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從環繞聲技術的理論基礎出發,按照環繞聲節目制作流程,詳細介紹了環繞聲節目的前期拾音、編解碼技術、重放格式、控制室設計及上下變換等多方面的內容,并對環繞聲拾音及各種制式的特點和關系作了重點介紹。 本書內容翔實,實用性強,可作為本、專科院校錄音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教材,同時也是從事錄音工作的相關人員不可多得的參考用書。
目次
第1章 環繞聲的歷史發展 1
1.1 引言 1
1.2 電影環繞聲的歷史發展 2
1.2.1 電影環繞聲的出現 2
1.2.2 數字環繞聲時代 4
1.2.3 數字環繞聲格式的擴展 5
1.3 音樂環繞聲的歷史發展 6
1.3.1 環繞聲概念的引入 7
1.3.2 “短命”的4聲道環繞聲系統 7
1.3.3 多聲道的音樂環繞聲系統 7
1.4 多聲道格式概覽 8
1.5 多聲道環繞聲系統的優勢 13
第2章 空間聽覺模型與心理聲學 14
2.1 空間聽覺模型 14
2.2 心理聲學 16
2.2.1 人耳對聲源的定位 16
2.2.2 人耳對距離與深度的感知 23
2.2.3 人耳對聲源寬度的感知 23
2.2.4 環繞感和空間感 25
第3章 音樂多聲道環繞聲拾音技術 28
3.1 音樂環繞聲節目制作的理念 28
3.2 多聲道傳聲器矩陣系統的構建理念 28
3.3 多聲道傳聲器矩陣系統中的前方三聲道拾音系統 31
3.3.1 音樂環繞聲系統的前向三聲道監聽系統 31
3.3.2 音樂環繞聲中前方三聲道系統的重放定位理念 32
3.3.3 三聲道揚聲器重放系統的特點 33
3.3.4 三聲道傳聲器拾音系統 39
3.4 多聲道傳聲器拾音系統中的環境信號拾取系統 82
3.4.1 音樂環繞聲系統的環境信號監聽系統 83
3.4.2 環境信號重放系統的特點及要求 83
3.4.3 環境信號傳聲器拾音系統 84
第4章 環繞聲編解碼技術 111
4.1 壓縮編碼的必要性 111
4.2 感知編碼 111
4.2.1 感知編碼的理論基礎 112
4.2.2 MPEG-2 LayerⅠ、Ⅱ、Ⅲ聲頻編碼感知編碼的理論基礎 113
4.2.3 杜比AC-3 117
4.2.4 MPEG-2 AAC聲頻編碼 123
4.2.5 相干聲學編碼 126
4.3 無損編碼 129
4.3.1 MLP無損編碼 130
4.3.2 DSD及DST無損編碼 135
第5章 環繞聲重放系統 141
5.1 環繞聲重放系統原理 141
5.2 四聲道環繞聲格式 142
5.3 5.1(3/2/1)環繞聲格式 143
5.3.1 5.1環繞聲格式構成 143
5.3.2 5.1環繞聲格式的聲像定位分析 145
5.4 其他環繞聲格式 148
5.5 常見的環繞聲重放系統 149
5.5.1 杜比專業邏輯環繞聲系統 149
5.5.2 杜比數字環繞聲系統 151
5.5.3 DTS環繞聲系統 152
5.5.4 SDDS環繞聲系統 152
5.5.5 DVD Audio 153
5.5.6 SACD 154
5.5.7 高清時代的環繞聲格式 155
第6章 虛擬環繞聲系統 164
6.1 虛擬環繞聲系統分類 164
6.1.1 聽覺傳輸立體聲系統 164
6.1.2 “3D”準環繞聲系統 165
6.1.3 多通路環繞聲的虛擬重發系統 165
6.2 虛擬處理技術 167
6.3 虛擬環繞聲系統的穩定性 171
6.3.1 頭部跟蹤自適應法 171
6.3.2 多分辨率頻譜合成法 172
6.3.3 最佳揚聲器擺位法 181
第7章 環繞聲錄制監聽環境 184
7.1 環繞聲錄制監聽環境的影響因素 184
7.2 控制室聲學環境 187
7.2.1 控制室的基本參數 187
7.2.2 控制室吸聲的聲學處理 190
7.2.3 控制室隔聲、隔振的聲學處理 191
7.2.4 聲擴散 191
7.2.5 共振 191
7.3 揚聲器的設置與擺放 192
7.3.1 ITU-R BS.775-1的標準 192
7.3.2 監聽揚聲器的選擇 193
7.3.3 揚聲器擺位設置 193
7.3.4 監聽距離 197
7.3.5 揚聲器擺位校正 199
7.3.6 低音效果聲道和低頻管理系統 200
7.4 系統的檢測與校準 202
7.4.1 常用的檢測信號 203
7.4.2 主揚聲器監聽電平校準 204
7.4.3 LFE聲道監聽電平校準 208
7.4.4 系統的延時校準 209
7.5 環繞聲錄音棚設計實例 210
7.5.1 聲學處理 211
7.5.2 電聲系統 212
7.5.3 系統的調試和試運行 212
第8章 多聲道格式與雙聲道格式的轉換 215
8.1 上變換算法 215
8.1.1 前方三聲道的產生 215
8.1.2 環境聲生成技術 223
8.2 下變換算法 224
8.2.1 線性變換方法 225
8.2.2 虛擬聲處理技術 227
參考文獻 229
1.1 引言 1
1.2 電影環繞聲的歷史發展 2
1.2.1 電影環繞聲的出現 2
1.2.2 數字環繞聲時代 4
1.2.3 數字環繞聲格式的擴展 5
1.3 音樂環繞聲的歷史發展 6
1.3.1 環繞聲概念的引入 7
1.3.2 “短命”的4聲道環繞聲系統 7
1.3.3 多聲道的音樂環繞聲系統 7
1.4 多聲道格式概覽 8
1.5 多聲道環繞聲系統的優勢 13
第2章 空間聽覺模型與心理聲學 14
2.1 空間聽覺模型 14
2.2 心理聲學 16
2.2.1 人耳對聲源的定位 16
2.2.2 人耳對距離與深度的感知 23
2.2.3 人耳對聲源寬度的感知 23
2.2.4 環繞感和空間感 25
第3章 音樂多聲道環繞聲拾音技術 28
3.1 音樂環繞聲節目制作的理念 28
3.2 多聲道傳聲器矩陣系統的構建理念 28
3.3 多聲道傳聲器矩陣系統中的前方三聲道拾音系統 31
3.3.1 音樂環繞聲系統的前向三聲道監聽系統 31
3.3.2 音樂環繞聲中前方三聲道系統的重放定位理念 32
3.3.3 三聲道揚聲器重放系統的特點 33
3.3.4 三聲道傳聲器拾音系統 39
3.4 多聲道傳聲器拾音系統中的環境信號拾取系統 82
3.4.1 音樂環繞聲系統的環境信號監聽系統 83
3.4.2 環境信號重放系統的特點及要求 83
3.4.3 環境信號傳聲器拾音系統 84
第4章 環繞聲編解碼技術 111
4.1 壓縮編碼的必要性 111
4.2 感知編碼 111
4.2.1 感知編碼的理論基礎 112
4.2.2 MPEG-2 LayerⅠ、Ⅱ、Ⅲ聲頻編碼感知編碼的理論基礎 113
4.2.3 杜比AC-3 117
4.2.4 MPEG-2 AAC聲頻編碼 123
4.2.5 相干聲學編碼 126
4.3 無損編碼 129
4.3.1 MLP無損編碼 130
4.3.2 DSD及DST無損編碼 135
第5章 環繞聲重放系統 141
5.1 環繞聲重放系統原理 141
5.2 四聲道環繞聲格式 142
5.3 5.1(3/2/1)環繞聲格式 143
5.3.1 5.1環繞聲格式構成 143
5.3.2 5.1環繞聲格式的聲像定位分析 145
5.4 其他環繞聲格式 148
5.5 常見的環繞聲重放系統 149
5.5.1 杜比專業邏輯環繞聲系統 149
5.5.2 杜比數字環繞聲系統 151
5.5.3 DTS環繞聲系統 152
5.5.4 SDDS環繞聲系統 152
5.5.5 DVD Audio 153
5.5.6 SACD 154
5.5.7 高清時代的環繞聲格式 155
第6章 虛擬環繞聲系統 164
6.1 虛擬環繞聲系統分類 164
6.1.1 聽覺傳輸立體聲系統 164
6.1.2 “3D”準環繞聲系統 165
6.1.3 多通路環繞聲的虛擬重發系統 165
6.2 虛擬處理技術 167
6.3 虛擬環繞聲系統的穩定性 171
6.3.1 頭部跟蹤自適應法 171
6.3.2 多分辨率頻譜合成法 172
6.3.3 最佳揚聲器擺位法 181
第7章 環繞聲錄制監聽環境 184
7.1 環繞聲錄制監聽環境的影響因素 184
7.2 控制室聲學環境 187
7.2.1 控制室的基本參數 187
7.2.2 控制室吸聲的聲學處理 190
7.2.3 控制室隔聲、隔振的聲學處理 191
7.2.4 聲擴散 191
7.2.5 共振 191
7.3 揚聲器的設置與擺放 192
7.3.1 ITU-R BS.775-1的標準 192
7.3.2 監聽揚聲器的選擇 193
7.3.3 揚聲器擺位設置 193
7.3.4 監聽距離 197
7.3.5 揚聲器擺位校正 199
7.3.6 低音效果聲道和低頻管理系統 200
7.4 系統的檢測與校準 202
7.4.1 常用的檢測信號 203
7.4.2 主揚聲器監聽電平校準 204
7.4.3 LFE聲道監聽電平校準 208
7.4.4 系統的延時校準 209
7.5 環繞聲錄音棚設計實例 210
7.5.1 聲學處理 211
7.5.2 電聲系統 212
7.5.3 系統的調試和試運行 212
第8章 多聲道格式與雙聲道格式的轉換 215
8.1 上變換算法 215
8.1.1 前方三聲道的產生 215
8.1.2 環境聲生成技術 223
8.2 下變換算法 224
8.2.1 線性變換方法 225
8.2.2 虛擬聲處理技術 227
參考文獻 229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