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滿額折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商品資訊

舊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唯識學是一門哲理深奧而名相繁瑣的學問。唯識宗所依的經典,由印度梵文譯出者,有所謂「六經十一論」、「一本十支」;而中國歷代大師的著述,除糅合十家釋論譯出的《成唯識論》外又有詮釋《識論》的述記、樞要、演秘、了義燈等一系列的註疏。初學唯識的人,常有不知如何下手之苦。因此本書由《百法明門論》的略陳名數,《大勝五蘊論》的是麤釋體義,《唯識三十論》的高建法幢,帶領初學者跨入唯識之門。

作者簡介

于凌波,河南洛陽人,1927年生。國防醫學院畢業,公務員特考甲種衛生行政人員及格。1963年與李炳南、朱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合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晚年退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曾任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佛學著作三十餘種,以佛門人物傳記及唯識學相關講記為主。如《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註》等。

增訂二版序

《唯識三論今詮》這本書,是我民國八十二年撰寫的舊作,書成後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十年來已歷三刷。現在要重新製版付印,寄書給我,要我看看有沒有修訂或補充的地方,並且希望我寫一篇再版序文。在我核閱、修訂過全書後,於此聊贅數言,一述修訂此書的感想。所謂唯識三論,是唯識學入門的三本論典,就是《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和《唯識三十論》。唯識宗所依的經論,由印度梵典譯出者,有「六經十一論」、「一本十支」之學,及糅集十大論師釋論譯出的《成唯識論》;而中土祖師的著述,有窺基撰述的《成唯識論述記》,和註釋《識論》及《述記》的「唯識三疏」,以及註釋三疏的多種著作,和歷代古德的著述。面對著這汗牛充棟的經、論、註疏,往往使一個初學唯識的人茫然不知所措,有無從下手之感。所以要學唯識,如何跨入唯識之門,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筆者早年,曾隨先師李炳南雪廬夫子,學習唯識大意,唯以個人鈍根劣智,領會不多。且以當時俗務繁雜,亦未能深入。近二十年來,自醫師工作崗位退休,鑽入故紙堆中研究佛學。特別對於唯識法相一門的典籍,用力獨多。繼而在多處佛學社團開設唯識講座;及在南北佛學院所講授唯識課程,以多年探索的經驗,略窺進入唯識之門的途徑。欲入唯識之門,必先由三本基本論典讀起,那就是《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和《唯識三十論》。茲簡介此三書的內容如下:

一、《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是印度世親菩薩造論,唐代玄奘三藏翻譯,全一卷,為「一本十支」之學中的略陳名數支。此論摘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百法名數,而為唯識學入門的基礎。本書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六百六十法略為百法,並束之以為五位,即:一、心法,立眼識等八種。二、心所有法,立遍行等五十一位心所,而分為六類,即:遍行心所五種、別境心所五種、善心所十一種、煩惱心所六種、隨煩惱心所二十種、不定心所四種。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種。五、無為法,有虛空無為等六種。本論卷首曰:「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之語,乃說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而闡述一切法無我之理,以為本論的主要旨趣。

二、《大乘五蘊論》:略稱《五蘊論》,印度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三藏譯,全一卷,為「一本十支」之學中的麤釋體義論支。小乘佛教以蘊、處、界等三科分類諸法,本書著重於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大乘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屬於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之一。小乘說一切有部將諸法分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為法。對此,大乘則分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為法總攝於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為簡要。

三、《唯識三十論》:又作《唯識三十頌》,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三藏譯,全一卷,為「一本十支」之學中的高建法幢支。本論以五言四句的三十首偈頌詮釋唯識教義,其中前二十四行頌明唯識之相,第二十五頌明唯識之性,最後五頌明唯識之行位。此乃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之一。世親菩薩晚年,以《三十頌》六百言闡述大乘唯識之妙旨,長行未作而示寂。其後,護法、安慧等諸論師各為《三十頌》作釋論,並加序分、流通二頌。高宗顯慶四年(西元六五九年),玄奘以護法學說為主,合糅諸論師之作,而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全書主旨為立萬法乃唯識所變現,分能變之識為第八異熟識、第七思量識、前六了別境識三種;次辨唯識之理,最後揭示唯識三性及修行階位。三論內容,略如上述。

近數週來,在我修訂全書的過程中,在基本理論方面,並沒有任何變動,唯識哲理亙古如一,豈可輕易修改?我所修訂的,只是行文方面的修飾,使文字讀來更為流暢而已。唯在附錄〈近代唯識學的復興與發展〉一文中,在唯識宗傳承部分,過去寫得太簡略,所以補充了一千多字。修訂經過,如上所述,是為序。

于 凌 波

於臺中雪廬紀念講堂

 

目次

增訂二版序
緒論 唯識學的源流與研究方法 1
上篇 百法明門論今詮
第一章 泛說五位百法 21
第二章 心王法 27
第三章 心所有法 37
第四章 色 法 61
第五章 心不相應行法 69
第六章 六無為,二無我 79
中篇 大乘五蘊論今詮
第一章 泛說五蘊、四大 85
第二章 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 91
第三章 極微是實是假 97
第四章 受與想感情與觀念 103
第五章 行蘊意志與行為 111
第六章 識蘊前五識 123

第七章 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133
第八章 蘊、處、界三科 143
下篇 唯識三十論今詮
第一章 泛說唯識三十論 151
第二章 萬法唯識 157
第三章 識變、種子 165
第四章 異熟識論 175
第五章 末那識論 189
第六章 了別境識論 199
第七章 唯識九難 213
第八章 四緣、五果 221
第九章 三自性、三無性 233
第十章 唯識實性 241
第十一章 明唯識位 247
第十二章 證大覺果 257

附錄 近代唯識學的復興與發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43
舊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