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一九九0年元月,中華佛學研究所在中央圖書館舉辦了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研討主題。以聖嚴法師為首,還邀請了傅偉勳、李志夫、楊惠南、釋惠敏、藍吉富、古正美、冉雲華、游祥洲、
本書共收錄發表於此次會議中的十五篇中文論文,內容涉及傳統佛教戒律的理解與詮釋、佛教倫理現代化的落實與發展、佛法與世法的關聯,以及其他有關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等迫切課題。這些課題及其解決方法,共同構成大乘佛法的繼往開來,與中國佛教啟蒙教育推動工作的重要環節。期盼藉由十方碩學的集思廣益,使傳統佛教與現代社會,能夠恰到好處的銜接配合,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傅偉勳
臺灣省新竹市人。於臺灣大學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後,遠赴美國夏威夷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進修,並於伊利諾大學取得哲學博士。曾於臺灣大學、美國俄亥俄大學哲學系,以及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任教。
名人/編輯推薦
傳統化的現代與現代化的傳統
佛教,是釋尊因了悟世間一切皆苦而創立的宗教,強調人生境界的提昇,以求在實踐層次上獲得解脫。唯自佛滅後的「第一次結集」以降,對佛典學理的訪求與檢證,成為了佛學研究的一部分;現代佛教學者受到西方學術研究方法蓬勃發展的影響,更愈加傾向將學理本身作為宗教研究的目的。傳統的佛教學者與僧徒,面對這種情形,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起而拒之。
有鑑於此,聖嚴法師(時為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特於一九九○年召開「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廣邀十方碩學齊聚一堂,期盼藉由學者們的集思廣益,使傳統佛教與現代社會,能夠恰到好處的銜接配合,相得益彰。
此次會議獲得來自世界十八個國家、超過一百位學者專家的參與,可謂盛況空前,其開創性的地位至今仍難以撼動。會議期間宣讀的四十多篇論文,影響力更是歷久而不衰。本書即為此次會議之中文論文集。
適值本書再版之際,我們除了重新設計版式、改正少數誤漏之處外,更以本局自行撰寫的字體加以編排,相信於讀者在閱讀的便利性與舒適度上,都有很大的助益。希望透過本書,使讀者
序
佛教的目的,著重於人生境界的提昇及人間疾苦的疏解,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於知識的探求。但是,佛教思想,源遠流長,佛教文化,極其豐富。除了成立於印度的三藏聖典,尚有漢藏等多種語文的佛教文獻,只要以現代的治學方法,加以研究考察,均會有所發現。
中國佛教,自魏晉迄隋唐,發展出大小乘的十宗之說,宋元以後,日漸式微,至於晚近,則僅遺下幾乎僵化了的佛教軀殼,少有佛教生命的精神內涵。我自己便是出生在如此環境中的一個僧侶。我在少年時代,只知有佛經可以讀誦,不知佛經還可以講解,更不知如何來依據佛經的教誡而信受奉行。年事稍長,雖知佛經可以講解,卻發現三藏聖典浩如湮海,不知從何著手。最不幸的是遭逢到中國現代史上政治的大動亂及社會的大變遷,我既未能受完六年的小學教育,也未能受好僧侶的基礎教育。二十五歲之後,接觸到了譯自日文的現代佛教著作;三十歲起,自修日文,看懂了日文原文的佛教著作,使我的視野,漸漸從古老的中國佛教圈內,擴大到了現代世界佛教的領域。結果使我理解到,若要復興中國佛教,必須先去認識世界佛教,若非引進新知,很難挽回中國佛教衰亡的命運。因此,我在臺灣南部的山中,禁足及掩關,度過了六年的自修生活之後,便以三十九歲的中年之身,毅然東遊日本,留學於東京的立正大學,先後依止華嚴學者?本幸男博士(Sakamoto Yukio)、印度學者金倉圓照博士(Kanakura Ensho)、中國佛教史學者野村耀昌博士(Nomura Yosho),以六年的時間,完成了文學碩士及文學博士學位。
我在日本學成之後,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自明治二十一年至昭和四十二年(1888-1967)的七十九年之間,培育出研究佛教學的文學博士,共計二百七十一位,平均每年培養出三至四位;在我們中國,自我獲得博士學位的一九七五年起,每年能夠培養幾人呢?以什麼環境來培養呢?事實上當時中國大陸的中共政權,正在大鬧「文化大革命」,不會歡迎我這樣的人回去。中華民國的臺灣佛教界,也沒有人做我的後援。所以一九七五年底我就到了美國,暫時放下學問的研究,一邊學英文,一邊指導禪修的方法,在紐約創立了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到了一九七八年,應臺北中國文化學院之聘,擔任哲學研究所教授及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發行《華岡佛學學報》年刊,這個因緣,又將我拉回到教育及學術的崗位上。一九八五年,我在臺北創立了現在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中華佛學學報》年刊。至此,我總算能為中國佛教的教育及學術,做一些事了。
傳統的佛教學者,不論是梵語系、巴利語系、漢語系、西藏語系,沒有一位是為了學術而研究的,他們都是藉研究的方法達成實踐的目的。可是近世的印度學、佛教學、漢學,目的不在宗教的信與行,而是在於學術的真與明,故在傳統的佛教徒們,初初接觸到現代佛教學的論點之時,頗有難以適應的現象。但是,現代學術的求真求明,乃是無可懷疑的,縱然學者們提出的觀點,未必皆能成為永久的定論,但經過精密審查的結論,必定有其相當程度的可靠性。與其禁止學者們發表新觀點,倒不如也來認真地認識學者們的新觀點,通過新觀點的試鍊,仍能落實到對於佛法的信仰與實踐,佛教才具有更大的耐力和潛力。我是基於如此的信念,籌備且召開了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The First 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ism)。
我自一九七○年起,成為「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會員,一九七六年加入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出席過多次國際性的佛教學術會議,特別是近年來所見的佛教學者中,雖然尚有不少是非佛教徒,而其中佛教徒人數的比率確有越來越高的趨勢。純學術的討論,無傷於佛教信仰的尊嚴,則已相當清楚。因此,我們這次的國際佛學會議,不論宗教派系及其立場背景,凡對會議主題有研究的專家學者,都是我們考慮邀請的對象。最初我們只計畫邀請三十位學者,宣讀二十篇論文。但當邀請函寄出之後,自動請求參加以及輾轉推薦介紹的相關學者,來自十八個國家,竟達一百多人,會議期間宣讀的論文,有四十篇之多,如此良好的反應,乃我們始料之所未及。
如果依照慣例,凡是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地主國的出席人數,多半會超過外籍的學者,這一點我們也做到了。不過我們的人數之多,不是以學者做比例,而是邀請了國內各佛學研究所、各佛學院的師生代表,讓那些關心佛教教育及佛教學術的明日之星,即使在國內也能呼吸到由今日國際知名佛教學者們陶冶出來的學術空氣,並讓大家把心胸敞開,把眼光放遠,看看人家對佛教做著怎樣的研究,有了那些成果?聽聽人家對佛教抱持怎樣的看法,有了哪些異議?
我在本次會議的「緣起」之中曾說:「我們目前是迫不及待的引進國際的佛教學術成果,也希望讓國際佛教學術界知道我們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讓他們來提供經驗和訊息,同時也讓中國國內的佛教內外人士,很快的認同佛教學術研究的重要和必要。」會後檢討,我們固然為此投注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然豐富的收穫,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這該是對本所相關人員的最大鼓勵;故在會議閉幕之日,與會學者全體一致期望,今後能夠每兩至三年召開一次,本所自當努力以赴。
會議的名稱「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固然與主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有關,更是站在中國佛教的立場,放眼於世界佛教,把世界佛教的成果引回中國,把中國佛教的智慧傳到世界。會議的永久主題是「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希望將佛教的傳統美德,為現代社會貢獻最大的力量。至於如何把佛教的傳統與現代社會,恰到好處的銜接配合而相得益彰,那便是邀集專家學者們來討論的課題了。
第一屆會議的年度主題是「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分作英、中、日三種語文發表,會後商得日文發表學者的同意,各自譯成英文。也有四篇論文,本來即以中英雙語宣讀。本所聘請傅偉勳及華珊嘉二位教授,將大會的四十篇論文,分別編成中英兩冊論集;英文部分,洽請紐約的綠林出版社(Greenwood Press)出版,中文部分則由臺北的三民書局(以東大圖書公司名義)出版。本所以此作為一項獻禮,分享關心這次會議的諸方賢達。
最後,我要為傅偉勳及華珊嘉兩位教授的精心編輯,並將我的這篇序稿譯成英文,致最高的謝意,也要向這次會議的總策劃人游祥洲博士的全心投入,由衷的感激;對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東吳大學哲學系、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夏威夷大學宗教系等各單位的惠予協辦,使得本屆會議成功,在此一併致謝。
釋聖嚴
一九九○年四月十四日序於紐約
目次
再版說明
總 序.........................釋聖嚴
引 論.........................傅偉勳
壹、三皈依與現代社會倫理................李志夫
貳、從「十事非法諍」論戒律的方便性...........楊惠南
參、從《聲聞地》的「種姓論」來看佛教倫理之若干性質...釋惠敏
肆、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藍吉富
伍、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古正美
陸、中國佛教對孝道的受容及後果.............冉雲華
柒、論中國佛教懺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游祥洲
捌、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於生態問題的貢獻......于君方
玖、明末中國的戒律復興.................釋聖嚴
拾、明末的菩薩戒....................釋聖嚴
拾壹、戒律與僧制之間——弘一律師的兩難之局.......曹仕邦
拾貳、佛教諸種道德之現代詮釋..............鄭學禮
拾參、佛教倫理與時代潮流................釋慧嚴
拾肆、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楊曾文
拾伍、(大乘)佛教倫理現代化重建課題試論........傅偉勳
附錄 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主題演說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主題演說之一.....................水谷幸正
主題演說之二..................路易‧藍卡斯特
主題演說之三......................釋聖嚴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