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7 點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說法,在國外的典籍中很少見,也很少見到國外的學者持此說,很可能是中國人自己說的,但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國家的形成是結束原始野蠻狀態的一個標志,世界學者公認的『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現』、『鐵器的大量使用』三條是國家形成的標志。那么,中國的夏朝就已經結束了原始野蠻狀態,已經形成國家了。夏朝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夏朝的存在在考古上已經得到了證實。有少數學者不相信文字記載,甚至對部分考古也懷疑。但商朝時,中國文字已相當成熟且被廣泛使用,城市不但早已出現,而且也絕對居世界之先,規模之大也自不必說,鐵器更是早巳被廣泛使用,這都是考古上早已得到證實的。商朝已是一個正式的文明國家、這是無可懷疑的,就連西方最頑固的學者也都承認的。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城門口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人來人往十分密集,就在這密集的人群中,我們的畫家把他的目光,特剔關注到百萬之聚中的弱勢群體之上,那就是殘疾人和乞丐。在城門口的當路中間,有一個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過往行人乞討。而過往行人呢,都在躲著他走,沒有一個人肯掏出錢來施舍。畫家還特別描繪了一個騎馬的官人,他已走過了行乞者,只是回過頭來看了看,而毫無停下來給點小錢的意思。另外在平橋的欄桿邊,有兩個乞兒正伸著手向看風景的人乞討。其中兩個人任憑小乞兒怎磨哀求,只裝設聽見。另外兩個也許怕乞兒破壞他們看風景的雅興,似伸出手給一個較大的乞兒一文錢,打發他快走。作者通過這幾個乞丐表現出人生百態,人物雖然很小,但通過形態語言,把人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在整個《清明上河圖》中,城門樓是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與虹橋不同,橋連接兩岸交通,人物在橋面上活動,在視覺上它不會把晝割裂;城樓則是龐然大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里與城外,這樣很容易把人物活動分裂開來。畫家早就料到了這一點,于是在構思上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他除了把城樓刻畫得很精細,將樹木向兩邊擴展,為了使觀賞者的眼睛不游離出畫面外,還特別安排了一支駱駝隊伍正在走出城門,其首駝已探出了多半個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駝仍留在城內。
……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