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儒學史:兩漢卷》是由多位學者合力撰寫的,在學術思想上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可能是很不一致,如何辦?我認為,或許不一致并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因為這樣可以留下繼續討論、更加深入研究的余地。我們只要求史料有根有據,論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表達清楚明白,并有自己的創新見解,這樣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中國儒學史》雖是一部書,但仍應可體現“百家爭鳴”的精神。當然,在寫作的“體例”上,我們希望能盡可能地一致。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儒學史:兩漢卷》是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之一。
目次
引論
第一章 漢初儒學的復興
第一節 漢初儒學的復起
第二節 漢初儒家經學的興起
第三節 漢初儒學與黃老學的關系
第二章 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的儒學思想體系
第一節 生平略考
第二節 公羊學統
第三節 漢武帝、董仲舒與“獨尊儒術
第四節 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的儒學思想體系
第五節 董仲舒儒學思想對漢代制度的影響
第六節 董仲舒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 《鹽鐵論》:儒家與法家經濟理念的沖突
第一節 《鹽鐵論》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武帝時期法家經濟政策的基本格局
第三節 儒家對法家經濟政策的批評
第四節 儒法財經理念的沖突
第五節 儒法社會理念的差異
第四章 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儒學的發展
第一節 宣成時期的儒學發展及其統治地位的確立
第二節 石渠閣經學會議
第三節 孟喜、京房的《易》學思想
第四節 劉向的儒學思想
第五章 兩漢之際讖緯的盛行
第一節 “圖讖”在兩漢之際的盛行
第二節 讖緯與漢代儒學
第三節 《易緯》思想概述
第六章 古文經學的形成及其與今文經學的紛爭
第一節 古文經學的形成
第二節 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紛爭
第七章 揚雄、桓譚的儒學思想
第一節 揚雄的思想創構及其對儒學的弘揚
第二節 桓譚對儒學的反思
第八章 白虎觀經學會議與《白虎通》的儒學思想
第一節 白虎觀會議與《白虎通》之書
第二節 《白虎通》對漢代思想和制度的整合
第九章 王充的儒學思想及其對讖緯的批評
第一節 對儒家神學思想的批評
第二節 王充的儒學思想
第三節 王充思想中的矛盾
第十章 東漢後期經學的發展
第一節 今文經學的轉衰與今古文經學的合流
第二節 今文經學的余輝——何休的公羊學
第三節 鄭玄對漢代經學的總結
第十一章 漢末官方儒學的衰敗與社會批判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 清、濁二流的斗爭與官方儒學的衰敗
第二節 王符融法于儒的批判思想
第三節 崔氏門風與崔寔“達權救弊”的思想
第四節 仲長統的社會批判和制度反思
第五節 漢末士人的思想轉向及其對玄學的影響
第十二章 漢代儒學對道教和佛教的影響
第一節 《太平經》中的儒家思想
第二節 《理惑論》中的儒佛關系
結語
後記
第一章 漢初儒學的復興
第一節 漢初儒學的復起
第二節 漢初儒家經學的興起
第三節 漢初儒學與黃老學的關系
第二章 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的儒學思想體系
第一節 生平略考
第二節 公羊學統
第三節 漢武帝、董仲舒與“獨尊儒術
第四節 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的儒學思想體系
第五節 董仲舒儒學思想對漢代制度的影響
第六節 董仲舒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 《鹽鐵論》:儒家與法家經濟理念的沖突
第一節 《鹽鐵論》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武帝時期法家經濟政策的基本格局
第三節 儒家對法家經濟政策的批評
第四節 儒法財經理念的沖突
第五節 儒法社會理念的差異
第四章 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儒學的發展
第一節 宣成時期的儒學發展及其統治地位的確立
第二節 石渠閣經學會議
第三節 孟喜、京房的《易》學思想
第四節 劉向的儒學思想
第五章 兩漢之際讖緯的盛行
第一節 “圖讖”在兩漢之際的盛行
第二節 讖緯與漢代儒學
第三節 《易緯》思想概述
第六章 古文經學的形成及其與今文經學的紛爭
第一節 古文經學的形成
第二節 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紛爭
第七章 揚雄、桓譚的儒學思想
第一節 揚雄的思想創構及其對儒學的弘揚
第二節 桓譚對儒學的反思
第八章 白虎觀經學會議與《白虎通》的儒學思想
第一節 白虎觀會議與《白虎通》之書
第二節 《白虎通》對漢代思想和制度的整合
第九章 王充的儒學思想及其對讖緯的批評
第一節 對儒家神學思想的批評
第二節 王充的儒學思想
第三節 王充思想中的矛盾
第十章 東漢後期經學的發展
第一節 今文經學的轉衰與今古文經學的合流
第二節 今文經學的余輝——何休的公羊學
第三節 鄭玄對漢代經學的總結
第十一章 漢末官方儒學的衰敗與社會批判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 清、濁二流的斗爭與官方儒學的衰敗
第二節 王符融法于儒的批判思想
第三節 崔氏門風與崔寔“達權救弊”的思想
第四節 仲長統的社會批判和制度反思
第五節 漢末士人的思想轉向及其對玄學的影響
第十二章 漢代儒學對道教和佛教的影響
第一節 《太平經》中的儒家思想
第二節 《理惑論》中的儒佛關系
結語
後記
書摘/試閱
其中作為漢初黃老學之集成的《淮南子》,就滲透了很多歸屬于儒家思想的觀點。尤其是作為《淮南子》終結的《泰族訓》,更是明顯表現出化道家歸于儒學的立場。或有學者認為《泰族訓》乃是後來儒家學者所附加,因此不能代表《淮南子》的一貫立場。但是我們從《淮南子》其他篇章中,同樣可以發現眾多對于五經、三傳言辭的引用和對儒家學統的認同。《修務訓》中對于傳統的無為觀念解說道:“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權。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者。”此處所體現出的無為思想,已經不同于老莊的自然無為,而是吸收禮法制度而改造過的黃老無為之術,因此同儒家的治術暗合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泰族訓》最終的結論是:“故仁義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末,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且法之生也,以輔仁義。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冕而忘其頭足也。故仁義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履。”它指出黃老刑名所側重的法制僅僅是解決了社會的表面性問題,而只有儒學的仁義之治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基礎問題。如果在沒有完善仁義建設的時候就著力于法制,反而使社會面臨更大的危險。
《主術訓》中提到:“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治國上使不得與焉。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為也。”其中對于仁義善行的推重,顯然不同于先秦時代道家對于仁義、善行的批判與諷刺,這一轉變不能不說是受到來自漢初儒家的影響。
如果說戰國末期和漢朝初年的黃老更加傾向于刑名法術的話,那么經過漢初同儒學的碰撞,從《淮南子》開始已經開始吸收儒學的內容來調和刑名法制和無為之術與仁義德治的關系。
《泰族訓》最終的結論是:“故仁義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末,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且法之生也,以輔仁義。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冕而忘其頭足也。故仁義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履。”它指出黃老刑名所側重的法制僅僅是解決了社會的表面性問題,而只有儒學的仁義之治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基礎問題。如果在沒有完善仁義建設的時候就著力于法制,反而使社會面臨更大的危險。
《主術訓》中提到:“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治國上使不得與焉。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為也。”其中對于仁義善行的推重,顯然不同于先秦時代道家對于仁義、善行的批判與諷刺,這一轉變不能不說是受到來自漢初儒家的影響。
如果說戰國末期和漢朝初年的黃老更加傾向于刑名法術的話,那么經過漢初同儒學的碰撞,從《淮南子》開始已經開始吸收儒學的內容來調和刑名法制和無為之術與仁義德治的關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