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始吾之言——漫憶我的大家庭》是一部大家庭的回憶錄,作者沈詒是浙江慈溪師橋沈氏后裔,書中采集了眾多沈氏家族史料。書名“始吾之言”取自沈家堂號“始言堂”,語出沈氏統宗第九十一代孫、明代嘉興沈氏第二世沈光玨所著《始言堂詩文集》;書名字跡選自晚清進士、大書法家沈衛手跡。該書由沈鈞儒的堂弟沈蘇儒和周恩來總理的侄女、沈鈞儒的長孫媳、本書作者的侄媳周秉德分別作序。 《始吾之言——漫憶我的大家庭》全書共七章。作者從“先祖”周文王后裔慈溪師橋沈氏,講到晚清翰林、自己的祖父沈衛,講述祖上在科舉考場和仕途求得功名云歷四方的事跡;講述“親族長輩”堂伯父沈鈞儒、堂叔父沈蘇儒的事跡;講述與堂姑父王蘧常、姻婊兄陳從周的交往;講述對父親沈孝儒、母親馮紫娟的親情懷念。同時,也講述了“我”從幼年、中學參加革命、參加新四軍、參加渡江戰役、參加福建前線備戰,到退役后回上海在中科院系統任職、擔任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晚年傾心老年教育創辦上海老幹部大學的漫漫歷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我”的大家庭的其樂融融、其情切切,尤其是作者與自己的革命戰友、結發愛妻石南籬相濡以沫的故事。“墨海情誼”則展示了諸多書畫名家贈與作者的畫作和書作,展現了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對于藝術的向往追求。“附錄”部分作者編錄了詳盡珍貴的“沈氏家族世系表”、《沈氏家譜》的有關內容以及對沈衛、沈鈞儒詩作的釋讀。書中還采錄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歷史圖片,如沈衛手跡、作者與沈鈞儒的合影、作者被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接見的照片以及作者在福建前線接待郭沫若夫婦的照片等。 該書也可看作是一部家史,由于作者本身出自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個有名望的家族,所以該書將不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家史,而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加之該書全部采用四色印刷,製作精美,值得收藏、學習。
作者簡介
沈詒,字謀厥,祖籍浙江嘉興,1922年8月2日生於上海市。曾就讀上海清心中學、之江大學。 1937年,在黨的外圍組織、上海學生界抗日救亡協會(簡稱“學協”)擔任工作組組長、區干事,從事黨領導下的群眾運動。193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 1941年,調入蘇北地區蘇中抗日民主游擊地區,參加根據地開辟期的民運工作。歷任區委書記、縣委委員、縣委部長、地委工作隊隊長。后在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政治部任科長。在蘇中區黨委城工部任秘書兼組織科科長。1948年,為應對渡江作戰,新建華東軍區警備第六旅,進駐京滬重鎮常州市縣。旅兼常州軍分區后,任黨委員會委員、機關黨委書記。蘇南軍區新組,調入軍區幹部部。再調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南京軍區擔任幹部任免調配處科長、副處長。成立福州軍區時任軍區幹部部處長,軍區政治部副秘書長等職。 1966年,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硅酸鹽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1986年,調任上海市老幹部大學常務副校長,后兼任東方藝術院院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上海市老年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 曾當選為中共上海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出席大會。選任為政協上海市委第七屆常委、兼任科技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9月,獲中共上海市委老幹部局“優秀辦學工作者”。2002年10月,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老齡委選評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進工作者”。2009年11月,榮獲“全國老年教育傑出貢獻”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雙先表彰大會上,獲頒證書、獎章。2010年11月,在中共上海市委老幹部局舉行的表彰大會上,獲頒“特殊貢獻獎”。 1997年,經中共上海市委批準離休。現享受副市長級醫療待遇。
目次
沈蘇儒序/1
周秉德序——為詒叔叔《始吾之言》奉序/2
自序/4
引言/5
第一章 我的先祖/10
一、文王后裔,慈溪師橋沈氏/10
二、嘉興沈氏/14
第二章 我的祖父/20
一、祖父沈衛,晚清翰林/20
1.《沈氏家譜》中祖父“衛”之條文/21
2.狀元之爭,祖父落敗/24
3.甘肅主考,護駕慈禧,陜西學政/25
4.學臺威嚴/27
5.辦學,救災,平亂/27
6.梅紅名札助于右任遁走千里/29
7.祖父的妻室/30
二、祖父與他的侄兒沈鈞儒/31
三、祖父的晚年/36
1.官場退隱,翰林書家流寓滬上/36
2.勉力支撐大家庭,助學眾孫兒/42
3.僥幸珍存下來的祖父留我之墨寶/46
4.祖父仙去/51
第三章 我的親族長輩/56
一、堂伯父沈鈞儒/56
二、堂叔父沈蘇儒/64
三、堂姑父王蘧常和姻婊兄陳從周/66
四、七娘娘沈玉還/71
第四章 我的父母兄妹/73
一、父親沈孝儒/73
二、母親馮紫娟/76
三、同胞兄妹/82
第五章 我/90
一、幼年/90
二、中學入黨,大學入“教”/92
三、來往地下交通線/98
四、奔赴蘇中抗日游擊根據地/102
五、獨闖敵營,策反偽軍頭目,迎接大反攻/106
六、新四軍中扛槍作戰/112
七、渡江勝利進駐城區/118
八、調福建前線,備戰“解放臺灣”/129
九、解甲回滬與“文革”不期而遇/14l
十、重返福建生產建設兵團部隊/146
十一、再回上海任職中國科學院系統三單位/148
十二、到任上海科技大學,冥冥中回歸“學堂”/151
十三、傾心老年教育,演繹“不老的神話”/158
第六章 新中國成立后我的一家/168
第七章 墨海情誼/210
附錄
一、沈氏家族世系表/229
二、《沈氏家譜》“衛”條/231
三、《沈氏家譜》“孝儒”條/232
四、王蘧常《故清翰林院編修沈公淇泉年八十四行狀》(1948年)·釋注/233
五、沈銜《衡山二姬暨姬婦張六十曼壽詩》(1933年)·釋注/243
六、沈衛《賀黻文內蛭暨賢配五十同慶詩》(1943年)·釋注/256
七、沈鈞儒《步十一叔(重游泮水)原韻》(1938年)·釋注/261
八、楹聯“豐無淮海同居集不上昌黎宰相害”·釋注/263
九、沈詒《民意測驗》(載1940年3月16日《上海周報》第1卷第19期)/264
十、沈詒《幹部工作經驗介紹》(載1950年8月20日《戰士》增刊第11期)/268
十一、清朝科舉制度和官銜有關詞語淺解/277
後記/280
拾遺/282
周秉德序——為詒叔叔《始吾之言》奉序/2
自序/4
引言/5
第一章 我的先祖/10
一、文王后裔,慈溪師橋沈氏/10
二、嘉興沈氏/14
第二章 我的祖父/20
一、祖父沈衛,晚清翰林/20
1.《沈氏家譜》中祖父“衛”之條文/21
2.狀元之爭,祖父落敗/24
3.甘肅主考,護駕慈禧,陜西學政/25
4.學臺威嚴/27
5.辦學,救災,平亂/27
6.梅紅名札助于右任遁走千里/29
7.祖父的妻室/30
二、祖父與他的侄兒沈鈞儒/31
三、祖父的晚年/36
1.官場退隱,翰林書家流寓滬上/36
2.勉力支撐大家庭,助學眾孫兒/42
3.僥幸珍存下來的祖父留我之墨寶/46
4.祖父仙去/51
第三章 我的親族長輩/56
一、堂伯父沈鈞儒/56
二、堂叔父沈蘇儒/64
三、堂姑父王蘧常和姻婊兄陳從周/66
四、七娘娘沈玉還/71
第四章 我的父母兄妹/73
一、父親沈孝儒/73
二、母親馮紫娟/76
三、同胞兄妹/82
第五章 我/90
一、幼年/90
二、中學入黨,大學入“教”/92
三、來往地下交通線/98
四、奔赴蘇中抗日游擊根據地/102
五、獨闖敵營,策反偽軍頭目,迎接大反攻/106
六、新四軍中扛槍作戰/112
七、渡江勝利進駐城區/118
八、調福建前線,備戰“解放臺灣”/129
九、解甲回滬與“文革”不期而遇/14l
十、重返福建生產建設兵團部隊/146
十一、再回上海任職中國科學院系統三單位/148
十二、到任上海科技大學,冥冥中回歸“學堂”/151
十三、傾心老年教育,演繹“不老的神話”/158
第六章 新中國成立后我的一家/168
第七章 墨海情誼/210
附錄
一、沈氏家族世系表/229
二、《沈氏家譜》“衛”條/231
三、《沈氏家譜》“孝儒”條/232
四、王蘧常《故清翰林院編修沈公淇泉年八十四行狀》(1948年)·釋注/233
五、沈銜《衡山二姬暨姬婦張六十曼壽詩》(1933年)·釋注/243
六、沈衛《賀黻文內蛭暨賢配五十同慶詩》(1943年)·釋注/256
七、沈鈞儒《步十一叔(重游泮水)原韻》(1938年)·釋注/261
八、楹聯“豐無淮海同居集不上昌黎宰相害”·釋注/263
九、沈詒《民意測驗》(載1940年3月16日《上海周報》第1卷第19期)/264
十、沈詒《幹部工作經驗介紹》(載1950年8月20日《戰士》增刊第11期)/268
十一、清朝科舉制度和官銜有關詞語淺解/277
後記/280
拾遺/282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