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介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思潮(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影視藝術研究叢書
ISBN13:9787504358110
出版社: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原中國廣播電視)
作者:朱曉軍
出版日:2009/05/01
裝訂/頁數:平裝/255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電視媒介文化與后現代主義思潮》主要內容包括:電視研究的理論困境、國內電視研究的現狀、電視研究的新思維、后現代話語與電視、描述后現代、界定后現代:怎麼都行、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中國后現代話語等等。
作者簡介
朱曉軍,1968年生,陜西漢中人,夏門大學文藝學碩士(1997—2000年)、博士(2004—2007年)。碩士畢業后在江蘇做過兩年公務員。現居杭州,任教于浙江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傳播與影視文化。曾獲第五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電視藝術論文一等獎、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
目次
導論
一、電視研究的理論困境
二、國內電視研究的現狀
三、電視研究的新思維
第一章 后現代話語與電視
第一節 描述后現代
一、界定后現代:怎麼都行(everything goes)?
二、現代性與后現代性
三、中國后現代話語
第二節 電視與后現代社會的興起
第三節 電視:后現代主義的典范?
第二章 “看”的方式與電視形象流
第一節 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
一、高貴的視覺
二、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三、視覺機器
第二節 電視與圖像轉向
一、圖像轉向
二、反思“視覺性”
第三節 “看”電視:瞥視與流觀
一、電視之眼
二、電視形象流的聽覺性
三、形象流的非文本性
第三章 電視形象流與時空重組
第一節 傳播媒介與時空壓縮
一、空間的時間化
二、時間的空間化
三、時空壓縮與后現代狀態
第二節 感知方式嬗變的社會軌跡與后現代轉向
一、不在乎天長地久
二、生活在別處
三、懷著鄉愁,尋找家園
第三節 場景融合:電視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一、青春文化——兒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兒童化
二、“偉人”的黃昏: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領域的私人化
三、20世紀60年代人/當代中國“80后現象”:電視與后現代主義的緣起
第四章 從主體到身體:電視形象流與后現代審美文化
第一節 后現代主體:漫游者(浪蕩子)
一、現代主體的分裂
二、電視形象流與后現代主體
第二節 電視、身體與美學
一、電視與身體的回歸
二、身體成為藝術品
三、身體美學與身體反美學
參考文獻
後記
一、電視研究的理論困境
二、國內電視研究的現狀
三、電視研究的新思維
第一章 后現代話語與電視
第一節 描述后現代
一、界定后現代:怎麼都行(everything goes)?
二、現代性與后現代性
三、中國后現代話語
第二節 電視與后現代社會的興起
第三節 電視:后現代主義的典范?
第二章 “看”的方式與電視形象流
第一節 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
一、高貴的視覺
二、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三、視覺機器
第二節 電視與圖像轉向
一、圖像轉向
二、反思“視覺性”
第三節 “看”電視:瞥視與流觀
一、電視之眼
二、電視形象流的聽覺性
三、形象流的非文本性
第三章 電視形象流與時空重組
第一節 傳播媒介與時空壓縮
一、空間的時間化
二、時間的空間化
三、時空壓縮與后現代狀態
第二節 感知方式嬗變的社會軌跡與后現代轉向
一、不在乎天長地久
二、生活在別處
三、懷著鄉愁,尋找家園
第三節 場景融合:電視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一、青春文化——兒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兒童化
二、“偉人”的黃昏: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領域的私人化
三、20世紀60年代人/當代中國“80后現象”:電視與后現代主義的緣起
第四章 從主體到身體:電視形象流與后現代審美文化
第一節 后現代主體:漫游者(浪蕩子)
一、現代主體的分裂
二、電視形象流與后現代主體
第二節 電視、身體與美學
一、電視與身體的回歸
二、身體成為藝術品
三、身體美學與身體反美學
參考文獻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