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一場燉煮愛慾與食物的絕妙饗宴
一篇篇傾訴衷腸以情入味的苦甜食譜
評論家譽為美食版《百年孤寂》 睽違20年當代經典重新出版!
她生來便注定一輩子無法擁有愛情,
唯有以情慾拌炒玫瑰、以淚水提味糖霜,
化作一道道珍饈上桌,
吞嚥下肚的人無一倖免紛紛隨著裡頭的情感起舞…
這是她最初也是最後訴說衷情的手法。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一年,更奪得美國年度暢銷好書
★在美銷量超越兩百萬冊,被譽為美食版《百年孤寂》
★第一部完美結合食物與情感的經典作品,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暢銷全球二十餘年,當代經典重新出版!
★改編電影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各大影展爭相競邀
[作家]李維菁.柯裕棻.莊祖宜.蔡珠兒[影評人]聞天祥 聯名推薦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小雀、作家兼影評人 彭怡平 專文推薦
我臉頰上的眼淚不是因為洋蔥,我無處宣洩的憤怒不是因為辣醬
今生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在我面前卻不能愛你
身為么女的蒂塔,依照習俗得終生不婚,照顧母親到百年之後,偶爾到家裡作客的佩德羅卻以熾熱的眼神撩起了她的渴望……。求婚被拒的佩德羅為了與蒂塔相守,不惜娶了她的姊姊羅莎拉,只求能與蒂塔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純粹的情感卻受到道德的束縛。沒有人可以訴說的愛戀、憤怒、悲傷、罪惡、失望……廚藝渾然天成的蒂塔將情緒通通當作佐料烹煮上桌。於是甜蜜的伊莎貝拉蛋糕卻讓所有參加婚宴的客人淚如奔流;大姊荷杜娣絲在家常菜玫瑰花瓣鵪鶉當中融化,情慾無法克制地勃發甚至燒毀了整個澡間;而一碗牛尾湯足以治療沉默症。
《巧克力情人》是第一部完美結合食物與情感的當代經典小說,一部才華洋溢、柔情、內容豐富的天才作品,已名列拉美文學史上最成功的傳奇之一。出版後立刻引起廣大迴響,更被譽為美食版《百年孤寂》。原文書名Como agua para chocolate意為瀕臨憤怒或情慾爆發的邊緣,巧妙而精準地描寫了主人公蒂塔每日面對情人卻不能互訴衷腸的煎熬,她只能寄託一道道菜肴,牽動食者的情緒。如果說讀《香水》能夠聞到味道,那麼打開《巧克力情人》你會感覺到被撩撥的食慾和香氣。
★原文書名Como agua para chocolate意為墨西哥諺語,意指情慾或是憤怒的情緒,猶如滾燙的開水加進熱巧克力中瀕臨爆發的邊緣。
一匙入情食譜
一月:耶誕夾餡麵包
二月:伊莎貝拉蛋糕
三月:玫瑰花瓣鵪鶉
四月:杏仁芝麻火雞辣醬
五月:北方香腸
六月:製作火柴
七月:牛尾湯
八月:香檳冬歌餡餅
九月:巧克力與主顯節甜甜圈
十月:奶酪麵包片
十一月: 特茲庫卡口味大菜豆拌辣椒
十二月:胡桃醬青椒
作者簡介
蘿拉‧艾斯奇維(Laural Esquivel)
一九五O年生於墨西哥,享譽全球的小說家及編劇。投身文學之前,她從事教職,創立了戲劇和兒童文學工作室,同時擔任電影編劇。她的第一部小說《巧克力情人》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總共翻成三十五種語言,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一年以上。同樣出自作者之手的電影劇本,更是進一步推升了她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她憑著劇本,在一九九二年獲頒墨西哥電影金像獎(Ariel Awards),和芝加哥第二十八屆國際影展的銀雨果獎(Silver Hugo),並在接下來的一九九三年,贏得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獎。一九九二年,她被提名為年度女人。到了一九九四年,她榮獲最具威信的美國年度暢銷書獎,是得到該獎的第一位外國作家。
蘿拉‧艾斯奇弗是個精力充沛的作家,總是在作品當中尋求新意和原創,其中出色的作品有《愛情法則》(La Ley del amor),一九九六年的第一部故事多媒體小說《內心深處的美味》(Íntimas suculencias),一九九九年的《廚房哲學條約》(Tratado filosófico de cocina),二OOO年首次跨足散文創作的《情感大全》(El libro de las emociones),二OO一年的《愛情翻譯員》(Tal veloz como el deseo),以及 二OO六年的 《瑪琳齊》(Malinche)。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語系畢業。喜愛語言學習及拉丁美洲文學,包括小品、小說、詩詞與歌曲等。最推崇的作家有波赫士(Borges)、賴內茲(Mújica Lainez)的文學作品以及貝內德地(Mario Benedetti)的詩集。
序
導讀
美食與情慾二重奏
陳小雀(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與火邂逅之後,人類徹底改變生活,從最基本的照明、取暖、烹調,到驅趕野獸,再到燒陶、製銅、鑄鐵、冶金……甚至發展化學,樣樣離不開火。質言之,火的運用使人類文明一日千里,正如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所言,火是力量,由原始燒出文明。初民不再茹毛飲血,圍繞火堆大啖熟食之際,家的雛型也同時形成;亦即,沒有爐灶就不成家,藉由爐火,人類從簡單的攝食漸漸燒出精緻的餐桌文化。
火不只燒出文明,也燒出情緒,例如中文的「熱情如火」、「乾柴烈火」、「火冒三丈」、「怒火中燒」等。火讓人生多了酸甜苦辣鹹!
廚藝雖不在傳統「八大藝術」之內,然而數千年來,用餐進行曲不斷推陳出新,人類也越來越懂得品嚐辨味,飲食不只滿足口腹之慾,也是藝術,係由視覺、味覺、嗅覺交織而成的饗宴,可以愉悅身體感官,慰藉久結憂悒,喚醒沉睡靈魂,撩撥曖昧情愫。為此,人類創造出許多相關習俗、儀式,甚至詞彙,讓大快朵頤超越庸俗需要,遐登藝術境界;於是,拉丁文「老饕」(Gourmand)衍生成法語的「美食家」(Gourmandise),食物美學順理成章成為品味和時尚。的確,珍饈佳餚自古以來教王侯將相著迷,也羨煞平民百姓,更挑逗騷人墨客的味蕾,而藉筆墨頌揚美食、談論烹飪、紀錄飲食習慣、創作與美食有關的文學作品。
柏拉圖的《饗宴》(Symposium)勾勒出希臘時代趣味盎然的知性餐會,一邊談著情愛,一邊享受佳餚;塞萬提斯在《唐吉訶德》中,藉桑丘.潘沙(Sancho Panza)道出自由自在大口吞嚥的庶民飲食文化;福婁拜的生花妙筆,讓《包法利夫人》中的那個華麗用餐情境香氣瀰漫,莫不教人為之神往;狄妮森(Isak Dinesen)在《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裡,描寫廚師芭比散盡所有,以法式料理感動北歐一個小漁村的居民,美饌霎時化為恩典。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還有什麼藝術能如美食那般牽動情緒?令欲望和感官陶醉其中而得到最大的滿足呢?
一九八九年,墨西哥女作家蘿拉.艾斯奇維(Laura Esquivel)以《巧克力情人》(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完美譜出美食和情慾二重奏。書名原文字義為「恰似融化巧克力的水」,係指烹調巧克力飲品或料理時,需先將水煮沸,再將巧克力塊丟入水中攪拌至融化為止;因此,這「恰似融化巧克力的水」就被當成片語使用,形容一個人的情緒達到沸點,瀕臨爆發邊緣,而如此小說標題貼切描寫出主人翁蒂塔那波動起伏的情愫,在傳統束縛下,彷彿一鍋即將沸騰的熱水。
《巧克力情人》的敘事者是蒂塔的甥孫女,在小說的開始和結尾,刻意凸顯第一人稱,流露出輕鬆筆觸。然而,這個家族的女性故事,充塞著矛盾和痛楚,在沉重的生活節奏下,女人展現堅韌本色,男性角色反而顯得不甚重要。其書寫形式十分獨特新穎,正如其副標題所註記,這是一部仿月刊小說形式的作品,結合食譜、愛情和家傳偏方,細膩描寫一個被剝奪愛情的女人,將那如萬馬奔騰的情緒化為廚藝,燒出一生的情慾饗宴:
蒂塔明白了為什麼火能改變物質,為什麼麵團會變成捲餅,為什麼不曾體驗愛情烈火的乳房是失去生命力的乳房,是毫無用處的麵團。
整部小說共計十二章,每一章代表一個月份,除了第六章/六月的「製作火柴」之外,每個月份提供一份食譜,邀請讀者隨著情節品嚐墨西哥傳統佳餚,在字裡行間咀嚼墨西哥味道。味道是永遠的記憶,尤其是食物的味道,總與母親聯想,也與土地難分難捨,是詩人筆下的鄉愁,是智者心中的情感。那麼,墨西哥是什麼味道?是玉米餅(tortilla)在烤盤上所飄散出來的淡淡之香,餅皮柔軟樸實,乃薪火相傳的根基,為墨西哥族群世世代代的主食;是大菜豆拌入佐料後所洋溢的幸福之香,豆子粒粒飽滿,乃各式菜餚的配角,為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是巧克力融入熱水之中所散發的迷情之香,汁液香甜濃稠,具神聖高貴的意象,承襲自古印地安文明的聖品;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無以名狀的味道。
荷杜娣絲每喝一口眼前的巧克力杯,就閉上眼。若是能將娘家的味道和氣味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那人生會是何等快活。
雖然經歷了西班牙三百年的殖民,墨西哥依舊保存了部分印地安文化,尤其是啜飲巧克力的傳統和帶有民族風的烹調,其中,以巧克力入菜是墨西哥美食的特色之一。在前哥倫布文明,可可豆象徵生命與豐碩,而有「眾神的食物」之稱, 並發展出可可豆本位的貨幣制度。馬雅人在可可粉內加入辣椒末,調製成苦澀的冷飲料,僅供酋長祭司等貴族飲用。阿茲特克人改良了馬雅人的作法,除了辣椒末外,尚在可可粉內加上香草、胭脂果、龍舌蘭汁和其他植物,並調入玉米粉作為乳化劑,以吸收可可油,最後用攪拌棒打出泡沫。阿茲特克人稱這種飲品為「索可拉」(xocolatl),乃「xoco」(酸)、「atl」(水)所組成,為「酸水」之意,並由此演變為今日所熟知的「chocolate」(巧克力)。一五一九年,西班牙征服者科爾提斯(Hernán Cortés)來到阿茲特克帝國的都城,即今日的墨西哥城。皇帝蒙提蘇瑪二世(Moctezuma II)的饗宴教科爾提斯大開眼界,不過,蒙提蘇瑪二世妻妾成群、愛好享樂且沉溺於靡靡之音,卻對珍饈美饌興趣缺缺,惟獨對「索可拉」情有所鍾,每日至少飲用五十大壺。巧克力被誇大為撩撥情愫的食品應該就源於此,迄今仍與浪漫、情愛聯想。
《巧克力情人》的故事藍本以墨西哥大革命期間(1910-1917)為背景,地點則位於北方鄰近美國的一處莊園。小說刻劃一個獨裁社會,以及受宰制的生靈。獨裁者指的是迪亞茲(Porficio Díaz)總統, 也是愛蓮娜夫人。面對迪亞茲的高壓統治,人民終於揭竿起義,引爆全國性的大革命;面對母親愛蓮娜的專制跋扈,蒂塔暗暗吞下悲傷、沮喪、憤怒,甚至包括一切的熱情和希望,火山終有爆發的一天,於是點燃了「反叛之火」,孰知沸騰的情緒讓她陷入癲狂之中,度過六個月失魂落魄的日子,爾後靠著一道「牛尾湯」找回自我。長久以來,墨西哥就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更何況沿襲陋習的北方莊園,受到傳統的規範,女人自幼即以廚房為生活重心。女人在廚房內不只忙著作羹湯,亦在廚房裡兼作女紅、或其他家事,或為討好男人、或為打發時間、或為發洩精力,或為節慶應景,無形中成為精緻飲食文化的幕後推手。不知這是幸?還是不幸?箇中滋味只有當事人知道:
只有鍋子才能感覺湯汁沸滾……
融合印地安飲食和西班牙美食是許多拉美國家的共同特色之一,墨西哥菜肴當然也不例外,尤其墨西哥地大物博,又是番茄、辣椒、香草、可可豆等作物的原產地,更是善於融合各種食材,而最讓墨西哥人引以為傲的首推「辣醬」(mole)。《巧克力情人》的第四章,即以「杏仁芝麻火雞辣醬」做為家族喜宴的主菜。對於「辣醬」,我習慣以「莫蕾」音譯之,原因是這個醬料摻合三十多種食材銷融而成,其中一味就是巧克力,嚐起來有前、中、後漸層濃郁不一的奇特味道,滿足了美食家的味蕾,很難只以一個「辣」字來形容之。一九九○年的諾貝爾文學得主帕斯(Octavio Paz)就曾以平淡簡單的美國飲食來對照墨西哥料理的繁複講究,更以華麗(suntosa)描寫「莫蕾」,顯示那費工費時的細緻烹調法:
在烹調傳統下,菜餚既憂鬱又激情,呈現出咱們喧天價響的崇拜文化,就如同「莫蕾」一般,那或紅、或綠、或黃的濃稠華麗醬汁。
蒂塔跪著研磨杏仁和芝麻,準備華麗「莫蕾」的模樣確實教人怦然心動,身體律動成為情慾佐料,悄悄傳遞內心澎湃的情愫。抽象的情慾佐料仍稍嫌不足,為了加重口味,作者蘿拉.艾斯奇維於是藉魔幻寫實手法,在砂糖、大蒜、茴香、肉桂、胡椒、奧勒岡葉等之間,多添增了眼淚和血液這兩樣特殊的「佐料」,讓蒂塔的情慾食譜更加憂鬱和激情。眼淚和血液是重要的體液。前者象徵悲苦、委屈、柔情;後者代表力量、生命、激情。因此,那個以她痛苦淚水提味的「伊莎貝拉蛋糕」,彷彿魔咒,讓吃下肚的人或愁悵、或流淚、或嘔吐。被她鮮血染紅的玫瑰花瓣,煮成「玫瑰花瓣鵪鶉」之後,竟然宛若春藥,讓荷杜娣絲燃起慾火,而裸奔投入革命軍璜的懷裡。
那條無數個失眠夜晚所織成的五彩大被單充滿魔幻意象,本是情緒的出口,卻累積成能量,終於賦予蒂塔勇氣走出情緒的象牙塔、脫離母親的專橫。儼然阿拉丁的飛毯,也宛如《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中帶著「美女瑞米廸娥」(Remedios)升天的床單,不過,那條五彩大被單似乎更加絢爛,變形成了婚紗裙擺,似乎補償了蒂塔與婚禮無緣的命運。另外,蒂塔溢下樓梯的淚水、愛蓮娜冷不防出現的鬼魂……都是文本中精彩的魔幻寫實手法。
第十二章所呈現的「胡桃醬辣椒」堪稱墨西哥國菜,紅色石榴、綠色大青椒、乳白色胡桃醬,正好代表墨西哥國旗的紅、白、綠三色,分別象徵先賢先烈的血、波波卡特貝(Popocatepetl)火山山峰上的皚皚白雪、墨西哥大地的綠野。亦有一說,紅色為結合,白色是信仰,綠色代表獨立。這道菜有其典故:墨西哥於一八二一年脫離西班牙獨立,伊都畢德(Agustín de Iturbide)組成政府委員會掌握大權,並於隔年稱帝,將墨西哥改制為帝國,聖女莫尼加(Santa Mónica)修院的修女為了慶賀新王登基,而鑽研出「胡桃醬辣椒」。以這道菜做為小說的尾聲,除了演出和諧的美食與情慾二重奏之外,也流洩出勝利和解放的意涵,可見作者匠心獨具。的確,小說中的那把慾火,燒出了真情,兩個相愛的人到死靈魂終於得到昇華,進入伊甸園享受自由氛圍!
人類是感官動物,很難不被色香味所魅惑,而沉醉於感官饗宴之中。味蕾應該是人類最細緻的器官之一,為大腦傳遞酸甜苦辣鹹等滋味的訊息,生活因而多采多姿。中文成語以「味同嚼蠟」來表示枯燥無趣、或飲食無味,貼切說明味道的重要性,主宰著身心靈。《巧克力情人》以文字傳遞食物的滋味,同時藉美食訴說悲歡人生,蘿拉.艾斯奇維不僅成功行銷墨西哥味道,也為讀者燒出一個全新的文學技巧!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