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道教倫理思想史稿》內容簡介:在以倫理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產生的道教及其思想,不可能不滲透著倫理精神,其原因在于:(1)道教崇奉的神仙具有倫理道德的內涵,(2)道教修道中的養神、修性融合了道德修養過程,(3)道教追求的得道成仙輿倫理道德具有密切聯系,(4)道教“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理念蘊含著倫理思想。而且,道教倫理思想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它具有明顯的神學特徵;第二,它融合了道家、儒家以及佛教的倫理思想;第三,它以道性論為理論基礎;第四,它具有生命倫理的特徵。研究道教倫理思想史就是要探討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規律,這不僅對于了解和研究道教及其思想,而且對于研究整個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發展和演變,對于今天吸取中國傳統的優秀倫理思想資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樂愛國,男,1955年11月生,浙江省寧波人。1983年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本科;198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道學研究》副主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哲學與科技關係的研究。已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王廷相評傳》等;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要有:《李約瑟的管子思想研究》、《管子與古代數學》、《朱熹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及歷史作用》、《朱熹:一位被遺忘的天文學家》、《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學中源”說的形成》、《儒學與中國古代農學》、《〈周易〉對中國古代數學的影響》;出版譯著多部,主要有:《宗教社會學》、《中國人的性格》等。
目次
序
內容摘要
導論
一、道教與倫理的關係
二、道教倫理的基本特點
三、研究道教倫理思想史的意義
第一章 道教倫理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節 儒家的心性論與“三綱五常”
一、先秦儒家的仁、禮和孝、忠
二、儒家心性論的形成
三、儒家“三綱五常”的確立
第三節 道家的道德觀與“自然無為”
一、先秦道家的“道”輿“德”
二、道家“自然無為”的倫理思想
三、道家與儒家倫理的沖突和融合
第四節 先秦兩漢宗教倫理思想的演變與讖緯神學
第五節 余論
第二章 東漢魏晉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節 《太平經》的倫理思想
一、守道而行的道德準則
二、君臣民相通的政治倫理
三、父母子相通的家庭倫理
四、樂生、好善的人生追求
五、善惡報應與承負說
第二節 《老子想爾注》的倫理思想
一、“道”與忠孝仁義
二、行道奉誡與清靜為本
三、為善去惡與至誠守善
第三節 葛洪的倫理思想
一、為道者當先立功德
二、仁而兼明與有禮為貴
三、不言而化行
四、修道成仙與修身養性
第四節 余論
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寇謙之的倫理思想
一、以禮度為首
二、奉守道誡與神明賞罰
第二節 陸修靜的倫理思想
一、行善成德以至于道
二、齋法中的濟度思想
三、齋醮科儀的修道功能
第三節 南北朝道教戒律中的倫理思想
一、道教戒律概說
二、道教戒律與道德規範
三、道教戒律的倫理特色
第四節 陶弘景的倫理思想
一、修心即修道,修道即修心
二、游心虛靜,息慮無為
三、以善德解其纏
第五節 道教心性論的開啟
第六節 余論
第四章 隋唐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成熟
第一節 隋唐之際的道教心性論
第二節 成玄英的倫理思想
一、眾生皆稟自然正性
二、率性而動,各守分內
三、心神凝寂,復于真性
四、絕偏尚之仁,棄執跡之義
第三節 王玄覽的倫理思想
一、人心之正性,能應一切法
二、眾生非是道,所以須修習
三、眾生欲求道,當滅知見
第四節 孟安排《道教義樞》的倫理思想
一、道者:理、通、導;德者:得、成、不喪
二、止于十惡,行于十善
三、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第五節 司馬承禎的倫理思想
一、真性隨身有,勿于身外求
二、收心離境,無欲無心
三、積習而成,漸而進之
四、修道養生,融為一體
第六節 吳筠的倫理思想
一、內道德而外仁義
二、習靜為契道之階
三、忘情而率性
四、制惡興善與立功改過
第七節 李筌的倫理思想
一、性有巧拙與修煉成聖
二、心中納正與動靜合道
三、上施道德,下行仁義
第八節 杜光庭的倫理思想
一、人之所稟,真元道性
二、去欲閉情與心寂境忘
三、無為白化與仁義禮智
四、為惡召禍,為善致福
第九節 余論
第五章 宋元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開新
第一節 唐末宋初內丹道的倫理思想
第二節 金丹派南宗的倫理思想
一、先命后性,性命雙修
二、察心觀性,修心以靜
三、學道之士,當先立身
第三節 金代全真道的倫理思想
一、識心見性全真覺
二、全真清靜為先
三、忠孝仁慈勝出家
第四節 李道純、陳致虛的倫理思想
一、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
二、清靜而忘,少私寡欲
三、正己正天下,修德不言德
第五節 宋元凈明道的倫理思想
一、凈明只是正心誠意
二、以忠孝為本
三、作世間上品好人
第六節 宋元道教勸善書的倫理思想
一、道教勸善書概說
二、道教勸善書與倫理道德
三、道教勸善書的倫理特色
第七節 余論。
第六章 明清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流變
第一節 張三豐的倫理思想
一、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
二、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遠
三、忠孝兩全,仁義博施
四、掃除雜念,清心寡欲.
第二節 張宇初的倫理思想
一、心統性情
二、以清靜為本
三、由仁義,操禮節
第三節 王常月的倫理思想
一、命在性中,見性為主
二、清靜身心,絕緣舍愛
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四、濟度眾生,功德圓滿
第四節 劉一明的倫理思想
一、性命雙修,道心常存
二、神室八法,成就大道
三、修道通關,漸次著力
四、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
第五節 余論
結語 道教對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展的作用
一、對倫理道德作了宗教的詮釋,使之得以強化
二、對倫理思想作了重要的補充,使之更加完善
三、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使之廣泛深入
主要參考文獻
內容摘要
導論
一、道教與倫理的關係
二、道教倫理的基本特點
三、研究道教倫理思想史的意義
第一章 道教倫理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節 儒家的心性論與“三綱五常”
一、先秦儒家的仁、禮和孝、忠
二、儒家心性論的形成
三、儒家“三綱五常”的確立
第三節 道家的道德觀與“自然無為”
一、先秦道家的“道”輿“德”
二、道家“自然無為”的倫理思想
三、道家與儒家倫理的沖突和融合
第四節 先秦兩漢宗教倫理思想的演變與讖緯神學
第五節 余論
第二章 東漢魏晉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節 《太平經》的倫理思想
一、守道而行的道德準則
二、君臣民相通的政治倫理
三、父母子相通的家庭倫理
四、樂生、好善的人生追求
五、善惡報應與承負說
第二節 《老子想爾注》的倫理思想
一、“道”與忠孝仁義
二、行道奉誡與清靜為本
三、為善去惡與至誠守善
第三節 葛洪的倫理思想
一、為道者當先立功德
二、仁而兼明與有禮為貴
三、不言而化行
四、修道成仙與修身養性
第四節 余論
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寇謙之的倫理思想
一、以禮度為首
二、奉守道誡與神明賞罰
第二節 陸修靜的倫理思想
一、行善成德以至于道
二、齋法中的濟度思想
三、齋醮科儀的修道功能
第三節 南北朝道教戒律中的倫理思想
一、道教戒律概說
二、道教戒律與道德規範
三、道教戒律的倫理特色
第四節 陶弘景的倫理思想
一、修心即修道,修道即修心
二、游心虛靜,息慮無為
三、以善德解其纏
第五節 道教心性論的開啟
第六節 余論
第四章 隋唐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成熟
第一節 隋唐之際的道教心性論
第二節 成玄英的倫理思想
一、眾生皆稟自然正性
二、率性而動,各守分內
三、心神凝寂,復于真性
四、絕偏尚之仁,棄執跡之義
第三節 王玄覽的倫理思想
一、人心之正性,能應一切法
二、眾生非是道,所以須修習
三、眾生欲求道,當滅知見
第四節 孟安排《道教義樞》的倫理思想
一、道者:理、通、導;德者:得、成、不喪
二、止于十惡,行于十善
三、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第五節 司馬承禎的倫理思想
一、真性隨身有,勿于身外求
二、收心離境,無欲無心
三、積習而成,漸而進之
四、修道養生,融為一體
第六節 吳筠的倫理思想
一、內道德而外仁義
二、習靜為契道之階
三、忘情而率性
四、制惡興善與立功改過
第七節 李筌的倫理思想
一、性有巧拙與修煉成聖
二、心中納正與動靜合道
三、上施道德,下行仁義
第八節 杜光庭的倫理思想
一、人之所稟,真元道性
二、去欲閉情與心寂境忘
三、無為白化與仁義禮智
四、為惡召禍,為善致福
第九節 余論
第五章 宋元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開新
第一節 唐末宋初內丹道的倫理思想
第二節 金丹派南宗的倫理思想
一、先命后性,性命雙修
二、察心觀性,修心以靜
三、學道之士,當先立身
第三節 金代全真道的倫理思想
一、識心見性全真覺
二、全真清靜為先
三、忠孝仁慈勝出家
第四節 李道純、陳致虛的倫理思想
一、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
二、清靜而忘,少私寡欲
三、正己正天下,修德不言德
第五節 宋元凈明道的倫理思想
一、凈明只是正心誠意
二、以忠孝為本
三、作世間上品好人
第六節 宋元道教勸善書的倫理思想
一、道教勸善書概說
二、道教勸善書與倫理道德
三、道教勸善書的倫理特色
第七節 余論。
第六章 明清時期道教倫理思想的流變
第一節 張三豐的倫理思想
一、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
二、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遠
三、忠孝兩全,仁義博施
四、掃除雜念,清心寡欲.
第二節 張宇初的倫理思想
一、心統性情
二、以清靜為本
三、由仁義,操禮節
第三節 王常月的倫理思想
一、命在性中,見性為主
二、清靜身心,絕緣舍愛
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四、濟度眾生,功德圓滿
第四節 劉一明的倫理思想
一、性命雙修,道心常存
二、神室八法,成就大道
三、修道通關,漸次著力
四、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
第五節 余論
結語 道教對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展的作用
一、對倫理道德作了宗教的詮釋,使之得以強化
二、對倫理思想作了重要的補充,使之更加完善
三、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使之廣泛深入
主要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