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商品資訊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1915年,余清芳、羅俊和江定等人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統治,意圖發動武裝抗爭,建立自己的領導政權,但因抗軍不敵日本的機關槍和大砲,死傷慘重。一吧哖事件從余清芳等人開始策畫起事,到江定等人被審判處死,前後約兩年的時間裡,有1957位臺灣人被逮捕──其中遭起訴者1482人,被判處死刑者更高達915人,實際被處以死刑者有135人,一部分人則死於監獄中。如此驚人的數字,使此一事件震撼海內外。
筆者主要從社會史的角度來探討一吧哖事件,透過個案研究探討日本殖民政府政策對臺灣地方社會所造成的衝擊和一般民眾對此的反應,以突顯出世界殖民史中,臺灣殖民史與社會史所代表的意義。
作者簡介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曾在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及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擔任副教授與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其主要著作有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溫元帥)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浙江)、《臺灣的王爺信仰》等中、英文專書,以及中、英文論文若干篇。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包括浙江宗教社會史研究及中國神判儀式研究。
序
自 序
在大部分外國人的印象中,臺灣無疑地是一個美麗的國家,這裡的居民非常熱情,也非常可愛。不過,我們外國人其實對於這個寶島的歷史與文化並不是很了解,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還沒到臺灣之前,唯一知道的是臺灣比中國更自由,菜餚也很好吃,當時在美國買到的許多塑膠產品上都寫著"Made in Taiwan"。1983年暑假,我第一次到臺灣,那個時候來臺灣的外國人還不是很多,像我這樣的學生大都住在國際學舍(今日大安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或臺師大附近的公寓;多到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或中華語文研習所學中文,同時,我們也靠教英文賺錢以維持生活。當時所讀的國語課本幾乎全是有關中國的知識,提到臺灣的部分僅限於日月潭、阿里山等風景區,和鄭成功、吳鳳等歷史人物。因此,我們對於臺灣本土文化可以說一點都不熟悉,甚至於根本不知道有閩南語這個語言。
到了1984、1985年,我才體會到臺灣文化的重要性。當時我在臺灣大學史丹福中心學習中文,準備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博士班。由於認識許多臺灣的年輕朋友常常帶我去看臺灣的名勝古蹟(如萬華、鹿港等),使我對於本土的文化產生很大的興趣。特別是美國聖地牙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焦大衛(David Jordan)允許我跟著他到臺南縣西港鄉做田野,觀察三年一度的瘟醮(燒王船),尤其讓我大開眼界。看到這麼生動、精彩的廟會文化之後,我決定要以燒王船的歷史淵源做為博士論文題目,因此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究浙江的溫元帥信仰與驅逐瘟神活動。同時,為了進一步探討臺灣王爺信仰的歷史發展與近代意義,我更申請做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今日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前身)的第一個訪問學人,詳細研究屏東縣東港鎮的王爺信仰與迎王平安祭典。那個時候,我不僅著迷於臺灣本土文化,也愛上了美麗的臺灣姑娘,1990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我們就結為終身的伴侶。
從1991年起,我到臺灣來工作,先後任教於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開始,我很幸運地得以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來,我對於臺灣本土宗教信仰的興趣一直沒有減少,除了撰寫有關臺灣王爺信仰的專書之外,也做過臺北市的指南宮、臺北縣新莊市的地藏庵(大眾廟)的研究。另一方面,我發現臺灣日治時期宗教社會史方面的史料非常豐富,所以開始對於那個時代的歷史感到興趣。
由於以上種種因緣,促成我開始研究1915年所爆發的?吧哖事件。我之所以會注意到那段歷史,是因為研究臺灣宗教史的學者往往以這次事件做為日本殖民政府宗教政策的分界點。同時,我也發現,研究這個課題的學者多將重點放在余清芳等人的宗教信仰,或抗爭者的抗日精神,而很少考慮到一般民眾參與起義的原因,以及這個事件對於他們生活所帶來的嚴重衝擊。因此,我決定要以參與起義的村莊及村民做為研究的重點。
1999年7月11日臺南縣舉辦玉井芒果節,我參加了「?吧哖事件的探討」研討會,會中的討論十分有意思,當地耆老的回憶也非常動人。會後,我和當地前輩溝通之後,確信可以進行這項研究。其後在2000年和2002年,我兩次申請到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對於?吧哖事件在臺灣南部山區發生的經過與影響做深入的探討。這本書就是這個研究計畫成果的一部分。
在我進行上述研究的過程中,由於得到許多朋友的幫助,才能夠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在此我首先要感謝五位研究助理(按照接工作的順序分別為江仁傑、黃萍瑛、邱正略、羅士傑以及王和安),從2000年起,他們協助我進行研究,我從他們那裡也學到了不少。此外,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師生,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同仁也給我很多支持和鼓勵,尤其近史所所長陳永發、張瑞德、張力、林滿紅、陳慈玉、許雪姬、賴惠敏、黃自進、沈松僑、劉素芬,以及中央大學的賴澤涵、齊茂吉、吳振漢諸位教授。此外,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翠溶和院裡的其他同仁,如張隆志、陳奕麟、陳秋坤、莊英章、鍾淑敏、柯志明、林富士、劉增貴、施添福、蔡慧玉與王世慶,也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另外,在製作?吧哖事件的相關地圖,以及分析?吧哖事件相關的地理問題方面,我要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中心范毅軍主任和白璧玲小姐的鼎力協助。
本書部分的成果也曾經在國內、外的研討會發表過,非常感謝Paul Barclay, Philip Clart, Kenneth Dean, Douglas Fix, David Jordan, John Lagerwey, Marc Moskowitz, Susan Naquin, Daniel Overmyer, John Shepherd, Donald Sutton, Antonio Tavares, Barend ter Haar, Arthur Wolf,王見川、王秋桂、于君方等學界的朋友提供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對於玉井鄉、左鎮鄉、南化鄉、甲仙鄉以及六龜鄉的官員與鄉親,我更要致上最深刻誠摰的感謝,因為他們的耐心與幫忙,整個研究工作才能夠順利完成。
最後,要感謝我太太劉淑芬以及我的一雙兒女康寧(Emily)、康平(Philip)。由於他們的支持,使我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康豹(Paul R. Katz)
2006年5月19日
目次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