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大學是積蓄、傳授、創造知識和學問的場所。大學本以古典學和神學為中心,但在脫離了基督教教會支配以後,逐漸從一個封閉型體系轉向開放型,開始從積累、傳授知識之地轉變為創造知識、即研究之地。19世紀末德國取代人文學部而將哲學部作為廣泛地探求知性和學問之地,並使其與法、醫、神三學部處於相等的地位。這一革新舉措迅速傳播到其他的歐洲各國大學,推進了變革的步伐。日本是在19世紀後期的幕末期,才瞭解到大學這個西方社會所獨有的制度的。第一個被冠以大學名稱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成立於1877年的東京大學。就在從東京大學的出現,到1918年大學令的公佈的這一期間,日本先後誕生了包括東京大學在內的近50所大學,勾畫出了近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框架。毫無疑問,這些新生的大學,不僅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而且,還通過對大學及高中、初中及專門學校間關係的梳理,構築出了日本獨自的現代意義的教育體系。值得人們回味的是,這種體制雖然經歷百年仍然延續至今,直到現在人們依然認為,今天的日本,無論是素質教育、技術教育還是學術教育,都保持有相當的水準。閱讀本書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如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如何為國家近代化服務?本書作者天野郁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日本文部省大學審議會委員,一直活躍在日本大學改革的前沿。本書也是作者對日本大學誕生以來大學間差別構造存在的一種反思。
作者簡介
作者:(日)天野郁夫
天野郁夫,日本著名教育社會學家和高等教育學家。1936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縣,1958年畢業于一橋大學經濟學院,1966年畢業于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獲教育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在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任職,歷任東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院長,日本教育社會學會會長,日本高等教育學會首任會長,日本大學審議會委員,日本學術會議會員等職。現任日本文部科學省國立大學財務經營中心研究部部長。
天野教授的著作頗豐,主要代表作有《考試的社會史》(1983)、《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1986)、《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1989)、《大學——變革的時代》(1994)、《教育改革的趨勢》(1995)、《E本的教育系統》(1996)、《教育與近代化——日本的經驗》(1996)、《大學——挑戰的時代》(1999)、《大學改革的趨勢》(2001)、《日本高等教育系統》(2003)等。除此之外,還發表了300多篇論文。天野教授是日本當今最著名的高等教育學家之一,有“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第一人”之美譽,其許多著作是日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讀書籍。他的多篇論文已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有廣泛的影響。
天野郁夫,日本著名教育社會學家和高等教育學家。1936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縣,1958年畢業于一橋大學經濟學院,1966年畢業于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獲教育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在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任職,歷任東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院長,日本教育社會學會會長,日本高等教育學會首任會長,日本大學審議會委員,日本學術會議會員等職。現任日本文部科學省國立大學財務經營中心研究部部長。
天野教授的著作頗豐,主要代表作有《考試的社會史》(1983)、《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1986)、《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1989)、《大學——變革的時代》(1994)、《教育改革的趨勢》(1995)、《E本的教育系統》(1996)、《教育與近代化——日本的經驗》(1996)、《大學——挑戰的時代》(1999)、《大學改革的趨勢》(2001)、《日本高等教育系統》(2003)等。除此之外,還發表了300多篇論文。天野教授是日本當今最著名的高等教育學家之一,有“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第一人”之美譽,其許多著作是日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讀書籍。他的多篇論文已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有廣泛的影響。
名人/編輯推薦
要創立最好的大學,建立最合適的高等教育體系,走在近代化先列的歐美各國理所當然是日本的仿照模式。但是,這對當時的後發國家日本來說卻是一個大難題。選擇哪個國家作為自己的模式?如何利用有限的財力、人力資源盡快地設立大學、構建高等教育體系?在這些相關的政策討論中,有關人員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并幾經嘗試、摸索、修正,最後誕生了與任何一個歐美國家都不同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大學及高等教育體系。這本《大學的誕生》由天野郁夫所著,黃丹青和竇心浩等譯,回顧了這段艱難的摸索和選擇過程,勾畫出逐漸形成的大學以及高等教育體系獨特的形態與構造,也即分析“文明開化”或說近代化在日本的社會與文化以及產業與職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目次
中文版序
序章 帝國的大學
第一章 帝國大學前史
一、國際環境與日本
二、東京大學成立之前
三、“日本版高等專科學校”群的形成
四、派遣留學生與培養教員
五、《教育令》與美國模式
六、組建東京大學
七、“高等專科學校”群的衰落
八、人才的“簡易速成”
九、另一類專門學校群
十、法學類私學登上舞臺
十一、“明治十四年政變”的沖擊
第二章 帝國大學的成立
一、帝國大學的誕生
二、教員集團的形成
三、帝國大學的特權
四、“高等中學校”的創立
五、官立專門學校群的形成
六、國家考試與專門學校
七、醫療類人才的培養
八、中等教員的培養與審定制度
九、法學類私學與國家考試
十、立志成為大學的私學
第三章 組建帝國大學
一、諸學校令案與高等教育
二、學制改革討論的起始
三、井上毅的“高等學校”構想
四、學位制度與學術貴族
五、研究生院、學會與學術雜志
六、講座制與帝國大學
七、教授集團的形成——理工類
八、教授集團的形成——文史類
九、學術與教育的壟斷體
十、“學歷貴族”的培養與供給
十一、人才培養與帝國大學的功能
第四章 專門學校群像
一、高等學校專門學部的沒落
二、工業化對技術人員的需求
三、高等商業與“民間”需求
四、農業類人才的培養
五、中等學校教員與高等師范
六、醫、齒及藥學類專門學校
七、中等學校教員的培養與私學
八、宗教類私學群
九、女子高等教育機構的出現
十、法學類私學的盛衰
十一、私學的合作及挑戰
第五章 “私立大學”的登場
一、成長中的私立高等教育
二、講義錄與啟蒙時代
三、學生的社會出身
四、法學類私學的畢業生
五、高等學校與專門學校之間
六、學制改革討論的展開
七、兩大改革構想
八、《專門學校令》的頒布
九、“大學名稱”的獲取戰略
十、“私立大學”的真相
第六章 “東西兩京的大學”
一、官立諸學校的增設
二、中學校畢業生的升學狀況
三、財政困難和帝國大學
四、京都帝國大學的創設
五、發起挑戰的“西京的大學”
六、高等學校增設問題與考試競爭
七、帝國大學與高等學校之間
八、東西兩京大學之比較
第七章 對帝國大學的挑戰
一、札幌農學校的帝國大學化
二、東京高等商業學校的升格運動
三、大阪醫學校的挑戰
四、慶應義塾的大學志向
五、早稻田與“事實上”的大學
六、學制改革討論的展開一高等中學校構想的挫敗
七、學制改革討論的展開——“大學校”構想的出臺
八、菊池大麓的學制改革論
九、學藝大學校與“修養”
十、美國模式的夭折
第八章 欣欣向榮的專門學校
一、《專門學校令》之精神
二、實業專門學校的發展
三、從業考試與醫療類專門學校
四、宗教類私學的現實
五、苦苦掙扎的女子專門學校
六、法學類私學的綜合化
七、從法科到商科
八、私學經營的現實——學生與教員
九、私學經營的現實——法人化與資金
第九章 序列構造的形成
一、教育體系的結構
二、序列與排名的構造
三、四所帝國大學
四、帝國大學之間的排位
五、分棲共存的構造
六、畢業生的社會分配
七、職業的世界——明治三十年代
八、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出現
九、學校評判記
十、“各大學畢業生月旦”
第十章 《大學令》的成立
一、臨時教育會議的設立
二、年限縮短及高等普通教育
三、從大學預科到高等普通教育
四、高等普通教育與社會階層
五、帝大派的反擊
六、大學教育與專業教育
七、帝國大學的改革
八、大學的自治與學問的自由
九、《大學令》、《高等學校令》的成立
終章 大學的誕生
一、大學的設立
二、官立大學的升格
三、私立大學的故事
四、資金與捐助
五、另一個“大學誕生”的故事
後記
引用·參考文獻
譯後記
序章 帝國的大學
第一章 帝國大學前史
一、國際環境與日本
二、東京大學成立之前
三、“日本版高等專科學校”群的形成
四、派遣留學生與培養教員
五、《教育令》與美國模式
六、組建東京大學
七、“高等專科學校”群的衰落
八、人才的“簡易速成”
九、另一類專門學校群
十、法學類私學登上舞臺
十一、“明治十四年政變”的沖擊
第二章 帝國大學的成立
一、帝國大學的誕生
二、教員集團的形成
三、帝國大學的特權
四、“高等中學校”的創立
五、官立專門學校群的形成
六、國家考試與專門學校
七、醫療類人才的培養
八、中等教員的培養與審定制度
九、法學類私學與國家考試
十、立志成為大學的私學
第三章 組建帝國大學
一、諸學校令案與高等教育
二、學制改革討論的起始
三、井上毅的“高等學校”構想
四、學位制度與學術貴族
五、研究生院、學會與學術雜志
六、講座制與帝國大學
七、教授集團的形成——理工類
八、教授集團的形成——文史類
九、學術與教育的壟斷體
十、“學歷貴族”的培養與供給
十一、人才培養與帝國大學的功能
第四章 專門學校群像
一、高等學校專門學部的沒落
二、工業化對技術人員的需求
三、高等商業與“民間”需求
四、農業類人才的培養
五、中等學校教員與高等師范
六、醫、齒及藥學類專門學校
七、中等學校教員的培養與私學
八、宗教類私學群
九、女子高等教育機構的出現
十、法學類私學的盛衰
十一、私學的合作及挑戰
第五章 “私立大學”的登場
一、成長中的私立高等教育
二、講義錄與啟蒙時代
三、學生的社會出身
四、法學類私學的畢業生
五、高等學校與專門學校之間
六、學制改革討論的展開
七、兩大改革構想
八、《專門學校令》的頒布
九、“大學名稱”的獲取戰略
十、“私立大學”的真相
第六章 “東西兩京的大學”
一、官立諸學校的增設
二、中學校畢業生的升學狀況
三、財政困難和帝國大學
四、京都帝國大學的創設
五、發起挑戰的“西京的大學”
六、高等學校增設問題與考試競爭
七、帝國大學與高等學校之間
八、東西兩京大學之比較
第七章 對帝國大學的挑戰
一、札幌農學校的帝國大學化
二、東京高等商業學校的升格運動
三、大阪醫學校的挑戰
四、慶應義塾的大學志向
五、早稻田與“事實上”的大學
六、學制改革討論的展開一高等中學校構想的挫敗
七、學制改革討論的展開——“大學校”構想的出臺
八、菊池大麓的學制改革論
九、學藝大學校與“修養”
十、美國模式的夭折
第八章 欣欣向榮的專門學校
一、《專門學校令》之精神
二、實業專門學校的發展
三、從業考試與醫療類專門學校
四、宗教類私學的現實
五、苦苦掙扎的女子專門學校
六、法學類私學的綜合化
七、從法科到商科
八、私學經營的現實——學生與教員
九、私學經營的現實——法人化與資金
第九章 序列構造的形成
一、教育體系的結構
二、序列與排名的構造
三、四所帝國大學
四、帝國大學之間的排位
五、分棲共存的構造
六、畢業生的社會分配
七、職業的世界——明治三十年代
八、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出現
九、學校評判記
十、“各大學畢業生月旦”
第十章 《大學令》的成立
一、臨時教育會議的設立
二、年限縮短及高等普通教育
三、從大學預科到高等普通教育
四、高等普通教育與社會階層
五、帝大派的反擊
六、大學教育與專業教育
七、帝國大學的改革
八、大學的自治與學問的自由
九、《大學令》、《高等學校令》的成立
終章 大學的誕生
一、大學的設立
二、官立大學的升格
三、私立大學的故事
四、資金與捐助
五、另一個“大學誕生”的故事
後記
引用·參考文獻
譯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