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理論聯系實際,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針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在廣泛參考已有文獻、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中央的政策方針,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結論,有些盡管不是很成熟,但對于現實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第一,時代的變遷以及我國現階段的國情首先為創新性地研究這一老課題奠定了基礎。這決定了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既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發展經濟學家關于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通用模式,更不能將20世紀我國理論界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思路不加梳理、修正和發展地運用到新世紀、新時代和新背景下。基于此,作者開宗明義,將本書研究的指導思想確定為“在時代發生變遷的前提下努力體現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理論的發展性和實踐的創新性。全面揭示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特點、新動向、新矛盾,在此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道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為何、如何和在何種環境和條件下轉移就業顯得順理成章,讀來一目了然。 第二,關于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指導思想,理論界還沒有形成比較一致的認識。農業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各條途徑之間的層次、地位和相互關系尚待于進一步系統研究和梳理。本書的研究彌補了理論研究中這方面的一些缺憾。在理論上,明確了中國特色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道路。這樣的道路不但遵循了適應生產力發展不同層次需要的漸進原則。既有利于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還能促使勞動力輸出地區由“寄養”于外地勞動力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移到依靠勞動力“自養”發展地方經濟,從而有利于防止由于勞動力跨區域轉移造成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的加劇,有利于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這一結論在當前各種形式的差距有所加劇的情況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本書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始終圍繞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道路,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從案例上進行佐證。得出了反映中國特色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道路應該包括的幾層含義: 首先,從轉移就業方向看,既要堅持異地轉移就業,更要著眼于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就地和就近轉移就業從長期看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方向。 其次,從轉移就業的實現機制看,一方面,應當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引導機制。具體要建立如轉出地區政府和轉入地區政府之間的協調機制;勞動力在不同行業和地區的供求信息傳遞機制;城鄉勞動力市疊。場統籌機制等。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由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就業促進機制。具體如建立一般農業勞動力向農業人力資源的轉化機制;農業勞動力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機制;農民工勞動報酬保障和正常增長機制等;逐步由市場協調這些機制運行提高轉移就業的效率。最后,現階段還須考慮建立農民工“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保障機制。要形成在轉移和回歸之間、非農業和經營農業就業之間的自由流動機制。要使促進轉移就業與建立“老回”機制并不矛盾! 最后,從轉移就業的模式看,“農民工”將成為中國特有模式。農民工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有深刻的歷史與現實原因,是農村勞動力在長期流動中得到發展的一種模式。在各種轉移模式中,農民工是主體。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農民工脫胎于農業和農村,發展于非農業和城鎮;不是行政計劃的產物,而是市場選擇和選擇市場的產物;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主要依靠力量,將來還是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的依靠力量,同時也是建設和發展新農村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農民工連接城市和農村,農業與非農業,形成統籌城鄉的樞紐。農民工的問題解決好,關系到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成效,關系著城鄉發展的和諧程度,影響著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化的進程和速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多處強調了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進一步指出包括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等在內的五條道路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認識和實踐上的重大發展。一條偉大道路,五條具體道路是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一般框架,這一框架下面還應包括很多更加具體的道路,有待于我們認真研究,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本書提出的中國特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道路對于豐富中國特色理論有一定的意義。
目次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與意義
1.2 相關論題的文獻綜述
1.3 研究視角與分析架構
1.4 研究創新與方法
第2章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基礎理論
2.1 農業剩余勞動力以及轉移就業范疇考證
2.2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經典理論溯源
第3章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成因與總體描述
3.2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4章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歷史與現狀
4.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歷史進程
4.2 黨和政府不同歷史時期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探索與實踐
4.3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與主要矛盾
第5章 國外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經驗與啟示
5.1 發達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經驗與啟示
5.2 新型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5.3 本章小結
第6章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路徑的現實選擇
6.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指導思想與總體模式
6.2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基礎途徑:深化農村分工分業
6.3 農業剩余勞動力產業間轉移就業路徑:農村新型工業化
6.4 農業剩余勞動力空間轉移就業路徑:農村城鎮化
第7章 農業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環境和條件
7.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宏觀環境分析
7.2 探索農業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就業相適應的環境與條件
第8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論統籌城鄉發展機制形成的內在邏輯
——兼論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機制
附錄2 統籌城鄉發展三題:農民工、新型農民與發展現代農業
附錄3 中國特色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之路
附錄4 馬克思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思想研究
后記
1.1 選題依據與意義
1.2 相關論題的文獻綜述
1.3 研究視角與分析架構
1.4 研究創新與方法
第2章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基礎理論
2.1 農業剩余勞動力以及轉移就業范疇考證
2.2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經典理論溯源
第3章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成因與總體描述
3.2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4章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歷史與現狀
4.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歷史進程
4.2 黨和政府不同歷史時期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探索與實踐
4.3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與主要矛盾
第5章 國外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經驗與啟示
5.1 發達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經驗與啟示
5.2 新型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5.3 本章小結
第6章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路徑的現實選擇
6.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指導思想與總體模式
6.2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基礎途徑:深化農村分工分業
6.3 農業剩余勞動力產業間轉移就業路徑:農村新型工業化
6.4 農業剩余勞動力空間轉移就業路徑:農村城鎮化
第7章 農業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環境和條件
7.1 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宏觀環境分析
7.2 探索農業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就業相適應的環境與條件
第8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論統籌城鄉發展機制形成的內在邏輯
——兼論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機制
附錄2 統籌城鄉發展三題:農民工、新型農民與發展現代農業
附錄3 中國特色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之路
附錄4 馬克思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思想研究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