好事。這當然需配合整篇詩的形式,妥加調整、配合,使詩在聽覺中達到格律詩所有的音樂美,而又不受格律的限制。凡新詩如何運用字質的優點皆為我們所關切──發揮意象的示象作用、文字適度的稠密、節奏的前後貫串……。另外我們要指出,新詩需具有較為適度的條理、秩序,其開展要有適當的邏輯結構,新詩最忽略此點,形同夢囈,或潛意識的流露…多是極端自由下的暴亂,是精祌患者的病態紀錄。沒有經過條理化、秩序化;如何可稱之為詩。新詩中了西洋理論的毒素,以此為最。我們要求適度的邏輯結構,其發展程序可經由追索得知。一首詩是篇完整的組織,傳統詩如此,尤其在一定格律下,言盡而止,但仍韻味無窮,但靳詩無尚可遵循的格式,如果沒有一定的程序,肌理鬆弛、結構不完,則新詩的晦澀將更形嚴重,我們有形式的自由:宜發揮其特點,每一首詩都有一新的形式,都是一完整的有機體,意象具足,前後貫串,如此才可稱為藝術品。
在此一大前題之下,大地同人不懼其陳義過高,只有遠大的理想,才能誘發邁進的意志,這是一共同的原則。但在此原則之下,大地同人擁有個人的自由,去發展一己獨特的風格,文賦云:「體有萬殊,物無一量。」同一詩社之中,因個性、時地的不同,每一個人的風格又是不同的。務期同人都能達到最高的理想標準──文心所謂「離方遯員,窮形盡相」。綜觀「大地之歌」中的作品,在精神意識與創作態度上,我們均能一本縱的繼承傳統與橫的剖視現實的原則,反映現實社會的森羅萬象,重而加以批判、思考,追求其意義性。這些作品顯示同人從極為寬廣的角度去觀察,從不同的層次去挖掘。不管是寫臺灣本土的,或身在異域(如??)均能貫澈這一批判現實人生的心態,從城巿到鄉村、從傳統到現代,均與時代命脈密密維繫,這種精神的把握,與題材的處理,較諸以往往裏鑽的手法更難,所謂「畫鬼易、畫人難」。個人獨特經驗或可曰一人獨有,而這些時代感,乃是此一大時代所有,我們要求感受更廣,挖掘更深,這是困難之所在,但難之所在,堅決以赴。「大地之歌」只不過是初次的成果,我們還要堅持這健康而充滿憂國憂土的精神去創作、再創作。至於在表現技巧上,我們擺脫二十餘年的夢囈鬼魅,力求其明朗而精練。其中的變化,端賴同人對於語言的醒覺,大家都能一貫把握意象的鮮明、用字的準確、聲韻的自然等,廣泛使用百般技巧,以增加詩的綜合效果。無論如何,字質的講究,結構的完整,使大地之歌中每一篇作品,都朝著肌理圓熟之境邁進。
「大地之歌」中,固然表現同人具有共同的理想與努力,但每一個人也都努力發展自已的作風,於同中求異,於不變中求變,這些都在選集中表現出來,其風格之異趣,其作品之價值,就交給讀者去作判斷。
詩選是文學批評諸種形式中之一,它是一面銳子,在唐人自選詩集中,由芮挺國秀集、而殷璠河嶽英靈集而六結醫中集、而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這一系列選集反映唐代前期文學趣味的轉變,有較著重現實生活,而輕視純藝術形態論詩的傾向。等到姚合極玄集、富莊又玄集、韋榖才調集一出,反映晚唐詩人在國勢頹危、社會離亂的壓力下,群避於都巿之中,逃遁於所謂藝術殿堂,借藝術長樂暇日,麻醉於一時,這前後兩期所反映出來的詩風如此,「大地之歌」是面鏡子,表現這一代,在經歷二十餘年的迷惘之後;重又揚厲著健康而熱誠的調子,重新回頭審識三千年偉大的傳統。在這次的結集中,我們暸解我們的作品並未臻於完美,並未盡達偉大的理想,但我們還持續創作,絕不喧囂,絕不自得,將會一次又一次的結集,終有一日,這曾豐饒千代萬世的大地,在歷經艱辛,風暴肆虐之後,將會呈現千里青青、春來龍躍之象。
大地詩社編輯委員會
民國六十五春
目次
序
一、王浩作品
二、王潤華作品
三、古添洪作品
四、李弦作品
五、余中生作品
六、何錡章作品
七、林鋒雄作品
入、林錫嘉作品
九、林明德作品
一○、吳德亮作品
一一、翁國恩作品
一二、秦嶽作品
一三、淡瑩作品
一四、黃郁銓作品
一五、陳慧樺作品
一六、陳德恩作品
一七、陳黎作品
一八、童山作品
一九、翔翎作品
二○、??作品
二一、藍影作品
二二、鍾義明作品
二三、蘇凌作品
一、王浩作品
二、王潤華作品
三、古添洪作品
四、李弦作品
五、余中生作品
六、何錡章作品
七、林鋒雄作品
入、林錫嘉作品
九、林明德作品
一○、吳德亮作品
一一、翁國恩作品
一二、秦嶽作品
一三、淡瑩作品
一四、黃郁銓作品
一五、陳慧樺作品
一六、陳德恩作品
一七、陳黎作品
一八、童山作品
一九、翔翎作品
二○、??作品
二一、藍影作品
二二、鍾義明作品
二三、蘇凌作品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