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
滿額折

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走過臺大歷史,空間在時間中改變了
走進臺大校園,驀然看見了我們自身

校園導覽,說的是人和空間的故事。

一向以批判犀利著稱的夏鑄九,2010年終於重出江湖,在出版市場現身!

這次臺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將親自帶領讀者,以知識份子的身分漫遊臺大校園,驚艷光影、建築與身體對話的律韻。

在夏鑄九所長的新書《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中,帶領讀者從建築角度看見歷史的透視,論述臺大校園象徵性的空間創造的特殊鏡象關係提供了機會,一種反身性的空間成為可能,讓我們回首,歷史重讀。看見在亞熱帶繁茂蒼郁的植物生命力對照下,學院知識份子細弱的身軀。

夏鑄九所長以獨特的眼光,從校園規劃的角度解構臺大校園,告訴我們不能停留在形式主義的狹窄審美層次,更重要的是,能夠進一步看見殖民大學校園歷史象徵意義的建構與競爭。尤其,臺大校園規劃,對日後臺灣的建築與規劃專業界產生了一些深遠影響。

不論是否踏遍臺大校園每個洋溢詩意的人文角落,椰林大道、傅鐘、傅園、文學院、舟山路、生態池、鹿鳴廣場等,在歌詠美景之外,讓夏鑄九所長豐厚的建築學院背景,帶我們凝視臺大校園背後的老靈魂,傾聽建築發出的歷史呼嘯聲。

本書特色:
‧透視過去
巴洛克式軸線,是組織臺北帝國大學校園最主要的空間模式。所謂巴洛克式軸線,是西歐城市在文藝復興之後,通過視覺上的透視術要求,規劃與設計者連接不同的消點,組織不同節點與端點地標之間的張力,是營造空間最重要的手法。這是西方文明裡理性對自然與都市地景的支配,也再現了教皇或帝王的權力。日本殖民者在明治維新之後,移植西歐古典模式統治台灣的城市,是有意識的殖民統治術。

‧身感體驗
作為最精緻的學院,文學院的氣勢與排場亦建立在多層次的空間序列上,豐富使用者的空間體驗。使用者由外而內,穿過高大的前門廊與跨上幾步梯階,進入正式的前廳空間,微暗的柱廳是室內外的過渡,可以接收到不同方向的視線,轉換身體移動的方向。身體進入迴圜空間,開展而寬敞,黯淡天光投射,是身體進入玄關後更上層樓前的序曲。

‧影響未來
臺大校園規劃,對臺灣的建築與規劃專業界產生了一些影響。首先是對校園規劃的規劃論述的影響,伴隨著《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一書對建築設計理論的衝擊,與都市設計及其管制準則也在1980年代初引入臺灣,臺大校園規劃也對保守的專業論述造成了一些衝擊。某個程度上在規劃與設計專業界內,改變了一點對規劃與設計師的想像,營造空間的過程變得層次多了些,手段也複雜了些,這是制度與社會轉變的一部份。

作者簡介

夏鑄九

研究領域
古蹟保存
建築與都巿史
建築社會學與都巿社會學
建築設計,都巿設計,都市規劃
 
學歷
逢甲大學建築工程學士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
美國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
 
經歷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
台大土木系講師
台大土木系/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

大學校園,是一種具有特殊歷史與特殊功能的龐大教育機構所在的地方,所謂百年樹人之地。由於這些佔有空間的活動都是正式而長期、複雜而影響深遠,其連續性又使得其大學校園空間具備極豐富而強烈的特性,大學校園規劃(campus planning)也被專業界稱為是機構或機關的規劃,當作是一種特殊的規劃類型來看待。臺大校園與校園規劃也應如是觀。
本文作為臺大校園空間的導覽與簡介,我們不免要從日治時期的遺留談起(其中幾棟甚至已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但我們不能停留在形式主義的審美層次,更重要的是能夠進一步看見殖民大學校園歷史的象徵意義的建構與競爭。時至今日,這種紀念性與神聖性的空間符碼,如何經由使用者日常生活實踐的再使用與再佔有過程而逐漸轉化,形塑出新的自我認同。經由使用者參與設計的過程,或由使用者切身經驗出發、化被動適應為主動改造空間的力量,已造就出許多新的認同地景。
校園空間的歷史,是人與實質環境之間持續互動與改造的過程,由師生的日常經驗、感受與回應,透過身體實踐不斷層層書寫。推動安全與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性別友善宿舍、女生宿舍A片事件、男宿門禁卡爭議、爭取“自在游泳、公平收費”事件、臺大農場生態池欄杆是否保留、醉月湖未來發展願景、社科院新館與徐州路校區遷回爭議、球場與巨蛋外租與學生權益關係、腳踏車停車範圍問題爭議…等等,校園使用者與空間真實互動的場景,甚至近來引發廣泛討論的文學院新大樓和洞洞館保存的爭議、建築師伊東豐雄無視於臺大校園規劃準則和機制而設計出的社會科學院新館…等等重大校園空間事件,都還另需專文討論。
簡言之,大學校園就是大學本身的表現,當前的臺灣大學一如歷史中的臺灣大學,空間在時間的過程中改變了,校園在改變,大學在改變,讓我們重新定位大學的角色,校園的形式、功能、以及其歷史意義。
 
壹、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帝國大學的校園
台灣大學的前身,台北帝國大學是日本殖民者九所帝國大學中的第七所殖民大學, 是台灣第一所“現代大學”,也是對社會最有影響力的大學。台北帝國大學創設計畫始於1922年,以當時的台北市富田町台北高等農林學校的校地為基礎,進行校地收購與校舍興建,早期稱為“校本部”,1950年後稱為“校總區”,也就是本文所指的台大校園。
台灣大學的整個校區其實還包括了陸續歸併的台北醫學專門學校(今醫學院,1936年將台北醫學專門學校改為醫學部後併入)、高等經濟學校(今法學院,戰後改制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1947年併入),南投縣竹山的溪頭實驗林管理處、台北縣安坑農場、南投縣仁愛鄉山地實驗農場、文山植物園,以及,用士林芝山岩校地與國防部水源路原三軍總醫院與國防醫院用地交換,2000年移交的台大水源校區…等,全部校地約三萬五千公頃,接近台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目前除法、醫、公共衛生學院與附設醫院外,文、理、社會科學、工、農、管理、電機資訊等學院與進修推廣部等都在校總區。校總區面積約110公頃。若不計入位於外縣市的土地,台大的校產散佈在全台北市不少的地方,本文無意一一說明。至於溫州街、潮州街、甚至是東門一帶,因為自殖民時期起就是台大教職員宿舍分佈的地方,值得補充說明。就這部分,殖民城市的層級性模式表現得十分清楚,已經是台北市做為殖民城市的一部份了。越靠市中心,如福州街、青田街一帶,日式住宅的規模越大,甚至還有一些二層樓的住宅,多為昔日日籍教授的住宅。越靠台大校總區,因為離城市中心越遠,規模較小,等級也較低,大多為年輕講師與助教居住。
1928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大學官制,設立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文政與理農兩學部,本部則設在總督府內。光復之後,由於政府財政支援不足,都市計畫用地徵收長期拖延,校總區遲至1980年代末才算逐步完成闢建。不過,一些校園邊緣區塊,也被移作他用,校總區難稱完整。今天所見的台灣大學校總區,尤其是校園中心區椰林大道兩側的主要建築物,倒是在校園初創之時就已具備了雛形。這點可佐以1930年以及1932年的兩張校園配置圖做瞭解,兩者差別不大,清楚說明了1928年建校時,校園已具今日的雛形。

目次

前言 歷史中的台大校園與校園規劃
Part I 日治時期
一、 校園整體架構(隱奧的入口轉折、巴洛克軸線、軸線端景、以及丁字路系統)
二、 日本殖民時期軸線大道主要建築物的興建
三、 校園的空間經驗、營造模式與意義(對稱形式的儀典性、南向走廊)
四、 校園的象徵形式與殖民大學的意義
Part II 戰後台灣大學的校園
一、 校園環境變革的歷史脈絡
二、 傅斯年校長的關鍵性角色
三、 殖民大學空間氛圍的轉化
四、 殖民校園空間的轉化與成長
Part III 1980年代的校園規劃
一、 1980年代初台大校園規劃所面對的問題
二、 台大校園規劃擬議
Part IV新趨勢——結合民間投資計劃經營校園
Part V 何以致此?校園規劃經驗與一點反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