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21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
ISBN13:978730010739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少傑
出版日:2019/04/01
裝訂/頁數:平裝/473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可供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的教材,書中介紹了20余位當代西方社會學家的社會學理論,其中馬爾庫塞、哈耶克、布希亞、特納、貝克、福山、林南、懷特、鮑曼等人的社會學理論,是國內出版的國外社會學理論教材很少提到的。本教材不僅力求真實地介紹西方學者的社會學理論,而且注重在當代人類社會復雜變遷的背景下對各種流派社會學理論的演化趨向、理論擴展和觀點創耨作出深入評述,對當代西方社會學的全球化視野、感性論轉向、建構論追求、風險社會關注等新趨勢作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對于研究和回答中國社會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少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理論社會學、經濟社會學;近年出版了Ⅸ經濟社會學新視野》、 《中國社會學發端與擴展》等著作,發表論文百余篇。
序
限制理性不是在抽象的一般性層面上提出的,而是針對科學理性、工具理性和經濟理性等展開的。並且,限制這些理性也不是要徹底否定它們,而是要求把它們置於特定的範圍內,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程度和有限的功能上承認它們的地位與意義。這種要求是正當的,其理由已經為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的有限理性理論所證明。所以,當代社會學限制理性是更加合乎理性的追求,它將使理性變得清醒適度,使社會學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展開一種新的思想境界。
當代社會學在限制理性的思考中開始重新審視感性,很多學者發現,感性並非如法國唯物主義者所論述的那樣簡單被動,無論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還是在行動論或存在論的意義上,感性都有很多值得人們重新認識的內容與形式。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和哲學家,也從不同角度對感性作出新探索。在對感性問題作出新研究的各種理論學說中,一個共同點是堅持實踐觀點,或者至少把感性現象同實踐過程聯繫起來觀察思考。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最明確地堅持實踐立場,並從實踐出發對感性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研究。在布迪厄看來,社會學研究中的單純客觀論和單純主觀論都是一種片面性,因為社會現像一定是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展開的,而實踐一定是主觀同客觀相互作用的關係,所以只有站在實踐立場上,在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作用關係中觀察和思考社會生活,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認識。人們把布迪厄的社會學稱為關係論或實踐論,這確實明確地概括了他的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立場。
像馬克思論述的那樣,布迪厄也認為實踐是一種感性的現實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以自己的軀體行動進入各種關係或各種場域之中,而且人們在實踐中的認識活動也不能僅僅被看成是計算、推論等概念性的理性活動,相反更多的是尚未進入理性層面的感性意識支配著人們的實踐活動。布迪厄關於實踐感、慣習、前邏輯、實踐的模糊邏輯等方面的論述,為社會學在新的視野中研究感性現象展開了廣闊的新空間。從布迪厄的豐富論述中可以概括出一種具有嶄新內容的感性意識論,他關於感性的能動性、建構性、身體性、與理性邏輯不同的感性邏輯等很多論述都具有進一步的拓展空間。
當代社會學在限制理性的思考中開始重新審視感性,很多學者發現,感性並非如法國唯物主義者所論述的那樣簡單被動,無論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還是在行動論或存在論的意義上,感性都有很多值得人們重新認識的內容與形式。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和哲學家,也從不同角度對感性作出新探索。在對感性問題作出新研究的各種理論學說中,一個共同點是堅持實踐觀點,或者至少把感性現象同實踐過程聯繫起來觀察思考。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最明確地堅持實踐立場,並從實踐出發對感性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研究。在布迪厄看來,社會學研究中的單純客觀論和單純主觀論都是一種片面性,因為社會現像一定是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展開的,而實踐一定是主觀同客觀相互作用的關係,所以只有站在實踐立場上,在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作用關係中觀察和思考社會生活,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認識。人們把布迪厄的社會學稱為關係論或實踐論,這確實明確地概括了他的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立場。
像馬克思論述的那樣,布迪厄也認為實踐是一種感性的現實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以自己的軀體行動進入各種關係或各種場域之中,而且人們在實踐中的認識活動也不能僅僅被看成是計算、推論等概念性的理性活動,相反更多的是尚未進入理性層面的感性意識支配著人們的實踐活動。布迪厄關於實踐感、慣習、前邏輯、實踐的模糊邏輯等方面的論述,為社會學在新的視野中研究感性現象展開了廣闊的新空間。從布迪厄的豐富論述中可以概括出一種具有嶄新內容的感性意識論,他關於感性的能動性、建構性、身體性、與理性邏輯不同的感性邏輯等很多論述都具有進一步的拓展空間。
目次
導論 社會理性化的追求與反思
第一章 馬爾庫塞的總體批判理論
第一節 從理性批判到社會批判
第二節 辯證理性與歷史辯證法
第三節 文明辯證法和愛欲解放
第四節 單向度的社會
第五節 自然革命與文化革命
第二章 布迪厄的實踐感理論
第一節 學術生涯與思想來源
第二節 實踐理論
第三節 象征權力的政治學
第四節 教育、文化與社會再生產
第五節 反思社會學的建構
第三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論
第一節 學術生涯與理論著述
第二節 知識觀與方法論
第三節 理性濫用的批判
第四節 自由、規則與社會秩序
第四章 布希亞的消費與模擬社會理論
第一節 生平簡介與思想觀點
第二節 消費社會中的物體系
第三節 消費社會的符號分析
第四節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五節 模擬社會
第五章 特納的身體社會學
第一節 特納與身體社會學的興起
第二節 身體社會學的哲學傳統
第三節 身體社會學的理論議題
第六章 福柯的“知識考古”社會學
第一節 生平、著述與思想來源
第二節 考古學與譜系學方法論
第三節 在瘋癲與理性之間
第四節 話語的構成
第五節 規訓社會中的權力控制
第七章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第一節 社會理性化的追求
第二節 認識的批判與批判的解釋學
第三節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第四節 言語行為的理性基礎
第五節 交往行動與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六節 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爭
第八章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取向
,第二節 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
第三節 結構化理論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行動、身體與結構性原則
第五節 現代性分析:時空伸延與社會的構成
第九章 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
第一節 貝克的生平與主要著述
第二節 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
第三節 簡要評論
第十章 福山的社會信任理論
第一節 福山的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理論前提:批判與繼承
第三節 基本內容:“道德性社團”的社會信任
第四節 簡要評論
第十一章 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
第一節 盧曼其人及其社會系統理論的特征
第二節 一般社會系統理論
第三節 社會進化與分化
第四節 作為溝通和意義的社會
第十二章 格蘭諾維特的社會網絡理論
第一節 理論淵源
第二節 弱關系的力量
第三節 經濟行動的弱嵌人性
第四節 集體行動的閾值漫射模型
第五節 影響與評價
第十三章 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
第一節 階級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第二節 關系論、集體論與行動論
第三節 互動論基礎上的理論構架
第四節 面對中國社會的社會資本研究
第十四章 懷特等人的新經濟社會學
第一節 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脈絡
第二節 懷特的生產市場理論
第三節 布特的結構洞理論
第四節 貝克的市場網絡分析
第十五章 鮑曼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社會理論
第一節 鮑曼的生平與著述_
第二節 現代性的檢視與反思_
第三節 后現代性社會學的建構
第四節 全球化:失序的人類社會
第五節 現代性的兩種形態
第十六章 埃利亞斯的歷史社會學
第一節 埃利亞斯的生平及其文明化理論
第二節 “文明”的演進
第三節 西方文明的社會發生
第十七章 亞歷山大的新功能主義
第一節 亞歷山大與新功能主義
第二節 后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第三節 作為一般性話語的新功能主義所關注的議題
第十八章 各種流派的性別社會學
第一節 性別社會學的理論淵源
第二節 性別社會化理論
第三節 康奈爾的男性氣概理論
第四節 性別制度理論
第五節 性別分層理論
后記
第一章 馬爾庫塞的總體批判理論
第一節 從理性批判到社會批判
第二節 辯證理性與歷史辯證法
第三節 文明辯證法和愛欲解放
第四節 單向度的社會
第五節 自然革命與文化革命
第二章 布迪厄的實踐感理論
第一節 學術生涯與思想來源
第二節 實踐理論
第三節 象征權力的政治學
第四節 教育、文化與社會再生產
第五節 反思社會學的建構
第三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論
第一節 學術生涯與理論著述
第二節 知識觀與方法論
第三節 理性濫用的批判
第四節 自由、規則與社會秩序
第四章 布希亞的消費與模擬社會理論
第一節 生平簡介與思想觀點
第二節 消費社會中的物體系
第三節 消費社會的符號分析
第四節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五節 模擬社會
第五章 特納的身體社會學
第一節 特納與身體社會學的興起
第二節 身體社會學的哲學傳統
第三節 身體社會學的理論議題
第六章 福柯的“知識考古”社會學
第一節 生平、著述與思想來源
第二節 考古學與譜系學方法論
第三節 在瘋癲與理性之間
第四節 話語的構成
第五節 規訓社會中的權力控制
第七章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第一節 社會理性化的追求
第二節 認識的批判與批判的解釋學
第三節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第四節 言語行為的理性基礎
第五節 交往行動與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六節 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爭
第八章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取向
,第二節 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
第三節 結構化理論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行動、身體與結構性原則
第五節 現代性分析:時空伸延與社會的構成
第九章 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
第一節 貝克的生平與主要著述
第二節 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
第三節 簡要評論
第十章 福山的社會信任理論
第一節 福山的生平及著述
第二節 理論前提:批判與繼承
第三節 基本內容:“道德性社團”的社會信任
第四節 簡要評論
第十一章 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
第一節 盧曼其人及其社會系統理論的特征
第二節 一般社會系統理論
第三節 社會進化與分化
第四節 作為溝通和意義的社會
第十二章 格蘭諾維特的社會網絡理論
第一節 理論淵源
第二節 弱關系的力量
第三節 經濟行動的弱嵌人性
第四節 集體行動的閾值漫射模型
第五節 影響與評價
第十三章 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
第一節 階級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第二節 關系論、集體論與行動論
第三節 互動論基礎上的理論構架
第四節 面對中國社會的社會資本研究
第十四章 懷特等人的新經濟社會學
第一節 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脈絡
第二節 懷特的生產市場理論
第三節 布特的結構洞理論
第四節 貝克的市場網絡分析
第十五章 鮑曼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社會理論
第一節 鮑曼的生平與著述_
第二節 現代性的檢視與反思_
第三節 后現代性社會學的建構
第四節 全球化:失序的人類社會
第五節 現代性的兩種形態
第十六章 埃利亞斯的歷史社會學
第一節 埃利亞斯的生平及其文明化理論
第二節 “文明”的演進
第三節 西方文明的社會發生
第十七章 亞歷山大的新功能主義
第一節 亞歷山大與新功能主義
第二節 后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第三節 作為一般性話語的新功能主義所關注的議題
第十八章 各種流派的性別社會學
第一節 性別社會學的理論淵源
第二節 性別社會化理論
第三節 康奈爾的男性氣概理論
第四節 性別制度理論
第五節 性別分層理論
后記
書摘/試閱
二、身體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有兩種身體,它既是一種事物,又是一個符號標誌。所以,身體不僅僅是個體的生命有機體,被視為身體的東西更是社會闡釋的結果。正如特納所說:“人的身體屈從於誕生、衰弱和死亡的過程,但是源於身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的這些過程也是位於文化信仰、符號和實踐世界中的'有意義的'事件。在個體層面上,我的身體是被體驗的一種極限環境,但是我們的意識也表現我既擁有身體,又是身體。”①由此可見,身體總是由社會形成並且由社會定位的。
身體社會學的研究主題
特納對身體的探討不是把身體作為自然科學和醫學構架中的有機體來看待的,他所關心的是社會科學中的身體研究領域,或者是對社會科學有直接含義的身體研究的發展。而在社會科學內,對身體的研究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方面對身體採用基礎主義視角,另一方面採用反基礎主義視角。在基礎主義視角下,身體被理解成一個活生生的經驗,或者是關於身體的現象學,或者是試圖分析有機系統、文化框架和社會進程這三者之間的複雜互動。而在反基礎主義視角下,身體被概念化為有關社會關係性質的話語,或者將身體理解成有關象徵系統,或者試圖理解身體實踐是如何成為有關更大社會結構的隱喻的,或者將身體理解為社會中知識和權力的某種社會建構,或者將身體看作是社會話語的某個效應。由此可見,對身體的社會研究往往是沿著有關身體的本體論位置的哲學問題而被一分為二了。
有關本體論的這些問題與社會學中的認識論問題是一致的,就認識論問題而言,對身體的探討主要發生在社會建構主義與反建構主義之間,建構主義認為身體獨立於那些表徵它的話語形式,而反建構主義則認為身體是被話語實踐所社會性地建構的。
對於這些爭論,特納認為,身體被看作是被社會建構的、話語的,還是被看成是現象學或者哲學人類學視野內的活生生的身體,從理論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強制性,而是一種立場的選擇。我們對於任何一種二元性的強調都取決於我們的研究類型。特納對身體的理解不是在兩種競爭取向中做出選擇,他更想建立一個小限度的理論綜合,這一理論在對身體的共同興趣框架下接納和提升各種傳統的社會理論。基於這樣一種想法,特納的基本觀點是把身體看作一個像徵系統。
根據社會學概念將身體考慮為分割式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身體的外部性涉及的是社會空間內的身體表現以及對身體的控制的調配。這一特性使身體成為消費文化社會學流行的研究主題。在很大程度上,身體社會學主要關心的問題是身體如何在人格與同一性相關的空間內被表現的。
就此,布萊恩·特納在《身體與社會》中提出了“身體化的社會”的概念,意思是說,身體在現代的社會系統中已經成為了“政治與文化活動的首要領域”。特納綜合了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精神分析學、女性主義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糅合了梅洛一龐蒂、費爾巴哈、青年馬克思、福柯(Michel Foucault)、弗洛伊德等大師的理論,力圖把身體的研究從簡單的肉體層次提升到更高的層面。其主要目的在於思考當代身體發展中的主要理論問題,以便加強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身體的理解。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裡所述:“隨著《身體與社會》第二版的出版,應該及時思考人文學科及社會學科中對人類身體與體現進行藝術再現這個問題。”①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了身體社會學家們在未來的研究課題以及應該優先考慮的一些主題。
身體社會學的分析框架
身體社會學中對於身體問題的探討是處於社會理論的重要問題的交接點上,自從新康德主義運動以來,社會學的認識論問題集中在人類在自然和文化中的雙重成員身份上。在個體層面上,我的身體是被體驗的一種極限環境,但是我們的意識也表現我既擁有身體,又是身體。
關於身體社會學的早期研究是有關社會性別、性本性和身體的女性主義分析,近年來,對於身體的研究已經擴展到政治監控、醫學和環境等領域。儘管如此,特納認為,關於身體的現有社會理論仍然存在局限,就是沒有能夠超越文化表現和社會建構的觀念,沒有達成對於社會交互性的真正理解。基於此,特納從以下幾方面對身體理論做了有關整體概觀:
……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有兩種身體,它既是一種事物,又是一個符號標誌。所以,身體不僅僅是個體的生命有機體,被視為身體的東西更是社會闡釋的結果。正如特納所說:“人的身體屈從於誕生、衰弱和死亡的過程,但是源於身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的這些過程也是位於文化信仰、符號和實踐世界中的'有意義的'事件。在個體層面上,我的身體是被體驗的一種極限環境,但是我們的意識也表現我既擁有身體,又是身體。”①由此可見,身體總是由社會形成並且由社會定位的。
身體社會學的研究主題
特納對身體的探討不是把身體作為自然科學和醫學構架中的有機體來看待的,他所關心的是社會科學中的身體研究領域,或者是對社會科學有直接含義的身體研究的發展。而在社會科學內,對身體的研究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方面對身體採用基礎主義視角,另一方面採用反基礎主義視角。在基礎主義視角下,身體被理解成一個活生生的經驗,或者是關於身體的現象學,或者是試圖分析有機系統、文化框架和社會進程這三者之間的複雜互動。而在反基礎主義視角下,身體被概念化為有關社會關係性質的話語,或者將身體理解成有關象徵系統,或者試圖理解身體實踐是如何成為有關更大社會結構的隱喻的,或者將身體理解為社會中知識和權力的某種社會建構,或者將身體看作是社會話語的某個效應。由此可見,對身體的社會研究往往是沿著有關身體的本體論位置的哲學問題而被一分為二了。
有關本體論的這些問題與社會學中的認識論問題是一致的,就認識論問題而言,對身體的探討主要發生在社會建構主義與反建構主義之間,建構主義認為身體獨立於那些表徵它的話語形式,而反建構主義則認為身體是被話語實踐所社會性地建構的。
對於這些爭論,特納認為,身體被看作是被社會建構的、話語的,還是被看成是現象學或者哲學人類學視野內的活生生的身體,從理論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強制性,而是一種立場的選擇。我們對於任何一種二元性的強調都取決於我們的研究類型。特納對身體的理解不是在兩種競爭取向中做出選擇,他更想建立一個小限度的理論綜合,這一理論在對身體的共同興趣框架下接納和提升各種傳統的社會理論。基於這樣一種想法,特納的基本觀點是把身體看作一個像徵系統。
根據社會學概念將身體考慮為分割式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身體的外部性涉及的是社會空間內的身體表現以及對身體的控制的調配。這一特性使身體成為消費文化社會學流行的研究主題。在很大程度上,身體社會學主要關心的問題是身體如何在人格與同一性相關的空間內被表現的。
就此,布萊恩·特納在《身體與社會》中提出了“身體化的社會”的概念,意思是說,身體在現代的社會系統中已經成為了“政治與文化活動的首要領域”。特納綜合了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精神分析學、女性主義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糅合了梅洛一龐蒂、費爾巴哈、青年馬克思、福柯(Michel Foucault)、弗洛伊德等大師的理論,力圖把身體的研究從簡單的肉體層次提升到更高的層面。其主要目的在於思考當代身體發展中的主要理論問題,以便加強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身體的理解。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裡所述:“隨著《身體與社會》第二版的出版,應該及時思考人文學科及社會學科中對人類身體與體現進行藝術再現這個問題。”①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了身體社會學家們在未來的研究課題以及應該優先考慮的一些主題。
身體社會學的分析框架
身體社會學中對於身體問題的探討是處於社會理論的重要問題的交接點上,自從新康德主義運動以來,社會學的認識論問題集中在人類在自然和文化中的雙重成員身份上。在個體層面上,我的身體是被體驗的一種極限環境,但是我們的意識也表現我既擁有身體,又是身體。
關於身體社會學的早期研究是有關社會性別、性本性和身體的女性主義分析,近年來,對於身體的研究已經擴展到政治監控、醫學和環境等領域。儘管如此,特納認為,關於身體的現有社會理論仍然存在局限,就是沒有能夠超越文化表現和社會建構的觀念,沒有達成對於社會交互性的真正理解。基於此,特納從以下幾方面對身體理論做了有關整體概觀: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