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90 折 31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乃作者多年來的上課講義及學術會議論文所重編而成。全書可以視為禪宗史的介紹,也可以看成禪宗思想的專論。內容涵蓋了中國禪宗史上幾個大階段的歷史及其思想上的特色;對於中國禪宗各宗各派的思想,有簡要的介紹和 分析。其中,對於六祖惠能的禪法,是否像傳說中那樣,直承四祖、五祖以來的禪宗傳統,作者有著不同於一般禪宗史書的看法。對於《六祖壇經》中的「自性」這一概念,作者也作了深入的解析。另外,北宋和南宋之間的看話禪 和默照禪之爭,作者也從宗教(禪宗)和政治之間的交涉,提出異於一般的見解。
作者簡介
楊惠南
學歷/
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
經歷/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1994~1996)
專長/
佛教研究方法、禪宗哲理、天台宗哲學、三論宗哲學、印度哲學、臺灣佛教
著作/
《佛教思想新論》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
《龍樹與中觀哲學》
《當代學人談佛教》
《惠能》
《禪史與禪思》
《禪思與禪詩》
《印度哲學史》
序
自 序
早在二、三十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大學生時,我就迷上了禪宗。透過日本當代禪學大師──鈴木大拙(D. T. Suzuki)的漢譯作品,我由衷地嚮往禪師們不畏懼權威、不死守禮法、自由自在、放浪灑脫的山林生活。當時,禪宗祖師們的一言一行,乃至雖然謎語一般困難,卻讓我瘋狂愛上的「公案」,是我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靈慰藉。
離開大學生活,成為哲學系一名平凡的教員之後,由於教學上的需要,也為了學術上的需求,不得不把原本「屬靈」的活潑禪學,當作一門刻板而又嚴肅的學問來看待。禪,這一在我生命當中曾經放過異采的精靈,雖然如鐵丸般炙熱如故,卻只能把它埋在深深深深的心底。
於是,我開始撰寫一些所謂「禪」的學術論文;本書中,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幾篇文章,即是這種情形下的成品。它們有的口頭發表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之上,有的則刊登於學術刊物之中。這些論文,就是收錄在本書當中的第三至第十三篇。
多年前,曾在我所任教的臺灣大學,為非哲學系的同學,開講一門名為「禪史與禪思」的「通識教育」課程。不久,又在《國文天地》雜誌社,為一些有心的社會人士,開講相同的課程。為了開講這門課程,我曾編寫了數十頁的講義;並在次年,開始把講義逐章逐節地寫成文章,發表在《鵝湖》月刊之上。原本有意把講義寫成一本書;然而,由於總總原因,至今始終沒有完成。刊登在《鵝湖》月刊上的這幾篇文章,構成了本書的第一、二篇。本書名為《禪史與禪思》,也是沿用這兩篇舊作的名字。事實上,本書所收錄的十三篇文章,含括了整個中國禪宗史的每一個斷代:第一篇──〈禪宗的兩大思想傳承〉,討論了中國禪源自印度的兩大思想活泉;第二篇──〈中國禪的成立〉,敘述了中國禪前六代祖師的禪法;第三篇──〈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說明了神秀禪法才是道信禪法的繼承;第四篇──〈五家七宗之禪法初探〉,分析了中國禪第六代祖師惠能之後至北宋年間各家禪法的特色;第五篇──〈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以及第六篇──〈看話禪和默照禪的融合之道〉,則是綜合評論南宋初葉所開展出來的兩個禪宗新教派──「看話禪」和「默照禪」。這六篇文章,涵蓋了中國禪宗史上各時期所開展出來的宗派,並且構成本書有關「禪史」的部分。
而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則是「禪思」的部分:它包含了南禪(惠能後之禪法)幾個主要概念的解析:般若、佛性、自性、眾生本來是佛、公案的矛盾與不可說、平常心是道等等。其中,第十二篇──〈從般若到分別智──鈴木大拙之禪學與心理分析之比較與反省〉,比較了鈴木大拙的禪學和弗洛姆(E. Fromm)等心理學家所開創出來的新心理分析學(Neo-psychoanalysis)之間的異同,也比較了鈴木和當代中國禪學研究的開創者──胡適,對於禪學研究的不同看法。而第十三篇──〈《楞嚴經》「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之禪法的比較〉,是對當代中國禪師──虛雲和尚之禪法的介紹和分析。南宋以後的禪法,傾向「禪淨雙修」(禪法和淨土法門雙重修習);特別是在清雍正年間,由於雍正皇帝個人的喜好,刻意壓抑純正禪法,而提倡「禪淨雙修」的禪法,因此,清初以來,這一禪法獨盛一時。虛雲和尚的禪法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禪法的代表。
附錄中的兩篇文章,是透過禪宗的詩歌,來了解禪宗的幾個主要思想;例如般若、佛性、平常心是道等等。第一篇──〈禪宗的思想與詩歌〉,還提到了禪宗的兩大思想傳統──般若與佛性。在這兩篇文章當中,所討論的主題固然不出「禪史與禪思」的範圍,但是,不管是在行文的嚴謹、引據的周詳,或是在舉證的偏好(多舉禪詩)之上,都大異於前面各篇,因此把它們收進「附錄」之中。
禪,應該是實踐的,而不是研究的。鈴木在批駁胡適的一篇論文──〈禪:答胡適博士〉當中,曾說:
不論我們把禪放入何種歷史背景,也不論歷史學家如何處理它──說它是革命性的,或破壞偶像的或反傳統的──我們都必須記得,這一種討論禪的方式,永遠不能說明禪的自性或自相。
禪,按照後代禪師的說法,應該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因此,應該「作」的必須比「說」的還要來得多。釋尊拈華、迦葉微笑,卻已把禪法默然傳播下去的「拈華微笑」公案,梁楷的惠能「(撕)破(佛)經(之)圖」的流行,都說明後代的禪宗重「行」而不重「說」。然而,「說」的或寫的,也有它們應有的功效。有名的禪宗典籍──《指月錄》,一開頭即記錄了釋迦佛的臨終遺言:「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釋迦既然「未曾說一字」,為什麼卻留下成千上萬的經卷?也許,這正是「說」或寫,並不妨礙「作」的明證吧!這也是我之所以把多年來撰寫的這些文章,收集出版的原因。
楊惠南
1994年12月12日
目次
自 序
一、禪宗的兩大思想傳承──般若與佛性
(一)般若的中心思想
(二)佛性的中心思想
二、中國禪的成立
(一)「西天二十八祖」的傳說
(二)從達摩到僧璨
(三)從道信到惠能
三、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兼論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淨的禪法
(一)序論
(二)惠能批判了什麼禪法?
(三)神秀之禪法的特色
(四)神秀與道信之禪法的比較
(五)結論
四、五家七宗之禪法初探
(一)溈仰宗的溫文儒雅
(二)雲門宗的出奇言句
(三)法眼宗的因材施教
(四)臨濟宗的嚴峻激烈
(五)曹洞宗的親切綿密
(六 )臨濟宗下的黃龍派和楊岐派
五、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
(一)大慧宗杲和政界人士的交往
(二)大慧宗杲的禪法
1.大慧宗杲與《華嚴經》
2.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三)大慧宗杲之禪法特色
(四)結論
六、看話禪和默照禪的融合之道
(一)大慧宗杲筆下所批判的「默照邪禪」
(二)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三)天童正覺的「默照禪」
(四)結論
七、《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
(一)引論
(二)自性與《楞伽經》的關係
(三)《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
(四)結論
八、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
(一)「頓悟」的意義
(二)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之一──「眾生本來是佛」
(三)「佛性」與「眾生本來是佛」說
(四)結論
九、論禪宗公案中的矛盾與不可說
(一)三種類型的公案:矛盾的、不可說的,與混用的
(二)禪宗的兩種思想傳統
(三)結論
十、論中國禪的「平常心是道」與新儒家之「增益的執著」
(一)引言
(二)中國禪的「平常心是道」
(三)新儒家之「增益的執著」
(四)結論
十一、惠能及其後禪宗之人性論的研究
(一)四卷本《楞伽經》與惠能的人性論之關係
(二)《金剛經》與惠能的人性論之關係
(三)惠能之後的人性論──眾生本來是佛
(四)結論
十二、從般若到分別智──鈴木大拙之禪學與心理分析之比較與反省
(一)鈴木大拙之「禪即無意識」說
(二)新心理分析學派的「潛意識」說
(三)「般若」直觀與思辨理解的「分別識」
(四)鈴木大拙禪學的反省
十三、《楞嚴經》「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之禪法的比較
(一)《楞嚴經》「反聞聞自性」的修行方法
(二)虛雲法師的禪法
1.虛雲法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2.虛雲法師的禪法
A.虛雲法師之禪法中所說的「話頭」
B.虛雲法師之禪法中所說的「疑情」
3.再論「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的禪法
(三)結論
附錄一、禪宗的思想與詩歌
(一)禪宗的兩大思想傳統
1.《楞伽經》的思想傳統
2.《般若經》的思想傳統
(二)禪詩的種類及其實例
1.闡述「眾生皆有佛性」的禪詩
2.闡述萬法皆「佛性」之顯露的禪詩
3.闡述包容「兩邊」的禪詩
4.闡述遣蕩「兩邊」的禪詩
(三)結語
附錄二、禪門上堂詩中的「平常心是道」
(一)引言
(二)從「觸類是道」到「平常心是道」
(三)與「觸類是道」有關的上堂詩
(四)與「平常心是道」有關的上堂詩
一、禪宗的兩大思想傳承──般若與佛性
(一)般若的中心思想
(二)佛性的中心思想
二、中國禪的成立
(一)「西天二十八祖」的傳說
(二)從達摩到僧璨
(三)從道信到惠能
三、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兼論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淨的禪法
(一)序論
(二)惠能批判了什麼禪法?
(三)神秀之禪法的特色
(四)神秀與道信之禪法的比較
(五)結論
四、五家七宗之禪法初探
(一)溈仰宗的溫文儒雅
(二)雲門宗的出奇言句
(三)法眼宗的因材施教
(四)臨濟宗的嚴峻激烈
(五)曹洞宗的親切綿密
(六 )臨濟宗下的黃龍派和楊岐派
五、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
(一)大慧宗杲和政界人士的交往
(二)大慧宗杲的禪法
1.大慧宗杲與《華嚴經》
2.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三)大慧宗杲之禪法特色
(四)結論
六、看話禪和默照禪的融合之道
(一)大慧宗杲筆下所批判的「默照邪禪」
(二)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三)天童正覺的「默照禪」
(四)結論
七、《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
(一)引論
(二)自性與《楞伽經》的關係
(三)《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
(四)結論
八、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
(一)「頓悟」的意義
(二)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之一──「眾生本來是佛」
(三)「佛性」與「眾生本來是佛」說
(四)結論
九、論禪宗公案中的矛盾與不可說
(一)三種類型的公案:矛盾的、不可說的,與混用的
(二)禪宗的兩種思想傳統
(三)結論
十、論中國禪的「平常心是道」與新儒家之「增益的執著」
(一)引言
(二)中國禪的「平常心是道」
(三)新儒家之「增益的執著」
(四)結論
十一、惠能及其後禪宗之人性論的研究
(一)四卷本《楞伽經》與惠能的人性論之關係
(二)《金剛經》與惠能的人性論之關係
(三)惠能之後的人性論──眾生本來是佛
(四)結論
十二、從般若到分別智──鈴木大拙之禪學與心理分析之比較與反省
(一)鈴木大拙之「禪即無意識」說
(二)新心理分析學派的「潛意識」說
(三)「般若」直觀與思辨理解的「分別識」
(四)鈴木大拙禪學的反省
十三、《楞嚴經》「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之禪法的比較
(一)《楞嚴經》「反聞聞自性」的修行方法
(二)虛雲法師的禪法
1.虛雲法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2.虛雲法師的禪法
A.虛雲法師之禪法中所說的「話頭」
B.虛雲法師之禪法中所說的「疑情」
3.再論「反聞聞自性」與虛雲法師的禪法
(三)結論
附錄一、禪宗的思想與詩歌
(一)禪宗的兩大思想傳統
1.《楞伽經》的思想傳統
2.《般若經》的思想傳統
(二)禪詩的種類及其實例
1.闡述「眾生皆有佛性」的禪詩
2.闡述萬法皆「佛性」之顯露的禪詩
3.闡述包容「兩邊」的禪詩
4.闡述遣蕩「兩邊」的禪詩
(三)結語
附錄二、禪門上堂詩中的「平常心是道」
(一)引言
(二)從「觸類是道」到「平常心是道」
(三)與「觸類是道」有關的上堂詩
(四)與「平常心是道」有關的上堂詩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