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起人才華,絕世淒涼
——悼張愛玲(一九九五)
張愛玲終於與世長辭。九月八日星期五下午四時許,高張信生教授從南加州來電話報知噩耗,我震驚之餘,想想張愛玲二十多年來一向多病,兩三年來更顯得虛弱不堪,能夠安詳地躺在地板上,心臟突然停止跳動,未受到任何痛苦,真是維持做人尊嚴、順乎自然的一種解脫方法。張愛玲這幾年來校閱了皇冠叢書為她出版的《全集》,並新添了一本 《對照記》,把所有要留傳後世的自藏照片,一一加以說明,等於寫了一部簡明的家史。去年底她更獲得了《中國時報》頒給的文學「特別成就獎」。張愛玲雖然體弱不便親自返國領獎,同多少敬愛她的作家、讀者見面,但她已為他們和世界各地的中國文學讀者留下一套校對精確的「全集」,可謂死無遺憾了。
大家都知道,張愛玲乃一九四三年崛起於上海的紅作家,其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大受歡迎,且為內行叫好。我自己初讀張愛玲作品已在五十年代初期,那時我已有系統地讀了魯迅、茅盾、老舍、沈從文等的作品,大為其天才、成就所驚奇,認為「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且謂「《秧歌》在中國小說史已經是本不朽之作。……《金鎖記》長達五十頁;據我看來,這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這些判斷原見英文本《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九六一年才出版。但先兄濟安特把書稿張愛玲章的大部份分作〈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評《秧歌》〉兩文譯出,先後載於一九五七年《文學雜誌》二卷四期、六期。上面所引三句皆見《短篇小說》那篇。二文顯然引發了有志創作的讀者研讀張愛玲的興趣。因之張愛玲雖曾於六十年代初期來過一趟台灣而未受大家注意,她對台灣小說界發展的影響卻是既深且遠。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研讀中國文學者,無人不知道張愛玲。她在大陸也重新走紅起來,受到了學界、評者的重視。
我至今仍認為《秧歌》是部不朽之作(Classic),《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早在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一年我認定張愛玲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也一點也沒有錯。當時中共文學不值得一讀;台灣作家間,只有姜貴的《重陽》 和《旋風》可同《秧歌》、《赤地之戀》相抗衡,可是短篇小說他寫得極少,也無法同《傳奇》相比的。但《赤地之戀》(一九五四,英文本一九五六)出版之後,張愛玲的創作量大大減少,不免影響到我們對她終生成就的評價。早在一九七三年,我為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寫序,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水晶有一章把〈沉香屑―第一爐香〉同亨利•詹姆斯長篇名著《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 相比,我在序裡繼續較量兩人之短長:
在我看來,張愛玲和詹姆斯當然是不太相像的作家。就文體而言,我更歡喜張愛玲,詹姆斯娓語道來,文句實在太長(尤其是晚年的小說),紳士氣也太重。就意象而言,也是張愛玲的密度較濃,不知多少段描寫,鮮豔奪目而不減其淒涼或陰森的氣氣。但統整個成就而言,當然張愛玲還遠比不上詹姆斯。我想,這完全是氣魄和創作力持久性的問題:詹姆斯一生寫了多少長短篇小說,而且據一般批評家的看法,越寫越好……,張愛玲創作慾最旺盛的時期是一九四三〈沉香屑〉發表後的三四年,那時期差不多每篇小說都橫溢著她驚人的天才。逃出大陸後不久,她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兩本小說。至少《秧歌》已公認是部「經典」之作。但她移居美國已十七年了,也僅寫了兩本:《怨女》是《金鎖記》故事的重寫,《半生緣》是四十年代晚期《十八春》的改編,她創作的靈感顯然逗留在她早期的上海時代。
劉紹銘主編「當代散文典藏」系列:
林行止‧《閒在心上》
林行止‧《拈來趣味》
白先勇‧《昔我往矣》
董 橋‧《品味歷程》
董 橋‧《舊情解構》
林文月‧《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黃永玉‧《書畫人生》
劉紹銘‧《煙雨平生》
喬志高‧《恍如昨日》
夏志清‧《談文藝‧憶師友》
鄭樹森‧《縱目傳聲》
鍾 玲‧《大地春雨》
李歐梵‧《浪漫與偏見》
王德威‧《如此繁華》
劉紹銘‧《一爐煙火》
余光中‧《寸心造化》
馬逢華‧《景山集》
劉紹銘‧《風月無邊》
黃 裳‧《好水好山》
劉紹銘‧《渾家‧拙荊‧夫人》
黃碧端‧《昨日風景》
劉紹銘‧《舊時香港》
余英時‧《情懷中國》
——悼張愛玲(一九九五)
張愛玲終於與世長辭。九月八日星期五下午四時許,高張信生教授從南加州來電話報知噩耗,我震驚之餘,想想張愛玲二十多年來一向多病,兩三年來更顯得虛弱不堪,能夠安詳地躺在地板上,心臟突然停止跳動,未受到任何痛苦,真是維持做人尊嚴、順乎自然的一種解脫方法。張愛玲這幾年來校閱了皇冠叢書為她出版的《全集》,並新添了一本 《對照記》,把所有要留傳後世的自藏照片,一一加以說明,等於寫了一部簡明的家史。去年底她更獲得了《中國時報》頒給的文學「特別成就獎」。張愛玲雖然體弱不便親自返國領獎,同多少敬愛她的作家、讀者見面,但她已為他們和世界各地的中國文學讀者留下一套校對精確的「全集」,可謂死無遺憾了。
大家都知道,張愛玲乃一九四三年崛起於上海的紅作家,其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大受歡迎,且為內行叫好。我自己初讀張愛玲作品已在五十年代初期,那時我已有系統地讀了魯迅、茅盾、老舍、沈從文等的作品,大為其天才、成就所驚奇,認為「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且謂「《秧歌》在中國小說史已經是本不朽之作。……《金鎖記》長達五十頁;據我看來,這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這些判斷原見英文本《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九六一年才出版。但先兄濟安特把書稿張愛玲章的大部份分作〈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評《秧歌》〉兩文譯出,先後載於一九五七年《文學雜誌》二卷四期、六期。上面所引三句皆見《短篇小說》那篇。二文顯然引發了有志創作的讀者研讀張愛玲的興趣。因之張愛玲雖曾於六十年代初期來過一趟台灣而未受大家注意,她對台灣小說界發展的影響卻是既深且遠。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研讀中國文學者,無人不知道張愛玲。她在大陸也重新走紅起來,受到了學界、評者的重視。
我至今仍認為《秧歌》是部不朽之作(Classic),《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早在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一年我認定張愛玲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也一點也沒有錯。當時中共文學不值得一讀;台灣作家間,只有姜貴的《重陽》 和《旋風》可同《秧歌》、《赤地之戀》相抗衡,可是短篇小說他寫得極少,也無法同《傳奇》相比的。但《赤地之戀》(一九五四,英文本一九五六)出版之後,張愛玲的創作量大大減少,不免影響到我們對她終生成就的評價。早在一九七三年,我為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寫序,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水晶有一章把〈沉香屑―第一爐香〉同亨利•詹姆斯長篇名著《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 相比,我在序裡繼續較量兩人之短長:
在我看來,張愛玲和詹姆斯當然是不太相像的作家。就文體而言,我更歡喜張愛玲,詹姆斯娓語道來,文句實在太長(尤其是晚年的小說),紳士氣也太重。就意象而言,也是張愛玲的密度較濃,不知多少段描寫,鮮豔奪目而不減其淒涼或陰森的氣氣。但統整個成就而言,當然張愛玲還遠比不上詹姆斯。我想,這完全是氣魄和創作力持久性的問題:詹姆斯一生寫了多少長短篇小說,而且據一般批評家的看法,越寫越好……,張愛玲創作慾最旺盛的時期是一九四三〈沉香屑〉發表後的三四年,那時期差不多每篇小說都橫溢著她驚人的天才。逃出大陸後不久,她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兩本小說。至少《秧歌》已公認是部「經典」之作。但她移居美國已十七年了,也僅寫了兩本:《怨女》是《金鎖記》故事的重寫,《半生緣》是四十年代晚期《十八春》的改編,她創作的靈感顯然逗留在她早期的上海時代。
劉紹銘主編「當代散文典藏」系列:
林行止‧《閒在心上》
林行止‧《拈來趣味》
白先勇‧《昔我往矣》
董 橋‧《品味歷程》
董 橋‧《舊情解構》
林文月‧《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黃永玉‧《書畫人生》
劉紹銘‧《煙雨平生》
喬志高‧《恍如昨日》
夏志清‧《談文藝‧憶師友》
鄭樹森‧《縱目傳聲》
鍾 玲‧《大地春雨》
李歐梵‧《浪漫與偏見》
王德威‧《如此繁華》
劉紹銘‧《一爐煙火》
余光中‧《寸心造化》
馬逢華‧《景山集》
劉紹銘‧《風月無邊》
黃 裳‧《好水好山》
劉紹銘‧《渾家‧拙荊‧夫人》
黃碧端‧《昨日風景》
劉紹銘‧《舊時香港》
余英時‧《情懷中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