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地震災區過渡安置房建設技術導則》(試行)、《地震災區建築垃圾處理技術導則》(試行)、《地震災區城市供水應對水源污染的應急處理技術要點》、《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工作方案》、《地震災后建築修復加固與重建技術手冊》等資料,其內容涵蓋“總體規劃、建築設計、結構設計、給水排水設計、廢棄物處理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道路建設”等諸多方面,以期為災區全面開展的災后重建工作提供強有力的設計參考和技術支撐作用。本書對新農村及村鎮建設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次
第1章 村鎮總體規劃
1.1 村鎮規劃總則與災后重建的原則
1.1.1 村鎮規劃總的原則
1.1.2 村鎮災后重建的原則
1.2 總體規劃
1.2.1 總體規劃的任務
1.2.2 總體規劃的內容及成果
1.2.3 建設規劃
1.2.4規劃的審批
1.2.5 規劃的實施
1.3 規劃中的人口預測
1.3.1 人口規模分級
1.3.2 村鎮人口規模的預測
1.3.3 規劃人口的分類預測
1.4 用地分類與主要建設用地指標
1.4.1 集鎮用地分類
1.4.2 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1.4.3 集鎮建設用地的選擇
1.5 農村住宅區規劃
1.5.1 農村住宅區規劃總的原則
1.5.2 農村居住用地規劃
1.6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規劃與城市設計
1.6.1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的公共設施構成
1.6.2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公共設施的配置標準
1.6.3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的規劃布局
1.6.4 村鎮中心區城市設計
1.7 工業(園)區規劃
1.7.1 工業(園)區的規劃內容
1.7.2 工業(園)區的規劃程序
1.8 新農村防災減災規劃
1.8.1 新農村抗震防災規劃
1.8.2 新農村防洪減災規劃
1.8.3 新農村防火減災規劃
第2章 村鎮建築設計
2.1 村鎮災后重建的原則
2.1.1 村鎮災后重建的總體原則
2.1.2 村鎮建築設計的原則
2.1.3 村鎮災后重建的相關法律、法規
2.2 村鎮災后重建的主要建築類型
2.3 村鎮住宅建築設計
2.3.1 一般要求
2.3.2 村鎮住宅建築設計
2.3.3 村鎮住宅內部空間的設計
2.3.4 細部設計
2.3.5 村鎮住宅物理環境設計
2.3.6 沼氣池
2.3.7 村鎮住宅建設的外觀設計
2.4 村鎮中小學建築設計
2.4.1 選址與總平面設計
2.4.2 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設計
2.4.3 行政及生活服務用房設計
2.4.4 相關指標
2.5 村鎮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2.5.1 選址與總平面設計
2.5.2 村鎮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2.5.3 相關指標
第3章 村鎮結構設計
3.1 結構設計原則
3.1.1 選擇有利于抗震的場地
3.1.2 選擇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礎
3.1.3 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建築平面和立面(豎向)布置
3.1.4 選擇合理的抗震結構體系
3.1.5 選擇合理的結構構件
3.1.6 處理好非結構構件和主體結構的關係
3.1.7 注意材料的選用和施工質量
3.1.8 采用減震新技術
3.2 結構體系的類型
3.3 材料
3.4 設計參數
3.5 框架結構設計
3.5.1 結構平面布置
3.5.2 框架梁
3.5.3 框架柱
3.5.4 梁柱鋼筋的錨固
3.5.5 樓板
3.5.6 填充牆體
3.5.7 樓梯
3.5.8 基礎設計
3.6 砌體結構設計
3.6.1 結構平面布置
3.6.2 牆體設計
3.6.3 圈梁、過梁和構造柱
3.6.4 板、樓梯和基礎
3.7 底層框架——抗震牆結構
3.7.1 結構平面布置
3.7.2 托牆梁
3.7.3 抗震牆
3.7.4 樓蓋
3.8 磚木結構設計
3.9 隔震與耗能減震結構設計
3.9.1 隔震結構設計
3.9.2 耗能減震結構設計
第4章 村鎮給水與排水
4.1 給水水源選擇
4.1.1 給水水源的選擇
4.1.2 地下水源取水
4.1.3 地表水源取水
4.2 凈水廠的總體設計
4.2.1 水廠廠址的選擇
4.2.2 水廠布置
4.2.3 凈水工藝流程選擇
4.3 給水管網及調節構筑物
4.3.1 給水管網的布置
4.3.2 樹枝狀管網的水力計算
4.3.3 調節構筑物
4.4 排水管網及附屬構筑物
4.4.1 排水系統的布置形式
4.4.2 污水管道系統的設計
4.4.3 雨水管渠系統的設計
4.4.4 排水管網的附屬構筑物
4.5 污水廠廠址的選擇
4.6 污水處理和利用
4.6.1 物理處理法
4.6.2 化學處理法
4.6.3 生物處理法
第5章 村鎮廢棄物處理與可再生能源利用
5.1 村鎮生活垃圾處理
5.1.1 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
5.1.2 村鎮小型垃圾填埋場設計
5.2 建築垃圾處理
5.2.1 建築垃圾評估
5.2.2 建築垃圾處理
5.2.3 建築垃圾再利用
5.3 秸稈類廢棄物(生物質)的資源化處理
5.3.1 常見生物質氣化爐
5.3.2 生物質氣化技術在村鎮的應用
5.4 村鎮牲畜糞便的資源化處理
5.4.1 標準型水壓式沼氣池
5.4.2 村鎮家用沼氣池的建造
5.4.3 村鎮家用沼氣池工程啟動運行方法
5.4.4 小型沼氣池配套設施
5.5 太陽能資源利用
5.5.1 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及分布
5.5.2 太陽能利用技術
第6章 村鎮道路建設
6.1 行車對道路的要求
6.1.1 行車對拐彎的要求
6.1.2 道路縱坡
6.2 路基路面設計
6.2.1 路基路面的一般規定
6.2.2 路基的高度和邊坡
6.2.3 路基路面的排水
6.2.4 路基的防護
6.2.5 道路的路面
6.3 路基路面施工
6.3.1 路基施工
6.3.2 路面施工
6.4 道路災后恢復與建設
6.4.1 道路災后恢復與建設的原則
6.4.2 道路的快速修復技術
參考文獻
1.1 村鎮規劃總則與災后重建的原則
1.1.1 村鎮規劃總的原則
1.1.2 村鎮災后重建的原則
1.2 總體規劃
1.2.1 總體規劃的任務
1.2.2 總體規劃的內容及成果
1.2.3 建設規劃
1.2.4規劃的審批
1.2.5 規劃的實施
1.3 規劃中的人口預測
1.3.1 人口規模分級
1.3.2 村鎮人口規模的預測
1.3.3 規劃人口的分類預測
1.4 用地分類與主要建設用地指標
1.4.1 集鎮用地分類
1.4.2 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1.4.3 集鎮建設用地的選擇
1.5 農村住宅區規劃
1.5.1 農村住宅區規劃總的原則
1.5.2 農村居住用地規劃
1.6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規劃與城市設計
1.6.1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的公共設施構成
1.6.2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公共設施的配置標準
1.6.3 村鎮中心區(社區中心)的規劃布局
1.6.4 村鎮中心區城市設計
1.7 工業(園)區規劃
1.7.1 工業(園)區的規劃內容
1.7.2 工業(園)區的規劃程序
1.8 新農村防災減災規劃
1.8.1 新農村抗震防災規劃
1.8.2 新農村防洪減災規劃
1.8.3 新農村防火減災規劃
第2章 村鎮建築設計
2.1 村鎮災后重建的原則
2.1.1 村鎮災后重建的總體原則
2.1.2 村鎮建築設計的原則
2.1.3 村鎮災后重建的相關法律、法規
2.2 村鎮災后重建的主要建築類型
2.3 村鎮住宅建築設計
2.3.1 一般要求
2.3.2 村鎮住宅建築設計
2.3.3 村鎮住宅內部空間的設計
2.3.4 細部設計
2.3.5 村鎮住宅物理環境設計
2.3.6 沼氣池
2.3.7 村鎮住宅建設的外觀設計
2.4 村鎮中小學建築設計
2.4.1 選址與總平面設計
2.4.2 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設計
2.4.3 行政及生活服務用房設計
2.4.4 相關指標
2.5 村鎮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2.5.1 選址與總平面設計
2.5.2 村鎮社區中心建築設計
2.5.3 相關指標
第3章 村鎮結構設計
3.1 結構設計原則
3.1.1 選擇有利于抗震的場地
3.1.2 選擇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礎
3.1.3 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建築平面和立面(豎向)布置
3.1.4 選擇合理的抗震結構體系
3.1.5 選擇合理的結構構件
3.1.6 處理好非結構構件和主體結構的關係
3.1.7 注意材料的選用和施工質量
3.1.8 采用減震新技術
3.2 結構體系的類型
3.3 材料
3.4 設計參數
3.5 框架結構設計
3.5.1 結構平面布置
3.5.2 框架梁
3.5.3 框架柱
3.5.4 梁柱鋼筋的錨固
3.5.5 樓板
3.5.6 填充牆體
3.5.7 樓梯
3.5.8 基礎設計
3.6 砌體結構設計
3.6.1 結構平面布置
3.6.2 牆體設計
3.6.3 圈梁、過梁和構造柱
3.6.4 板、樓梯和基礎
3.7 底層框架——抗震牆結構
3.7.1 結構平面布置
3.7.2 托牆梁
3.7.3 抗震牆
3.7.4 樓蓋
3.8 磚木結構設計
3.9 隔震與耗能減震結構設計
3.9.1 隔震結構設計
3.9.2 耗能減震結構設計
第4章 村鎮給水與排水
4.1 給水水源選擇
4.1.1 給水水源的選擇
4.1.2 地下水源取水
4.1.3 地表水源取水
4.2 凈水廠的總體設計
4.2.1 水廠廠址的選擇
4.2.2 水廠布置
4.2.3 凈水工藝流程選擇
4.3 給水管網及調節構筑物
4.3.1 給水管網的布置
4.3.2 樹枝狀管網的水力計算
4.3.3 調節構筑物
4.4 排水管網及附屬構筑物
4.4.1 排水系統的布置形式
4.4.2 污水管道系統的設計
4.4.3 雨水管渠系統的設計
4.4.4 排水管網的附屬構筑物
4.5 污水廠廠址的選擇
4.6 污水處理和利用
4.6.1 物理處理法
4.6.2 化學處理法
4.6.3 生物處理法
第5章 村鎮廢棄物處理與可再生能源利用
5.1 村鎮生活垃圾處理
5.1.1 村鎮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
5.1.2 村鎮小型垃圾填埋場設計
5.2 建築垃圾處理
5.2.1 建築垃圾評估
5.2.2 建築垃圾處理
5.2.3 建築垃圾再利用
5.3 秸稈類廢棄物(生物質)的資源化處理
5.3.1 常見生物質氣化爐
5.3.2 生物質氣化技術在村鎮的應用
5.4 村鎮牲畜糞便的資源化處理
5.4.1 標準型水壓式沼氣池
5.4.2 村鎮家用沼氣池的建造
5.4.3 村鎮家用沼氣池工程啟動運行方法
5.4.4 小型沼氣池配套設施
5.5 太陽能資源利用
5.5.1 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及分布
5.5.2 太陽能利用技術
第6章 村鎮道路建設
6.1 行車對道路的要求
6.1.1 行車對拐彎的要求
6.1.2 道路縱坡
6.2 路基路面設計
6.2.1 路基路面的一般規定
6.2.2 路基的高度和邊坡
6.2.3 路基路面的排水
6.2.4 路基的防護
6.2.5 道路的路面
6.3 路基路面施工
6.3.1 路基施工
6.3.2 路面施工
6.4 道路災后恢復與建設
6.4.1 道路災后恢復與建設的原則
6.4.2 道路的快速修復技術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