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一法顯永恆 妙樂唯實有
除了自小就開始修習,或是專門研究印度教的當地教友與學者之外,一般人要了解印度教,都需要花費一番工夫。這不僅是因為語言或是文化上的隔閡,更是因為印度教本身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宗教——它除了以宗教、哲學與社會為主要內容和基礎,更幾乎涵蓋了印度各個層面的活動。可以說,瞭解印度教,就瞭解了印度文化。
本書根據印度教的主要經典,從宗教思想觀念與文化發展史的角度,探討與研究印度教宗教文化。不僅理論性的介紹印度教的知識,更以作者實地的閱歷與調查,具體呈現當前印度的宗教社會現象。書中並收有四種附錄,以協助、輔佐讀者循序漸進的「登堂入室」,明瞭真正的印度教文化。
作者簡介
林煌洲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碩士,印度菩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多年來從事印度宗教哲學、印度文化史、古《奧義書》與初期佛教的思想與文化比較等研究。主要著作為《印度思想文化與佛教》等,譯有《印度教導論》、《印度哲學史》等,並發表關於印度宗教、哲學、社會文化等期刊論文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印度教在臺灣並不算是顯學,坊間關於印度文化或宗教的書籍也寥寥無幾,這使得許多有心進入印度文化門檻的朋友無法遂其所願。如今,有了林煌洲先生這本書的出版,相信多少能彌補這個缺憾,讓國人對這個全球競爭力一飛沖天的國家增加不少了解。
序
這是關於印度教的一本專書。它是本人二十年來長期鑽研印度文化與印度教的研究與教學所得。內容上,針對我國需要所設計,儘量深入淺出,並兼具廣度與深度。既可使本書適用於一般人士,也可適用於大學研讀之用。
本人之前所譯的印度教名著《印度教導論》(東大圖書公司,民國91年)。是原作者T. M. P. Mahadevean為印度大學生所撰寫,而現在本人所著作的本書則是為補足前者,並為我國大專生所撰寫。這兩本書的撰寫方針與內容不同,二者相輔相成。有興趣於真正理解印度教的讀者,應一併閱讀這兩部著作。
除了印度教知識的傳達之外,本書尤其著重引導、澄清、辨明、剖析,並舉證實例或引用經典要句,以協助讀者能清晰的、條理的、循序漸進的「登堂入室」,以明瞭真正的印度教文化。
本書根據印度教的主要經典與歷史文化發展,調查與研究其宗教文化與宗教社會現象。不僅陳述事實,說明與剖析原因,進而探討與推究為何與如何,並試圖指出問題所在與可能的解決方法。
方法上,本書主要是由宗教與哲學思想觀念以及文化發展史的角度探究印度教。此外,對於印度教的宗教社會現象,也融入作者親身的閱歷與調查,以力求達到「解行相證」,而不是紙上談兵。本書曾三度更動目次,並兩度改寫內容,兩次修改內容,最終定稿完成。
印度教雖被稱為宗教,但本人認為宜將它視為「文化」。如同當代印度知識份子所認定,「印度教不僅是宗教,是一種哲學思惟,以及一種生活方式」。由此可知,宗教、哲學與社會是印度教的主要內容,並以它們作為基礎,而幾乎涵蓋所有活動,包括文學、藝術、醫療養生、星相、技藝等各層面。印度教徒這種共通而普遍的思想觀念、活動以及生活方式與規範,可稱為「文化」,而不能僅稱為宗教。因此,本人稱印度教為一種宗教文化。
印度教雖不是世界三大宗教,也未成為世界化的宗教,卻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首先,現今印度人口約為十億,而印度教約佔百分之八十三,且以教徒總數而言,在世界人口比例中,舉足輕重。其次,印度的經濟發展被預估為世界上的未來四個金磚國之一。歐美日韓各國早已投資印度市場,而印度也以其耐勞的廉價勞工、優秀的英語能力、數理頭腦與電腦軟體設計能力,而受到歐美所倚重。印度不僅身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並且現今印度在世界政經舞台上,日漸重要。其三,印度身為世界四大古文明國,又與中華文化相鄰,而佛教又深遠影響了中華文化;再者,如想明瞭佛教需了解印度佛教,而印度佛教的明瞭又需得知它和印度教與印度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國人須得多少對印度教有所認識。
印度教並非單一類型的宗教文化,內容博雜,不易理解。為揭開印度教的神秘面紗,第一至第四章可視為基礎篇,廣泛的說明印度教所需的知識,包括經典、主要神格、史地發展、特性與貢獻,同時又進階的辨明定義、疑義與核心觀念,以使讀者能具有明晰正確的知識。而第五至第八章可視為主題篇,基於前述的知識,進一步介紹與說明幾項基本且重要的主題,包括生死觀、平等觀、婚姻觀與社會倫理。最後,第九章,綜覽印度教各層面,以發現與分析可能的內在與外在問題所在,以提供省思。
為輔助讀者能迅速明白印度教的發展與主要經典,在書後附上三種附錄:附錄一是印度文化史年表(對照中國歷史),附錄二是印度哲學史及印度教史分期及發展表,附錄三是印度教主要經典簡介。至於印度思想文化的整體體系,請讀者另行參閱筆者的「印度思想文化體系表」(《印度思想文化與佛教》,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91年,頁303),以及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之發展體系表」(《印度思想文化史》,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4年,頁463)。
由於印度教的某些通用譯名不雅,而引起在台的印度教人士認為有歧視其信仰的嫌疑。因此,本書中,有些印度教慣用譯名,不使用通用譯名而另譯。如:「吠陀」改譯為「惟陀」,「毗溼奴」改譯為「毗須努」,「濕婆」改為「須瓦」。再者,書中所探究的印度教重要的思想或觀念,都附上註腳以註明其經典的出處。對於此,一般讀者可略而不看。此外,所有專有名詞初次出現時,都附上「」於中譯名,並括弧附上梵文原名,以便日後鑽研所需。而某些重要文句也附上註腳,以指出進階鑽研所需書刊或出處。
關於本書的研讀,有三項需請讀者加以注意,而這三項也正指出了印度教的特性。一,印度教歷史年代與經典的年代之界定有其困難度。這是由於古代印度人著重宗教與哲學思想,而不重視歷史。因此,連帶的與紀年等相關年代的訂定只能視為參考,而不是絕對年代。二,印度教經典的作者大多不詳,或者不知作者名或者假托作者名,尤其古代。這點與印度史實符合,亦即,印度歷史在中世紀以前,大多不明。此外,這也是由於古代印度教聖典是長時期由聖賢集體智慧所集成,以及聖典智慧是由記誦與口傳而流傳。三,印度教的理解,須得將印度教的宗教、社會、印度哲學、印度固有傳統文化,這三者一併考察。它們難以完全區隔。若不整體一起深入觀察與探討,不易明白真正的印度教。這正是印度教難以理解的主要原因。也正因為如此,作者主張宜將印度教稱為一種宗教文化。這種複雜性、關聯性、多元性與相輔相成性,可由本書第三章印度教的內容得知。為使讀者明瞭,第三章,總攬印度教多面性而作總敘述與說明。接著,在第四章(史地的面向)、五章(宗教與哲學的面向)、第六七八章(社會與文化的面向),分別解說與分析,並且擇要舉例。
在研讀本書的方法上,讀者若能耐心的由第一章開始,循序漸進的閱讀各章節,就能撥雲見日而明白印度教宗教文化。如果讀者想較為容易的且有趣的理解印度教,可改為先閱讀第五、六、七、八節,再閱讀第一、二、三章,最後閱讀第九章。
東大圖書公司長期鼎力支持國內印度學的出版。由前賢糜文開與裴普賢賢伉儷、恩師李志夫教授、楊惠南教授,乃至本人的著作都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國內印度學的延續,東大圖書公司居功厥偉。本人謹此深表敬意與謝意。
由於本人教學與研究極為繁忙,並且前數年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而忙碌的籌畫「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之後,又因右手肩臂膀意外傷害,以致本書延宕多年,至今才成書出版。承蒙東大圖書公司體諒與寬容,本人謹此致上最誠摯的歉意與萬分謝意。
此外,該公司前後兩位責任編輯蔡主編,對於本書提出寶貴意見,本人也都詳加參酌並據此修改本書,以使本書內容更加完善。他們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令人印象深刻,特別為作者修正本書附表的表格、改製參考書目格式,以及製作各章的中梵文名詞對照表。凡此,謹此一併致謝。
最後,感謝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陳建安先生與戴裕小姐協助整理與校對,期待他們能在印度學研究上更上一層樓。同時,也感謝同校宗教系所盧永茵、陳慧玲、蔡依璇小姐與劉騰元先生等人,協助附表一印度文化史年表之表格繪製、打字及校對。再者,該年表的中國年表部分,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提供以資對照(為民國九十一年該館所舉辦的「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所作),並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胡其德教授訂正若干年代。對此,作者謹此對他們兩位特別申致萬分謝意與敬意。
期許國內各界讀者,能經由本書而認識真正的印度教宗教文化,並進而開拓國際視野。
目次
第一章、印度教的疑義
第一節、迷信的宗教行為?
第二節、低俗而雜亂?
第三節、性的宗教之迷思?
第四節、過度的祭祀儀式?
第二章、何謂印度教
第一節、印度教的定義
第二節、惟陀教、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關係
第三節、印度哲學正統派與非正統派的區別
第四節、印度教的特性
第三章、印度教的內容與真諦
第一節、為何稱為「永恆的法」?
第二節、印度教的種種含義
第三節、印度教的種種樣貌
第四節、印度教的救贖方法
第五節、印度教的思想立場
第六節、印度教的精神所在
第四章、印度歷史文化發展與印度教的關係
第一節、印度歷史文化特性
第二節、歷史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地理因素的影響
第四節、印度歷史文化與印度教的關係
第五章、印度教的生死觀
第一節、生
第二節、死
第六章、印度教的平等觀
第一節、不同時期的種姓的意義與內容是否不同?
第二節、種姓社會與宗教及哲學是否相關?
第三節、近代印度教種姓改革運動
第七章、印度教的婚姻觀
第一節、宗教社會思想
第二節、婚姻規定
第三節、婚姻禮儀
第八章、印度教「法」思想的社會倫理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個人生活
第二節、群體生活
第九章、印度教的問題所在與省思
第一節、外在問題與省思
第二節、內在問題與省思
附表
附表一 印度文化史年表(對照中國歷史)
附表二 印度哲學史及印度教史分期及發展表
附表三 印度教主要經典簡介
附表四 中英梵文對照表
參考文獻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