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此是專為華人而寫的本色神學套書的第六本,內容是「教會觀」,包括:認識教會、何謂教會、教會的形象、教會的要素、教會的特徵、教會的事奉、教會何去何從。
這套書專為華人而寫,適應華人的環境。有別與國人撰寫或翻譯的系統神學書籍,作者不純粹以哲學或歷史的神學理論出發,反之更多以聖經出發;亦不採用討論或辯證的體裁寫作,而用敘述式寫作。但求以聖經為本,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寫給華人讀者。
這套書專為華人而寫,適應華人的環境。有別與國人撰寫或翻譯的系統神學書籍,作者不純粹以哲學或歷史的神學理論出發,反之更多以聖經出發;亦不採用討論或辯證的體裁寫作,而用敘述式寫作。但求以聖經為本,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寫給華人讀者。
作者簡介
周聯華
1920年生,浙江慈谿人。
滬江大學企管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道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哲學博士、普林斯登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學者、牛津大學研究學者、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退休)、凱歌堂牧師、懷恩堂牧師。
從1948年參與文字工作至今已過一甲子,陸續有五十餘本著作問世,內容包括研經、註釋、宣教、慕道、靈修等多元創、譯作。
1920年生,浙江慈谿人。
滬江大學企管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道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哲學博士、普林斯登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學者、牛津大學研究學者、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退休)、凱歌堂牧師、懷恩堂牧師。
從1948年參與文字工作至今已過一甲子,陸續有五十餘本著作問世,內容包括研經、註釋、宣教、慕道、靈修等多元創、譯作。
序
自序
可愛的讀者們見到我就問我,我的《神學綱要‧卷六》什麼時候可以問世?說來慚愧,「卷六」早已寫得差不多了,只欠最後一點完成的階段而已。其間都是有燃眉之急的寫作和事務,而耽誤了下來。先不說參與《和合本新約│修訂版》的編務,連現在還在趕《和合本舊約│修訂版》。在這六年期間還出版了好幾本書:《僕人型的彌賽亞》、《聖經索引》(編輯)、《金蘋果裝在銀盤裡》、《去│主如此說》、《時代的呼聲》、《耶穌的故事》(商務印書館出版)。但是這些不能解釋我對「卷六」的延誤,請讀者原諒。
每次完成一篇寫作,作者都會自問,這本書或這篇文章有沒有什麼貢獻,否則徒然浪費讀者的金錢和時間。自己的作品正像自己的兒子,總是感到好的;但是我希望本卷對讀神學的讀者有興趣以外,包括教會的工作者、牧師、長執,及一般教友也可以閱讀。某些內容對華文讀者而言也許認為作者的觀點略嫌開放一點,然而信徒總應該從寬闊處來看一切的問題,對嗎?因此,連不完全同意我觀點的兄姊也應該讀我的觀點;更何況絕大部分是介紹一般性的教會觀。
第三章「教會的形象」夾在全卷中間似乎是多餘的,是作者為了讓讀者能更瞭解教會而寫的。深切希望寫在前二章認識教會以後,藉著第三章的材料能更認識教會。精讀的讀者可能感到作者有許多重複討論之處,好像「主的晚餐」和「大祭司的禱告」等,我希望它們沒有重複,每次出現都有它的必要性,而且重點也不盡然相同。
最後,我的禱告和希望是,本書能對所有的教友都有若干貢獻,包括天主教、基督教(窄義的稱呼)中的歷史性教會、福音派,和靈恩派的教會都有些貢獻!
二○○七年一月
可愛的讀者們見到我就問我,我的《神學綱要‧卷六》什麼時候可以問世?說來慚愧,「卷六」早已寫得差不多了,只欠最後一點完成的階段而已。其間都是有燃眉之急的寫作和事務,而耽誤了下來。先不說參與《和合本新約│修訂版》的編務,連現在還在趕《和合本舊約│修訂版》。在這六年期間還出版了好幾本書:《僕人型的彌賽亞》、《聖經索引》(編輯)、《金蘋果裝在銀盤裡》、《去│主如此說》、《時代的呼聲》、《耶穌的故事》(商務印書館出版)。但是這些不能解釋我對「卷六」的延誤,請讀者原諒。
每次完成一篇寫作,作者都會自問,這本書或這篇文章有沒有什麼貢獻,否則徒然浪費讀者的金錢和時間。自己的作品正像自己的兒子,總是感到好的;但是我希望本卷對讀神學的讀者有興趣以外,包括教會的工作者、牧師、長執,及一般教友也可以閱讀。某些內容對華文讀者而言也許認為作者的觀點略嫌開放一點,然而信徒總應該從寬闊處來看一切的問題,對嗎?因此,連不完全同意我觀點的兄姊也應該讀我的觀點;更何況絕大部分是介紹一般性的教會觀。
第三章「教會的形象」夾在全卷中間似乎是多餘的,是作者為了讓讀者能更瞭解教會而寫的。深切希望寫在前二章認識教會以後,藉著第三章的材料能更認識教會。精讀的讀者可能感到作者有許多重複討論之處,好像「主的晚餐」和「大祭司的禱告」等,我希望它們沒有重複,每次出現都有它的必要性,而且重點也不盡然相同。
最後,我的禱告和希望是,本書能對所有的教友都有若干貢獻,包括天主教、基督教(窄義的稱呼)中的歷史性教會、福音派,和靈恩派的教會都有些貢獻!
二○○七年一月
目次
目次
序
教會觀 註:本書所引用的《聖經》經文,主要取材自「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引 言
〈第一章〉 認識教會
〈第二章〉 何謂教會?
〈第三章〉 教會的形象
〈第四章〉 教會的要素
〈第五章〉 教會的特徵
〈第六章〉 教會的事奉
〈第七章〉 教會何去何從?
序
教會觀 註:本書所引用的《聖經》經文,主要取材自「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引 言
〈第一章〉 認識教會
〈第二章〉 何謂教會?
〈第三章〉 教會的形象
〈第四章〉 教會的要素
〈第五章〉 教會的特徵
〈第六章〉 教會的事奉
〈第七章〉 教會何去何從?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認識教會
教會中文名詞的沿革已如上述,但是這畢竟是外來語。不管利瑪竇是義大利人,或馬禮遜是英國人,在他們本國都有特定名詞來稱呼教會。前者是用拉丁文為ecclesia,後者則為church。無論各該國用什麼稱呼,都是翻譯新約的ejkklhsiva。
壹 名詞的來源
一 從 ejkklhsiva 到Church
從希臘原文到日耳曼的Kirche(德文),Kyrke(瑞典文),再演變到盎格魯撒克遜的Church(英文),都有脈絡可尋。只要試圖發音,就知道它們是「一家子」。但是我們一定要問,又怎麼會這樣呢?假如譯出一個類似拉丁文的比較合理,因為這些文字本來就大受希臘文和拉丁文影響的,更何況拉丁文已經從希臘文音譯過來的。考其原因,日耳曼與盎格魯撒克遜是受另一詞的影響,那字來自拜占庭希臘文的(Byzantine Greek)kurikhv,意思是「屬於主的」,或再加一oijkiva,意思是「屬於主的家的」。從這條路子思考,這些字的發音就有根據了。同時,也知道Church是「屬於主的」。
二 ejkklhsiva 的出典和出現
要知道 ejkklhsiva出典,查考希臘文聖經《七十士譯本》(LXX)就見真章,原來它出現了約一百次之多,而它除了少數的例外,一概譯lj:q:。希伯來文的lj:q: 沒有「技術性」的意義,也就是說沒有一點新約中「教會」的意味。它解釋作「聚集」:「後來,上主把這兩塊石版交給我。這兩塊石版上有他親自用指頭寫下的話,是你們在山上『聚集』那一天,他在火燄中說過的一切話。」(申九,和合本為「大會」;AV,congregation;RSV,assembly)或「前來參加」:「所羅門和全體以色列人民在聖殿守住棚節七天。民眾遠從……各地前來『參加』。」(王上八,和合本為「大會」;AV,assembly;RSV,assembly)。在希伯來文中還常出現lj:q: hwhy,the people of God。更可以把它當作專門用途了。
在討論為什麼早期「教會」採用這LXX的ejkklhsiva以前,先要解決到底這一字在講普通話希臘文(koinh; Greek)中,到底什麼意思?根據字典 :
集會(assembly),經常的、召集的政治,地方行政的集會,例:使徒行傳十九章節。
會議(gathering, meeting),例:使徒行傳十九章、節
以色列的會眾,特別為了宗教目的之聚會,例:申命記四章節,卅一章節;希伯來書二章節;使徒行傳七章節等。
基督徒的教會及會眾。
第項的例子是:「如果有其他的事,也可以在合法的會議中解決。」(徒十九)那件事是保羅在以弗所傳「獨一真神」的信仰,認為「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觸犯了當地鑄造亞底米女神的銀匠。由他鼓動群眾反對保羅,一時暴民騷動,鬧得不可開交。最後那城的書記官出來調定,他們可以正式去法院告訴。或在會議(ejkklhsiva)中解決,那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集會。
第項是一個普通的集會,從使徒行傳上下文看來是一群烏合之眾的聚會。因為保羅違反了那城守護神的忌,一時之間群眾就集合在戲院裡「集會」,各說各話。後來,書記官來調停以後,「集會」就解散了。
第項是翻譯一個希伯來的字「以色列會眾」本字是譯希伯來文的「lj;q;」它曾出現於申命記四章節:
當年你們曾經在何烈山山腳,站在上主││你們的上帝面前。那時上主告訴我:「你要集合人民在一起。我要他們聽見我說的話,使他們學習終生敬畏我,並教導他們的兒女敬畏我。」
申四
這一段經文相當於出埃及記十九章的立約字句,在舊約以色列的歷史上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件事可與之相比。在出埃及記中的記載都是講「我的子民(mhh),而在申命記的LXX卻是ejkklhsiva"。也就是字典中所說的以色列會眾。
第項才是本卷真正所要的字,在近代的中文聖經,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教都譯ejkklhsiva為教會。其出現次數除了第及第,二項共次以外,總共為次。其中耶穌曾在兩個場合下,說過三次(容後詳述)。其他大部分都在保羅書信及使徒行傳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列各卷中沒有這一個字:四本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福音出現,其他都沒有;這不足為奇,因為只有馬太福音,耶穌才提到教會,主要原因是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裡,耶穌要教導其他的重點,惟有馬太福音裡的彼得認主有比較長的句子,加了「永生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根本沒有類似的紀錄。其他:提摩太後書、提多書、約翰一、二書中也沒有。這一點無須解釋,因為提摩太前書、約翰三書中有,如果教牧書信自成一格,約翰書信又自成一格;其中一本有了,也等於其他有了。但是,彼得前後書和猶大書也沒有,需要解釋。猶大書問題不大,它與彼後太像了,彼後沒有,猶大書也沒有不足為奇。但是彼得前書沒有「教會」字樣是非常奇怪的,因為耶穌論到教會二字是對彼得說的。許多學者認為彼得更多討論舊約的社區;新約社區才是教會。重點既在思考舊約,就不必提教會了。
在出現「教會」之經文中,大抵為各地的教會,如哥林多的教會、腓立比的教會,和加拉太(省)的眾教會等。另一些是教會的總稱,把古今以及未來和各處的教會都包含在裡面的總稱。以統計來說,中間容或有各家了解不同,一般說來,指地方性的教會約次,普世教會為次。從統計數字來看,地方教會的出現似佔壓倒性的多數,但這不同於開會出席人數表決,多數就表示重要。其間的關係及解釋容後詳加分析。
貳 教會、會眾、上帝之子民
LXX的ejkklhsiva就是希伯來文的lj;q;,也就是the people of God,而這字又與以色列(laer;cyi)解釋為「上帝掌管」,是十二個支派的聯合之名字。新約中的了解,它又是舊約中的上帝的子民。 這對了解「教會」是驚人的發現。因為,無論你怎樣解釋,舊約的「以色列、會眾、上帝的子民」基本觀念總是會影響對教會認識的。
一 舊約的背景
舊約中的主角是上帝的子民,無論是提到亞伯拉罕,他是上帝的子民(the people of God)或「以色列的孩子們(the children of Israel)」的老祖宗;摩西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為奴之地,組織國家,與上帝立約,接受上帝法律的先知和僕人;約書亞是帶上帝的子民進入應許之地的軍政領導;大衛是統一王國,統治上帝子民的賢君。我們可以不斷地往下推,追溯這一群人的歷史,一切都集中在以色列人民的身上。
什麼是以色列?
與其問什麼是以色列,倒不如問誰是以色列?因為以色列不是東西,而是人。創世記中說得很清楚,以色列是與一個人有關的,那個人是雅各。雅各因著用種種的手段欺騙他的雙胞胎哥哥以掃,挑起了以掃的殺意,而投奔他在哈蘭的母舅拉班。他在舅舅家中住了二十年,娶了兩個妻子,兩個妾,生了十一個兒子,掙了一份大的家業,包括牛、驢、綿羊、山羊,和僕人等。在他渡過雅博河後,一個人留在後面。當晚有另一個人和他摔角。他們搏鬥了一個晚上,打得難解難分。最後,雅各要求祝福。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那人說:「天快亮了,放我走吧!」雅各回答:「你不祝福我,我就不放你走!」那人問:「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雅各。」那人又說:「從此以後,你不再叫雅各,……你的名字要改為『以色列』。」
創卅二-
另一段記載是在創世記卅五章-節:「雅各從美索不達米亞回來以後,上帝再向他顯現,賜福給他。上帝對他說:『你的名字是雅各,但今後你要叫『以色列』。」無論從哪一段記載來看,從此這一支人民都是所謂以色列的子孫了。以色列也是一個國家的稱呼,當大衛的孫子,羅波安繼所羅門為王後,耶羅波安因為不甘在國王手下繼續被剝削,背負重擔,而起來革命。當時在北部十個支族所成立的國,所謂北國就叫以色列。(王上十二-)
以色列的理想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在雅各的身上││上帝命名,在他子孫的身上││成立國家,都是以原始的十二個支族為本。即使在逃亡時期,也是以支族來編隊。上帝在立約的時候,這群人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說:「如果你們服從我,守我的約,你們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屬於我,但只有你們是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事奉我的祭司。」(出十九-)這裡說得非常清楚,你們是我的子民,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住在上帝所應許的地上。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住的是上帝的土地。從呼召亞伯拉罕開始,就是要讓他到他指示的「地方」去。一方面固然是他和他的子孫是遊牧民族,需要廣大的土地來畜牧,而他們對土地也特別敏感。亞伯拉罕到了目的地││
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在你所站的『地方』向東、西、南、北四周觀看。我要把你所看見的這片『土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子孫;這片『土地』要永遠歸屬你們。……起來!你去走遍『整片土地』;我要把它賜給你。」
創十三-
綜觀亞伯拉罕的一生,他有兩件事情非常在意:一是他的子嗣,另一是他的土地。亞伯拉罕雖年屆高齡九十九,卻尚未與元配莎拉生有子女,但上帝卻應允他:
我是全能的上帝。你要服從我,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我要與你立約,使你有許多子孫。
創十七
然後,上主又告訴他:
我要堅守我與你和你世世代代子孫立的約;這是永遠的約。我要作你和你子子孫孫的上帝。我要把你現在寄居的「土地」賜給你和你的後代。這「迦南地」要成為你子孫永遠的產業;我也要作他們的上帝。
創十七-
這樣,他就放心了,因為他所企盼的兩樣東西都有了。後來他固然有了兒子,而實際上他所活躍的土地都是別人的。直到莎拉死了,他才買第一塊土地。在未購土地以前,他總是「寄居的外族人」。他向赫人瑣轄的兒子以弗崙那裡買了迦南地幔利(即希伯崙)東邊麥比拉洞,將它作為安葬莎拉的墳地。他秤了四百舍客勒(每一舍客勒│shekel│約等於14.5gram重量)銀子作為價銀(參閱創廿三-)。亞伯拉罕享年一百七十五歲,也死了。他的兒子以撤和以實瑪利也把他安葬於麥比拉洞。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住在上帝的土地上,遵守上帝的法律(Torah)。Torah的廣義解釋是「教導」。如果我們再回到亞伯拉罕的蒙召,他離開巴比倫的吾珥到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使你「多子多孫」。(以上所討論的子民和土地都兼而有之了。)但是如何「人因你(亞伯拉罕)蒙福」呢?(參閱創十二-)這個答案在西奈山的立約。在立約時說得很清楚,假如這群以色列的百姓遵守上帝的約,他們要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的選民」、「神聖的國民」、「事奉上帝的祭司」。作為祭司是做上帝與世人的中間人和教導Torah。
假如以上的幾點是以色列的理想,很明顯的亞伯拉罕的肉體上的子孫沒有做到。他們縮小範圍到小而又小,也就是成為「餘民(remnant)」了。讓我們回到亞伯拉罕的蒙召,那是對他所有的子子孫孫的;再回到西奈的立約,同樣是對整體的以色列而立的。但是這群子民一立約(出廿四-)就違約,去鑄金牛犢,並且「大吃大喝,狂歡作樂」和它立約(參閱出卅二-)。一部先知史是先知們叫以色列人回到約裡的歷史。在這過程中,看到有一撮忠貞的餘民。 上帝會搭救他們。阿摩司曾生動地描寫他的同胞「就像牧羊人只能從獅子的嘴裡搶回兩條羊腿或一截耳尖,在撒馬利亞過奢侈生活的以色列人(北國人民)也只有『少數』能從災難中逃脫。」(摩三,參閱摩五、六、七-等)儘管如此,上帝仍拯救劫後餘生的人。
要追求良善,擺脫邪惡,你們才有生路。這樣,就照你們說的,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才會真正的與你們同在。要嫉惡如仇,喜愛良善,在法庭上伸張正義。這樣,也許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會對這國家的『殘存之民』顯仁慈。
摩五-
這觀念到了以賽亞就益見成熟,他能在上帝的靈感下,以先知的灼見洞察未來:
當「劫後餘生」的以色列人民回來的時候,他們再也不倚賴那幾乎把他們毀滅了的國家;他們要真正的信靠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少數的」以色列人會回到大能的上帝那裡。雖然以色列人已經像海灘上的沙那麼多,只有『殘存的人民』能夠回來。
賽十-
這些觀念一時成為風氣。耶利米甚至能說:
上主這樣說:你們要為以色列歡呼歌唱,為最偉大的國家高聲呼喊,你們要唱頌讚的歌:上主拯救了他的子民;他援救以色列「殘存的人民」。
耶卅一
他竟能預言:
上主說:「時候將到,我要與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立新的約。……我要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裡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耶卅一-
那時正是「上主使太陽照耀白晝,使月亮星星照亮黑夜。」(耶卅一)如果我們能把漫長的歷史縮短的話,這些「劫後餘生」的人越來越少。到了上帝差他的愛子最後努力要挽回頹勢的時候,魔鬼的勢力也擴張到了極點。總之,「餘民」只剩了一位,那就是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這讓我們想到以色列的理想既不能實現,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理想的以色列呢?保羅在羅馬書曾引用何西阿書及以賽亞書中的信息,加上他自己的體驗能說:
我們(真的「餘民」)是他憐憫的對象,而且是他所預備來接受他的榮耀的人。因為我們不但是他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呼召出來的,這就是他在何西阿書上所說: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他們為「我的子民」;本來我所不愛的邦國,我要稱它為「我所愛的」。在那地方我曾經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也在那地方他們要被稱為:永生上帝的兒女!關於以色列人,以賽亞曾經呼喊:「雖然以色列人像海沙那麼多,但只有剩餘的少數得救,……要是主││萬軍的統帥不為我們留下一些後代,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了。
羅九-
這裡保羅很明顯地指出,理想的以色列已在新的以色列身上,不再是老的肉體上亞伯拉罕的子孫,現在他引何西阿的信息,原先不是子民的,已成了子民了,而且是所鍾愛的了。因基督的恩,他們跟隨了耶穌基督,成了真正的餘民了。
二 新約的實現
假如舊約對以色列有如此期許,對餘民有如此的盼望,對彌賽亞有如此熱忱的等待,如果這些真是沒有實現的話,失望之極,不知如何苟延殘喘?作者不希望因為他是基督徒而偏見,如果這些舊約的應許沒有在新約中實現,而這些年那麼多人、時間、精力的投入都是虛妄;這是不可思議的荒謬!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這是最美,任多少人、時間、精力的投入都是有意義的,而且還不夠。基督教會就是在這信念下研究、發展,和前進。我們也確知越投入越有意義。這是真的,永活的上帝,藉著聖靈的帶領成為一個普世的運動。
參 教會的起源
教會是上帝的教會,是耶穌基督的教會,但是耶穌在世上可供查考的紀錄中,他只有三次提到教會。我們多麼希望他多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教導,但是沒有就是沒有,不能無中生有。在使徒行傳彼得開始傳道,五旬節的大豐收,尤其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結尾,我們多麼希望教會的名詞能夠出現,但是它沒有。以後還有很多次可能出現的,都沒有;一直到第五章,我們才讀到教會的名詞,而到了第八章,已經開始遭受逼迫「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徒八)。
一 耶穌的三次提到教會
耶穌曾在兩個場合,三次提到教會是無從否認的。
馬太福音十六章節
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在那裡他問門徒:「一般人說人子是誰?」他們回答:「有的說是施洗者約翰;有的說是以利亞;也有的說是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問他們:「那麼,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真有福了;因為這真理不是人傳授給你的,而是我天上的父親向你啟示的。我告訴你,你是彼得,是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甚至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它。我要給你天國的鑰匙,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
太十六-
首先,我們要指出這段經文的關鍵性。它是在結束耶穌的加利利聖工,在推動另一期工作之際,耶穌要一段安靜的時候與門徒更深入、集中教導的時期。因此,他選擇了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偏僻地區,他可以與門徒有更多親密的談話。只要讀他們談話的內容,在此之前從不討論他死的問題,可是在此之後,不斷提到死,就可見一斑。特別六天後,又帶更親信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約翰上高山去變像更證實了這一點。
其次,耶穌所問的問題也非常有意思。他要「測驗」門徒們究竟認識他多少。他先從一般人問起,刺激他們的思考。其實閒人所說也不一定是閒話:有人把耶穌定位在施洗約翰的任務上;有人把他當作以利亞,那就是彌賽亞的先鋒;有人把他當作耶利米,那就是憂國憂民的先知;有人認為是先知中的一位,也許把他當作像摩西一般的先知呢!(「以色列中從沒有像摩西那樣的先知」│申卅四)他們都錯了,因此耶穌要使徒們的答案。
耶穌與門徒相處有一段時候了。根據馬可福音,從第一個趕鬼的神蹟開始 (可一-),那些旁觀者已經看到耶穌的與眾不同:他的教導有權威(可一、),簇新的教導││聞所未聞的道理(可一);魔鬼服從他,並稱他是「上帝的聖者」。這種經驗逐漸加深,門徒難免要討論:「我們的老師究竟是何許人物?」他們慢慢地在上帝的感召下,獲得了共識,因此當耶穌問這關鍵性的問題時,彼得作為首徒,即刻答出,而獲得了滿分。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毋須使徒的肯定,但是耶穌要知道門徒了解多少,可以量才施教。
耶穌對彼得的答案不只滿意,而且還加評語。滿意程度可以先從耶穌對彼得的稱呼來看。我們記得耶穌第一次與西門會晤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他的個性,而賞了他一個號,叫磯法。約翰福音還解釋磯法的意思就是彼得,是磐石的意思(約一)。從此以後,聖經上都稱他為彼得;但是這一次卻大不相同,稱他為「約翰的兒子西門」。這相當於我國的連名帶姓的稱呼,猶太人到那時為止,尚沒有姓,為了沒有錯誤,都把父親的名字一起說出來。這是在非常正式場合的叫法,留在接受榮譽或責備時才用的。耶穌告訴他們,也許你們在背後常討論這一切,但基本上是上帝的啟示。也因為這緣故,說這話的人是有福的。
耶穌更進一步說:「我告訴你。」這是要說明他緊接著說的話之嚴重性。「你是彼得……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Su; ei\ Pevtro"」這一句話是耶穌對彼得說的,毫無問題。下一句「kai; ejpi; tauvth/' pevtra/' oijkodomhvsw mou th;n ejkklhsi.v」在這磐石(pevtra)上,我要建立,oijkodomhvsw,建立可用在真正的建築房屋,也可以借喻的用在建立人格,而這裡是建立「教會」。耶穌講的未來式,是將來必定成就的預言,pevtro"固然是石頭(stone),pevtra是磐石(rock),假如有人要過分強調這一點的時候,要記得pevtro"是男性的名字,一定要陽性,而pevtra是陰性是無從改變的。但是假如當年耶穌用亞蘭話來叫彼得,耶穌當初在命名的時候用的就是亞蘭話,Khfa'"是音譯,原文 ap;yKe ,磯法的名字和磐石即同一個拼法,沒有陰陽性之分別。這一句話對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解釋,我不準備有任何的意見,尊重每一家的學說。讓大家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吧。而這「教會」二字是保羅的以弗所/歌羅西式的教會,也就是普世的教會。
在彼得認主以後,耶穌在誇獎彼得之餘,有下面的一段談話。先是「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它。」死亡的權勢是「puvlai a/[dou ouj katiscuvsousin aujth'".」陰間的門(gates,多數,所有的門),「它」是陰性,與「教會」配合。它是一個特殊的希臘文受詞的「格」。這是形容教會的權威。這段話與彼得無涉,但是緊接著的話與彼得發生極大的關係。「我要給你天國的鑰匙」,這裡鑰匙又是多數,是借喻象徵性的,不是真的一大把鑰匙叫彼得去管。其解釋與本節的下半句切切相關,同樣地,各教派有了解的自由和空間。
下面的一個子句:「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這句話與上一句中間有一個連接詞kavi。AV, RSV, NRSV都有and,換句話說,它們都翻了。和合本、現代本、呂振中本都沒有翻,僅是「,」;想不到天主教的思高本卻翻了,而且非常保守,是「:」。讓我來解釋其中的「微妙」。用kavi可解釋作兩會事,也可以解釋作後面兩個子句去解釋前面的子句。和合本、現代本、呂振中本用「,」不翻「和、並且,或還有等」就是要後面去解釋前面的,但仍模糊。但是天主教的「:」,卻毫無疑義的,彼得沒有拿了天國的鑰匙獨霸一切,而僅是在後面子句的兩件事上。「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這裡「禁止」的原文是「捆綁│和合本(dhvsh/"是devw的 aorist, subjunctive)」一個中文無從表達的文法結構。和合本等都用「凡你……」,就是因為用這「凡」,希臘文文法需要用「虛擬語氣」,「時態」表示「只要你一捆綁」,在天上也「必被捆綁(dedemevnon)」,另一個中文無法表達的文法。「你們在地上所准許的」,這裡准許是「釋放」,原文是 luvsh/",來自 luvw,其文法結構與 devw 完全一樣。在天上也「必被釋放 lelumevnon」。按 devw 與luvw 都是當年「長老口頭傳統」所用的專門名詞,現代本譯「禁止」與「准許」就是當時的真義。當時一般老百姓受長老傳統之束縛,動彈不得,需要鬆綁,所以耶穌如此命令。Dedemevnon和 lelumevnon兩次在天上也必定是完成式被動分詞,是表示完成了的動作。只要「你」在人間禁止,在天上也已經禁止了,並且永遠禁止;「你」在人間准許,在天上也准許了,而且永遠准許。
當時耶穌是對彼得一人說的,用「你」的單數,但很快在馬太福音十八章節中,同樣的命令就給「你們」了,也就是給眾門徒。但是後來有人誤解作這裡的命令是在赦罪,那未免過分了。不錯,耶穌曾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但那是另一個場合,在那上下文中,聖靈是決定性的因素,他們是藉著聖靈的權威赦免人的罪的。(參閱約二十)
馬太福音十八章至節
耶穌在另一個場合曾一連兩次用教會:
假使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見他,指出他的錯誤;只是要在他跟你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才這樣做。假如他聽了你的勸告,你便贏得你的弟兄。假使他不聽,你就約請其他一兩個人一起去;這樣,每一句指責的話都有兩三個人可以作證。如果他仍然不聽,就把這件事的始末向「教會」報告。他對「教會」也不聽從的話,你就把他當作外人或稅棍看待好了。
太十八-
這裡是一件信徒間誤會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在耶穌的心目中是不准人去得罪他弟兄的,一得罪即刻要去解決,不得延誤。(參閱太五)但是假如發生別人得罪你的時候,你要一再設法去解決。最後的方法是報告教會。這裡教會與上一段顯然不同,是一個當地信徒的會眾團契,用我們現在的觀點是單個的地方教會。從這段經文看來,當時的地方教會在信徒的日常生活佔很重要的地位。
二 教會與上帝的國之關係
從上面的研究看來,耶穌在同觀福音中,很少提到教會,但是另一個名詞,上帝的國或天國,卻是經常使用,成了前三本福音書的共同主題。但也正因為他講上帝的國,而不談教會,有人誤解作上帝的國就是教會。趁這機會不能不加以澄清。
何謂上帝的國
上帝的國就是天國,天國也就是上帝的國。馬可和路加福音用上帝的國,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讀的,他們因恭敬上帝而忌諱,不願把上帝的名字老掛在嘴上而代之以天字。
上帝的國是上帝的主權,它沒有版圖,沒有政府;卻有王,他執掌王權。它是永恆的,是無始無終的。在耶穌出來公開傳道的時候,就是上帝的國來臨的時候(可一)。也可以用在禱告的時候,求「你(上帝)的國降臨。」有關上帝的國,見拙作《神學綱要‧卷二》
教會≠上帝的國
儘管我們那麼喜歡教會,教會與上帝的國也不能劃上等號。即使是最理想的教會,它也不等於上帝的國,因為上帝的國是上帝的完全掌權,而教會是人間的團契,就不可能在教會中有上帝的完全掌權。我們還沒有一個「完人」,豈能在教會中有上帝的完全掌權呢?
我們盼望,也禱告上帝,請他在教會中完全掌權。這樣教會雖然不是上帝的國,至少可以去推行上帝的國,宣傳上帝的國,成為上帝國的代表或發言人。我這麼說,是在自己臉上貼金,我們到底夠不夠資格作上帝國的代表或發言人?這就要看我們的造就了。耶穌基督既然呼召我們作門徒,也成為上帝的兒女,「上帝差遣他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呼叫:『阿爸!我的父親!』」(加四;羅八)我們一定夠資格,但是合不合格,那是另一回事了。有沒有人自名為上帝的國的發言人,卻專講自己的話呢?若是如此,他就不是上帝國的代表,也不是發言人了。
三 耶穌有沒有設立教會?
根據同觀福音,耶穌講道的時候著重上帝的國,而教會二字很少提及(上面已經討論),而上帝的國又不等於教會,那麼從使徒行傳開始就大量推動教會,門徒們有沒有會錯了意?假如他真的未來要教會來接棒的話,他為什麼不說得清楚?假如設立教會不是耶穌的初衷,那些門徒可以說是錯盡錯絕,上帝怎能賜福?聖靈怎能繼續帶領?但是,如果我們假定設立教會是上帝的旨意,也是耶穌的本意,他到世上來為了拯救世人,而在這世上,他設立教會繼續他「彌賽亞」的任務。聖靈也步步賜福引導;那麼,這是一幅毫不錯誤的拼圖,一絲不差的上帝的應許。
耶穌的教導
在耶穌的教導中,使讀者不斷覺得他的一切是「新」的,不是把舊的修修補補,而是徹底的「新」。另一方面,他隨時讓我們知道,他不是來「革命」,而是來「應驗」。應驗真正的解釋是原先「不滿」的東西,現在「裝滿」了。用耶穌自己的話:「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參閱太五)他說的是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這是當時的聖經。這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是他的話。他怎樣來成全?在四本福音書中說得很清楚,我們先從兩段經文開始:
有一次耶穌去參加一個婚宴,在吃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忽然酒沒有了。耶穌在那裡行了個神蹟,把水變為酒,連管筵席的總管品嘗了那酒,也覺得驚奇;他說:「別人都是先上好酒,等客人喝夠了才上普通的,你(指新郎)倒把最好的酒留到現在。」(約二)第四福音的作者在這裡有最有意義的「註解」:「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這裡的「第一」可以有兩個意義:其一,它是次序中的第一,也就是在此之前他沒有行過神蹟;其二,那是名次的第一,它是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最重要的,它是第一名。第一個所行的神蹟也可能是第一名;耶穌把水變酒的神蹟就是這樣的一個神蹟。第四福音的作者怕讀者不能領略箇中的奧妙,他再加了一句深具意義的話:「是在加利利的迦拿城行的。這事顯示了他的榮耀;他的門徒都信了他。」(約二)約翰不但把地點寫出來,而且認為這件事是「顯示了他的榮耀」,門徒也因此「都信了他」。這件事大不了是喝一點好酒,有那麼嚴重嗎?顯然有那麼嚴重,更何況約翰所用的「神蹟(shmei'on)」二字與眾不同,解釋作「記號」,這是耶穌為彌賽亞的記號。
現在,我們來看這件事的始末,以了解喝一杯好酒是否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又是第一名,又是顯示榮耀,又是門徒都信了他。
在那裡有六口石缸,是猶太人行潔淨禮的時候用的,每一口石缸可以盛水約一百公升。耶穌對僕人說:「把水缸都裝滿水。」他們就倒水入缸,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些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約二-
這裡幾乎每一個字都有意義。這戶人家有「六口石缸」,離開圓滿的數目「七」剛好缺一個。這缸是行潔淨禮的,是舊制度的禮儀。耶穌既說,「把水缸都裝滿水」,可見得當時是不滿的。耶穌吩咐僕人去「裝滿水」是最美的「成全(fulfill)」的畫面。這裡說的「直到缸口」,就是「滿」了。其結果是「好酒」。有些人愛「喝一杯」的,認為耶穌沒有反對喝酒,也有人認為耶穌提倡家庭生活,他也親自去賀喜;不管怎麼說,都不能答覆原始作者那麼詳細、完滿地來處理這個個案。答案只有一個:舊的是不完全的,耶穌是來成全,聽了耶穌的吩咐去行的,他的「酒」是後來居上的。他的宣告是他的信仰成全了以往的不足。另一個教導是,當施洗者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都按照猶太人的習俗禁食,而耶穌的門徒不禁食,因此就有人來責問。耶穌的回答是十分重要的,他說:
新郎還在婚宴上的時候,賀喜的客人會禁食嗎?只要新郎跟他們在一起,他們就不禁食。可是日子將到,新郎要從他們當中被帶走,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了。
可二-
這一段經文表示他與老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是新郎,至於有一天他要「被帶走」,也就是說他要死,那時候他們要禁食了。他們也不是跟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同樣的禁食,他們是為耶穌的「被帶走」而禁食。正因為「外界人士」認為耶穌與猶太教是一回事,不斷以猶太教的眼光來看耶穌,看出事事不對勁,因此耶穌說了一個原則性的比喻。這對我們認識耶穌非常重要。
沒有人拿新布去補舊衣服,如果這樣做,新的補釘會撕破舊衣服,使裂痕更大。也沒有人拿新酒裝在舊皮袋裡,這樣做的話,新酒會脹破舊皮袋,酒和皮袋都會損壞。所以,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
可二-
耶穌到世上來是創立一個簇新的信仰,他不建築在舊的根基上;他是上帝的兒子。希伯來書的作者等耶穌基督死而復活許多年後才真正大徹大悟,知道他遠超越天使、摩西、亞倫等等舊約的英雄,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
這兒子,上帝曾藉著他創造宇宙,而且揀選他來承受萬有。他反照著上帝的光輝,也完全反映上帝的本體;他用大能的話托住萬有。他清除了人的罪以後,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
來一-
他不是來補舊衣服,也不是舊瓶裝新酒。耶穌的信仰進到人的裡面即要起作用的,除非他徹底成為新人,他是受不了這種改變的。耶穌告訴他們得很清楚,他是來呼召新人來的。他不是延續舊的一套,來改良改良,而是徹頭徹尾的「新」,新人、新心、新約;不再在舊的會堂裡,雖然耶穌的門徒先到會堂中去。在開始的時候難免再到聖殿中去,但是上帝憐憫。雖然,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滅是大不幸,但對基督徒來講耶穌基督復活以後最大的一件事是主後七十年的聖城毀滅,使基督徒與猶太教完全隔絕,不再耦斷絲連了。
惟一的條件││信
耶穌出來公開傳道之始,他的信息是:「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可一)「時機」是萬載難逢的良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一無二的時機。這時機是「上帝的國」進入人間的時機;人也能進入上帝的國的時機。耶穌用命令式叫聽到信息的人「悔改」和「信從福音」。這福音是「上帝的福音」;同時也是「耶穌基督的福音(可一)」,這福音的好消息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耶穌要眾人悔改,轉變過來,最終的目的是信福音。這裡用的是信從,不是理智的信,而是要有行動的,從此以後要跟從耶穌。這可以說是開宗明義第一課,只有一個字,信。
以後呼召門徒,耶穌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他們二話不說,「立刻丟下漁網,跟從了他。」(參閱可一-)這是以行動來表達他們的信心。後來同樣地呼召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的弟弟約翰,「他們就把父親和雇工留在船上,跟從了耶穌。」(參閱可一-)這也是信心最高的表現。儘管如此,有一次在海面上忽然狂風大作,耶穌那時在船尾「靠著枕頭睡著了」,門徒們叫醒他,竟然說:「老師,我們快死啦,你不在乎嗎?」耶穌即刻平靜了風浪,然後對門徒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參閱可四-)由此可以看到,像彼得他們已經完全奉獻的人,但是在緊張關頭,不經意的時候,忽然間會失去信心。從這談話中,耶穌很在乎他們的信心。耶穌責備他們就是因為他們一時沒有了信心。
信心不一定在大事上,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上。一個有信心的人不應該愁吃、喝、穿等日常的需用品。耶穌要我們看到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如同使徒擔心
認識教會
教會中文名詞的沿革已如上述,但是這畢竟是外來語。不管利瑪竇是義大利人,或馬禮遜是英國人,在他們本國都有特定名詞來稱呼教會。前者是用拉丁文為ecclesia,後者則為church。無論各該國用什麼稱呼,都是翻譯新約的ejkklhsiva。
壹 名詞的來源
一 從 ejkklhsiva 到Church
從希臘原文到日耳曼的Kirche(德文),Kyrke(瑞典文),再演變到盎格魯撒克遜的Church(英文),都有脈絡可尋。只要試圖發音,就知道它們是「一家子」。但是我們一定要問,又怎麼會這樣呢?假如譯出一個類似拉丁文的比較合理,因為這些文字本來就大受希臘文和拉丁文影響的,更何況拉丁文已經從希臘文音譯過來的。考其原因,日耳曼與盎格魯撒克遜是受另一詞的影響,那字來自拜占庭希臘文的(Byzantine Greek)kurikhv,意思是「屬於主的」,或再加一oijkiva,意思是「屬於主的家的」。從這條路子思考,這些字的發音就有根據了。同時,也知道Church是「屬於主的」。
二 ejkklhsiva 的出典和出現
要知道 ejkklhsiva出典,查考希臘文聖經《七十士譯本》(LXX)就見真章,原來它出現了約一百次之多,而它除了少數的例外,一概譯lj:q:。希伯來文的lj:q: 沒有「技術性」的意義,也就是說沒有一點新約中「教會」的意味。它解釋作「聚集」:「後來,上主把這兩塊石版交給我。這兩塊石版上有他親自用指頭寫下的話,是你們在山上『聚集』那一天,他在火燄中說過的一切話。」(申九,和合本為「大會」;AV,congregation;RSV,assembly)或「前來參加」:「所羅門和全體以色列人民在聖殿守住棚節七天。民眾遠從……各地前來『參加』。」(王上八,和合本為「大會」;AV,assembly;RSV,assembly)。在希伯來文中還常出現lj:q: hwhy,the people of God。更可以把它當作專門用途了。
在討論為什麼早期「教會」採用這LXX的ejkklhsiva以前,先要解決到底這一字在講普通話希臘文(koinh; Greek)中,到底什麼意思?根據字典 :
集會(assembly),經常的、召集的政治,地方行政的集會,例:使徒行傳十九章節。
會議(gathering, meeting),例:使徒行傳十九章、節
以色列的會眾,特別為了宗教目的之聚會,例:申命記四章節,卅一章節;希伯來書二章節;使徒行傳七章節等。
基督徒的教會及會眾。
第項的例子是:「如果有其他的事,也可以在合法的會議中解決。」(徒十九)那件事是保羅在以弗所傳「獨一真神」的信仰,認為「人手所造的神都不是神」,觸犯了當地鑄造亞底米女神的銀匠。由他鼓動群眾反對保羅,一時暴民騷動,鬧得不可開交。最後那城的書記官出來調定,他們可以正式去法院告訴。或在會議(ejkklhsiva)中解決,那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集會。
第項是一個普通的集會,從使徒行傳上下文看來是一群烏合之眾的聚會。因為保羅違反了那城守護神的忌,一時之間群眾就集合在戲院裡「集會」,各說各話。後來,書記官來調停以後,「集會」就解散了。
第項是翻譯一個希伯來的字「以色列會眾」本字是譯希伯來文的「lj;q;」它曾出現於申命記四章節:
當年你們曾經在何烈山山腳,站在上主││你們的上帝面前。那時上主告訴我:「你要集合人民在一起。我要他們聽見我說的話,使他們學習終生敬畏我,並教導他們的兒女敬畏我。」
申四
這一段經文相當於出埃及記十九章的立約字句,在舊約以色列的歷史上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件事可與之相比。在出埃及記中的記載都是講「我的子民(mhh),而在申命記的LXX卻是ejkklhsiva"。也就是字典中所說的以色列會眾。
第項才是本卷真正所要的字,在近代的中文聖經,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教都譯ejkklhsiva為教會。其出現次數除了第及第,二項共次以外,總共為次。其中耶穌曾在兩個場合下,說過三次(容後詳述)。其他大部分都在保羅書信及使徒行傳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列各卷中沒有這一個字:四本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福音出現,其他都沒有;這不足為奇,因為只有馬太福音,耶穌才提到教會,主要原因是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裡,耶穌要教導其他的重點,惟有馬太福音裡的彼得認主有比較長的句子,加了「永生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根本沒有類似的紀錄。其他:提摩太後書、提多書、約翰一、二書中也沒有。這一點無須解釋,因為提摩太前書、約翰三書中有,如果教牧書信自成一格,約翰書信又自成一格;其中一本有了,也等於其他有了。但是,彼得前後書和猶大書也沒有,需要解釋。猶大書問題不大,它與彼後太像了,彼後沒有,猶大書也沒有不足為奇。但是彼得前書沒有「教會」字樣是非常奇怪的,因為耶穌論到教會二字是對彼得說的。許多學者認為彼得更多討論舊約的社區;新約社區才是教會。重點既在思考舊約,就不必提教會了。
在出現「教會」之經文中,大抵為各地的教會,如哥林多的教會、腓立比的教會,和加拉太(省)的眾教會等。另一些是教會的總稱,把古今以及未來和各處的教會都包含在裡面的總稱。以統計來說,中間容或有各家了解不同,一般說來,指地方性的教會約次,普世教會為次。從統計數字來看,地方教會的出現似佔壓倒性的多數,但這不同於開會出席人數表決,多數就表示重要。其間的關係及解釋容後詳加分析。
貳 教會、會眾、上帝之子民
LXX的ejkklhsiva就是希伯來文的lj;q;,也就是the people of God,而這字又與以色列(laer;cyi)解釋為「上帝掌管」,是十二個支派的聯合之名字。新約中的了解,它又是舊約中的上帝的子民。 這對了解「教會」是驚人的發現。因為,無論你怎樣解釋,舊約的「以色列、會眾、上帝的子民」基本觀念總是會影響對教會認識的。
一 舊約的背景
舊約中的主角是上帝的子民,無論是提到亞伯拉罕,他是上帝的子民(the people of God)或「以色列的孩子們(the children of Israel)」的老祖宗;摩西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為奴之地,組織國家,與上帝立約,接受上帝法律的先知和僕人;約書亞是帶上帝的子民進入應許之地的軍政領導;大衛是統一王國,統治上帝子民的賢君。我們可以不斷地往下推,追溯這一群人的歷史,一切都集中在以色列人民的身上。
什麼是以色列?
與其問什麼是以色列,倒不如問誰是以色列?因為以色列不是東西,而是人。創世記中說得很清楚,以色列是與一個人有關的,那個人是雅各。雅各因著用種種的手段欺騙他的雙胞胎哥哥以掃,挑起了以掃的殺意,而投奔他在哈蘭的母舅拉班。他在舅舅家中住了二十年,娶了兩個妻子,兩個妾,生了十一個兒子,掙了一份大的家業,包括牛、驢、綿羊、山羊,和僕人等。在他渡過雅博河後,一個人留在後面。當晚有另一個人和他摔角。他們搏鬥了一個晚上,打得難解難分。最後,雅各要求祝福。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那人說:「天快亮了,放我走吧!」雅各回答:「你不祝福我,我就不放你走!」那人問:「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雅各。」那人又說:「從此以後,你不再叫雅各,……你的名字要改為『以色列』。」
創卅二-
另一段記載是在創世記卅五章-節:「雅各從美索不達米亞回來以後,上帝再向他顯現,賜福給他。上帝對他說:『你的名字是雅各,但今後你要叫『以色列』。」無論從哪一段記載來看,從此這一支人民都是所謂以色列的子孫了。以色列也是一個國家的稱呼,當大衛的孫子,羅波安繼所羅門為王後,耶羅波安因為不甘在國王手下繼續被剝削,背負重擔,而起來革命。當時在北部十個支族所成立的國,所謂北國就叫以色列。(王上十二-)
以色列的理想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在雅各的身上││上帝命名,在他子孫的身上││成立國家,都是以原始的十二個支族為本。即使在逃亡時期,也是以支族來編隊。上帝在立約的時候,這群人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說:「如果你們服從我,守我的約,你們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屬於我,但只有你們是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事奉我的祭司。」(出十九-)這裡說得非常清楚,你們是我的子民,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住在上帝所應許的地上。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住的是上帝的土地。從呼召亞伯拉罕開始,就是要讓他到他指示的「地方」去。一方面固然是他和他的子孫是遊牧民族,需要廣大的土地來畜牧,而他們對土地也特別敏感。亞伯拉罕到了目的地││
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在你所站的『地方』向東、西、南、北四周觀看。我要把你所看見的這片『土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子孫;這片『土地』要永遠歸屬你們。……起來!你去走遍『整片土地』;我要把它賜給你。」
創十三-
綜觀亞伯拉罕的一生,他有兩件事情非常在意:一是他的子嗣,另一是他的土地。亞伯拉罕雖年屆高齡九十九,卻尚未與元配莎拉生有子女,但上帝卻應允他:
我是全能的上帝。你要服從我,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我要與你立約,使你有許多子孫。
創十七
然後,上主又告訴他:
我要堅守我與你和你世世代代子孫立的約;這是永遠的約。我要作你和你子子孫孫的上帝。我要把你現在寄居的「土地」賜給你和你的後代。這「迦南地」要成為你子孫永遠的產業;我也要作他們的上帝。
創十七-
這樣,他就放心了,因為他所企盼的兩樣東西都有了。後來他固然有了兒子,而實際上他所活躍的土地都是別人的。直到莎拉死了,他才買第一塊土地。在未購土地以前,他總是「寄居的外族人」。他向赫人瑣轄的兒子以弗崙那裡買了迦南地幔利(即希伯崙)東邊麥比拉洞,將它作為安葬莎拉的墳地。他秤了四百舍客勒(每一舍客勒│shekel│約等於14.5gram重量)銀子作為價銀(參閱創廿三-)。亞伯拉罕享年一百七十五歲,也死了。他的兒子以撤和以實瑪利也把他安葬於麥比拉洞。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住在上帝的土地上,遵守上帝的法律(Torah)。Torah的廣義解釋是「教導」。如果我們再回到亞伯拉罕的蒙召,他離開巴比倫的吾珥到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使你「多子多孫」。(以上所討論的子民和土地都兼而有之了。)但是如何「人因你(亞伯拉罕)蒙福」呢?(參閱創十二-)這個答案在西奈山的立約。在立約時說得很清楚,假如這群以色列的百姓遵守上帝的約,他們要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的選民」、「神聖的國民」、「事奉上帝的祭司」。作為祭司是做上帝與世人的中間人和教導Torah。
假如以上的幾點是以色列的理想,很明顯的亞伯拉罕的肉體上的子孫沒有做到。他們縮小範圍到小而又小,也就是成為「餘民(remnant)」了。讓我們回到亞伯拉罕的蒙召,那是對他所有的子子孫孫的;再回到西奈的立約,同樣是對整體的以色列而立的。但是這群子民一立約(出廿四-)就違約,去鑄金牛犢,並且「大吃大喝,狂歡作樂」和它立約(參閱出卅二-)。一部先知史是先知們叫以色列人回到約裡的歷史。在這過程中,看到有一撮忠貞的餘民。 上帝會搭救他們。阿摩司曾生動地描寫他的同胞「就像牧羊人只能從獅子的嘴裡搶回兩條羊腿或一截耳尖,在撒馬利亞過奢侈生活的以色列人(北國人民)也只有『少數』能從災難中逃脫。」(摩三,參閱摩五、六、七-等)儘管如此,上帝仍拯救劫後餘生的人。
要追求良善,擺脫邪惡,你們才有生路。這樣,就照你們說的,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才會真正的與你們同在。要嫉惡如仇,喜愛良善,在法庭上伸張正義。這樣,也許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會對這國家的『殘存之民』顯仁慈。
摩五-
這觀念到了以賽亞就益見成熟,他能在上帝的靈感下,以先知的灼見洞察未來:
當「劫後餘生」的以色列人民回來的時候,他們再也不倚賴那幾乎把他們毀滅了的國家;他們要真正的信靠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少數的」以色列人會回到大能的上帝那裡。雖然以色列人已經像海灘上的沙那麼多,只有『殘存的人民』能夠回來。
賽十-
這些觀念一時成為風氣。耶利米甚至能說:
上主這樣說:你們要為以色列歡呼歌唱,為最偉大的國家高聲呼喊,你們要唱頌讚的歌:上主拯救了他的子民;他援救以色列「殘存的人民」。
耶卅一
他竟能預言:
上主說:「時候將到,我要與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立新的約。……我要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裡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耶卅一-
那時正是「上主使太陽照耀白晝,使月亮星星照亮黑夜。」(耶卅一)如果我們能把漫長的歷史縮短的話,這些「劫後餘生」的人越來越少。到了上帝差他的愛子最後努力要挽回頹勢的時候,魔鬼的勢力也擴張到了極點。總之,「餘民」只剩了一位,那就是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這讓我們想到以色列的理想既不能實現,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理想的以色列呢?保羅在羅馬書曾引用何西阿書及以賽亞書中的信息,加上他自己的體驗能說:
我們(真的「餘民」)是他憐憫的對象,而且是他所預備來接受他的榮耀的人。因為我們不但是他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呼召出來的,這就是他在何西阿書上所說: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他們為「我的子民」;本來我所不愛的邦國,我要稱它為「我所愛的」。在那地方我曾經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也在那地方他們要被稱為:永生上帝的兒女!關於以色列人,以賽亞曾經呼喊:「雖然以色列人像海沙那麼多,但只有剩餘的少數得救,……要是主││萬軍的統帥不為我們留下一些後代,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了。
羅九-
這裡保羅很明顯地指出,理想的以色列已在新的以色列身上,不再是老的肉體上亞伯拉罕的子孫,現在他引何西阿的信息,原先不是子民的,已成了子民了,而且是所鍾愛的了。因基督的恩,他們跟隨了耶穌基督,成了真正的餘民了。
二 新約的實現
假如舊約對以色列有如此期許,對餘民有如此的盼望,對彌賽亞有如此熱忱的等待,如果這些真是沒有實現的話,失望之極,不知如何苟延殘喘?作者不希望因為他是基督徒而偏見,如果這些舊約的應許沒有在新約中實現,而這些年那麼多人、時間、精力的投入都是虛妄;這是不可思議的荒謬!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這是最美,任多少人、時間、精力的投入都是有意義的,而且還不夠。基督教會就是在這信念下研究、發展,和前進。我們也確知越投入越有意義。這是真的,永活的上帝,藉著聖靈的帶領成為一個普世的運動。
參 教會的起源
教會是上帝的教會,是耶穌基督的教會,但是耶穌在世上可供查考的紀錄中,他只有三次提到教會。我們多麼希望他多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教導,但是沒有就是沒有,不能無中生有。在使徒行傳彼得開始傳道,五旬節的大豐收,尤其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結尾,我們多麼希望教會的名詞能夠出現,但是它沒有。以後還有很多次可能出現的,都沒有;一直到第五章,我們才讀到教會的名詞,而到了第八章,已經開始遭受逼迫「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徒八)。
一 耶穌的三次提到教會
耶穌曾在兩個場合,三次提到教會是無從否認的。
馬太福音十六章節
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在那裡他問門徒:「一般人說人子是誰?」他們回答:「有的說是施洗者約翰;有的說是以利亞;也有的說是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問他們:「那麼,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真有福了;因為這真理不是人傳授給你的,而是我天上的父親向你啟示的。我告訴你,你是彼得,是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甚至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它。我要給你天國的鑰匙,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
太十六-
首先,我們要指出這段經文的關鍵性。它是在結束耶穌的加利利聖工,在推動另一期工作之際,耶穌要一段安靜的時候與門徒更深入、集中教導的時期。因此,他選擇了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偏僻地區,他可以與門徒有更多親密的談話。只要讀他們談話的內容,在此之前從不討論他死的問題,可是在此之後,不斷提到死,就可見一斑。特別六天後,又帶更親信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約翰上高山去變像更證實了這一點。
其次,耶穌所問的問題也非常有意思。他要「測驗」門徒們究竟認識他多少。他先從一般人問起,刺激他們的思考。其實閒人所說也不一定是閒話:有人把耶穌定位在施洗約翰的任務上;有人把他當作以利亞,那就是彌賽亞的先鋒;有人把他當作耶利米,那就是憂國憂民的先知;有人認為是先知中的一位,也許把他當作像摩西一般的先知呢!(「以色列中從沒有像摩西那樣的先知」│申卅四)他們都錯了,因此耶穌要使徒們的答案。
耶穌與門徒相處有一段時候了。根據馬可福音,從第一個趕鬼的神蹟開始 (可一-),那些旁觀者已經看到耶穌的與眾不同:他的教導有權威(可一、),簇新的教導││聞所未聞的道理(可一);魔鬼服從他,並稱他是「上帝的聖者」。這種經驗逐漸加深,門徒難免要討論:「我們的老師究竟是何許人物?」他們慢慢地在上帝的感召下,獲得了共識,因此當耶穌問這關鍵性的問題時,彼得作為首徒,即刻答出,而獲得了滿分。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毋須使徒的肯定,但是耶穌要知道門徒了解多少,可以量才施教。
耶穌對彼得的答案不只滿意,而且還加評語。滿意程度可以先從耶穌對彼得的稱呼來看。我們記得耶穌第一次與西門會晤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他的個性,而賞了他一個號,叫磯法。約翰福音還解釋磯法的意思就是彼得,是磐石的意思(約一)。從此以後,聖經上都稱他為彼得;但是這一次卻大不相同,稱他為「約翰的兒子西門」。這相當於我國的連名帶姓的稱呼,猶太人到那時為止,尚沒有姓,為了沒有錯誤,都把父親的名字一起說出來。這是在非常正式場合的叫法,留在接受榮譽或責備時才用的。耶穌告訴他們,也許你們在背後常討論這一切,但基本上是上帝的啟示。也因為這緣故,說這話的人是有福的。
耶穌更進一步說:「我告訴你。」這是要說明他緊接著說的話之嚴重性。「你是彼得……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Su; ei\ Pevtro"」這一句話是耶穌對彼得說的,毫無問題。下一句「kai; ejpi; tauvth/' pevtra/' oijkodomhvsw mou th;n ejkklhsi.v」在這磐石(pevtra)上,我要建立,oijkodomhvsw,建立可用在真正的建築房屋,也可以借喻的用在建立人格,而這裡是建立「教會」。耶穌講的未來式,是將來必定成就的預言,pevtro"固然是石頭(stone),pevtra是磐石(rock),假如有人要過分強調這一點的時候,要記得pevtro"是男性的名字,一定要陽性,而pevtra是陰性是無從改變的。但是假如當年耶穌用亞蘭話來叫彼得,耶穌當初在命名的時候用的就是亞蘭話,Khfa'"是音譯,原文 ap;yKe ,磯法的名字和磐石即同一個拼法,沒有陰陽性之分別。這一句話對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解釋,我不準備有任何的意見,尊重每一家的學說。讓大家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吧。而這「教會」二字是保羅的以弗所/歌羅西式的教會,也就是普世的教會。
在彼得認主以後,耶穌在誇獎彼得之餘,有下面的一段談話。先是「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它。」死亡的權勢是「puvlai a/[dou ouj katiscuvsousin aujth'".」陰間的門(gates,多數,所有的門),「它」是陰性,與「教會」配合。它是一個特殊的希臘文受詞的「格」。這是形容教會的權威。這段話與彼得無涉,但是緊接著的話與彼得發生極大的關係。「我要給你天國的鑰匙」,這裡鑰匙又是多數,是借喻象徵性的,不是真的一大把鑰匙叫彼得去管。其解釋與本節的下半句切切相關,同樣地,各教派有了解的自由和空間。
下面的一個子句:「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這句話與上一句中間有一個連接詞kavi。AV, RSV, NRSV都有and,換句話說,它們都翻了。和合本、現代本、呂振中本都沒有翻,僅是「,」;想不到天主教的思高本卻翻了,而且非常保守,是「:」。讓我來解釋其中的「微妙」。用kavi可解釋作兩會事,也可以解釋作後面兩個子句去解釋前面的子句。和合本、現代本、呂振中本用「,」不翻「和、並且,或還有等」就是要後面去解釋前面的,但仍模糊。但是天主教的「:」,卻毫無疑義的,彼得沒有拿了天國的鑰匙獨霸一切,而僅是在後面子句的兩件事上。「你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這裡「禁止」的原文是「捆綁│和合本(dhvsh/"是devw的 aorist, subjunctive)」一個中文無從表達的文法結構。和合本等都用「凡你……」,就是因為用這「凡」,希臘文文法需要用「虛擬語氣」,「時態」表示「只要你一捆綁」,在天上也「必被捆綁(dedemevnon)」,另一個中文無法表達的文法。「你們在地上所准許的」,這裡准許是「釋放」,原文是 luvsh/",來自 luvw,其文法結構與 devw 完全一樣。在天上也「必被釋放 lelumevnon」。按 devw 與luvw 都是當年「長老口頭傳統」所用的專門名詞,現代本譯「禁止」與「准許」就是當時的真義。當時一般老百姓受長老傳統之束縛,動彈不得,需要鬆綁,所以耶穌如此命令。Dedemevnon和 lelumevnon兩次在天上也必定是完成式被動分詞,是表示完成了的動作。只要「你」在人間禁止,在天上也已經禁止了,並且永遠禁止;「你」在人間准許,在天上也准許了,而且永遠准許。
當時耶穌是對彼得一人說的,用「你」的單數,但很快在馬太福音十八章節中,同樣的命令就給「你們」了,也就是給眾門徒。但是後來有人誤解作這裡的命令是在赦罪,那未免過分了。不錯,耶穌曾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但那是另一個場合,在那上下文中,聖靈是決定性的因素,他們是藉著聖靈的權威赦免人的罪的。(參閱約二十)
馬太福音十八章至節
耶穌在另一個場合曾一連兩次用教會:
假使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見他,指出他的錯誤;只是要在他跟你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才這樣做。假如他聽了你的勸告,你便贏得你的弟兄。假使他不聽,你就約請其他一兩個人一起去;這樣,每一句指責的話都有兩三個人可以作證。如果他仍然不聽,就把這件事的始末向「教會」報告。他對「教會」也不聽從的話,你就把他當作外人或稅棍看待好了。
太十八-
這裡是一件信徒間誤會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在耶穌的心目中是不准人去得罪他弟兄的,一得罪即刻要去解決,不得延誤。(參閱太五)但是假如發生別人得罪你的時候,你要一再設法去解決。最後的方法是報告教會。這裡教會與上一段顯然不同,是一個當地信徒的會眾團契,用我們現在的觀點是單個的地方教會。從這段經文看來,當時的地方教會在信徒的日常生活佔很重要的地位。
二 教會與上帝的國之關係
從上面的研究看來,耶穌在同觀福音中,很少提到教會,但是另一個名詞,上帝的國或天國,卻是經常使用,成了前三本福音書的共同主題。但也正因為他講上帝的國,而不談教會,有人誤解作上帝的國就是教會。趁這機會不能不加以澄清。
何謂上帝的國
上帝的國就是天國,天國也就是上帝的國。馬可和路加福音用上帝的國,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讀的,他們因恭敬上帝而忌諱,不願把上帝的名字老掛在嘴上而代之以天字。
上帝的國是上帝的主權,它沒有版圖,沒有政府;卻有王,他執掌王權。它是永恆的,是無始無終的。在耶穌出來公開傳道的時候,就是上帝的國來臨的時候(可一)。也可以用在禱告的時候,求「你(上帝)的國降臨。」有關上帝的國,見拙作《神學綱要‧卷二》
教會≠上帝的國
儘管我們那麼喜歡教會,教會與上帝的國也不能劃上等號。即使是最理想的教會,它也不等於上帝的國,因為上帝的國是上帝的完全掌權,而教會是人間的團契,就不可能在教會中有上帝的完全掌權。我們還沒有一個「完人」,豈能在教會中有上帝的完全掌權呢?
我們盼望,也禱告上帝,請他在教會中完全掌權。這樣教會雖然不是上帝的國,至少可以去推行上帝的國,宣傳上帝的國,成為上帝國的代表或發言人。我這麼說,是在自己臉上貼金,我們到底夠不夠資格作上帝國的代表或發言人?這就要看我們的造就了。耶穌基督既然呼召我們作門徒,也成為上帝的兒女,「上帝差遣他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呼叫:『阿爸!我的父親!』」(加四;羅八)我們一定夠資格,但是合不合格,那是另一回事了。有沒有人自名為上帝的國的發言人,卻專講自己的話呢?若是如此,他就不是上帝國的代表,也不是發言人了。
三 耶穌有沒有設立教會?
根據同觀福音,耶穌講道的時候著重上帝的國,而教會二字很少提及(上面已經討論),而上帝的國又不等於教會,那麼從使徒行傳開始就大量推動教會,門徒們有沒有會錯了意?假如他真的未來要教會來接棒的話,他為什麼不說得清楚?假如設立教會不是耶穌的初衷,那些門徒可以說是錯盡錯絕,上帝怎能賜福?聖靈怎能繼續帶領?但是,如果我們假定設立教會是上帝的旨意,也是耶穌的本意,他到世上來為了拯救世人,而在這世上,他設立教會繼續他「彌賽亞」的任務。聖靈也步步賜福引導;那麼,這是一幅毫不錯誤的拼圖,一絲不差的上帝的應許。
耶穌的教導
在耶穌的教導中,使讀者不斷覺得他的一切是「新」的,不是把舊的修修補補,而是徹底的「新」。另一方面,他隨時讓我們知道,他不是來「革命」,而是來「應驗」。應驗真正的解釋是原先「不滿」的東西,現在「裝滿」了。用耶穌自己的話:「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參閱太五)他說的是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這是當時的聖經。這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是他的話。他怎樣來成全?在四本福音書中說得很清楚,我們先從兩段經文開始:
有一次耶穌去參加一個婚宴,在吃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忽然酒沒有了。耶穌在那裡行了個神蹟,把水變為酒,連管筵席的總管品嘗了那酒,也覺得驚奇;他說:「別人都是先上好酒,等客人喝夠了才上普通的,你(指新郎)倒把最好的酒留到現在。」(約二)第四福音的作者在這裡有最有意義的「註解」:「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這裡的「第一」可以有兩個意義:其一,它是次序中的第一,也就是在此之前他沒有行過神蹟;其二,那是名次的第一,它是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最重要的,它是第一名。第一個所行的神蹟也可能是第一名;耶穌把水變酒的神蹟就是這樣的一個神蹟。第四福音的作者怕讀者不能領略箇中的奧妙,他再加了一句深具意義的話:「是在加利利的迦拿城行的。這事顯示了他的榮耀;他的門徒都信了他。」(約二)約翰不但把地點寫出來,而且認為這件事是「顯示了他的榮耀」,門徒也因此「都信了他」。這件事大不了是喝一點好酒,有那麼嚴重嗎?顯然有那麼嚴重,更何況約翰所用的「神蹟(shmei'on)」二字與眾不同,解釋作「記號」,這是耶穌為彌賽亞的記號。
現在,我們來看這件事的始末,以了解喝一杯好酒是否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又是第一名,又是顯示榮耀,又是門徒都信了他。
在那裡有六口石缸,是猶太人行潔淨禮的時候用的,每一口石缸可以盛水約一百公升。耶穌對僕人說:「把水缸都裝滿水。」他們就倒水入缸,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些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約二-
這裡幾乎每一個字都有意義。這戶人家有「六口石缸」,離開圓滿的數目「七」剛好缺一個。這缸是行潔淨禮的,是舊制度的禮儀。耶穌既說,「把水缸都裝滿水」,可見得當時是不滿的。耶穌吩咐僕人去「裝滿水」是最美的「成全(fulfill)」的畫面。這裡說的「直到缸口」,就是「滿」了。其結果是「好酒」。有些人愛「喝一杯」的,認為耶穌沒有反對喝酒,也有人認為耶穌提倡家庭生活,他也親自去賀喜;不管怎麼說,都不能答覆原始作者那麼詳細、完滿地來處理這個個案。答案只有一個:舊的是不完全的,耶穌是來成全,聽了耶穌的吩咐去行的,他的「酒」是後來居上的。他的宣告是他的信仰成全了以往的不足。另一個教導是,當施洗者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都按照猶太人的習俗禁食,而耶穌的門徒不禁食,因此就有人來責問。耶穌的回答是十分重要的,他說:
新郎還在婚宴上的時候,賀喜的客人會禁食嗎?只要新郎跟他們在一起,他們就不禁食。可是日子將到,新郎要從他們當中被帶走,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了。
可二-
這一段經文表示他與老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是新郎,至於有一天他要「被帶走」,也就是說他要死,那時候他們要禁食了。他們也不是跟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同樣的禁食,他們是為耶穌的「被帶走」而禁食。正因為「外界人士」認為耶穌與猶太教是一回事,不斷以猶太教的眼光來看耶穌,看出事事不對勁,因此耶穌說了一個原則性的比喻。這對我們認識耶穌非常重要。
沒有人拿新布去補舊衣服,如果這樣做,新的補釘會撕破舊衣服,使裂痕更大。也沒有人拿新酒裝在舊皮袋裡,這樣做的話,新酒會脹破舊皮袋,酒和皮袋都會損壞。所以,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
可二-
耶穌到世上來是創立一個簇新的信仰,他不建築在舊的根基上;他是上帝的兒子。希伯來書的作者等耶穌基督死而復活許多年後才真正大徹大悟,知道他遠超越天使、摩西、亞倫等等舊約的英雄,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
這兒子,上帝曾藉著他創造宇宙,而且揀選他來承受萬有。他反照著上帝的光輝,也完全反映上帝的本體;他用大能的話托住萬有。他清除了人的罪以後,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
來一-
他不是來補舊衣服,也不是舊瓶裝新酒。耶穌的信仰進到人的裡面即要起作用的,除非他徹底成為新人,他是受不了這種改變的。耶穌告訴他們得很清楚,他是來呼召新人來的。他不是延續舊的一套,來改良改良,而是徹頭徹尾的「新」,新人、新心、新約;不再在舊的會堂裡,雖然耶穌的門徒先到會堂中去。在開始的時候難免再到聖殿中去,但是上帝憐憫。雖然,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滅是大不幸,但對基督徒來講耶穌基督復活以後最大的一件事是主後七十年的聖城毀滅,使基督徒與猶太教完全隔絕,不再耦斷絲連了。
惟一的條件││信
耶穌出來公開傳道之始,他的信息是:「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可一)「時機」是萬載難逢的良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一無二的時機。這時機是「上帝的國」進入人間的時機;人也能進入上帝的國的時機。耶穌用命令式叫聽到信息的人「悔改」和「信從福音」。這福音是「上帝的福音」;同時也是「耶穌基督的福音(可一)」,這福音的好消息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耶穌要眾人悔改,轉變過來,最終的目的是信福音。這裡用的是信從,不是理智的信,而是要有行動的,從此以後要跟從耶穌。這可以說是開宗明義第一課,只有一個字,信。
以後呼召門徒,耶穌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他們二話不說,「立刻丟下漁網,跟從了他。」(參閱可一-)這是以行動來表達他們的信心。後來同樣地呼召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的弟弟約翰,「他們就把父親和雇工留在船上,跟從了耶穌。」(參閱可一-)這也是信心最高的表現。儘管如此,有一次在海面上忽然狂風大作,耶穌那時在船尾「靠著枕頭睡著了」,門徒們叫醒他,竟然說:「老師,我們快死啦,你不在乎嗎?」耶穌即刻平靜了風浪,然後對門徒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參閱可四-)由此可以看到,像彼得他們已經完全奉獻的人,但是在緊張關頭,不經意的時候,忽然間會失去信心。從這談話中,耶穌很在乎他們的信心。耶穌責備他們就是因為他們一時沒有了信心。
信心不一定在大事上,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上。一個有信心的人不應該愁吃、喝、穿等日常的需用品。耶穌要我們看到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如同使徒擔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