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專案
ISBN13:9787505876057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作者:張再興
出版日:2009/09/01
裝訂/頁數:平裝/505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網絡社會的崛起為立論基點,以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變遷的解析為論述主線,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問題展開重點研究;結合10多年來的實踐探索,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經驗和現實課題,進行具體的對策、方法研究,以期為、發展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課題的最終成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為五篇共21章。
第一篇為“網絡社會崛起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端于育人環境在網絡社會條件下的深刻變化。本篇全面考察了十多年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高校實踐探索的典型歷程,分析了從“網絡危害論”到“網絡工具論”再到“網絡社會觀”的發展脈絡,明晰了網絡社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新特征;對“網絡社會”的概念作出了綜合網上網下兩個社會空間的整體性界定,并從技術、社會、文化三個維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新變化,闡述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實踐原則。
第二篇為“網絡環境下虛擬與現實的關系”。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提出“網絡虛實二重性理論”分析論述了網絡世界兼有虛擬性與現實性這種雙重屬性以及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矛盾關系。網絡環境下的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同時存在著差異性、同一性、對立性和統一性,并可歸結為“網絡是現實的延伸”這一命題:網絡既是現實的人的延伸,又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研究指出,促進虛實兩個世界良性互動的“強強”力量組合和“優優”價值組合的形成,從而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兩個層次上的虛實和諧,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目標。
第三篇為“網絡環境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網絡環境下主客體關系表現出新的特點和運動規律,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認為,網絡空間中的主體呈現出虛擬交互、流變交互和界面交互等交互主體性特征,在虛擬交往實踐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主體際性的主客體關系;可以從信息符號的引導與被引導的角度分析這種主客體關系,并運用復雜系統的自組織機制考察其運動規律;在此基礎上明確指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與客體的客觀存在性、主客體關系的情景依賴性和建構動態性。
第四篇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專題研究”。本篇從技術、社會和文化三個角度出發,選擇了六個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專題一歸納分析了互聯網的技術特性,總結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經歷的技術應用發展階段,提出了建構校園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對策。專題二分析了博客傳播的基本模式、運行機制以及對社會認同的影響,討論了博客輿論傳播的管理策略。專題三系統提出了描述網絡輿論的指標體系,并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廣泛需要的網絡輿情調查問題,從文本內容抽樣和內容分析兩個環節構建了網絡輿論的測量方法。專題四從危機管理原則、管理框架系統和應對機制模式三方面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危機管理體制的建設方案和措施。專題五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話語特點的案例論證,展開了網絡話語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專題六進行了大學生常見網絡行為的因素分析和歸類,對目前流行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作出修訂,分析了大學生網絡依賴成因與動機,針對大學生網絡依賴的心理機制提出了團體輔導的干預方法。
第五篇為“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在理論分析與實證調查結合的基礎上提出了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概念,并對其存在性、成因和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作了分析。在具體分析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信息內容、網絡媒介、用戶群體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規律的基礎上,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信息內容的傳播策略、對于校園媒介的運用策略以及對于不同學生群體的教育方法,進而闡述了基于校園網絡亞傳播圈三要素互動關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第一篇為“網絡社會崛起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端于育人環境在網絡社會條件下的深刻變化。本篇全面考察了十多年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高校實踐探索的典型歷程,分析了從“網絡危害論”到“網絡工具論”再到“網絡社會觀”的發展脈絡,明晰了網絡社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新特征;對“網絡社會”的概念作出了綜合網上網下兩個社會空間的整體性界定,并從技術、社會、文化三個維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新變化,闡述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實踐原則。
第二篇為“網絡環境下虛擬與現實的關系”。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提出“網絡虛實二重性理論”分析論述了網絡世界兼有虛擬性與現實性這種雙重屬性以及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矛盾關系。網絡環境下的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同時存在著差異性、同一性、對立性和統一性,并可歸結為“網絡是現實的延伸”這一命題:網絡既是現實的人的延伸,又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研究指出,促進虛實兩個世界良性互動的“強強”力量組合和“優優”價值組合的形成,從而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兩個層次上的虛實和諧,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目標。
第三篇為“網絡環境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網絡環境下主客體關系表現出新的特點和運動規律,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認為,網絡空間中的主體呈現出虛擬交互、流變交互和界面交互等交互主體性特征,在虛擬交往實踐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主體際性的主客體關系;可以從信息符號的引導與被引導的角度分析這種主客體關系,并運用復雜系統的自組織機制考察其運動規律;在此基礎上明確指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與客體的客觀存在性、主客體關系的情景依賴性和建構動態性。
第四篇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專題研究”。本篇從技術、社會和文化三個角度出發,選擇了六個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專題一歸納分析了互聯網的技術特性,總結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經歷的技術應用發展階段,提出了建構校園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對策。專題二分析了博客傳播的基本模式、運行機制以及對社會認同的影響,討論了博客輿論傳播的管理策略。專題三系統提出了描述網絡輿論的指標體系,并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廣泛需要的網絡輿情調查問題,從文本內容抽樣和內容分析兩個環節構建了網絡輿論的測量方法。專題四從危機管理原則、管理框架系統和應對機制模式三方面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危機管理體制的建設方案和措施。專題五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話語特點的案例論證,展開了網絡話語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專題六進行了大學生常見網絡行為的因素分析和歸類,對目前流行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作出修訂,分析了大學生網絡依賴成因與動機,針對大學生網絡依賴的心理機制提出了團體輔導的干預方法。
第五篇為“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在理論分析與實證調查結合的基礎上提出了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概念,并對其存在性、成因和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作了分析。在具體分析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信息內容、網絡媒介、用戶群體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規律的基礎上,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信息內容的傳播策略、對于校園媒介的運用策略以及對于不同學生群體的教育方法,進而闡述了基于校園網絡亞傳播圈三要素互動關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作者簡介
張再興,男,1947年7月出生。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思想教育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先后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9項,主要編著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求索——新形勢下高校德育中若干新課題的實踐與思考》、《清華學子魂——清華大學培育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的探索》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方面發表學術研究論文40余篇。
目次
第一篇 網絡社會崛起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發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社會觀
第一節 “網絡危害論”時期
第二節 “網絡工具論”時期
第三節 “網絡社會觀”的形成
第四節 “網絡社會觀”下的思考
第二章 網絡社會的概念分析
第一節 當前關于“網絡社會”的種種觀點
第二節 網絡社會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環境
第一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技術維度
第二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社會維度
第三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文化維度
第二篇 網絡環境下虛擬與現實的關系
第四章 網絡世界的虛實二重性
第一節 網絡世界的存在定位
第二節 網絡世界的虛實二重性
第五章 網絡環境下虛擬與現實的基本關系
第一節 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與聯系
第二節 虛擬與現實的差異性
第三節 虛擬與現實的同一性
第四節 虛擬與現實的對立性
第五節 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
第六節 網絡是現實的延伸
第六章 網絡環境下的虛實和諧
第一節 虛實關系的四個基本方面與虛實和諧
第二節 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兩種組合序列與虛實和諧
第三節 虛實關系的基本類型與虛實和諧
第四節 網絡環境下人的虛實和諧發展
第三篇 網絡環境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第七章 哲學和教育學關于主客體關系的探討
第一節 哲學史上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研究
第二節 教育學中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研究
第八章 交往實踐基礎上的主客體關系
第一節 物質生產交往實踐與主客體關系
第二節 “生活世界”交往實踐與主客體關系
第九章 網絡空間的主客體關系
第一節 網絡交往的特點
第二節 虛擬主體的特點及主客體關系
第三節 網絡空間中主客體關系的自組織
第十章 網絡社會中的主客體關系
第一節 網絡社會中主客體關系的虛實互動
第二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新變化
第四篇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專題研究
第十一章 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校園網的應用和管理
第一節 互聯網技術概要
第二節 高校校園網建設和應用
第三節 高校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
第十二章 網絡博客傳播分析與博客輿論引導
第一節 博客的發展現狀、影響及其趨勢
第二節 博客傳播的特點和機制分析
第三節 博客技術對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影響
第四節 博客輿論及引導
第十三章 網絡輿論調查的方法與策略
第一節 從輿論到網絡輿論
第二節 網絡輿論和網絡輿論調查的概念界定
第三節 網絡輿論的描述
第四節 網絡輿論的測量問題
第十四章 基于網絡輿論的高校危機管理研究
第一節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危機管理問題
第二節 基于網絡輿論的高校危機事件特性
第三節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危機管理體制建設
第十五章 網絡話語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第一節 網絡話語及其研究內涵
第二節 網絡話語傳播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類網站傳播效果與網絡話語
第十六章 網絡心理行為與教育輔導
第一節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節 大學生網絡行為及其心理機制研究
第三節 大學生網絡依賴的團體輔導干預方法
第五篇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第十七章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
第一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概念、表現、特性
第二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存在性分析
第三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成因分析
第四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第十八章 信息內容要素
第一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信息內容的特點及分析策略
第二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信息內容的傳播分析
第三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內容傳播策略
第十九章 網絡媒介要素
第一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網絡媒介特點及分析策略
第二節 對不同類型媒介場所的具體分析
第三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媒介運用策略
第二十章 用戶群體要素
第一節 用戶群體的類型以及分析策略
第二節 對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具體分析
第三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不同學生群體的教育策略
第二十一章 基于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社會觀
第一節 “網絡危害論”時期
第二節 “網絡工具論”時期
第三節 “網絡社會觀”的形成
第四節 “網絡社會觀”下的思考
第二章 網絡社會的概念分析
第一節 當前關于“網絡社會”的種種觀點
第二節 網絡社會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環境
第一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技術維度
第二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社會維度
第三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文化維度
第二篇 網絡環境下虛擬與現實的關系
第四章 網絡世界的虛實二重性
第一節 網絡世界的存在定位
第二節 網絡世界的虛實二重性
第五章 網絡環境下虛擬與現實的基本關系
第一節 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與聯系
第二節 虛擬與現實的差異性
第三節 虛擬與現實的同一性
第四節 虛擬與現實的對立性
第五節 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
第六節 網絡是現實的延伸
第六章 網絡環境下的虛實和諧
第一節 虛實關系的四個基本方面與虛實和諧
第二節 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兩種組合序列與虛實和諧
第三節 虛實關系的基本類型與虛實和諧
第四節 網絡環境下人的虛實和諧發展
第三篇 網絡環境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第七章 哲學和教育學關于主客體關系的探討
第一節 哲學史上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研究
第二節 教育學中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研究
第八章 交往實踐基礎上的主客體關系
第一節 物質生產交往實踐與主客體關系
第二節 “生活世界”交往實踐與主客體關系
第九章 網絡空間的主客體關系
第一節 網絡交往的特點
第二節 虛擬主體的特點及主客體關系
第三節 網絡空間中主客體關系的自組織
第十章 網絡社會中的主客體關系
第一節 網絡社會中主客體關系的虛實互動
第二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新變化
第四篇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專題研究
第十一章 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校園網的應用和管理
第一節 互聯網技術概要
第二節 高校校園網建設和應用
第三節 高校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
第十二章 網絡博客傳播分析與博客輿論引導
第一節 博客的發展現狀、影響及其趨勢
第二節 博客傳播的特點和機制分析
第三節 博客技術對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影響
第四節 博客輿論及引導
第十三章 網絡輿論調查的方法與策略
第一節 從輿論到網絡輿論
第二節 網絡輿論和網絡輿論調查的概念界定
第三節 網絡輿論的描述
第四節 網絡輿論的測量問題
第十四章 基于網絡輿論的高校危機管理研究
第一節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危機管理問題
第二節 基于網絡輿論的高校危機事件特性
第三節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危機管理體制建設
第十五章 網絡話語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第一節 網絡話語及其研究內涵
第二節 網絡話語傳播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類網站傳播效果與網絡話語
第十六章 網絡心理行為與教育輔導
第一節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節 大學生網絡行為及其心理機制研究
第三節 大學生網絡依賴的團體輔導干預方法
第五篇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第十七章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
第一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概念、表現、特性
第二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存在性分析
第三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成因分析
第四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第十八章 信息內容要素
第一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信息內容的特點及分析策略
第二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信息內容的傳播分析
第三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內容傳播策略
第十九章 網絡媒介要素
第一節 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網絡媒介特點及分析策略
第二節 對不同類型媒介場所的具體分析
第三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媒介運用策略
第二十章 用戶群體要素
第一節 用戶群體的類型以及分析策略
第二節 對不同類型學生群體的具體分析
第三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不同學生群體的教育策略
第二十一章 基于校園網絡亞傳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