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國際環境譯叢
ISBN13:9787511105912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作者:(加)詹姆斯‧霍根; (加)理查德‧里都摩爾
出版日:2011/08/01
裝訂:平裝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一書,深入地解析了某些大企業如何為了商業利益而制造不實信息,進而操縱媒體影響民意,將全球變暖這一單純的科學事實引導成一個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書中指出,在當前多如牛毛的氣候研究中,讀者必須要謹慎地辨別信息的可信度,必須警惕并揭露那些把個人或團體利益建筑在高碳排放之上的盤根錯節的政商利益集團。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我國應該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把握主動,搶占先機?這場全人類共同參與的戰役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未來?對于所有的決策者、科學家、企業人士和廣大公眾來說,這場戰役沒有局外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將有助于每一位讀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真相,也會給每一位讀者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帶來新的啟發。本書由詹姆斯·霍根、理查德·里都摩爾著,展地譯。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我國應該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把握主動,搶占先機?這場全人類共同參與的戰役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未來?對于所有的決策者、科學家、企業人士和廣大公眾來說,這場戰役沒有局外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將有助于每一位讀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真相,也會給每一位讀者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帶來新的啟發。本書由詹姆斯·霍根、理查德·里都摩爾著,展地譯。
作者簡介
作者:(加)詹姆斯·霍根、理查德·里都摩爾 譯者:展地
名人/編輯推薦
《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這本駭世之作。揭露了有關“全球變曖”真假爭議背後始作俑者的各種策略、手段和計量。
本書深入地解析了某些大企業如何為了商業利益而制造不實信息,進而操縱媒體影響民意,將全球變暖這一單純的科學事實引導成一個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書中指出,在當前多如牛毛的氣候研究中,讀者必須要謹慎地辨別信息的可信度,必須警惕并揭露那些把個人或團體利益建筑在高碳排放之上的盤根錯節的政商利益集團。本書由詹姆斯·霍根、理查德·里都摩爾著,展地譯。
本書深入地解析了某些大企業如何為了商業利益而制造不實信息,進而操縱媒體影響民意,將全球變暖這一單純的科學事實引導成一個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書中指出,在當前多如牛毛的氣候研究中,讀者必須要謹慎地辨別信息的可信度,必須警惕并揭露那些把個人或團體利益建筑在高碳排放之上的盤根錯節的政商利益集團。本書由詹姆斯·霍根、理查德·里都摩爾著,展地譯。
序
氣候變化無疑是當今全球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世界政治、外交和經濟的博弈場。2009年底以來,在哥本哈根、天津和坎昆等地召開的歷次重要國際會議和在西方國家發生的“氣候門”等事件讓這個“熱門”話題持續升溫,備受關注。氣候變化對全球政治、經濟和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影響巨大。這一問題之所以成為超級“熱門”,除了因為它有著極端重要性之外,其特殊的復雜性、高度的不確定性和尖銳的爭議性也都是重要原因。
近年來,有關氣候變化爭鳴的圖書在西方出版界也變得炙手可熱,出現了大量的暢銷圖書。這些圖書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氣候變化產生的原因,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威脅以及我們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而在我國,雖然目前有關氣候變化的圖書也堪稱琳瑯滿目,但面向普通讀者介紹氣候變化爭鳴的專著還比較鮮見。
為滿足廣大讀者對國外此類圖書的閱讀需求,面向市場進一步做好國際環境圖書產品線建設,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經過認真調研和反復論證,確定引進一套《氣候變化譯叢》,首批精選了三冊在西方國家引起廣泛關注的氣候變化爭鳴暢銷書,呈獻給國內讀者。
本專輯是我國引進的第一套關于海外氣候變化爭鳴系列叢書,重點介紹了氣候變化爭鳴中爭議各方的主要分歧,爭議背後有著哪些力量在博弈,以及這些爭議事件幕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等。《全球變暖否定者》主要討論了當今世界最知名科學家針對全球變暖問題的不同觀點。該書在北美出版之後引起廣泛關注,書中內容也在很多國家引起了強烈爭議。出版後的四個月內,該書一直名列加拿大和美國環境類書籍暢銷書的第一名。《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一書,則深入地解析了某些大企業如何為了商業利益而制造不實信息,進而操縱媒體影響民意,將全球變暖這一單純的科學事實引導成一個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書中指出,在當前多如牛毛的氣候研究中,讀者必須要謹慎地辨別信息的可信度,必須警惕并揭露那些把個人或團體利益建筑在高碳排放之上的盤根錯節的政商利益集團。在《全球氣候變化:科學還是政治?》一書中,作者介紹了氣候變化科學和政策爭論的演變進程,總結了氣候變化問題的諸多不確定性,并討論了相關的政策解決方法。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我國應該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把握主動,搶占先機?這場全人類共同參與的戰役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未來?對于所有的決策者、科學家、企業人士和廣大公眾來說,這場戰役沒有局外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精選的這輯圖書,將有助于每一位讀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真相,也會給每一位讀者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帶來新的啟發。
近年來,有關氣候變化爭鳴的圖書在西方出版界也變得炙手可熱,出現了大量的暢銷圖書。這些圖書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氣候變化產生的原因,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威脅以及我們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而在我國,雖然目前有關氣候變化的圖書也堪稱琳瑯滿目,但面向普通讀者介紹氣候變化爭鳴的專著還比較鮮見。
為滿足廣大讀者對國外此類圖書的閱讀需求,面向市場進一步做好國際環境圖書產品線建設,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經過認真調研和反復論證,確定引進一套《氣候變化譯叢》,首批精選了三冊在西方國家引起廣泛關注的氣候變化爭鳴暢銷書,呈獻給國內讀者。
本專輯是我國引進的第一套關于海外氣候變化爭鳴系列叢書,重點介紹了氣候變化爭鳴中爭議各方的主要分歧,爭議背後有著哪些力量在博弈,以及這些爭議事件幕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等。《全球變暖否定者》主要討論了當今世界最知名科學家針對全球變暖問題的不同觀點。該書在北美出版之後引起廣泛關注,書中內容也在很多國家引起了強烈爭議。出版後的四個月內,該書一直名列加拿大和美國環境類書籍暢銷書的第一名。《利益集團的氣候“聖戰”》一書,則深入地解析了某些大企業如何為了商業利益而制造不實信息,進而操縱媒體影響民意,將全球變暖這一單純的科學事實引導成一個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書中指出,在當前多如牛毛的氣候研究中,讀者必須要謹慎地辨別信息的可信度,必須警惕并揭露那些把個人或團體利益建筑在高碳排放之上的盤根錯節的政商利益集團。在《全球氣候變化:科學還是政治?》一書中,作者介紹了氣候變化科學和政策爭論的演變進程,總結了氣候變化問題的諸多不確定性,并討論了相關的政策解決方法。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我國應該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把握主動,搶占先機?這場全人類共同參與的戰役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未來?對于所有的決策者、科學家、企業人士和廣大公眾來說,這場戰役沒有局外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精選的這輯圖書,將有助于每一位讀者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真相,也會給每一位讀者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帶來新的啟發。
目次
第一章 旅鼠和救生員
第二章 難以忽視的真相
第三章 從伯內斯到今天
第四章 捏造事實的年代
第五章 國際化的不確定性
第六章 語言的識別
第七章 智囊團的戰術
第八章 重金收買的否定者
第九章 偽科學家
第十章 戲劇性的過渡
第十一章 訴訟的學問
第十二章 媒體操縱
第十三章 金錢論
第十四章 粉飾煤炭
第十五章 減少煤炭開采
第十六章 沒人想成為笨蛋
第十七章 拯救世界
注釋
鳴謝
第二章 難以忽視的真相
第三章 從伯內斯到今天
第四章 捏造事實的年代
第五章 國際化的不確定性
第六章 語言的識別
第七章 智囊團的戰術
第八章 重金收買的否定者
第九章 偽科學家
第十章 戲劇性的過渡
第十一章 訴訟的學問
第十二章 媒體操縱
第十三章 金錢論
第十四章 粉飾煤炭
第十五章 減少煤炭開采
第十六章 沒人想成為笨蛋
第十七章 拯救世界
注釋
鳴謝
書摘/試閱
沒有一個人真正地確定。確實無疑在科學中是極為罕見的。甚至太陽在明天早上出現在地平線上,也能被看成是一個概率問題。對于氣候變化的問題,科學家們說,他們有90%的把握確定:氣候變化正在發生,而且人類是有責任的,但是人們不能完全肯定。
科學家接受這種懷疑的態度。正是對世界上確定事物的懷疑(如地球是否是扁平的),科學家們才得以使人類的認知不斷發展。但是,沒有哪個嚴謹的科學家會在沒有對反對意見進行可證實論證之前,站出來,并譴責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科學家們——真正的科學家——他們遵守嚴格的紀律,非常謹慎地提出他們的理論和實驗結論,接受與其在同一領域研究的可靠學者的審查,并且將他們的結論發表在卓有聲譽的雜志上,例如《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
那些擁有這種正直風骨,對氣候變化科學進行研究的人同意這些年潛在發生的情況。溫室效應,即諸如二氧化碳等氣體吸收熱量,在地球表面釋放出一層溫暖的覆蓋層,首先是由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約瑟夫·傅里葉(Joseph Fourier)在1824年提出的假設。傅里葉知道,太陽的能量為地球提供熱量,地球又將熱能以紅外線輻射的形式反射回空間。實際上,雖然太陽的熱量從地球表面反彈出去。但是,地球大氣似乎阻止或減緩著紅外線能量,從而溫暖著地球。在19世紀50年代,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丁達爾(John Tyndall)計算出了測量不同氣體容積的方法,包括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以及吸收并轉化輻射能的臭氧。到1858年,他有效地證實了傅里葉的理論。
在19世紀末——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阿倫尼烏斯,被視為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他是第一個預測人類燃燒礦物燃料最終會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人,而且,他認為,在燃燒燃料的過程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量會逐漸增加。地球上任何活的生物都由這種或那種形式的碳元素組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然後,將其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向大氣釋放出氧氣。植物又被動物吃掉。數百萬年以來,這些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沉入沼澤或漂落至海洋底部,覆蓋了一層又一層的其他石炭系物質。在合適的條件下——熱和壓力的作用下——這些體積巨大的碳塊轉變成了煤、石油或者天然氣。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人類已經將這些礦物燃料挖出并用他們點火,使碳與氧氣再次接觸,燃燒後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當阿倫尼烏斯考慮到這種趨勢所帶來的影響時,他試圖計算出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的影響。他估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加倍,將會使地球的溫度升高華氏3.8度。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科學成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大多數最新報告估計,二氧化碳含量加倍,將會使全球平均溫度增加華氏3.6~8.1度。這同樣讓人緊張不安,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比1850年已經升高了1/3,從280×10-6mg/L到385×10-6mg/L,在21世紀中期的某個時候,我們就會面臨阿倫尼烏斯所擔憂的情況:二氧化碳含量加倍。
第二位敲響氣候變化警鐘的科學家是美國的海洋學家羅杰·雷維爾(Roger Revelle),20世紀60年代晚期,他和美國前副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戈爾均在哈佛大學,那時他就向戈爾解釋了溫室效應。1957年,雷維爾與化學家漢斯·修斯(Hans Suess)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預言了全球變暖現象。當時雷維爾暗示說,這樣的變暖可能甚至是件好事,但是,他和修斯在論文里事先提出了警告,寫道:“人類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地球物理實驗’,但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後果卻一無所知。”
為了適應科學理解指導重要社會決定的社會,早在20世紀60年代,政壇突然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當時的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在1965年2月給國會的特別咨文中說“通過不斷地燃燒礦物燃料釋放二氧化碳,這一代人已經改變了全球范圍的大氣成分。”
20世紀70年代後期,科學家們開始變得焦躁,開始用一種越來越焦慮的聲音發表言論。科學家查尼(Jule Charney)于1979年撰寫的一份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報告說“從多個不同來源收集資料進行的過多的研究得出一致意見,氣候變化是由人們燃燒礦物燃料和改變土地使用情況造成的。”顯而易見的是,全球變暖并不像聽起來那么溫和。科學家開始了解到,即使全球平均溫度有小幅增長,也可能打破自人類出現前地球氣候的平衡狀態。他們開始發出冰川融化和冰冠塌陷,洪水、干旱以及漲潮的警告。他們開始思考世界生存條件的變化,這種變化比起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要更加劇烈,而且比數千年來發生變化的事物都更加突然。P8-10
科學家接受這種懷疑的態度。正是對世界上確定事物的懷疑(如地球是否是扁平的),科學家們才得以使人類的認知不斷發展。但是,沒有哪個嚴謹的科學家會在沒有對反對意見進行可證實論證之前,站出來,并譴責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科學家們——真正的科學家——他們遵守嚴格的紀律,非常謹慎地提出他們的理論和實驗結論,接受與其在同一領域研究的可靠學者的審查,并且將他們的結論發表在卓有聲譽的雜志上,例如《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
那些擁有這種正直風骨,對氣候變化科學進行研究的人同意這些年潛在發生的情況。溫室效應,即諸如二氧化碳等氣體吸收熱量,在地球表面釋放出一層溫暖的覆蓋層,首先是由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約瑟夫·傅里葉(Joseph Fourier)在1824年提出的假設。傅里葉知道,太陽的能量為地球提供熱量,地球又將熱能以紅外線輻射的形式反射回空間。實際上,雖然太陽的熱量從地球表面反彈出去。但是,地球大氣似乎阻止或減緩著紅外線能量,從而溫暖著地球。在19世紀50年代,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丁達爾(John Tyndall)計算出了測量不同氣體容積的方法,包括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以及吸收并轉化輻射能的臭氧。到1858年,他有效地證實了傅里葉的理論。
在19世紀末——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阿倫尼烏斯,被視為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他是第一個預測人類燃燒礦物燃料最終會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人,而且,他認為,在燃燒燃料的過程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量會逐漸增加。地球上任何活的生物都由這種或那種形式的碳元素組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然後,將其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向大氣釋放出氧氣。植物又被動物吃掉。數百萬年以來,這些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沉入沼澤或漂落至海洋底部,覆蓋了一層又一層的其他石炭系物質。在合適的條件下——熱和壓力的作用下——這些體積巨大的碳塊轉變成了煤、石油或者天然氣。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人類已經將這些礦物燃料挖出并用他們點火,使碳與氧氣再次接觸,燃燒後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當阿倫尼烏斯考慮到這種趨勢所帶來的影響時,他試圖計算出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的影響。他估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加倍,將會使地球的溫度升高華氏3.8度。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科學成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大多數最新報告估計,二氧化碳含量加倍,將會使全球平均溫度增加華氏3.6~8.1度。這同樣讓人緊張不安,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比1850年已經升高了1/3,從280×10-6mg/L到385×10-6mg/L,在21世紀中期的某個時候,我們就會面臨阿倫尼烏斯所擔憂的情況:二氧化碳含量加倍。
第二位敲響氣候變化警鐘的科學家是美國的海洋學家羅杰·雷維爾(Roger Revelle),20世紀60年代晚期,他和美國前副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戈爾均在哈佛大學,那時他就向戈爾解釋了溫室效應。1957年,雷維爾與化學家漢斯·修斯(Hans Suess)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預言了全球變暖現象。當時雷維爾暗示說,這樣的變暖可能甚至是件好事,但是,他和修斯在論文里事先提出了警告,寫道:“人類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地球物理實驗’,但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後果卻一無所知。”
為了適應科學理解指導重要社會決定的社會,早在20世紀60年代,政壇突然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當時的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在1965年2月給國會的特別咨文中說“通過不斷地燃燒礦物燃料釋放二氧化碳,這一代人已經改變了全球范圍的大氣成分。”
20世紀70年代後期,科學家們開始變得焦躁,開始用一種越來越焦慮的聲音發表言論。科學家查尼(Jule Charney)于1979年撰寫的一份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報告說“從多個不同來源收集資料進行的過多的研究得出一致意見,氣候變化是由人們燃燒礦物燃料和改變土地使用情況造成的。”顯而易見的是,全球變暖并不像聽起來那么溫和。科學家開始了解到,即使全球平均溫度有小幅增長,也可能打破自人類出現前地球氣候的平衡狀態。他們開始發出冰川融化和冰冠塌陷,洪水、干旱以及漲潮的警告。他們開始思考世界生存條件的變化,這種變化比起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要更加劇烈,而且比數千年來發生變化的事物都更加突然。P8-10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