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馬丁·伊登(簡體書)
滿額折

馬丁·伊登(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馬丁?伊登》介紹了:杰克?倫敦是美國最著名的工人出身的作家,《馬丁?伊登》是他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出于偶然,結識了上流社會的一位小姐羅絲,受到她的啟發,發憤自學,以自己豐富多彩的經歷為素材,開始了艱苦的創作生涯。盡管處處碰壁,他仍不愿聽從羅絲的安排,進她父親的事務所,做個“有為青年”。后來他突然時來運轉,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紛紛得到發表,成為當紅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親友都爭先恐后地來請他吃飯,連已和他決裂的羅絲也主動前來投懷送抱。這使他看清了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對愛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徹底破滅…… 作為一部青年成長小說,《馬丁?伊登》受到一代代青年讀者的歡迎。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杰克·倫敦(Jack London) 譯者:吳勞

目次

譯本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序言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杰克·倫敦在他文學生涯的巔峰時期,
接連發表了兩部長篇小說:《鐵蹄》(一九○八年二月)和《馬丁·伊登》(
一九○九年九月)。這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前者為政治幻想小說,是他根據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對美國資產階級政權的反動性和工人運動中的
機會主義路線作出科學分析后寫成的革命文學作品。在主人公歐內斯特·
埃弗哈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倫敦本人的社會抱負和革命熱忱。倫敦并且
把自己個人經歷的不少方面賦予了埃弗哈德:出身于工人階級,度過貧困
的童年,過早地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依靠刻苦自學,終于以雄辯的口才
、卓越的領導才能,積極獻身于社會主義事業。原來倫敦在一九○○年前
后的十多年中,曾以火樣的熱情為美國社會黨在口頭和筆頭上宣傳革命思
想,深受同志們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擁戴。如果他以全部精力投入革命運動
的話,他原可以像埃弗哈德那樣成為美國無產階級的一個杰出領袖。但是
他畢竟更主要的是個富有才華的文藝作家,在當時的美國文壇和世界文學
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短短十六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給我們留下了近五
十部著作,其中長篇小說達十九部,短篇小說和論文的結集十八部。正像
在《鐵蹄》中那樣,倫敦在這許多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自己的經
歷和性格,尤其是《馬丁·伊登》,可以說直截了當地再現了他的個人奮
斗史,完整地反映了他早年刻苦自學、堅持寫作的過程,展現了資本主義
社會中一個有良心的作家的命運,并且他給馬丁安排的悲劇性的下場,最
后也不幸而言中地落到他自己的頭上。因此這樣一部深刻的文學作品被公
認為倫敦的代表作,是并不奇怪的。
《馬丁·伊登》是部相當復雜的作品,因為倫敦本人的生平就是相當
復雜而不平凡的。
一八七六年一月十二日,他生于舊金山,是跑碼頭的星相家威廉·亨
利-錢尼和關亡人弗洛拉-韋爾曼的非婚生子。他生下后才八個月,弗洛拉
嫁給流落在舊金山市場街南面工人區中的破產農民約翰·倫敦。他們為了
生活,經常搬家。老倫敦先后當過木匠、泥瓦工,還開辦雜貨鋪,興辦小
農場、養雞場。小杰克十歲時,全家定居在和舊金山隔海灣相望的奧克蘭
城。不久,他就起早摸黑地上街賣報,打零工,掙錢貼補家用。十三歲,
小學畢業后,進罐頭廠工作,經常加班苦干,往往一口氣干十八到二十小
時,為了省車錢,下班后還得拖著疲憊的雙腳走回家去。由于一八九三年
發生經濟大恐慌,失業人數激增,杰克好不容易在一家黃麻廠里找到一份
苦差使,幾個月后,進發電廠當爐灶工,干了日班再加班,每天十三小時
,每月只能掙得三十元。后來得悉老板利用他好強肯干,辭退了兩名工人
,其中一人被迫自殺。倫敦驚呆了,就此歇手不干。一八九四年舂,在殘
酷的階級斗爭中,他離開加利福尼亞州,去參加失業工人到首都華盛頓請
愿的進軍,沿途扒火車,挨戶乞討,看到民生疾苦,嘗遍人間辛酸,深刻
體會到勞苦大眾相濡以沫的生死感情。他在一九○七年發表的敘述他流浪
經歷的回憶錄《我在社會底層的生活》中沉痛地寫道:“在美國各地,我
曾一再地在山上的大廈乞討時遭到拒絕;而從溪邊或沼地上的窩棚里卻總
能得到吃食,那里破窗戶上塞著破布爛襖,做母親的勞累過度、形容憔悴
。你們這幫自以為樂善好施的人啊!到窮人中間去向他們學習吧,因為只
有窮人才是樂善好施的。……丟一塊骨頭給狗算不上慈善行為。慈善行為
乃是,當你像狗一般餓得發慌時,和狗一起啃一塊骨頭。”只有在資本主
義社會的人間地獄里打過滾的苦命人,才寫得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章節。對
被剝削被侮辱的人們的深厚感情構成了倫敦一生的基調,因此,他后來加
入社會黨,在講演、論文和文藝創作中作為人民的代言人,大膽地向統治
階級提出挑戰。
另一方面,從十歲在街頭賣報時起,他常上奧克蘭沿海灣的碼頭溜達
。他愛上了海洋,好歹攢下了錢買了條舊的小船,在舊金山灣中航行起來
。他勇敢大膽,和別的報童毆斗,并出入酒館,結識形形色色的冒險家。
罐頭廠的苦活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反感。他從熱愛他的黑種保姆處借到了三
百元,買下一條單桅小帆船,伙同一批同好,做起“蠔賊”來,第一夜出
襲海灣中的私人水產養殖場,把搶到的東西在奧克蘭碼頭上高價出售,就
弄到等于罐頭廠三個月工資的一大筆錢。他冒著被槍殺的危險,參加械斗
,六個月內,威震海灣,成為“蠔賊之王”。當時他才十五歲。后來,漁
巡隊要他去當警官,酬勞是把違法者所交的罰款,半數歸他。他先后干了
近一年,因對上級貪贓受賄的無恥行徑越來越不滿,終于憤而辭職。一八
九三年一月,搭“蘇菲·薩瑟蘭號”上日本、朝鮮、白令海去捕獵海豹。
水手們欺他年小,他憑著口齒伶俐、英勇大膽,終于贏得跟他們平起平坐
的地位。這使他心里牢固地樹立了強烈的個人主義思想,自以為是個體力
方面的“強者”,憑他一身銅筋鐵骨,定能從社會階梯上向上爬。
但是冷酷的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在流浪中,他接觸到很多因勞累過
度弄垮了身體而被資本家一腳踢開的工人,明白等待著他自己的也將是這
種命運。一八九四年六月,他在尼亞加拉瀑布城以“流浪罪”被捕,被判
處三十天苦役。他在感化院內親眼看到種種非人待遇,他明白自己正處在
社會的最底層,只能聽任資產階級宰割。原來單靠一身銅筋鐵骨是遠遠不
夠的,他必須鍛煉自己的頭腦,成為腦力方面的“強者”,才能擺脫悲慘
的下場。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早在他八歲的那年,倫敦一家住在牧場上,他就發現了“一生真正的
愛好”:讀書。老師給他的第一本書是華盛頓·歐文的《阿爾罕布拉》,
但他大量接觸的卻是當時流行的廉價的浪漫小說和冒險故事。下一年,定
居在奧克蘭,他開始上公共圖書館,一本本地借閱,看得幾乎廢寢忘食。
即使在做“蠔賊”、在東北亞捕海豹期間,他也時常把自己反鎖在船長室
或乘別人在水手艙內酣睡時,如饑似渴地閱讀吉卜林、麥爾維爾、左拉、
福樓拜、托爾斯泰等的小說。出獄回加利福尼亞州后,一方面進中學接受
正規教育,一方面把聽到流浪工人提起過的《共產黨宣言》借到手。革命
導師的一言一語深深地打進他的心里,使他豁然開朗。他認識到,光是提
高自己一個人來解決個人問題是不夠的,社會上還有千千萬萬的被壓迫的
工人兄弟呢。他投身奧克蘭的社會主義者的活動:參加討論會,上街頭、
公園公開宣傳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他發現社會黨人絕大多數是知識分
子,就主動參加工會運動,廣泛接觸工人群眾,成為火般熱情的工人鼓動
家。
他同時以驚人的毅力發奮學習,邊打雜工邊念中學,進預科學校拚命
補習,一八九六年秋就考進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因父親病重,念了一個學
期就輟學。但他博覽群書,諸如哲學、經濟學、人類學、生物學、進化論
等等方面的專著,無所不讀。他從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著作中發現了達爾
文主義。對于把“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生物界規律應用到人類社會而
形成的尼采的“超人哲學”思想體系,他也衷心接受。他原來已自以為是
體力和腦力兩方面的強者,這時更在這種“白人優越論”中找到了理論基
礎。這樣,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口號的馬克思主義和歌頌英
雄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就同時并存在他的思想深處。一直到死,他永遠在
兩者之間搖擺、徘徊,始終沒有解決這世界觀中的基本矛盾。因此,等他
走上了專業作家的道路,他的各個時期的創作中也反映出這兩個方面:為
強者壓迫下的弱者請命,另一方面,美化、歌頌強者。
早在一八九三年,倫敦還在黃麻廠苦干時,《舊金山呼聲》公開征文
,他母親勸他去應征。他花了三個晚上寫成的記敘文《日本海岸外的臺風
》榮獲頭獎二十五元。第二篇海洋故事沒被采用,他就中斷了寫作。一八
九五年在奧克蘭中學時,先后在學生文藝雜志《保衛》上發表了十篇小說
和論文,其中有他第一篇社會主義論文《樂觀主義、悲觀主義與愛國主義
》。他在文中譴責資本主義剝奪人民大眾受教育的機會,號召愛國人士行
動起來。
但倫敦真正走上職業作家的道路,是他到阿拉斯加去“淘金”回來后
的事。一八九六年,克朗戴克河流域發現金礦,引起了美國史上第二次“
淘金熱”。第二年中,在姐姐伊麗莎的支援下,杰克搭船前去,結果沒有
弄到黃金,卻得了敗血病,只得于一八九八年六月回到加利福尼亞。幸而
他在北方期間把所見所聞仔細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來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
素材。回奧克蘭后,一時找不到工作,就一方面寫作,一方面參加郵局招
工的考試。盡管生活條件極度艱苦,得負擔寡母及弟妹的生活,他還是不
停地寫作,一次次地向報章雜志投稿,結果是一次次地被退回來,直到《
黑貓》雜志出他四十塊錢要他一個短篇小說,他受到了鼓舞,所以盡管此
后依舊連連接到退稿單,他還是堅持下去,甚至一八九九年初郵局來通知
他已錄取,準備給他六十五元一月,他也回絕了。因為他對自己的才能充
滿信心,決心把寫作當作終身職業。
當世界進入二十世紀的前夕,波士頓的有影響的文藝雜志《大西洋月
刊》接受了他的北方故事《北方的奧德賽》,他這才走上了成功的坦途。
在接下來的短短三年中,他接連發表了三部短篇小說集及第一部長篇小說
《雪地的女兒》,直到一九。三年,《野性的召喚》的出版奠定了他的國
際聲譽。但在這創作的最初階段中,他世界觀的矛盾就流露出來了。他通
過《雪地的女兒》的女主人公之口,宣揚“白人優越論”:白人始終能戰
勝印第安人;還用別的人物來附和她的觀點。在冰天雪地的“白色寂靜世
界”中,倫敦看到淘金者在嚴酷的大自然面前擺脫了“文明社會”中爾虞
我詐的卑劣心理,甘苦與共,并在當地的印第安人身上看到了白人所沒有
的善良品質,但是展現在他眼前的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的搏斗,卻好像
更加證明了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的規律在人類社會中也起著作用,因此
有時不由得謳歌“強者”,為白種人唱贊歌。
然而在倫敦為社會黨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所作的講演和論文中,這種觀
點卻是沒有存在的余地的。他以火樣的激情呼吁所有的無產者,不管什么
膚色,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他自豪地把他們都稱之為同志。一九○
一年美國社會黨正式成立,選出了以尤金·德布茲為首的領導班子。倫敦
在寫作的百忙中,抽出時間每星期日給奧克蘭支部的同志們講課,不要報
酬,以為工人運動出力而自豪。他反復宣稱:資產階級已經搞糟了,應該
讓位給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定將獲勝,正如太陽必然升起一般。因此,當
一九。二年一月赴南非報道波爾戰爭途中在倫敦逗留期間,他主動上東頭
貧民區訪問。后來任務被取消,他索性買了套舊衣服,租了間房,以一個
流落在英的美國普通水手的身份,一連待了六個星期,深入群眾采訪,寫
出了震撼人心的報告文學《深淵中的人們》。他憤怒控訴資本主義制度的
血腥罪行,指出只有推翻了資產階級的腐朽政權,才能徹底消滅這種人間
地獄。
他在二十世紀開初幾年中寫的革命論文,先后收集在兩本結集內:《
階級之間的戰爭》(一九○四年)和《革命》(一九一○年)。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革命》,原是一九。六年一月下旬在耶魯大學當著幾千師生及社會
人士作的演講。倫敦當眾宣稱,一支七百萬工人組成的社會主義大軍已經
在全世界成長起來,將要團結所有的工人階級來奪取政權。他最后發出警
告:“革命已出現在眼前。誰敢來阻擋它!”
一九○四年十一月,長篇小說《海狼》一出版就獲得美國廣大讀者的
歡迎,成為暢銷書。倫敦進入了他創作生涯的黃金時期。一九○七年四月
下旬,他帶了第二個妻子夏米安·基特里奇乘游艇“斯拿克號”出金門海
峽開始作為期七年的環球航行。在赴夏威夷的第一程中,他開始寫作《馬
丁·伊登》,每天上午,坐在艙口蓋板上,聚精會神地寫一千字。一九○
八年中,倫敦在南太平洋先后得了瘧疾及一種奇怪的皮膚病,不得已到澳
洲悉尼進醫院休養,弄得身心交瘁,終于把“斯拿克號”交拍賣行廉價出
售,于一九○九年七月搭船回舊金山。兩個月后,《馬丁·伊登》問世。
“啊,不錯,你可能毀了我的寫作和我的事業。我是天生必須走現實
主義道路的,可是資產階級精神和現實主義是敵對的。資產階級全是膽小
鬼。他們害怕生活。而你呢,卻千方百計地要叫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
我弄得循規蹈矩。你希望把我塞進一個兩英尺寬、四英尺長的生活的框框
里,在那里,生活里的種種價值全是架空、虛偽而庸俗的。資產階級的教
養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礎上的——我得承認,庸俗得無以復加。我剛
才說過,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用你的階級理想、階級價值和階級偏
見來把我改造成為你自己階級的一員。”
這是工人出身的作家馬丁-伊登在拒絕他過去熱戀的情人、資產階級小
姐羅絲·摩斯在他成名后要求重修舊情時的一段痛快淋漓的話。這構成了
全書的最高潮。在這里,他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原
來在二十世紀初,美國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不但壟斷了社
會上的物質財富,也壟斷了精神財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正是通過了摩斯
一家子,尤其是羅絲本人,無孔不入地滲透進馬丁的心靈。在這場改造和
反改造的斗爭中,馬丁終于取得了勝利。
這是得來不易的。在本書開頭時,馬丁是個快滿二十一歲的水手,由
于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羅絲一家子。他踏進了她的家,就被室內的陳
設、書畫吸引住了,及至一見姑娘,頓時晾為天人,一見鐘情。他認為她
美得超凡脫俗,跟他在貧民區里、跑碼頭時所結交過的娘兒們天差地遠。
等她滔滔不絕地談起文學藝術來,他想起在書本上看到過的上流社會中的
那種傳奇性的女子,不由得陶醉了,心里油然產生贏得她的想望。羅絲呢
,也覺得他好像一縷新鮮空氣,被他那強勁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了

馬丁為了配得上她,開始把自己從生活小節、禮儀、談吐等等方面來
個徹底的改造。拿對她的愛情為動力,他發奮自學:學語法、讀詞典、鉆
研文學書刊。為了把自己經歷過的冒險事跡講給她聽,心中的創作欲猛地
燃燒起來,產生了寫作的沖動,這就開始了他的艱苦的創作生涯。他跑公
共圖書館,拚命閱讀、寫作,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但是資產階級控制下的
出版界給了他冷遇,一次次地把他投去的稿件退回來。他愛情至上,被迷
了心竅,竟然對自己的工人階級出身感到羞愧,認為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
拖住了他,不讓他向上爬。但是在創作方面,他卻堅持了現實主義的立場
,對自己的作品滿有信心,盡管羅絲為了能跟他結婚,拚命勸他學當時那
種所謂的“有為青年”的樣,進她父親的事務所,一步步地爬到高位。馬
丁為了生活下去寫好作品,寧愿同時寫些游戲文章來煮字療饑。這樣,由
于世界觀的不同,他終于逐漸看出羅絲也和別人一樣,都是硬要把他塞進
他們的生活模式中去。但他對她的愛情還是有信心,直到由于一場誤會,
馬丁被報紙渲染為一個激進的社會主義者,羅絲主動和他決裂。就在他感
到失意的時候,忽然命運來捉弄他,報紙雜志開始采用他的舊作品,他就
此一帆風順地成為紅作家了。這一來,以前跟他斷絕關系的親戚、資產階
級頭面人物都來請他吃飯,當面拍他馬屁了。這使他百思不得其解:這些
作品都是早就完工的,不知被退過多少次了,為什么今天大家都爭先恐后
地搶著發表呢?而他本人,也還是過去的那個馬丁·伊登,一點兒也沒有
變,為什么今天大家都來奉承了呢?最后,連羅絲也自動送上門來,愿意
委身與他!他極度反感,看透了這些衣冠人士的真面目,感到徹底幻滅。
唯一的當初就賞識他才能的社會黨人勃力森登呢,已死去了。馬丁萬念俱
灰,把所有的稿件都處理完畢,不愿再寫一個字,把版稅所得用來資助他
的親姐妹、洗衣作伙伴喬埃,以及為他守身如玉、一往情深地熱愛他的青
年女工麗茜·康諾萊。他感到對生命已沒有絲毫留戀,終于投身大海,了
此一生。
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就這樣拿自殺來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作了全
面的否定。他寧愿死去,也不愿對資本主義社會屈服。他原可以在成名之
后,接受資產階級的捧場,滿足出版商的要求,源源不絕地寫新作,名利
雙收,達到他向上爬的目標。然而他無法跟自己的良心妥協,因為他已看
穿了這社會的“上層”是這樣的虛偽、卑鄙,一切全是欺騙。倫敦用這樣
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的慘痛遭遇對當時的美國社會作了無情的撻伐,他通
過馬丁之口,直接向資產階級的價值標準提出了挑戰。這和當時大量的美
化現實、粉飾太平的浪漫小說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馬丁·伊登》作為一
部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巨著,對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
響。一九二五年,德萊塞發表他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就是這一類向
美國資產階級社會公開提出控訴的文藝作品中的佼佼者。
杰克-倫敦生前曾打算寫一部自傳,并且已起好了書名:《馬背上的水
手》。這個名字形象化地點明了他的一生:既是個熱愛海上生活的普通勞
動者,又是個高跨在馬背上的“強者”。但他終于沒有寫成,這任務后來
由美國傳記作家歐文-斯通來完成了。斯通從倫敦的第二個妻子夏米安及他
姐姐伊麗莎手里得到了全部筆記、書信及原稿,并遍訪所有在世的知情人
,于一九三八年成書出版。在這部《杰克·倫敦傳》中,斯通直接抄錄了
《馬丁·伊登》中的一些段落,這充分說明小說前半部中不少情節確乎是
倫敦本人的經歷。例如,羅絲·摩斯的原型就是倫敦的初戀,在奧克蘭念
中學時參加亨利·克雷辯論會所結識的愛德華·阿普爾加思的姐姐梅布兒
。她比倫敦大三歲,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英語系讀書。雙方一見傾心。梅布
兒長得體態輕盈,金發碧眼,倫敦把她比作長在細莖上的一朵金花。倫敦
后來從加利福尼亞大學退學后,為了生活,確乎一度在洗衣作里干過苦活
。從阿拉斯加回奧克蘭后,他覺得她更纖美,兩人私訂終身,因女方的母
親非常固執,一心想把女兒嫁個有產者,兩人只得相約以一年為期,等倫
敦創作成名后結婚。倫敦的母親支持他以寫作為生,但梅布兒對他的作品
卻缺乏信心。等到《北方的奧德賽》終于敲開了東部編輯室的大門,倫敦
喜出望外,打算拿和梅布兒結婚這一喜事來慶祝二十世紀的誕生,無奈她
不愿違拗她母親的無理要求,終于未能和倫敦締結良緣。他不久碰到愛爾
蘭姑娘貝西·馬登。她曾做過中學教師,這時正因未婚夫逝世處于悲哀之
中。倫敦失去了梅布兒,和貝西相處一起,雙方都感到很愉快。兩人互相
尊敬,不久就結了婚,倫敦安心寫作,貝西為考大學的中學生補習,賺錢
貼補家用,并幫助杰克整理手稿,替他用打字機打好,討論共同感興趣的
書籍,生活很是美滿。
倫敦把自己和梅布兒熱戀的感受以及刻苦學習、寫作的經過都搬進了
《馬丁-伊登》的前半部中。但是馬丁的性格,和倫敦自己有一點截然不同
的地方。他有意識地把馬丁寫成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用馬丁自己的話來
說吧:“說到我自己,我是個個人主義者。我相信‘捷足先登、強者必勝
’。這是我從生物學上學到的道理,或者退一步講,自以為學到的道理。
我說過,我是個個人主義者,而個人主義正是社會主義的世代相傳、天長
地久的敵人。”而倫敦本人呢,前面已經提起過,同時恰恰又是個火熱的
社會黨人。由于倫敦奇特的身世,馬克思主義和尼采的超人哲學交織在一
身之中。但從《馬丁·伊登》看來,倫敦是非常清楚個人主義的危害性的
,所以把馬丁的悲劇同時寫成是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的悲劇。勃力森登說
得好:“你知道,我真希望在我咽氣以前,把你變成個社會黨人。這樣,
你活在世上才有個依靠。你就要碰到一段失意的時期,那時候,只有社會
主義能拯救你。”這的確是馬丁唯一的出路。可是他的個人主義是如此根
深蒂固,使他無法回到始終熱情歡迎他的工人同志們的懷抱中去,投身工
人運動,取得新生。相反地,他對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感到厭惡,甘心到死
亡中去找解脫。
倫敦在給厄普頓-辛克萊那一本《馬丁·伊登》的空白頁上寫道:“我
寫作《馬丁·伊登》的宗旨之一,乃是攻擊個人主義。我一定是失敗了,
因為沒有一個書評家看出這一點。”當時,連社會主義的評論家們也指責
他為個人主義辯護,已經放棄對社會主義的信仰。這使倫敦很著惱。他一
再聲稱這是他最被誤解的作品。
作者的意圖竟然會跟評論家們的意見截然相反,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從作品本身中來找原因。由于基本上寫的是他自己早年的
戀愛和奮斗史,倫敦以大量的篇幅不厭其詳地描繪馬丁的內心活動,而對
書中唯一有名有姓的社會黨人勃力森登卻著墨不多,把他寫成一個憤世嫉
俗的頹廢主義者,又是個肺病患者,和馬丁結識后不多久就去世了。盡管
他給馬丁指明了前途,他沒有用活生生的社會主義思想來說服馬丁,只把
他帶到黨支部去,慫恿他站起來轟他們一炮。結果,馬丁用斯賓塞和馬爾
薩斯的論點跟他們辯論了一通。而在場的社會黨人呢,倫敦只寫了一個彎
腰曲背的猶太人,那正是馬丁心目中在生存競爭中該被淘汰的“弱者”的
象征。即使有幾回在摩斯家中,馬丁口若懸河地抨擊在座的當地知名人士
,也是從尼采哲學出發的。和《鐵蹄》不同,倫敦在本書中沒有通過人物
本身的行動和言辭來正面地表達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丁·伊登》一書
最大的不足之處。
再從評論家們方面來看。由于倫敦的革命活動,他經常受到資產階級
報刊、宗教界及婦女團體等方面的攻擊、謾罵,甚至造謠誹謗,但是由于
他私生活方面也不無失于檢點之處,也使社會黨的同志們為之感到遺憾。
貝西跟他結婚后,生了兩個女兒,悉心為他治家。一九。一年,夏米安·
基特里奇從歐洲學了鋼琴回美,出現在倫敦家每周三下午的聚會上。她生
性好動,愛好騎馬、航海,使杰克為之傾心。一九。三年七月底,他突然
向貝西提出分居的要求。一九。五年十月,倫敦到美國中西部和東部作演
講,十一月十八日,在芝加哥獲悉貝西提出的離婚訴訟的判決書已發下,
第二天即和夏米安匆匆結婚,一時輿論為之嘩然。此外,倫敦把大量版稅
用在修建游艇及別墅上,也使同志們為之惋惜。因此,在評論《馬丁·伊
登》時,他們很可能把執拗任性的倫敦和他筆下的馬丁等同起來,認為他
是在為自己的個人主義百般辯解。其實,平心而論,倫敦在書中并沒有美
化馬丁,倒是把他的內心世界活生生地暴露在讀者面前:諸如他的愛情至
上主義,不太純正的寫作動機,對稿酬的患得患失,赤裸裸的向上爬思想
,甚至他的忘本思想,都直言不諱地寫進了書中。而且倫敦最后還是用他
主人公的自我毀滅來對他的個人主義思想作了否定。在《海狼》中,倫敦
把主人公“海狼”拉森塑造成一個十足的尼采“超人”典型。他孔武有力
,學識淵博,像惡魔般統治著他那條捕鯨船上的全體人員,最后落得眾叛
親離,肉體和精神徹底崩潰。當初該書也被評論家們一致認為是對尼采超
人哲學的歌頌,使倫敦感到遺憾。等他死后,不少人在評論倫敦作品時承
認,把《海狼》再仔細地讀一遍后,不難發現倫敦的真正創作意圖:通過
拉森的可恥下場,抨擊尼采的觀點。在馬丁身上,個人主義還沒有發展到
危害別人的地步,這是和拉森大不一樣的,但已經足以毀滅他自己。倫敦
在他一生的黃金時期,偕愛妻作環球航行的初期,頭腦清醒地每天寫一千
字,并且就他原稿上絕少涂改處的情況看來,他是充分構思成熟,胸有成
竹地寫作本書的。這樣說來,他是不是存心用馬丁的悲慘結局來為自己敲
起警鐘,勉勵自己多多加強跟人民大眾的聯系,來抵制自己那強烈的個人
主義思想的腐蝕呢?
但是,盡管似乎有這份自知之明,倫敦最后還是逃不掉跟馬丁·伊登
同樣的命運:用自己的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同之處只是他推遲了十六
年之久而已。這是他和馬丁又一點最大的差別。馬丁是一成名馬上就幻滅
的,倫敦卻從一九○○年到一九一六年寫作了近五十部作品才走上絕路的
。從南太平洋回美后,他開始雇人修造大規模的別墅“狼合”,先后花去
了八萬元。一九一三年八月十八日剛剛落成,當晚就起火燒成一片廢墟。
這對他是個莫大的打擊。社會黨的同志們本來就指責他在黨亟需資金時個
人肆意揮霍,這時把這次事件看作對一個興建宮殿的社會主義者的懲罰。
倫敦為了籌集這筆巨款及其他用途,經常向出版商預支版稅,事后不得不
以粗制濫造的作品去抵償。他心情異常矛盾,曾在致辛克萊的信中坦白承
認:“我寫成了一篇東西,感到痛恨。我寫它,因為我需要錢,而這正是
輕而易舉的生財之道。但如果給我自己有選擇余地的話,我絕對不愿再動
筆寫作——除非是寫一篇社會主義論文來對資本主義世界說明我多么鄙視
它。”遲至一九一五年,他的確還為辛克萊所編自古以來的先進思想家、
詩人、革命者的文集《爭取公道的呼聲》寫了篇精辟的序文。在文中,他
指出世界上充斥著不義、殘暴和苦難,但人類一定能建立一個更高級的新
的文明。
但他晚年也發表了不少廉價、庸俗甚至反社會主義的小說。他又開始
酗酒,結果“借酒澆愁愁更愁”,形成惡性循環。他得了精神憂郁癥,周
期越來越頻繁,并出現酒精中毒的征象,終于在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
日清晨,被發現服了嗎啡而人事不省,經搶救無效,于當晚去世,享年僅
四十歲。
杰克·倫敦當時已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他的過早的逝世受
到全世界各方面的哀悼。后人把他尊崇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這
是他當之無愧的。他出身于勞動人民,為勞動人民寫作,為勞動人民請命
。盡管他始終無法徹底解決世界觀的矛盾,他的最佳創作和革命論文將永
遠是進步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馬丁·伊登》也將作
為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而流傳下去。
吳勞
一九八一年三月一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