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商品簡介
《養生就是生活》內容簡介:現在養生有點亂,簡直已成為一股狂潮,我只好說:“養生就是不養生!”很多人對養生迷戀至極,也該降降溫去去火了,不僅僅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也是讓整個社會冷靜下來。
對于疾病的診斷,醫生也有誤診的時候,更何況沒有醫學常識的普通百姓:眼下不少專家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敢忽悠、胡說八道的人有,說喝碗粥就能治腫瘤的也有,甚至為了區區一點利益,即宣稱某產品、某食物、某方法可包冶百病。我以為這至少是違背中醫整體指導原則的,嚴重影響了中醫在廣大民眾中的形象。
現在的某些養生,道理不分,往往將某一入之道,演化成普天下之真理。比如某專家說敲某條經絡能治百病,全國人民現在都在敲。理論上,氣血通暢了自然對身體有好處,但經絡同時也是病邪傳遞的通道,所以有些人就不適合敲。傳播健康信息不能只說好的方面,而不告知可能帶來的危害。
養生可以防病,但是養生絕不是治病。養生也絕不是吃什么喝什么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定位在吃什么喝什么,而沒有一種理論、一種文化來指導你吃什么喝什么,那就跟動物沒什么區別了。
養生不能一哄而上,茫然地拿過一個東西來就給自己用,記住:千萬別給自己下黑手!
對于疾病的診斷,醫生也有誤診的時候,更何況沒有醫學常識的普通百姓:眼下不少專家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敢忽悠、胡說八道的人有,說喝碗粥就能治腫瘤的也有,甚至為了區區一點利益,即宣稱某產品、某食物、某方法可包冶百病。我以為這至少是違背中醫整體指導原則的,嚴重影響了中醫在廣大民眾中的形象。
現在的某些養生,道理不分,往往將某一入之道,演化成普天下之真理。比如某專家說敲某條經絡能治百病,全國人民現在都在敲。理論上,氣血通暢了自然對身體有好處,但經絡同時也是病邪傳遞的通道,所以有些人就不適合敲。傳播健康信息不能只說好的方面,而不告知可能帶來的危害。
養生可以防病,但是養生絕不是治病。養生也絕不是吃什么喝什么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定位在吃什么喝什么,而沒有一種理論、一種文化來指導你吃什么喝什么,那就跟動物沒什么區別了。
養生不能一哄而上,茫然地拿過一個東西來就給自己用,記住:千萬別給自己下黑手!
作者簡介
孔令謙
孔子第七十六代傳人
京城四大名醫孔伯華之孫
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
師從著名太極大師孫劍云、田秀臣修習太極拳
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文化學者
孔伯華醫館館長
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
孔子第七十六代傳人
京城四大名醫孔伯華之孫
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
師從著名太極大師孫劍云、田秀臣修習太極拳
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文化學者
孔伯華醫館館長
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
名人/編輯推薦
《養生就是生活》養生不是吃喝,養生不是治病,養生是一種人文文化、一門人生科學,老百姓掌握中醫思維比看一百本養生書都強。撥開養生亂象彰顯中醫良知。
序
之所以說養生就是平凡之生活,實在是事出有因。常遇到有些人間該吃什么或不該吃什么,似乎這已經成了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豈不聞有句俗話“聽拉拉蛄叫,別種地了”,卻是蘊涵著大道理、大學問。然當今社會,甚或有人索要生男生女之偏方,養生保健迷戀至此,卻是一大禍害。中醫若是如此,也就不是中醫了。我以為該降降溫,該去去火,不僅僅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也讓整個社會冷靜下來,因為大道理就在平凡中,就在生活中。
養生,你不要刻意去養生,如果你刻意去做就不是養生了。著名學者、北大教授張中行活了九十多歲,足可稱為“人瑞”了,有人間他的養生之道,他不以為然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J頃其自然,自生自滅。”無獨有偶,生于1911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每年都有很多人給他祝壽,有人間他有什么養生秘訣、養生之術,季老笑著說:我實在沒有什么授之以人的養生“秘訣”,養生無術就是術,沒有“秘訣”就是“秘訣”二老所謂“不養生”,所謂“無術”,說的其實是一種對生命順其自然的態度,一種恬淡從容的心態。
眼下養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門話題,書店里擺著大量養生書籍,給大家提供了很多指導養生的具體方法。大眾對養生的追求雖盡可理解,但因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卻弄巧成拙、無病添病。比如《黃帝內經》中的養生防病之道,告訴我們的是大道理、大原則,如果我們按圖索驥,照本宣科甚至教條化,自然是不得要領,所施于自己的養生方法也就離養生大道越來越遠了,讀者不可不思之。
但這些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在于輿論如何正確引導,在于專業醫師以及專業人士是否客觀說話。由此看來,“養生熱”現象涉及的,簡單而言是職業道德規范,往大處講是社會風氣問題。
中醫有這樣一句話:“損有余而補不足。”什么是補,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補身體所缺,因此人體存在有病而補和無病而補。但無論是何種補法,均應該遵循“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樣的原則。“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陽有余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余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這是要義。而判斷陽有余還是陰有余,當如何損有余而補不足,則是醫師的責任。順便提醒一下,對于疾病的性質診斷,醫師也有誤診的時候,更何況沒有醫學常識的普通百姓,而且臨床與教學本就是兩回事,教一輩子書不見得可以看好病,臨床醫師則在教書方面或有欠缺。
眼下不少專業人士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則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甚至為了區區一點利益,即宣稱某產品對許多病有效,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聰明,點某穴位可治療某病癥等,我以為這些至少是缺乏對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是違背中醫整體指導原則的,更會影響中醫在廣大民眾中的形象。
我在以往的講座中,時常引用《呂氏春秋》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這句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倘若用白話來直譯,那就是你首先要做到不要殺生,即不要對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對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養生了。我之所以這樣講,實是因為當下有不少人在對自己下黑手,更何況養生的含義絕不是僅僅幾個方法而已,其更深一層的含義是告誡我們應該如何做人—這又是養性的問題了。
究竟何謂養生,何謂養性,《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德性本是我們人人所共有的,德性的好壞受後天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們要“道問學”。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問和學。到哪里去問和學?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說:養生就是跑步,鍛煉身體;也有人認為:養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經絡。我的體會是,如果要想全面了解養生學,就應該首先從文化角度去審視它。“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兩本古籍上,一處見于《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處見于《黃帝內經·靈樞》中的“本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都學過,它出現,在我國著名思想家莊子的《養生主》這篇文章中。《養生主》是一篇專門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的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不為外物所滯。
“庖丁”是個古代的職務名稱,而且是宮廷里的一個職務,按現在的話理解,就是一種專門從事牲畜屠宰的職務。丁指的是男人,古時候把男人稱之為丁,把女人稱之為考。庖丁是一個善于屠宰牛的男人。文章里用這么一句話來形容他高超的屠宰技術,說他的技術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指的是五官。庖丁說:我在屠宰這只牛的時候,我的思想或者說我的手,我想讓它停下來但是停不下來。他的這種感覺,與太極拳里的“一片神行”的境界很近似,意念為先,動則神動,靜則神靜,等于他把屠宰牛作為了一種高超的技術,神形融為一體了。
庖丁還說,他在前三年剛剛開始屠宰牛的時候,眼睛里看到的是全牛,但是三年後他就目無全牛了,他眼睛里已經看不到牛了,而是牛的身體內部結構,也就是說他的技術已經達到非常嫻熟的地步了,這跟我們做外科手術很相似。我有一個同學在天壇醫院,後調入航天中心醫院,是腦外科大夫。他曾經跟我說,做外科手術做得多了,最後下刀那真是憑手里的感覺就能知道這個瘤子的根結在哪兒,就知道這個刀應該怎么去下。
那么,當時庖丁屠宰牛是給誰看的呢?是給戰國時期一個叫梁惠王的君主表演的。在觀看庖丁屠宰牛的過程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問題,由此感悟到了養生的道理。到文章結束的時侯,梁惠王說了一句話:“吾聞庖丁之言,知養生矣!”當然,梁惠王所說的“養生”,與我們今天談的“養生”還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它是特指修身養性的意思,“生”指的就是人生。莊子的《養生主》,雖然字里行間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庖丁解牛其實是教我們如何去做人。庖丁到最後還跟梁惠王說了這么一句話,說他的技術雖然已經這么高超了,但是他在看到技術比他要低得多的人在宰牛的時候,并沒有笑話他們,而是感覺到似乎他還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它是從一種社會文化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中,應該如何去對待人生,尤其人處在物質世界里的時候,應該如何從物質世界中解脫出來。
所以說,養生貴在順其自然,貴在平淡安閑。莊子早就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這里所說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強做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無為就是順其自然。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度才量力,淡泊名利,努力為主而不強為,對不平之事以平常心對待之,就能減少很多疾病產生的可能。
孔令謙
2011年夏
養生,你不要刻意去養生,如果你刻意去做就不是養生了。著名學者、北大教授張中行活了九十多歲,足可稱為“人瑞”了,有人間他的養生之道,他不以為然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J頃其自然,自生自滅。”無獨有偶,生于1911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每年都有很多人給他祝壽,有人間他有什么養生秘訣、養生之術,季老笑著說:我實在沒有什么授之以人的養生“秘訣”,養生無術就是術,沒有“秘訣”就是“秘訣”二老所謂“不養生”,所謂“無術”,說的其實是一種對生命順其自然的態度,一種恬淡從容的心態。
眼下養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門話題,書店里擺著大量養生書籍,給大家提供了很多指導養生的具體方法。大眾對養生的追求雖盡可理解,但因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卻弄巧成拙、無病添病。比如《黃帝內經》中的養生防病之道,告訴我們的是大道理、大原則,如果我們按圖索驥,照本宣科甚至教條化,自然是不得要領,所施于自己的養生方法也就離養生大道越來越遠了,讀者不可不思之。
但這些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在于輿論如何正確引導,在于專業醫師以及專業人士是否客觀說話。由此看來,“養生熱”現象涉及的,簡單而言是職業道德規范,往大處講是社會風氣問題。
中醫有這樣一句話:“損有余而補不足。”什么是補,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補身體所缺,因此人體存在有病而補和無病而補。但無論是何種補法,均應該遵循“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樣的原則。“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陽有余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余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這是要義。而判斷陽有余還是陰有余,當如何損有余而補不足,則是醫師的責任。順便提醒一下,對于疾病的性質診斷,醫師也有誤診的時候,更何況沒有醫學常識的普通百姓,而且臨床與教學本就是兩回事,教一輩子書不見得可以看好病,臨床醫師則在教書方面或有欠缺。
眼下不少專業人士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有些人則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甚至為了區區一點利益,即宣稱某產品對許多病有效,某保健品可以使人聰明,點某穴位可治療某病癥等,我以為這些至少是缺乏對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是違背中醫整體指導原則的,更會影響中醫在廣大民眾中的形象。
我在以往的講座中,時常引用《呂氏春秋》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這句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倘若用白話來直譯,那就是你首先要做到不要殺生,即不要對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對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養生了。我之所以這樣講,實是因為當下有不少人在對自己下黑手,更何況養生的含義絕不是僅僅幾個方法而已,其更深一層的含義是告誡我們應該如何做人—這又是養性的問題了。
究竟何謂養生,何謂養性,《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德性本是我們人人所共有的,德性的好壞受後天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有,因此,我們要“道問學”。這里的“道”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呢?遵循問和學。到哪里去問和學?到最普遍的地方。最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說:養生就是跑步,鍛煉身體;也有人認為:養生就是要疏通全身經絡。我的體會是,如果要想全面了解養生學,就應該首先從文化角度去審視它。“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兩本古籍上,一處見于《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處見于《黃帝內經·靈樞》中的“本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都學過,它出現,在我國著名思想家莊子的《養生主》這篇文章中。《養生主》是一篇專門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的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不為外物所滯。
“庖丁”是個古代的職務名稱,而且是宮廷里的一個職務,按現在的話理解,就是一種專門從事牲畜屠宰的職務。丁指的是男人,古時候把男人稱之為丁,把女人稱之為考。庖丁是一個善于屠宰牛的男人。文章里用這么一句話來形容他高超的屠宰技術,說他的技術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官”指的是五官。庖丁說:我在屠宰這只牛的時候,我的思想或者說我的手,我想讓它停下來但是停不下來。他的這種感覺,與太極拳里的“一片神行”的境界很近似,意念為先,動則神動,靜則神靜,等于他把屠宰牛作為了一種高超的技術,神形融為一體了。
庖丁還說,他在前三年剛剛開始屠宰牛的時候,眼睛里看到的是全牛,但是三年後他就目無全牛了,他眼睛里已經看不到牛了,而是牛的身體內部結構,也就是說他的技術已經達到非常嫻熟的地步了,這跟我們做外科手術很相似。我有一個同學在天壇醫院,後調入航天中心醫院,是腦外科大夫。他曾經跟我說,做外科手術做得多了,最後下刀那真是憑手里的感覺就能知道這個瘤子的根結在哪兒,就知道這個刀應該怎么去下。
那么,當時庖丁屠宰牛是給誰看的呢?是給戰國時期一個叫梁惠王的君主表演的。在觀看庖丁屠宰牛的過程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問題,由此感悟到了養生的道理。到文章結束的時侯,梁惠王說了一句話:“吾聞庖丁之言,知養生矣!”當然,梁惠王所說的“養生”,與我們今天談的“養生”還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概念,它是特指修身養性的意思,“生”指的就是人生。莊子的《養生主》,雖然字里行間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庖丁解牛其實是教我們如何去做人。庖丁到最後還跟梁惠王說了這么一句話,說他的技術雖然已經這么高超了,但是他在看到技術比他要低得多的人在宰牛的時候,并沒有笑話他們,而是感覺到似乎他還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它是從一種社會文化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中,應該如何去對待人生,尤其人處在物質世界里的時候,應該如何從物質世界中解脫出來。
所以說,養生貴在順其自然,貴在平淡安閑。莊子早就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這里所說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強做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無為就是順其自然。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度才量力,淡泊名利,努力為主而不強為,對不平之事以平常心對待之,就能減少很多疾病產生的可能。
孔令謙
2011年夏
目次
上篇 撥開迷霧話養生
第一章 養生勿離三原原
第一節 本之子自己
千萬別給自己下黑手/盲目聽信某一本書是很危險的/病同而人異/
因人而養
第二節 本之子社會
你不是古人,泥古沒有用/現代人心性和古人大不同/現代人體質
多陰虛、內熱、牌濕
第三節 本之子經驗
切忌生搬硬套/養生不是吃喝,養生不是治病
第二版中醫思維開啟養生之門
第一節 掌握中醫思維比看一百本養生書都強
中醫以尋找生命的功能關系為目標/中醫看病如看相/中醫治病
是通過功能關系整體調整
第二節 五臟系統是桉心
五臟六腑/五情/五行/五色、五味、五方
第三節 本于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道/陰陽失衡是為病/養生目標——損有余而補不足
第四節 循于四時之法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秋冬,生長化收藏/人生四季/因人
而異,辨證施治
第三章 既養生又養性
第一節 養生首務在養心
生命和性命不同/仁者壽
第二節 和喜怒,安居處
現代人很多病癥都與心態有關/放松心態靠你自己/“和喜怒”
說的就是養心
第四章 真正的養生秘方
第一節 所謂養生秘方
中醫是沒有秘方的/秘方四個字:變化+良知
第二節 東坡養生秘方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規律/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
晚食以當肉
中篇 千古困惑病與老
第五章 人為什么會生病
第一節 人生病的三個原因
天地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天地間還有一種戾氣/
太過或不及,六氣變六淫/食物有四氣五味/人有七情六欲
第二節 疾病所傷的路徑
上焦主心肺,中焦主脾胃,下焦主肝腎/外感主傷上焦,飲食主
傷中焦,精神主傷下焦
第三節 疾病也有氣數
氣是有數的/氣有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疾病也是一個氣數問題/
三分藥七分養
第六章 人為什么會衰老
第一節 腎氣衰
腎為先天之本/女七男八/七損八益/人過四十陰氣自半/養生是
為活到天年
第二節 五臟衰
心氣虛則血脈運行無力/脾對生命功能有重要影響/肝是五臟中
最早衰老的/肺——肺氣虛則氣布無力
第三節 陰陽失衡
陰陽平衡,健康之本/陰平陽秘是和諧
下篇 養生妙在“會”養
第七章 四季飲防外感
第一節 史上幾次重大外感疫悄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中國晉綏瘟疫/1956年保定和北京地區乙腦/
2003年非典
第二節 外感分傷寒和溫病
非傳染性的,為傷寒;傳染性的,為溫病/傷寒感而即發,溫病
感而後發/感冒分風寒和風熱
第三節 郁熱伏氣引發外感
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郁熱伏氣——體內有火/四十歲以下多實火,
四十歲以上多虛火/陰虛內熱是家賊
第四節 外感會引起很多其他疾病
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中西醫所稱的“心”不同/春溫、傷寒、病暑
第五節 預防外感小驗方
桑葉菊花飲/石斛生地飲
第六節 預防外感四季飲
春之液/夏之飲/長夏之飲/秋之露/冬之漿
第八章 痰為百病之母
第一節 什么是痰
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痰為百病之母
第二節 什么人易有痰
三類人易有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第三節 食療化濕有妙方
秋冬多喝紅小豆粥/鮮葫蘆黃酒滲濕利竅從夜慎喝粥/黃豆白蘿卜固護
脾胃
第四節 痰濕體質多運動
運動不如運氣/中老年運動要避免大汗淋漓
第五節 清熱化痰黛蛤散
有形之痰看寒熱/黛蛤散巧治妃子咳嗽
第九章 女性養生心經
第一節 疾病也分男女
經帶胎產,女性特有/孔伯華妙治孟小冬崩漏
第二節 女性之忌八個宇
憂思憤怒/形寒飲冷
第三節 改良古方四白散
氣血不通,痘痘和斑/祛痘四白散
第四節 減肥有妙招
香蕉山楂飲/多食山藥
第五節 熱水泡腳防痹癥
虛者元氣虛,實者邪氣實/熱水泡腳有門道/溫黃酒防痛經
第六節 溢肝養腎巧虞更年期
精血虧耗,三十五歲是轉折/滋補肝腎首選海參
第七節 孕產婦小貼士
內熱體質易感冒/下奶有方/回奶有術
第十章 養生妙防三大病
第一節 中風
三國醫案:諸葛亮痛罵王朗/肝風內動,上沖于腦/肝腎陰虛是內因
第二節 高血壓
中老年多陰虛陽亢型/肝火旺盛是病因/桑葉桑枝茺蔚子煮水泡腳/
藕汁降壓/五汁飲/蛤蜊湯降壓/高血壓的“克星”三七粉
第三節 糖尿瘸
燥熱傷陰是病因/莫熬夜,多吃山藥/預防食療:生山藥粉+大棗/
莫喝大酒,節飲食/莫做劇烈運動/肺火旺多喝梨汁
第四節 預防“三高”小建議
戒煙、限酒/飲食宜清淡,控制體重/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調節情
緒/適當運動,適度娛樂/避免過勞,子時前入睡/中藥代茶飲/
冬季晨練不宜過早/枕頭不要太高,睡前勿服藥/節制性生活/
熱水泡腳
第十一章 中老年人重養陰
第一節 肝腎陰虛癥狀多
健忘、遲鈍/走路搖晃/皮膚瘙癢/痰濕瘀阻型冠心病/濕熱下注、
腎氣不足
第二節 緩解癥狀小竅門
緩解失眠:珍珠粉、烏藤棗仁粥/緩解元氣虛:用勞宮穴搓涌泉
穴/緩解煩躁不安:羚羊角粉/緩解口干舌燥:南北沙參飲、
四味益胃湯/緩解口苦口干:耳環石斛飲/緩解胸悶:
橘子絡泡茶/緩解牙痛:六神丸
第三節 調理肝腎小方劑
處方配伍一/處方配伍二
第四節 激填肝腎食療方
海參鮑魚滋補肝腎/枸杞子、熟地黃、老鴨、核桃/老年人喝粥有誤區
第十二章 中醫食療有講究
第一節 藥食同源說來歷
用于此為藥,用于彼為食/飲食調養巧妙運用/常用食藥同源類食物
簡表
第二節 升降寒熱話食療
根據體質選對食物/食療原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第三節 四氣五味巧搭配
四氣:寒,涼、溫、熱/五味:酸、苦、甘、辛、咸/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第十三章 太極養生心得
第一節 太極——我的健康修養
我練習太極拳有三十多年了/太極,不僅指太極拳,也指太極觀
第二節 太極養生重點:渾曰和開合
臟腑渾圓、經絡渾圓、丹道渾圓/開合:疏通心脈,改善睡眠/
開中寓合、合中寓開
第三節 升降勢打通任督二脈
心腎相交,升清降濁/緩解眩暈、頭痛、耳鳴、心慌、失眠等癥/
適宜婦女痛經、腰酸、腹脹、尿頻、乳脹等癥
第四節 空通松散將一身濁氣帶走
松散是基礎,空通是目的/空通松散,將一身濁氣帶走
第五節 太極樁功采天地之陰陽二氣
太極樁功放松身心/渾圓樁法體會空通松散/采天地之陰陽二氣
第六節 倒攆猴緩解肝火旺
平衡身體/意識轉換,疏肝理氣
第七節 太極揉擅,逆腹式呼吸健脾胃
太極揉腹防治便秘/逆腹式呼吸增強肺腎和腸胃功能
附錄A我的祖父孔伯華
附錄B若要養生,先別傷身
第一章 養生勿離三原原
第一節 本之子自己
千萬別給自己下黑手/盲目聽信某一本書是很危險的/病同而人異/
因人而養
第二節 本之子社會
你不是古人,泥古沒有用/現代人心性和古人大不同/現代人體質
多陰虛、內熱、牌濕
第三節 本之子經驗
切忌生搬硬套/養生不是吃喝,養生不是治病
第二版中醫思維開啟養生之門
第一節 掌握中醫思維比看一百本養生書都強
中醫以尋找生命的功能關系為目標/中醫看病如看相/中醫治病
是通過功能關系整體調整
第二節 五臟系統是桉心
五臟六腑/五情/五行/五色、五味、五方
第三節 本于陰陽
陰陽者,天地之道/陰陽失衡是為病/養生目標——損有余而補不足
第四節 循于四時之法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秋冬,生長化收藏/人生四季/因人
而異,辨證施治
第三章 既養生又養性
第一節 養生首務在養心
生命和性命不同/仁者壽
第二節 和喜怒,安居處
現代人很多病癥都與心態有關/放松心態靠你自己/“和喜怒”
說的就是養心
第四章 真正的養生秘方
第一節 所謂養生秘方
中醫是沒有秘方的/秘方四個字:變化+良知
第二節 東坡養生秘方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規律/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
晚食以當肉
中篇 千古困惑病與老
第五章 人為什么會生病
第一節 人生病的三個原因
天地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天地間還有一種戾氣/
太過或不及,六氣變六淫/食物有四氣五味/人有七情六欲
第二節 疾病所傷的路徑
上焦主心肺,中焦主脾胃,下焦主肝腎/外感主傷上焦,飲食主
傷中焦,精神主傷下焦
第三節 疾病也有氣數
氣是有數的/氣有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疾病也是一個氣數問題/
三分藥七分養
第六章 人為什么會衰老
第一節 腎氣衰
腎為先天之本/女七男八/七損八益/人過四十陰氣自半/養生是
為活到天年
第二節 五臟衰
心氣虛則血脈運行無力/脾對生命功能有重要影響/肝是五臟中
最早衰老的/肺——肺氣虛則氣布無力
第三節 陰陽失衡
陰陽平衡,健康之本/陰平陽秘是和諧
下篇 養生妙在“會”養
第七章 四季飲防外感
第一節 史上幾次重大外感疫悄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中國晉綏瘟疫/1956年保定和北京地區乙腦/
2003年非典
第二節 外感分傷寒和溫病
非傳染性的,為傷寒;傳染性的,為溫病/傷寒感而即發,溫病
感而後發/感冒分風寒和風熱
第三節 郁熱伏氣引發外感
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郁熱伏氣——體內有火/四十歲以下多實火,
四十歲以上多虛火/陰虛內熱是家賊
第四節 外感會引起很多其他疾病
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中西醫所稱的“心”不同/春溫、傷寒、病暑
第五節 預防外感小驗方
桑葉菊花飲/石斛生地飲
第六節 預防外感四季飲
春之液/夏之飲/長夏之飲/秋之露/冬之漿
第八章 痰為百病之母
第一節 什么是痰
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痰為百病之母
第二節 什么人易有痰
三類人易有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第三節 食療化濕有妙方
秋冬多喝紅小豆粥/鮮葫蘆黃酒滲濕利竅從夜慎喝粥/黃豆白蘿卜固護
脾胃
第四節 痰濕體質多運動
運動不如運氣/中老年運動要避免大汗淋漓
第五節 清熱化痰黛蛤散
有形之痰看寒熱/黛蛤散巧治妃子咳嗽
第九章 女性養生心經
第一節 疾病也分男女
經帶胎產,女性特有/孔伯華妙治孟小冬崩漏
第二節 女性之忌八個宇
憂思憤怒/形寒飲冷
第三節 改良古方四白散
氣血不通,痘痘和斑/祛痘四白散
第四節 減肥有妙招
香蕉山楂飲/多食山藥
第五節 熱水泡腳防痹癥
虛者元氣虛,實者邪氣實/熱水泡腳有門道/溫黃酒防痛經
第六節 溢肝養腎巧虞更年期
精血虧耗,三十五歲是轉折/滋補肝腎首選海參
第七節 孕產婦小貼士
內熱體質易感冒/下奶有方/回奶有術
第十章 養生妙防三大病
第一節 中風
三國醫案:諸葛亮痛罵王朗/肝風內動,上沖于腦/肝腎陰虛是內因
第二節 高血壓
中老年多陰虛陽亢型/肝火旺盛是病因/桑葉桑枝茺蔚子煮水泡腳/
藕汁降壓/五汁飲/蛤蜊湯降壓/高血壓的“克星”三七粉
第三節 糖尿瘸
燥熱傷陰是病因/莫熬夜,多吃山藥/預防食療:生山藥粉+大棗/
莫喝大酒,節飲食/莫做劇烈運動/肺火旺多喝梨汁
第四節 預防“三高”小建議
戒煙、限酒/飲食宜清淡,控制體重/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調節情
緒/適當運動,適度娛樂/避免過勞,子時前入睡/中藥代茶飲/
冬季晨練不宜過早/枕頭不要太高,睡前勿服藥/節制性生活/
熱水泡腳
第十一章 中老年人重養陰
第一節 肝腎陰虛癥狀多
健忘、遲鈍/走路搖晃/皮膚瘙癢/痰濕瘀阻型冠心病/濕熱下注、
腎氣不足
第二節 緩解癥狀小竅門
緩解失眠:珍珠粉、烏藤棗仁粥/緩解元氣虛:用勞宮穴搓涌泉
穴/緩解煩躁不安:羚羊角粉/緩解口干舌燥:南北沙參飲、
四味益胃湯/緩解口苦口干:耳環石斛飲/緩解胸悶:
橘子絡泡茶/緩解牙痛:六神丸
第三節 調理肝腎小方劑
處方配伍一/處方配伍二
第四節 激填肝腎食療方
海參鮑魚滋補肝腎/枸杞子、熟地黃、老鴨、核桃/老年人喝粥有誤區
第十二章 中醫食療有講究
第一節 藥食同源說來歷
用于此為藥,用于彼為食/飲食調養巧妙運用/常用食藥同源類食物
簡表
第二節 升降寒熱話食療
根據體質選對食物/食療原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第三節 四氣五味巧搭配
四氣:寒,涼、溫、熱/五味:酸、苦、甘、辛、咸/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第十三章 太極養生心得
第一節 太極——我的健康修養
我練習太極拳有三十多年了/太極,不僅指太極拳,也指太極觀
第二節 太極養生重點:渾曰和開合
臟腑渾圓、經絡渾圓、丹道渾圓/開合:疏通心脈,改善睡眠/
開中寓合、合中寓開
第三節 升降勢打通任督二脈
心腎相交,升清降濁/緩解眩暈、頭痛、耳鳴、心慌、失眠等癥/
適宜婦女痛經、腰酸、腹脹、尿頻、乳脹等癥
第四節 空通松散將一身濁氣帶走
松散是基礎,空通是目的/空通松散,將一身濁氣帶走
第五節 太極樁功采天地之陰陽二氣
太極樁功放松身心/渾圓樁法體會空通松散/采天地之陰陽二氣
第六節 倒攆猴緩解肝火旺
平衡身體/意識轉換,疏肝理氣
第七節 太極揉擅,逆腹式呼吸健脾胃
太極揉腹防治便秘/逆腹式呼吸增強肺腎和腸胃功能
附錄A我的祖父孔伯華
附錄B若要養生,先別傷身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