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歐洲爵士素描(簡體書)
滿額折

歐洲爵士素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王昕的《歐洲爵士素描》是當下對于歐洲爵士樂的最重要述評讀本。誕生在美洲大陸上的爵士樂,事實上在歐洲充當了古典音樂的另一種發展可能,而歐洲人的智慧,也在其中盡顯無遺。從倫敦到巴黎,從布拉格到莫斯科,從柏林到阿姆斯特丹,從羅馬到雅典,歐洲每個地方的爵士樂都有著獨特的氣息,值得用心去聽。

作者簡介

王昕,著名樂評人,熱愛音樂,尤其爵士樂。收有唱片8000余張,著有《爵士名盤300》、《村上春樹音樂之旅》等。

名人/編輯推薦

《歐洲爵士素描》編輯推薦:音樂教父李宗盛,生活在有音樂的地方,真好!幕後天王小蟲,情迷爵士同賞共鳴。

李宗盛:我的爵士樂經驗
我是一個音樂制作人,我的工作需要我在聽音樂的時候從一個分析、拆解的角度進入。我需要培養自己這樣的能力,以便同時觀察一個曲子中不同的配器所發展、組成的各個聲部或者是線條。
在我所接觸、使用的各種音樂形式當中,爵士樂以極為豐富的和聲與多變的節奏形式讓我吃盡苦頭。
在年輕時代初初接觸的時候,我往往迷失在在貌似各說各話的音樂情境中;我既無法體會和聲中細微巧妙的轉變,更遑論摸清楚某個曲子當中,底鼓與低音提琴與鋼琴手低音聲部三者之間其實正在挑釁或調情。
然而幾十年來爵士樂終究給予了我極大的樂趣。對我而言它可遠可近,它經得起深入探究細細玩味。而只要選對曲目,它也能被我刻意忽略卻又稱職地伴隨我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爵士樂,對我而言是個人修養、演奏技術與團隊精神同時的極致表現。我希望透過王昕先生的深入解說,讓這款奧妙的音樂被更多人接觸欣賞。
小蟲:生活在有音樂的地方,真好
任何聲音都叫聲音吧?!我想……
從字面上,我個人的解讀,“音樂”是一種令人快樂的聲音……
不管後來人怎么歸類,音樂還是音樂,只要讓人有感覺的。發自內心的奢望,延伸出來的規律篇章,心靈深處的聲音,想表達的,想宣泄的。
只要能感動了自己,也會感動周遭。
聽者享受其奧妙!創作者找到共鳴。
這就有了共通的交流……
不管時代多進步,科技多發達,最終還是發現樂器還是“人”來演出最動人。
隨著人體的韻律動作,隨著對樂章的理解,表現出的演奏。
情感,是機器做不到的。
你靜靜的聽過風的聲音嗎……?
你感受到雨水的聲音嗎……?
我生活在有音樂的地方,真好!
自序
幾年前,吳志超兄約我稿子,登在《第一財經日報》上,定了歐洲爵士樂的主題,總共寫了30多篇。當時就有把文章結集出版的想法,現在,想法成為了現實。
書里面還有幾篇樂評,是散亂地為其他的一些報刊專欄所寫,湊成了40篇的整數。前面關于歐洲爵士樂各個地區的文章,則是這三個月里寫就的。這本書,在開始的時候就沒有寫成部歷史的念頭,所有的文章,寫完回頭去看,都似乎是以素描的筆法來勾勒出歐洲爵士樂一些人與事的面目,所以書名就定成了《歐洲爵士素描》。
既然沒有寫成歷史那樣的遠大抱負,寫書時也就多了一些自己愛好的成分在內,歐洲爵士樂的名人和名事自然盡可能寫到,對于自己偏好的,則確實更多了些筆墨。
寫書的過程,其實也是讓自己補充些東西的過程。一些故事,是在查閱材料時才知道的,也因此多了些樂趣。希望這本書同時能給閱讀者帶來樂趣,不要讓大家覺得枯燥。
歐洲爵士樂,和美國爵士樂有著很大的不同,具體如何,書里面都會有寫到。從個人的觀點,兩地的爵士樂都很有興趣去聽和寫,而在地域的喜好程度上,則是歐洲要遠遠多過美國,雖然我只是浮光掠影地到過兩地的一些去處,可即便是浮光掠影,還是歐洲的感覺要好得多。在歐洲的爵士樂里,有著深厚的歐洲文化的韻味,哪怕是在最狂亂的時候,也能觸摸到它獨特的人文氣息。
爵士樂的欣賞者越來越多,不過終究還是小眾群體。這和我們對其理解有關,本來就是外來事物,再加上一些人士給爵士樂貼上“小資”、“格調”、“品位”等標簽,于是就成了酒柜里的洋酒,只供遠看而不會被打開品嘗。好東西,還是要品嘗滋味啊。
上一本書,出版到現在已有六年。這六年,又找到不少爵士唱片,這,也許是最大的收獲吧。六年里曾發生不少事,沒來的終究沒來,沒去的也終究沒去,來去之間,想通一句話:是你的,終歸是你的,別人拿不走。自己要不來,覓唱片如此,人生大抵也如此吧。
寫本書不太容易,能出版,更是靠了朋友的支持。不希望這本書能給閱讀者帶來什么教誨啟迪,那實在是很無趣的事,讀過書,了解那些人那些事,足夠了。
謝謝李宗盛和小蟲老師為這本書作序。
謝謝路金波和李承鵬先生為本書作推薦。
謝謝余曰簡,那些封套里有幾張可是你的!謝謝朱宏和你給我的AlbertMangelsdorff!
謝謝吳志超和陳飛雪。謝謝你,張煒。

目次

目錄:
歐洲爵士素描?前言

上篇素描
英國爵士素描
英國爵士樂的起源
隆尼?斯科特的俱樂部
小劇場的即興主義者
搖滾些,再搖滾些
夜店新浪
英國名人及代表作品

法國爵士素描
格拉佩利和瑞因哈特
我們在巴黎的人
少數自由派
Label Bleu和OWL的法國風
法式電音爵士
法國名人及代表作品

德語地區爵士素描
德國爵士樂的起源
形而上的第一代
鐵血即興主義者
飛揚的荷蘭人
德語地區名人及代表作品

北歐爵士素描
60年代之前:早夭的二巨人
自由北歐
ECM之聲
北歐電爵
北歐名人及代表作品

東歐爵士素描
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
蘇維埃新爵士
捷克式幽默
波蘭爵士:民族或電影
匈牙利流浪者
東歐&俄羅斯名人及代表作品


下篇 樂評
二人轉,轉六人
拎把貝司當指揮棒
單挑
新年到,舊人去
和諧
文藝復興或是爵士復辟
野丫頭
比利時旗幟
馬廄宣言
想唱就唱
巴黎:秋天里的春天
再見啦 !歐羅巴
張飛嘿咻
八十年代新一輩
第三只眼看自由爵士
火星報頭版
記住這只小紅豬
超級爵士女聲
逝去的愛在深秋
猛漢贈我迷魂湯
隨便
布拉格的幽靈
老子英雄兒好漢
比亞茲萊的聲影
爵士雜貨
布爾喬亞者對革命的誤讀
沒了想法
布爾喬亞的溫柔一刀
人民的樂隊不能脫離人民
聲音天體營
他在剁排骨
先鋒主義者的溫暖與敦厚
大師和瑪格麗塔
挪威森林
極地寒冰
即興主義者,聯合起來
那一片飛雪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巴黎
適合陳凱歌的唱片
純粹

代跋:斷片八章

書摘/試閱

3
黑人舞蹈樂隊演奏的樂曲。兩者也許原本有著貴族血統,可在美洲黑人那里被“草根化”了,後者將它們和自己血液中與生俱來的對節奏的敏感結合,創造出了平民的聲音——爵士樂。這本書想要探討的,并不是歐洲古典音樂如何在漫長的數百年間啟蒙了爵士樂,而是想把啟蒙和發源之後的事情講出來。換言之,是想把爵士樂如何反作用于歐洲古典音樂,從而誕生出現代意義上的歐洲爵士樂的過程盡可能完整地勾勒出來。
聽起來,這似乎有些干巴巴的學究氣息,可事實好像比聽上去的要有趣得多,并且,歐洲人的智慧,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的敘述被展現出來。哪怕是德國人,我們也可以從他們演奏的爵士樂中,感受到他們在正襟危坐、按部就班表象背後生動而靈性的一面。
從倫敦到巴黎,從布拉格到莫斯科,從柏林到阿姆斯特丹,從羅馬到雅典,每個地方的爵士樂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面目,也都有著為自己鄉親所熟悉的面目,這一千變萬化,令美國爵士樂望塵莫及。
歐洲爵士樂和美國爵士樂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在我看來,英國人John Mclaughlin和他的Mahavishnu Orchestra樂團1971年經典專輯的名字《內置火焰》正可作為概括:歐洲爵士樂同樣有著發自內心的、自由奔放的音樂精神,但它在大部分時候表面上并非熱烈放縱,而選擇了內斂睿智的神態來表達自由。漂浪的Django Reinhardt是如此,激烈的Peter Brotzmann亦是如此。
英國爵士樂的起源
英國最早的爵士樂隊,有證可考的時間在1919年前後,相對于美國本土狄克西蘭風格樂隊的興起年代,這個時間不算太晚,只是落後了幾年而已。但在隨後的幾十年里,在英倫三島,爵士樂似乎并沒受到太多的關注,即便是像Louis Armstrong、Duke Ellington這樣的大腕率領他們的樂團巡演到英國時,也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有時,甚至會在媒體上被挖苦一番。顯然,這一黑人音樂在當年的英國沒能像在美國那樣迅速成為社會音樂生活的主流。
從一戰後到二戰前,英國最優秀的爵士樂團,大都是在倫敦等大城市的一些大酒店里演出,其工作性質是擔任舞蹈伴奏,這其中,尤以在Savoy酒店演出的團隊最具知名度。和在美國形成對比,當時這些爵士樂手的演出聆聽對象,主要是出入酒店的上層人士,只不過他們對爵士樂的好奇心要多過對其真正音樂價值的感受。普通的民眾,接觸爵士樂的主要手段是收音機和老式唱片,在最初的二十年的時間里,英國的第一批爵士樂手正是通過這兩者來學習美國爵士樂,他們處在基本的模仿階段,能稱得上出色的樂手和樂隊領導者,只有薩克斯手Van Phillips等等鳳毛麟角的幾個人,而能留下唱片到今天的,則近乎沒有。
二戰對于世界來說是不幸的,但對于爵士樂來說是有幸的。正是通過無數到達世界各地的美國大兵,爵士樂被從美國本土廣泛地帶到了當地,并在當地培育起爵士樂的種子。歐洲和日本,是典型的兩大例子。
格連?米勒(Glenn Miller)是搖擺時代大樂隊的代表人物,而他在戰爭爆發後毅然從戎以及最後在執行任務中的意外殉國,更被認為是爵士樂歷史上的一段憾事。Miller的最後一次任務正是在英國接受的,當時是1944年,他奉命去法國執行任務,他的飛機從此消逝在藍天中。
Miller給英國人留下的并不是他最後的身影,他率領自己的空軍爵士樂隊在貝特福德等地的表演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那些被改編過的曲子打動了英國的樂迷和樂手,終于為爵士樂在英國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一基礎工作并不全部是由Glenn Miller一個人完成的,當時在美軍服役的許多爵士樂手,也通過各自在部隊中建立的樂隊,以及和英國本地樂手的聯手,讓英國老百姓更多更密切地接觸到了爵士樂。Sam Donohue、Art Pepper等人就是這些樂手中的代表。
隆尼?斯科特的俱樂部
戰後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娛樂活動暫時還沒有得到恢復,電臺在這一時候起到了持續傳播爵士樂的作用。BBC開設了“Rhythm Club”節目,固定播出爵士樂節目,而建立在當時西德的美國空軍廣播網AFN(American Forces Network),則把爵士樂作為主要的播出內容,其當家DJ Ralph Moffet等人在電臺中不遺余力地推介爵士樂。正是在這些電臺的播放下,英國人聽到了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Stan Kenton等爵士樂新一代領袖人物的聲音。
1947年,在穿越大西洋來回于倫敦和紐約之間的“瑪麗皇後號”上,出現了一批年輕的爵士樂手。他們年齡不過20出頭,非常活躍,在船上便組織起一個舞蹈伴奏樂隊,在他們中間,最為人注目的是兩個薩克斯手:隆尼?斯科特(Ronnie Scott)和尊尼?丹沃茨(Johnny Dankworth),他們傾囊而出,把自己演奏所賺來的錢,用作前去紐約的路費,希望通過這次旅行,見識到第一流的美國爵士樂。
初到美國,幾位樂手馬不停蹄地趕到第五十二街,這里是紐約爵士樂的中心地帶。連續48個小時,他們一家一家俱樂部地流連、張望,在那里他們找到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偶像——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白天,俱樂部休息,但這批年輕的樂手沒有閑著,他們穿梭于街頭的大小唱片店,購買下大批爵士樂唱片,這些唱片後來成了他們回到倫敦後苦練的教科書。
紐約之行幾乎是朝聖之旅,由此,現代英國爵士樂的帷幕終于被拉開。
1948年12月11日,在倫敦鬧市Soho區的風車街上,一家名為Club 11的俱樂部開張,它的開辦人包括Scott、Dankworth以及小號手Hank Shaw、鋼琴手Tommy Pollard、低音提琴手Joe Muddell、打擊樂手Tony Crombie、Laurie Morgan等人,他們幾乎每個晚上都在Club 11里排練、演出,在不停的切磋中,他們的技藝得到提高,俱樂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Club 11,被普遍認為是英國現代爵士樂的誕生地點。
在英國樂手自學成才的同時,美國的樂手們也經常性地來到歐洲巡演,但與在歐洲大陸的法國等地爵士樂巡演日益普遍的情況不同,美國樂手們到英倫三島的機會并不是太多,即使到了英國,也多數是在美軍基地中演出而不去公開的表演場所,而美軍基地又不對外開放,英國的爵士樂手和樂迷為此不得不買了機票前往巴黎等地觀看美國樂手的表演,當時還曾發生過有人專門組織樂迷團去都柏林集體觀看Stan Kenton樂隊演出的奇景。
針對上述情形,英國樂手自發組成聯盟,他們和美國同行經過反復的協商,最終確定了雙方合作交流互訪的計劃。1956年,Stan Kenton率領他的大樂團在倫敦標志性音樂場所——皇家愛爾伯特音樂廳連續舉辦7場音樂會,門票全部售完。同年,英國指揮Ted Heath率領他的樂團開始了全美巡演。
大西洋兩岸爵士樂的頻繁交流由此進入繁榮階段,而以隆尼?斯科特(Ronnie Scott)為首的年輕樂手,則開始在心中勾畫創新和超越的藍圖。
從英國回來後,Ronnie Scott最初的行動是組建起自己的9人組,後來又組建了大樂隊,這一時期他的演奏風格還是偏向傳統的搖擺作風。到了1956年,經過近10年的打拼,Scott已經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音樂家,此時他開始實現自己心中最大的兩個夢想——打造英國色彩的Bebop小樂隊和建立像第五十二街那樣的爵士樂中心地帶。
Bebop樂,又稱“比波普”,是現代爵士樂第一次革命的產物,以小樂隊和多重奏的形式,注重樂手的即興發揮,講究作品的和弦結構,追求作品的不對稱美感。這一新爵士樂樣式最早起源于40年代早期紐約的敏頓俱樂部,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一批特立獨行的年輕黑人樂手每天在這里演奏,他們古怪的打扮和新奇的聲音,與當時正流行的搖擺大樂隊格格不入。他們更推崇樂手個性的存在,這和50年代後的西方思維新浪潮完全合拍,在整個50年代,比波普音樂是垮掉派作家們最鐘愛的音樂,而50年代後的爵士樂,大致是遵循著比波普開創的路線向前延伸的。
1957年,Scott和另一位薩克斯手圖比?黑斯(Tubby Hayes)等人組建“爵士信使”樂隊(The Jazz Couriers),樂隊的風格是比波普和當時在大洋彼岸正如火如荼的更為直接硬朗的硬波普(Hard Bop)。這里有必要介紹下Tubby Hayes,他曾被認為是當時英國最具才華的薩克斯手,同時他也精通長笛和顫音琴演奏。Hayes的風格接近于硬波普,速度飛快,一口氣能吹出多音節的長音,許多人把他與美國大師John Coltrane相比,而Hayes對于謠曲風格的慢板作品也非常有心得,吹得相當之優美。可惜他早在1973年就去世,沒有為這世界貢獻更多的佳作。
布拉格的幽靈
沒去過又很想去的地方,總是好地方。布拉格就是這么個地方。
布拉格算得上是片有文化的土地,從昆德拉到米洛斯?福曼,捷克人不斷在這座城市里帶給我們游蕩在現實和荒誕之間的遐想,他們的遭遇決定了他們有許多話要說,有許多話要隱晦地說,東歐斯拉夫民族骨子里的悲涼的幽默,捷克人說得最不露聲色,又最明白透徹。
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翻成中文為宇宙塑膠人,被認為是捷克搖滾樂的鼻祖。60年代中期的布拉格,據說和舊金山有得一拼,盛產嬉皮士,但前蘇聯的坦克把一切化為了烏有,連帶搖滾樂。宇宙塑膠人生不逢時,正好組建在“布拉格之春”發生後的一個月,由此他們被不容置疑地敲上了“異端”的烙印,樂隊在地下足足活躍了二十多年,他們的音樂會多次被取締,并有釀成流血事件。但如果聽過他們的作品,會發現他們的音樂除了古怪以外,和意識形態的東西根本靠不上邊,歌詞里面,也不過是些語氣詞,而樂隊的現場還有更多的自制卡帶里,主要的片段都是即興器樂演奏。
當宇宙塑膠人在布拉格地下音樂圈里打拼的時候,Gary Lucas在大洋那一端的地下音樂圈里也歡騰得厲害。他是Captain Beefheart樂隊的吉他手,後者和好友Frank Zappa是美國前衛搖滾樂在六七十年代的領頭人物,而Zappa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又曾被當時的捷克總統哈維爾請到布拉格待若上賓,再延伸過去,早在70年代,哈維爾還不得志的時候,就已經是宇宙塑膠人的好朋友。這個地球有時候真的是小,隔那么遠最後一算,191
也就是那么幾個人在扎堆。
Gary Lucas在2002年前後去到布拉格,和當地的即興藝人廝混在一起,曾經一起錄制了張叫《布拉格幽靈》的唱片,內容全部是布拉格的傳說。在錄制這張唱片的差不多的時候,他在當地很有影響的傳奇獨立品牌Faust Records公司的錄音棚,和宇宙塑膠人樂隊的薩克斯手Vratislav Brabenec、即興女歌手Mirka Krivankova以及Urfaust團體的Richard Mader完成了這張即興作品。
唱片無法被定義在任何一個范疇,“Smoke Plant”是Krautrock式的,幽暗得不見底部,“Corn Poppy”里Lucas的吉他迷幻到和Sitar別無兩樣,“Thistle”喧囂的管樂充滿了自由爵士的奔放,“Golden Rain”里各式樂器的噪音聲墻輪番攻擊著聽眾的耳朵,“Snow Flake”則散發著民謠的孤獨與美麗。
Mirka Krivankova始終聽不出她在唱什么,完全意識流般的呼喊、自語、嘶叫、低吟,將女聲即興的鬼魅之氣渲染到無以復加,聽上去,正是像漫步在黑夜的布拉格街頭,每一棟古屋的陰影里,都有一群幽靈化身在Mirka Krivankova的歌聲里,誘惑著魂不附體的你。
Gary Lucas的琴音,著重于制造細碎而綿延的音場氛圍,和Captain Beefheart時代不一樣,也和他當年與Jeff Bukley組隊時候的聲音有著很大區別,幾乎負責了除提琴外一切彈撥樂器的功能,同時,也扮演著音效和聲場制造者的角色,只在“Buttercup”的開首,有些迷幻重搖滾的傳統聲音流露。
Vratislav Brabenec的薩克斯,遵循著Evan Parker、Peter Brotzmann等人的路線,剛猛勇敢,如果當年宇宙塑膠人是這樣,被取締也不足為怪,上升到思想角度,他們的音樂太具有攻擊性;音樂是用來歌唱美好生活而不是攻擊別人的,只這一條遭封殺就不冤。在這張作品里,Vratislav Brabenec是最接近于前衛爵士的一個人,不僅在演奏薩克斯的時候,偶爾在專輯里玩一把小提琴的時候也是如此,和40年前的Ornette Coleman形似并且神似。
Richard Mader的打擊樂,東方情調很重,手鼓玩得非常漂亮,但在唱片介紹里卻沒看到他有玩手鼓,天知道他是怎么樣弄出這些High音的。
很喜歡這張彌漫著鬼氣的唱片,在燥熱的上海酷暑天聽,合適得很。幾個演出者,如果沒算錯,都是60歲上下的人,即興的音樂,在他們的手里、口里和心里流露出來,早就被歲月沖刷去了火氣,即便是在白天聽也會帶來長夜的滋味,這滋味里,有微笑也有苦笑更有鬼笑,聽出什么樣的笑,就有什么樣的年紀和什么樣的經歷。
一個有著太多歷史的城市,注定會在夜晚發生過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它們被世代相傳,鬼魂于是產生,布拉格,就是這么個地方。比起它,上海太年輕了,只在外灘邊和西區的某些地方,在大樓和高樹的陰影里,演繹著不老的老故事。
還是喜歡幽靈出沒的城市。更想去布拉格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