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你找到這一生最想要的自己了嗎?
想到這個問題,就來試試生命的陀飛輪法則吧!
也許終其一生,你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
卻不知道,尋找自己不需要重大改變,只要懂得微調與選擇。
輕轉你的陀飛輪,校準失序的人生,你會發現,原來人生可以不只這樣!
你是否已在人生中迷失自我,丟失了熱情與夢想,卻又不知何去何從?
一場告別式,讓5個畢業20年的同學重新聚首。過世同學的遺言中,留下一個令人不解的線索:陀飛輪,於是,他們展開一場揭密的心靈之旅。
「陀飛輪」本是用於名表中精雕細琢的構造,調節因重力所造成的失速,調整運行中產生的微小偏差,讓手表走得更精準!其實,「陀飛輪」可巧妙應用在日常人生,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許多元素如齒輪互為運轉,一個小偏差就會讓生命失速,學會驅動你生命中的期待、記憶與經驗,才能正確微調人生方向,讓你的心重獲選擇的自由、快樂。
轉動自己的陀飛輪,校準你失序已久的人生。你會發現,原來人生可以不只這樣!
作者簡介
智榮基金會標竿學院的常駐資深顧問,也是著名的企業人才激勵講師,與日本知名管理名師船川淳志、槓桿學習術的本田直之等思考達人,同為美國第一EMBA雷鳥國際管理學院的畢業生。主要講授各種領導、激勵、管理、團隊合作等成長課程。
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拿下工程、電機雙碩士後,卻決定重新校準人生,在已婚並養育兩子女的情況下,仍賣房舉家從西岸搬遷至東岸,攻讀並獲得普度大學博士學位。在一連串的轉折與省思之後,毅然轉讀行銷管理,並一舉從全球國際管理排名第一的EMBA——雷鳥管理學院輝煌畢業。歷經哈佛企管、台積電、南亞科技、美商Cypress Semiconductor等跨國公司的管理職務,現於施振榮創立的標竿學院中擔任專任激勵型講師,推廣管理及思考心法,不遺餘力。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好評搶先看!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
作者點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卻又充滿矛盾的心態與行為。透過陀飛輪,相信能讓讀者面對未來人生能有更好的選擇,讓人生更自由自在!
圓神出版社發行人 簡志忠:
「我的人生只能這樣嗎?」只要心裡閃過了這個念頭,你就可以試試「陀飛輪法則」,作者親身體驗,在身心、財富、人際關係上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原來透過些微的校準,人生可以不只這樣!
你找到這一生最想要的自己了嗎?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作者邢先生目前是標竿學院的顧問及講師,同時也協助我推動智榮基金會一項「全球王道企業領袖薪傳班」計畫,投入企業高階主管人才的培訓工作。
他在書中舉出許多例子,點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視為理所當然,卻又充滿矛盾的心態與行為。藉由現象與故事的分享,深入探討這些行為與心態背後的目的、原因與盲點。同時運用議題的反思及系統化的整合,讓讀者能從書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做法,以提升自己未來的幸福感與快樂度。
其中我也注意到作者畫了一個「想要的自己—陀飛輪」圖表(書中第一四九頁),可用來詮釋及貫穿書中的理念。其中最外圍的限制是「公平」,至於「自由」則是所追求的目標,而「關係」「形體」「自信」「心靈」「財富」則是實現目標的五大關鍵要素,「期望」「記憶」「經驗」則是達成目標的策略。
對其觀念,我認為,一般人的思維、創新與行動,最外圍都有一個限制的框框,有限制不一定就不好,因為限制讓我們的思維與創新更有效率,讓有限的資源在所限制的框框內可以充分發揮效益。
當然每個人對其人生所追求的目標要清楚,朝著目標持續努力,並了解達成目標所需的關鍵要素,依客觀環境來制定策略,有效掌握關鍵要素,進而實現目標。而在本書中,「自由」就是每個人希望達成的目標,最終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
本書很特別的一點是,作者以故事的型態來展現其理念,內容圍繞在六個已畢業超過二十年的高中同學,以及他們當時的班導師。在闊別多年之後,這些人在因緣際會下又再度重逢,並且從彼此之間的分享與互動中,找到生活的意義以及生命的自由。
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理念,有其理論基礎,並附上各種案例探討增進參考價值,相信將能讓讀者面對未來人生有更好的選擇,讓人生更自由自在!
序
幾乎每次在我授課或演講的休息時間,就會有一、兩位聽眾走到我身邊來表示,「Edward,依照你的學經歷背景,怎麼會捨得放棄之前日進斗金的工作,跑來幹這種行業?太浪費了,你怎麼下定這個決心?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給我這樣也想轉變的人?」
由於時間緊迫,我總是無法深入解釋,通常我都會告訴這些夥伴:「這完全是一個個『捨得』觀念的實踐。我想要依自己的優點去完成既定的目的,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之下,就會咬牙放棄現有的東西,以便能讓自己有機會在未來實現願望。」接著,他們通常會問:「那取捨的標準是什麼?會不會很難訂定?」這時,我通常會說:「標準很簡單,那就是『我的未來會不會因此更加自由?』如果有興趣,待會兒活動結束後,再花點時間解釋一下這個標準後面的意義。」
不過有趣的是,沒有一位夥伴在活動結束後來找我,要求更進一步的解釋。大夥兒都是匆匆忙忙的收拾自己的東西之後,打一個招呼,就離開了。最多,再補上一句:「以後有時間,再向你請教。」當然,這以後就是永恆了。
其實,不願意花時間在這種議題上的現象是十分正常的。假如,夥伴們並沒有什麼強烈的動機要去改變、去思考未來的方向,那麼維持現況不是也是挺好的、挺幸福的,何必要羨慕我的轉變?何況,我的經驗也不一定有用,萬一夥伴們花了許多的時間,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不是白白地浪費了生命?
至於我回答夥伴們的這些說法,也不是當時的突發奇想,它是我經歷過許多不同的事件、觀察,與省思所逐漸形成的結論。
我還記得當我念小學的時候,由於身體健康上的問題,必須休學一年,同時得放棄所有小孩子該有的嬉鬧與活動。當時心中雖然百般地不願意,但是也了解到,自己必須犧牲玩樂、作息,及飲食上的自由,來交換恢復健康的機會。當然,我也可以選擇不管一切,為所欲為,痛快的活一段日子就好了。這是我頭一回接觸了「捨得」這個概念,也在無意中用了「我的未來會不會因此而更加的自由」而做了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決定。
等我年長,負笈留美,並且在加州的矽谷工作了一陣子之後,我開始對於自己安逸於生活、不求冒險的心態,產生強烈懷疑。我愈來愈覺得,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不是現在走的路子能提供的。這時,一個朋友介紹的自我成長課程,提供了部分的解答。在釐清了限制自己的歷史包袱之後,我面臨了人生上的另一個抉擇:要不要辭去工作,賣掉洋房及車子,帶著一家老少四口人,遠赴他鄉,再回到學校進修,以便有機會發展一條和以前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還是留在原地,繼續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
幾年前,我再度面臨了人生上的另一個關口。在偶然中,我了解到自己過去所獲得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在目的不明、個人優勢未能發揮的情形下產生的。若要完成自己的終極目標,讓自己的強項能發揚光大,我就必須捨棄現在所擁有的—重新開始。這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又讓我再度陷入兩難。因為,這次要捨棄的東西,依世俗的標準來看,說是多得驚人,所要追求的目標,又是如此的虛幻不實。這中間反覆掙扎的經歷與過程,加上幾件事情的發生,讓書中的故事有了發展的主軸。
我有一位同學,曾經是上市公司的總經理,由於責任心使然,她一直認為,公司沒有她就會出狀況,而她必須向賞識她的主管負責。因此,即使健康情形不佳,她也依然焚膏繼晷。不幸的是,她也因此積勞成疾而英年早逝。在追悼會中,她的親朋好友,沒有一位提到她在世時所看重的成就或財富。反而不斷回憶逝者平日對他們的關懷與幫助,以及如陽光般的正面影響。而弔詭的是,她的公司事後不但沒有因為她的離去而受到影響,反而發展得更好。
還有一次,我和太太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時,注意到一位老先生,不停的在花草樹木間來回穿梭。他一會兒刨土,一會兒澆水。我剛開始還認為他是公園裡的管理員,等到見面次數多了,才知道他是義務綠化。公園裡的涼亭、花草、樹木都是他過去二十年,用自己的時間及資源獨立完成的。我接著問他,他做了這麼多,又沒有人感謝過他,怎麼會有原動力,他又想完成什麼?老人倒是很輕描淡寫的說,他只知道有一天自己走後,這些心血還會繼續讓人享用,他的目的就達成了。
在找尋自己未來願景的切入點,我開始注意到周遭有無數的現象與活動,太多被視其為理所當然的道理,卻很少被探討存在的可能原因。例如:為什麼人一生都在刻意追求一些像是財富、外貌、健康、心靈平靜、人際關係、權力、自尊、自信之類活著很重要,但死時卻帶不走的東西?為什麼人們在獲得物質或精神方面的資源後,卻仍舊常常抱怨沒有更幸福、更快樂,反而對那些自己缺乏,或未能獲得的東西,充滿了羨慕或悔恨?為什麼人們喜歡做一些看似自討苦吃、卻又樂在其中,像是當老闆、釣魚、攝影之類的活動?為什麼人們不喜歡被操控、被限制,卻又常常做出一些會讓自己愈陷愈深,和願望背道而馳,像是抽菸、喝咖啡、賭博、上網、談戀愛之類的事情?為什麼人們冷靜的頭腦、滿腔的熱情,卻過不了「公不公平」這個心態的考驗,老是拚了命想:「你有如何,我也要如何?」為什麼多數人都夢想要早早地退休,但是有些人卻抵死也不打算退休?為什麼人們會一窩蜂的去崇拜偶像,或是花大把時間排隊,好完成一件旁人認為無聊的事情?為什麼我們總是期待身處擁擠的公車時,空位就出現在身旁?
這一切的一切,看似不相干,卻都有共同的立足點。
不論是任何人,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想要被滿足。而這些需求背後的真正目的,通常是為了更加自由自在、隨心所欲。我發現,只要能掌握住其中五把關鍵性的鑰匙(在本故事中是以「黃魚」相稱),並且以「陀飛輪法則」做為判斷的基礎,同時善用主動選擇權,那世上許多看似困難的決定,就不再是阻礙我們追求幸福的絆腳石。而許多世俗的現象,也因此有了可依循的脈絡,不再那麼費解。
陀飛輪法則的整個系統,主要是以「生命的自由自在」為思想的核心,在其中包含了人們生命中對於五大類的「黃魚」需求(形體上的自由或自信;自尊上的自由;財富上的自由;關係上的自由;心靈上的自由),它們是獲取更多自由的工具。在外部,則是用記憶、經驗,與期望三個驅動力的元素,來帶動生命系統的運作,同時藉由分享、動機、互動,來連結,並強化驅動元素的力道。而在這些元素的最外圍,是以公平訴求這個框架做為整個系統運作的極限。
其實說到陀飛輪(tourbillon)這個東西,原本是用來修正懷表因重力而產生的時間誤差。它不能代替手表內運行的裝置,但是卻能調整運行中微小的偏差,讓機械式的手表走得更準。現在,它更成為收藏家的最愛,代表著個人的夢想,以及擁有藝術精品的滿足感與驕傲。
透過本書主角間的互動,闡明陀飛輪法則所產生的系統,不但在外型上很像運轉中的陀飛輪,而且法則也被歸納成「了解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生命原動力,並且調整其在運行中,可能產生的已知或未知的偏差。」同時藉由「未來是否因此而更加的自由」,來為當下的行動做出最好的選擇,讓我們的人生能更精準的對焦,而變得更幸福,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目次
〈作者序〉你願意犧牲什麼,換取明天隨心所欲的自由?
01.離別
如果有想要做的事,別等待,少猶豫。
02.困境
當我們處於無法掌控的情境時,困境就產生了;
當我們企圖去控制無法掌控的情境時,挫折就產生了。
03.令人雀躍的重逢
重逢的迷人之處,在於可以填補分離後的空白。
04.不一樣的黃魚故事
故事迷人的地方,在於他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真相,但又虛幻的讓人逃避現實中的傷害。
05.需要取捨的饗宴
物質上的饗宴可以滿足口腹,精神上的饗宴可以撫平心。面對饗宴,如何取捨,就變成一門必須正視的學問。
06.自由,沒有標準答案
對事情的詮釋,或多或少反應提出者的心態、需求和信念。
07.過去,是選擇累積出來的
過度看重過去,容易看不見前景;忽略過去,容易沒有根基。
08.自由與否,是選擇的標準
太多決定,對行事者的自由而言,簡直是塗了糖衣的毒藥,其下場都不言可喻,端看我們是否願意面對。
09.失蹤
自願式的失蹤,有時是逃避現實,或是企圖重新獲得希望與自由的消極作法。
10.為什麼我們總是感到不公平?
不公平的想法,是個人自由的殺手。
11.嘗試
嘗試是令人畏懼的,它讓我們走出舒適的狀態面對未知;
嘗試也是令人著迷的,它讓我們擁抱全新的未來。
12.驅動人改變未來的動機是什麼?
驅動著我們的,通常是經驗、記憶和期望。
13.修正生命架構的陀飛輪法則
「陀飛輪」存在的目的,在手表中是修正因重力帶來的時差;
在生命中,則是修正因不當行動所帶來的限制。
14.取捨
許多人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往往故意延遲行動,只因為做了決定之後,就會喪失原有的選擇權力,同時又必須擔負決定所帶來的後果。如何取捨,就在心念流轉之間。
15.人生的未知
意外不可預知,我們是否曾問過自己,若生命忽然終止,有沒有什麼該做而未做的遺憾?
16.傳承
若能藉由傳承,影響到周遭他人那麼我們生命的自由就可以超越個人的極限,雖死猶生。
17.分享
分享是激勵人們參與行動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以說,分享,有一種推動力!
18.最後旅程
人生旅程如同搭列車,雖然無法選擇列車,卻能控制路線。
19.自信
自信和自尊是存活的基本條件,除了證明成功,同時也賦予面對新挑戰的勇氣。
20關係
每個人都會想盡辦法和各種人事物建立關係,並與其互動找出個人的價值與意義。
21遺願
生命的意義,不是決定在結束時,而是在中間過程。
22.實現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