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20 元優惠價
:79 折 253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國立花蓮師院語文系張子樟教授,多年來研究少年小說,成果豐碩。本書收錄張教授八篇少年小說論述,見解精闢深入,是兒童文學研究者、創作者、出版者,以及有志於推廣文學教育的老師、家長,所不可或缺的少年小說導讀指南。
‧啟蒙與成長──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
‧從少年小說談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
‧少年小說的人物典型塑造
.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
‧少年小說中的生死問題
‧討論作家李潼三本與花蓮有關的作品
‧談問題少年小說中的問題
‧臺灣少年小說的未來
﹝評論﹞
在閱讀與詮釋之間──讀《少年小說大家讀》
方衛平
七、八年前,張子樟先生發表了他那篇關於李潼長篇小說《少年噶瑪蘭》的萬言長文。在海峽兩岸少兒文學界,一匹理論「黑馬」由此闖入。
這此年來,張子樟教授在少兒文學理論界頻頻亮相。在閱讀與詮釋之間,其學術言論以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識見,為兩岸同行所囑目。今天,「黑馬」已經不「黑」,人們從他陸續發表的大量文字和先後結集出版的少兒文學評論集《閱讀與詮釋之間》、《閱讀的喜悅》等作品中,逐漸領略了這位實力派少兒文學評論家的學術造詣和理論風釆。最近,我有機會讀到了張教授結集出版的第三本少兒文學研究論文集《少年小說大家讀》(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版),深為他在少兒文學的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表現而感到驚喜。
《少年小說大家讀》這個書名,肯定會使一般的讀者都產生一種可以親近和進入的感覺。事實上,這本書收入的是作者近三年來在少年小說研究方面發表的八篇極富學術性的理論和評論文章,其中每篇文章的篇幅幾乎都在一萬字以上。可以說,該書不僅是張子樟先生迄今為止最厚重的一部少兒文學研究論著,也是日前台灣少年小說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論著之一。這本書在學術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我以為是,它把對少年小說藝術生存的歷史與現實的強烈關注,與對少年小說理論專題的深度探討。結合的頗為妥帖完美。據子樟先生自述,他是在大量閱讀中外少年小說的基礎上展開理論思考的。這一點,我們在閱讀本書時會強烈的感覺出來。當作者談論某個學術話題時,中外各種少年小說文本是常常被作者信手拈來,細加分析,並且總是被安置在一個相當準確到位的論述位置上。如果不熟悉中外少年小說藝術作品和生存現實,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作者的研究顯然又沒有陷入無數作品所構成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我看來,他的論文選題別緻、重點突出、論述嚴密,達到了相當的學術水準。特別是他的這些文章在論述角度的選擇和討論重點的確定上,顯示了深厚的專業造詣,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啟蒙與成長〉一文,將「啟蒙與成長」定位於「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這樣一個重要的藝術位置上加以分析;〈作者、文本與讀者〉一文,從少年小說的角度探討了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問題;〈典型的塑造〉一文研究了少年小說中的人物塑造問題;〈平行或交叉〉、〈未知死,焉知生〉兩文,則分別論及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和死亡敘述。雖然這些論述角度或理論話題在海峽兩岸並非完全無人涉及,但是,從總體上說,張子樟先生的這些研究在理論空間的開拓和某些理論深度的發展方面,都做出了令人讚賞的工作。
《少年小說大家讀》一書的八篇論文各有研究的旨趣和討論的重點,同時又彼此參照,相互響應,構成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個性的少年小說論述系統。全書由關於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的論述切入,陸續觸及青少年的閱讀行為、人物角色的塑造、父子關係的分類、生死問題的影響、台灣重要作家李潼作品的分析、英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的研究,最後論及台灣少年小說的未來。閱讀這部著作,我們不僅能夠接觸到一些疏理清晰、思想密集的理論觀點,同時也能引發自身關於少年小說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有益思考。
本書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作者的理論視野相當開闊。早在《閱讀與詮釋之間》一書的「自序」中,作者就十分自謙的說過:「由於我的興趣廣泛,小說是最愛,文學理論研讀最多,但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與哲學亦略有涉獵,因此撰寫評論文字時,除了文學理論外,還不知不覺把對其他學科所知的一些粗淺知識融入文中,內容頗為複雜」,在《少年小說大家讀》一書中,作者主要借助中外當代文學理論來解析作品、評說有關文學現象外,還常常吸收美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學術養分,融入作者的學術思考和闡釋之中。作者堅信:「現當代的兒童文學作品已成為許多學科的共同產物,唯有從各個角度來省察,才能做到全方位的觀照,也才能顯示兒童文學主體的真正價值」(見該書代序)。這一看法我十分認同,並且在自己的文章中也一直堅持的。
《少年小說大家讀》的第三個特點,是作者不僅僅滿足於跟專業的少兒文學研究者進行前沿性的理論對話,而且更試圖與廣大的少兒文學愛好者進行平易而親切的學術性溝通。為了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作者在每篇論文之後,針對該文的內容和重點,都附上了一篇「導讀筆記」。這些短文筆調活潑,文思緊湊,主要是表達作者撰寫該文時的思想積澱與感情抒發,以及對未來讀者的期許,引導讀者由此及彼,進入更廣闊的閱讀空間,作者的這種將學術成果融入時代、融入讀者的做法,與關起門來的學術貴族作風,顯然的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看來,《少年小說大家讀》既具有學術論著嚴謹規範、厚重深邃的特性,又表現出一種親切平易的「平民化」學術作風。
就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稍稍感到不滿足的是,該書在廣泛借鑒相鄰學科,尤其是當代西方有關學科的成果時,有時後還難免令人有「隔」的感覺。例如,從〈作者、文本與讀者〉一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當代西方解釋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是相當熟悉的。雖然作者在借用這些理論論述青少年的文學閱讀時,也盡力指出了青少年讀者的某些特徵,不過,我感覺這些論述並不是都十分到位的。換句話說,理論「借用」之後的理論「轉化」工作,還有一定的努力餘地。筆者本人也寫過一本名為《兒童文學接受之維》的小書,也遇過同樣的難題與困窘,深知這種「轉化」工作的艱難和縹緲。提出這點不很成熟的看法,願向子樟教授請教,並一起探討。
2000.1.28 於浙江師範大學
‧啟蒙與成長──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
‧從少年小說談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
‧少年小說的人物典型塑造
.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
‧少年小說中的生死問題
‧討論作家李潼三本與花蓮有關的作品
‧談問題少年小說中的問題
‧臺灣少年小說的未來
﹝評論﹞
在閱讀與詮釋之間──讀《少年小說大家讀》
方衛平
七、八年前,張子樟先生發表了他那篇關於李潼長篇小說《少年噶瑪蘭》的萬言長文。在海峽兩岸少兒文學界,一匹理論「黑馬」由此闖入。
這此年來,張子樟教授在少兒文學理論界頻頻亮相。在閱讀與詮釋之間,其學術言論以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識見,為兩岸同行所囑目。今天,「黑馬」已經不「黑」,人們從他陸續發表的大量文字和先後結集出版的少兒文學評論集《閱讀與詮釋之間》、《閱讀的喜悅》等作品中,逐漸領略了這位實力派少兒文學評論家的學術造詣和理論風釆。最近,我有機會讀到了張教授結集出版的第三本少兒文學研究論文集《少年小說大家讀》(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版),深為他在少兒文學的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表現而感到驚喜。
《少年小說大家讀》這個書名,肯定會使一般的讀者都產生一種可以親近和進入的感覺。事實上,這本書收入的是作者近三年來在少年小說研究方面發表的八篇極富學術性的理論和評論文章,其中每篇文章的篇幅幾乎都在一萬字以上。可以說,該書不僅是張子樟先生迄今為止最厚重的一部少兒文學研究論著,也是日前台灣少年小說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論著之一。這本書在學術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我以為是,它把對少年小說藝術生存的歷史與現實的強烈關注,與對少年小說理論專題的深度探討。結合的頗為妥帖完美。據子樟先生自述,他是在大量閱讀中外少年小說的基礎上展開理論思考的。這一點,我們在閱讀本書時會強烈的感覺出來。當作者談論某個學術話題時,中外各種少年小說文本是常常被作者信手拈來,細加分析,並且總是被安置在一個相當準確到位的論述位置上。如果不熟悉中外少年小說藝術作品和生存現實,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作者的研究顯然又沒有陷入無數作品所構成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我看來,他的論文選題別緻、重點突出、論述嚴密,達到了相當的學術水準。特別是他的這些文章在論述角度的選擇和討論重點的確定上,顯示了深厚的專業造詣,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啟蒙與成長〉一文,將「啟蒙與成長」定位於「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這樣一個重要的藝術位置上加以分析;〈作者、文本與讀者〉一文,從少年小說的角度探討了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問題;〈典型的塑造〉一文研究了少年小說中的人物塑造問題;〈平行或交叉〉、〈未知死,焉知生〉兩文,則分別論及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係和死亡敘述。雖然這些論述角度或理論話題在海峽兩岸並非完全無人涉及,但是,從總體上說,張子樟先生的這些研究在理論空間的開拓和某些理論深度的發展方面,都做出了令人讚賞的工作。
《少年小說大家讀》一書的八篇論文各有研究的旨趣和討論的重點,同時又彼此參照,相互響應,構成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個性的少年小說論述系統。全書由關於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的論述切入,陸續觸及青少年的閱讀行為、人物角色的塑造、父子關係的分類、生死問題的影響、台灣重要作家李潼作品的分析、英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的研究,最後論及台灣少年小說的未來。閱讀這部著作,我們不僅能夠接觸到一些疏理清晰、思想密集的理論觀點,同時也能引發自身關於少年小說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有益思考。
本書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作者的理論視野相當開闊。早在《閱讀與詮釋之間》一書的「自序」中,作者就十分自謙的說過:「由於我的興趣廣泛,小說是最愛,文學理論研讀最多,但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與哲學亦略有涉獵,因此撰寫評論文字時,除了文學理論外,還不知不覺把對其他學科所知的一些粗淺知識融入文中,內容頗為複雜」,在《少年小說大家讀》一書中,作者主要借助中外當代文學理論來解析作品、評說有關文學現象外,還常常吸收美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學術養分,融入作者的學術思考和闡釋之中。作者堅信:「現當代的兒童文學作品已成為許多學科的共同產物,唯有從各個角度來省察,才能做到全方位的觀照,也才能顯示兒童文學主體的真正價值」(見該書代序)。這一看法我十分認同,並且在自己的文章中也一直堅持的。
《少年小說大家讀》的第三個特點,是作者不僅僅滿足於跟專業的少兒文學研究者進行前沿性的理論對話,而且更試圖與廣大的少兒文學愛好者進行平易而親切的學術性溝通。為了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作者在每篇論文之後,針對該文的內容和重點,都附上了一篇「導讀筆記」。這些短文筆調活潑,文思緊湊,主要是表達作者撰寫該文時的思想積澱與感情抒發,以及對未來讀者的期許,引導讀者由此及彼,進入更廣闊的閱讀空間,作者的這種將學術成果融入時代、融入讀者的做法,與關起門來的學術貴族作風,顯然的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看來,《少年小說大家讀》既具有學術論著嚴謹規範、厚重深邃的特性,又表現出一種親切平易的「平民化」學術作風。
就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稍稍感到不滿足的是,該書在廣泛借鑒相鄰學科,尤其是當代西方有關學科的成果時,有時後還難免令人有「隔」的感覺。例如,從〈作者、文本與讀者〉一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當代西方解釋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是相當熟悉的。雖然作者在借用這些理論論述青少年的文學閱讀時,也盡力指出了青少年讀者的某些特徵,不過,我感覺這些論述並不是都十分到位的。換句話說,理論「借用」之後的理論「轉化」工作,還有一定的努力餘地。筆者本人也寫過一本名為《兒童文學接受之維》的小書,也遇過同樣的難題與困窘,深知這種「轉化」工作的艱難和縹緲。提出這點不很成熟的看法,願向子樟教授請教,並一起探討。
2000.1.28 於浙江師範大學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