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需求工程:軟件建模與分析》:軟件需求的獲取和分析是軟件系統開發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正確獲取軟件需求是軟件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需求工程:軟件建模與分析》從軟件需求工程的角度出發,以需求開發過程為主線,完整描述了需求獲取、需求分析、需求驗證、需求規格說明和需求管理等需求工程活動。《需求工程:軟件建模與分析》站在開發者的立場,側重於實踐者的技術與方法,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軟件需求工程的各項進展,努力促進需求工程領域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全面融合應用,以指導需求工程各階段的系統化實踐。
目次
第一部分 緒論
第1章 需求工程導論
1.1 軟件生產中的需求問題
1.1.1 軟件的發展
1.1.2 20世紀90年代的軟件評估
1.1.3 軟件的模擬特性
1.1.4 需求問題具體原因分析
1.2 需求工程
1.2.1 需求工程簡介
1.2.2 需求工程與系統工程
1.2.3 需求工程的重要性
1.2.4 需求工程的複雜性
1.2.5 需求工程師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引用文獻
第2章 需求基礎
2.1 需求的定義
2.2 需求概念的內涵
2.2.1 問題域與解系統
2.2.2 共享現象
2.2.3 需求與規格說明
2.2.4 問題域特性
2.2.5 從問題域、需求和規格說明的關係看需求工程
2.3 需求概念的外延
2.3.1 需求的分類
2.3.2 功能需求
2.3.3 性能需求
2.3.4 質量屬性
2.3.5 對外接口
2.3.6 約束
2.4 從需求的概念看需求工程
2.5 優秀需求的特性
2.6 常見的需求定義錯誤
引用文獻
第3章 需求工程過程
3.1 概述
3.2 需求工程活動
3.2.1 需求獲取
3.2.2 需求分析
3.2.3 需求規格說明
3.2.4 需求驗證
3.2.5 需求管理
3.3 需求開發過程的迭代特性
3.4 實踐方法的應用
3.4.1 細節知識的實踐性
3.4.2 重要的實踐方法
引用文獻
第二部分 需求獲取
第4章 需求獲取概述
4.1 引言
4.2 需求獲取中的常見困難
4.2.1 用戶和開發人員的背景不同,立場不同
4.2.2 普通用戶缺乏概括性、綜合性的表述能力
4.2.3 用戶存在認知困境
4.2.4 用戶越俎代庖
4.2.5 缺乏用戶參與
4.3 需求獲取活動
4.4 獲取信息的內容
4.5 獲取信息的來源
4.6 獲取信息的方法
4.7 獲取信息的過程
4.7.1 注意事項
4.7.2 防止遺漏需求
4.7.3 結束獲取
4.8 獲取信息的成果
4.9 實踐中的需求獲取
4.9.1 項目目標
4.9.2 項目範圍
4.9.3 用戶參與
4.9.4 交流問題
4.9.5 獲取方法的使用
引用文獻
第5章 確定項目的前景與範圍
5.1 引言
5.2 問題分析
5.2.1 明確問題
5.2.2 發現業務需求
5.2.3 定義解決方案及系統特性
5.3 系統邊界
5.4 前景與範圍文檔
5.4.1 業務需求
5.4.2 項目前景
5.4.3 項目範圍
5.4.4 項目環境
引用文獻
第6章 涉眾分析與硬數據採樣
6.1 涉眾
6.2 涉眾分析
6.2.1 尋找涉眾
6.2.2 理解涉眾
6.2.3 任務、過程與結果
6.3 涉眾分析過程
6.3.1 涉眾識別
6.3.2 涉眾描述
6.3.3 涉眾評估
6.3.4 涉眾選擇
6.4 用戶參與
6.5 硬數據
6.6 硬數據採樣
引用文獻
第7章 需求獲取方法之面談
7.1 概述
7.2 面談中的問題
7.2.1 兩種基本的問題類型
7.2.2 問題的組織——面談結構
7.2.3 其他重要的問題類型
7.3 準備面談
7.4 主持面談
7.4.1 面談開始階段
7.4.2 面談主體階段
7.4.3 面談結束階段
7.4.4 記錄面談
7.5 面談的後續工作
7.6 面談的類別
7.7 面談的優點和局限性
7.8 群體面談
7.8.1 概述
7.8.2 計劃面談
7.8.3 主持面談
7.8.4 分析結果
7.9 和面談相關的其他需求獲取方法
7.9.1 調查問卷
7.9.2 頭腦風暴
引用文獻
第8章 需求獲取方法之原型
8.1 引言
8.1.1 原型的概念
8.1.2 利用原型的原因
8.2 原型的類別
8.2.1 原型的使用方式
8.2.2 原型的開發方法
8.2.3 原型的構建技術
8.2.4 原型的介質
8.2.5 原型的表現
8.3 原型方法
8.3.1 過程
8.3.2 確定原型需求
8.3.3 原型開發
8.3.4 原型評估
8.3.5 原型修正
8.4 原型方法的風險
引用文獻
第9章 需求獲取方法之觀察與文檔審查
9.1 觀察
9.1.1 概述
9.1.2 觀察方法的適用情況
9.1.3 採樣觀察
9.1.4 民族志
9.2 文檔審查
9.2.1 需求重用
9.2.2 文檔分析
9.2.3 需求剝離
引用文獻
第10章 需求的組織——需求獲取中的模型驅動方法
10.1 引言
10.2 模型驅動方法的作用
10.3 面向目標的方法
10.3.1 面向目標方法的出現
10.3.2 目標模型
10.3.3 面向目標方法的處理過程
10.4 基於場景的方法
10.4.1 基於場景的需求工程
10.4.2 場景方法的分類框架
10.4.3 場景方法在需求工程中的應用
10.5 基於用例的方法
10.5.1 用例驅動方法
10.5.2 用例
10.5.3 用例描述
10.5.4 用例模型
10.5.5 用例文檔
引用文獻
第三部分 需求分析
第11章 需求分析概述
11.1 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務
11.1.1 建立分析模型
11.1.2 創建解決方案
11.2 需求分析技術
11.2.1 模型、表示法、技術、方法和工具
11.2.2 常用的需求分析技術
11.2.3 需求分析技術的綜合運用
11.3 需求分析方法
11.3.1 傳統分析
11.3.2 結構化分析
11.3.3 信息工程
11.3.4 面向對像分析
11.4 前期需求階段的建模與分析
11.4.1 前期需求階段和後期需求階段
11.4.2 面向問題域的分析
11.4.3 領域分析
11.4.4 企業建模
11.5 需求分析的活動
11.5.1 需求分析階段的重要活動
11.5.2 需求細化
11.5.3 確定需求優先級
11.5.4 需求協商
11.6 實踐中的需求分析
11.6.1 需求分析技術的使用
11.6.2 非功能需求的建模
11.6.3 確定需求優先級
11.6.4 新技術方法的需要
引用文獻
第12章 過程建模
12.1 概述
12.2 數據流圖
12.2.1 基本元素
12.2.2 規則
12.2.3 分層結構
12.2.4 層次結構的建立
12.3 邏輯說明——微規格說明
12.3.1 結構化英語
12.3.2 行為圖
12.3.3 決策表
12.3.4 決策樹
12.3.5 決策描述技術的選擇
12.4 數據說明——數據字典
12.5 DFD的驗證
12.6 DFD創建實例
12.7 模塊結構圖
12.7.1 功能分解圖
12.7.2 過程依賴圖
12.8 邏輯DFD、物理DFD與傳統的DFD建模方法
第13章 數據建模
13.1 概述
13.2 實體聯繫圖
13.2.1 實體
13.2.2 屬性
13.2.3 關係
第14章 面向對像建模
第四部分 需求的文檔化和驗證
第15章 需求規格說明
第16章 需求驗證
第五部分 需求管理與工程管理
第17章 需求管理
第18章 需求工程的過程管理
第19章 需求工程中的項目管理
附錄
附錄一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模板
附錄二重要的需求工程實踐方法
附錄三習題
第1章 需求工程導論
1.1 軟件生產中的需求問題
1.1.1 軟件的發展
1.1.2 20世紀90年代的軟件評估
1.1.3 軟件的模擬特性
1.1.4 需求問題具體原因分析
1.2 需求工程
1.2.1 需求工程簡介
1.2.2 需求工程與系統工程
1.2.3 需求工程的重要性
1.2.4 需求工程的複雜性
1.2.5 需求工程師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引用文獻
第2章 需求基礎
2.1 需求的定義
2.2 需求概念的內涵
2.2.1 問題域與解系統
2.2.2 共享現象
2.2.3 需求與規格說明
2.2.4 問題域特性
2.2.5 從問題域、需求和規格說明的關係看需求工程
2.3 需求概念的外延
2.3.1 需求的分類
2.3.2 功能需求
2.3.3 性能需求
2.3.4 質量屬性
2.3.5 對外接口
2.3.6 約束
2.4 從需求的概念看需求工程
2.5 優秀需求的特性
2.6 常見的需求定義錯誤
引用文獻
第3章 需求工程過程
3.1 概述
3.2 需求工程活動
3.2.1 需求獲取
3.2.2 需求分析
3.2.3 需求規格說明
3.2.4 需求驗證
3.2.5 需求管理
3.3 需求開發過程的迭代特性
3.4 實踐方法的應用
3.4.1 細節知識的實踐性
3.4.2 重要的實踐方法
引用文獻
第二部分 需求獲取
第4章 需求獲取概述
4.1 引言
4.2 需求獲取中的常見困難
4.2.1 用戶和開發人員的背景不同,立場不同
4.2.2 普通用戶缺乏概括性、綜合性的表述能力
4.2.3 用戶存在認知困境
4.2.4 用戶越俎代庖
4.2.5 缺乏用戶參與
4.3 需求獲取活動
4.4 獲取信息的內容
4.5 獲取信息的來源
4.6 獲取信息的方法
4.7 獲取信息的過程
4.7.1 注意事項
4.7.2 防止遺漏需求
4.7.3 結束獲取
4.8 獲取信息的成果
4.9 實踐中的需求獲取
4.9.1 項目目標
4.9.2 項目範圍
4.9.3 用戶參與
4.9.4 交流問題
4.9.5 獲取方法的使用
引用文獻
第5章 確定項目的前景與範圍
5.1 引言
5.2 問題分析
5.2.1 明確問題
5.2.2 發現業務需求
5.2.3 定義解決方案及系統特性
5.3 系統邊界
5.4 前景與範圍文檔
5.4.1 業務需求
5.4.2 項目前景
5.4.3 項目範圍
5.4.4 項目環境
引用文獻
第6章 涉眾分析與硬數據採樣
6.1 涉眾
6.2 涉眾分析
6.2.1 尋找涉眾
6.2.2 理解涉眾
6.2.3 任務、過程與結果
6.3 涉眾分析過程
6.3.1 涉眾識別
6.3.2 涉眾描述
6.3.3 涉眾評估
6.3.4 涉眾選擇
6.4 用戶參與
6.5 硬數據
6.6 硬數據採樣
引用文獻
第7章 需求獲取方法之面談
7.1 概述
7.2 面談中的問題
7.2.1 兩種基本的問題類型
7.2.2 問題的組織——面談結構
7.2.3 其他重要的問題類型
7.3 準備面談
7.4 主持面談
7.4.1 面談開始階段
7.4.2 面談主體階段
7.4.3 面談結束階段
7.4.4 記錄面談
7.5 面談的後續工作
7.6 面談的類別
7.7 面談的優點和局限性
7.8 群體面談
7.8.1 概述
7.8.2 計劃面談
7.8.3 主持面談
7.8.4 分析結果
7.9 和面談相關的其他需求獲取方法
7.9.1 調查問卷
7.9.2 頭腦風暴
引用文獻
第8章 需求獲取方法之原型
8.1 引言
8.1.1 原型的概念
8.1.2 利用原型的原因
8.2 原型的類別
8.2.1 原型的使用方式
8.2.2 原型的開發方法
8.2.3 原型的構建技術
8.2.4 原型的介質
8.2.5 原型的表現
8.3 原型方法
8.3.1 過程
8.3.2 確定原型需求
8.3.3 原型開發
8.3.4 原型評估
8.3.5 原型修正
8.4 原型方法的風險
引用文獻
第9章 需求獲取方法之觀察與文檔審查
9.1 觀察
9.1.1 概述
9.1.2 觀察方法的適用情況
9.1.3 採樣觀察
9.1.4 民族志
9.2 文檔審查
9.2.1 需求重用
9.2.2 文檔分析
9.2.3 需求剝離
引用文獻
第10章 需求的組織——需求獲取中的模型驅動方法
10.1 引言
10.2 模型驅動方法的作用
10.3 面向目標的方法
10.3.1 面向目標方法的出現
10.3.2 目標模型
10.3.3 面向目標方法的處理過程
10.4 基於場景的方法
10.4.1 基於場景的需求工程
10.4.2 場景方法的分類框架
10.4.3 場景方法在需求工程中的應用
10.5 基於用例的方法
10.5.1 用例驅動方法
10.5.2 用例
10.5.3 用例描述
10.5.4 用例模型
10.5.5 用例文檔
引用文獻
第三部分 需求分析
第11章 需求分析概述
11.1 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務
11.1.1 建立分析模型
11.1.2 創建解決方案
11.2 需求分析技術
11.2.1 模型、表示法、技術、方法和工具
11.2.2 常用的需求分析技術
11.2.3 需求分析技術的綜合運用
11.3 需求分析方法
11.3.1 傳統分析
11.3.2 結構化分析
11.3.3 信息工程
11.3.4 面向對像分析
11.4 前期需求階段的建模與分析
11.4.1 前期需求階段和後期需求階段
11.4.2 面向問題域的分析
11.4.3 領域分析
11.4.4 企業建模
11.5 需求分析的活動
11.5.1 需求分析階段的重要活動
11.5.2 需求細化
11.5.3 確定需求優先級
11.5.4 需求協商
11.6 實踐中的需求分析
11.6.1 需求分析技術的使用
11.6.2 非功能需求的建模
11.6.3 確定需求優先級
11.6.4 新技術方法的需要
引用文獻
第12章 過程建模
12.1 概述
12.2 數據流圖
12.2.1 基本元素
12.2.2 規則
12.2.3 分層結構
12.2.4 層次結構的建立
12.3 邏輯說明——微規格說明
12.3.1 結構化英語
12.3.2 行為圖
12.3.3 決策表
12.3.4 決策樹
12.3.5 決策描述技術的選擇
12.4 數據說明——數據字典
12.5 DFD的驗證
12.6 DFD創建實例
12.7 模塊結構圖
12.7.1 功能分解圖
12.7.2 過程依賴圖
12.8 邏輯DFD、物理DFD與傳統的DFD建模方法
第13章 數據建模
13.1 概述
13.2 實體聯繫圖
13.2.1 實體
13.2.2 屬性
13.2.3 關係
第14章 面向對像建模
第四部分 需求的文檔化和驗證
第15章 需求規格說明
第16章 需求驗證
第五部分 需求管理與工程管理
第17章 需求管理
第18章 需求工程的過程管理
第19章 需求工程中的項目管理
附錄
附錄一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模板
附錄二重要的需求工程實踐方法
附錄三習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