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妄念(簡體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無妄念(雙色)》針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嗔怒、不知足、我執等痼疾深入分析,找出最好醫方,心病還須心藥醫,從而消除煩惱,讓你過得快樂和幸福。《無妄念(雙色)》是一部修心養性的著作,讓你活出最自在的自己。
作者簡介
吳正清,著名身心靈作家,愛瑜伽,愛修心,愛神秘的事物。著有《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等多部著作,行銷50萬冊。
名人/編輯推薦
《無妄念(雙色)》編輯推薦:吳正清居士開給現代人的最溫暖最慰貼的心靈雞湯,比于丹樸素,比張德芬清淡。“無妄念”就是一劑新藥,徹底解決白領心病,一輩子的心病。無妄念不是讓你泯滅欲望,而是控制欲望,減少我執。人的內心,就好像一個有很多大小破洞的瓶子,不斷受欲望驅使,需求,償索,企圖注滿這個心靈之瓶,結果,反倒弄得破洞愈大愈多。我們希望內心安逸,便該控制內心貪癡。找回都市迷失的心,沒有心,便活的一塌糊涂!人生最大的負擔,從來不是身體的脂肪和毒素,而是心里的貪怨之氣。放空自己。拒絕干擾。超越煩惱的世俗世界!
序
借身修心,得大自在,治一切病
人自出生,既有快樂相隨,亦有苦痛為伴。人生是不完美的,世間的萬事萬物也是不完美的,并且這種不完美將伴隨人們終生。可以說,人天生就是“苦命人”,正如佛曰“人生即苦”。佛將人生的苦歸結為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的真相便是在這諸多苦中創造盡量完美的人生,佛曰之“離苦得樂”。人生的意義便在于此。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和接受這種“苦命”,并保持奮斗以使自己脫離這些苦楚,獲得快樂的真諦。 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多數人不過“說時似悟,對境生謎”。 有一個年輕人被愛人背棄,他非常痛苦,于是去向佛請教。在佛面前,他大訴苦頭:“我對她那么好,把自己最珍貴、最舍不得的東西都給了她,我甚至告訴她‘我這一生都是為她準備的’。為了她,我愿意做任何我不愿做的事;為了她,我戒了酒、戒了煙,每天拼命工作。可是,她卻背棄了我。最可恨的是,她跟那個男人相識不過幾天,而我們之前已經相處了3年。她怎么能這樣呢?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呢?” 佛告訴他:“不,你并不是最苦的。你的愛人是因為感動于你的付出才不肯離你而去,可是你的愛太自我,并不是她需要的。這3年來,你自以為用自己的方式讓她‘幸福’了,可是她在痛苦中糾結了3年。還有那個男人,他的苦要遠甚于你。他之前曾被愛人背棄過10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只不過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罷了。眾生是平等的,得到的快樂和痛苦也是平等的。” 的確如此,得到金錢越多的人,越容易為金錢所困惑,要么想掙更多錢,要么害怕錢被人盜取,要么害怕錢的來路被人發現,煩惱與痛苦便與之俱生;而那些貧苦的人,因為對金錢的態度很單一,其他的精神體驗則極其豐富,如親情、友情等。正所謂“有錢的不見得樂,沒錢的不見得苦”。 同樣,權勢、地位、女色等亦如此,擁有得多的人也會煩惱和痛苦,擁有得少的人也能找到自己快樂的方式。 這便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在人生苦樂面前,眾生皆平等。 當然,這些道理我們都明白。大道理人人會說,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明白事理”多數限于口頭,限于事情未發生前,一旦陷入局中,我們還是會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所以,佛最忌諱的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謎”。 一位老教授教育學生說:“我最痛恨阿諛逢迎之流,你們一定要時刻記于心中,不得違反。”一個學生聽了,立即說:“我們會的,教授。現在像您這么正直、正派的人可是不多了,有您給我們授課,真是我們的榮幸。”教授聽了,大為高興。 看,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謎”。醫生能治別人的病,可是治不好自己或親人的病;心理醫生能幫別人解答疑惑,卻排除不了自己的心理糾葛。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總能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知道該怎么做,可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問題總會層出不窮。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都是心病。人的心念便是病根所在,心念本不是病,但動了不該動的心念、有了不該有的想法、不能以事情本來的面目去應付、不能以最單純的行為去面對,于是便“心病叢生”,陷入百般痛苦。 對此,佛家有一則經典語論:“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病由心生”,便源于此。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世上最難治的病就是心病。與知識、地位、權勢等無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即寬于待己、嚴于待人。對別人苛刻嚴厲,不容許有絲毫差錯,可是事到臨頭,自己卻迷了頭腦;有了過失,還拼命給自己找借口。 其實,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這都是人天生俱有的“病”,即逃不出自我的局。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器官都是外向的、對外的,像我們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吸收的都是外部信息,而對內部信息則了解得不夠。我們總難發現自己的錯,總難對自己有清醒、本原的認識。因為認識不了自己,所以“心生諸般疾病”。 人的一生,便是與自己、與自己的心廝殺的過程。勝者能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世代傳頌,而敗者便會淪為普通人,庸碌一世。 當許多人生大事令你煩惱不安時,何不靜下心來,用自然的心態讓事情順理成章地解決,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當你生氣郁悶時,與其發火動怒,不如息事寧人,你的氣消了,別人也不會“以怒相對”,從而兩相持好,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當你因貪生癡,動了不該動的心念,使自己陷入無比痛苦的境地中,何不放一放呢?放下了,你才能得到其他的,放下的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多。這也許是使自己解脫的最好方法。 當你因嫉妒而日夜難安的時候,何不用另一只眼去發現自己的好呢?妒忌是毒藥,適量可治病,過量則致病,此病一生,終生難安。嫉妒是煩惱的開始,那么,把這種煩惱從心里抹去吧。 當你生了嗔恚心,你也許沒意識到,嗔恚如刑獄,你已經令自己的魂靈鋃鐺入獄,難得解脫。何不給自己松松綁,送自己一身輕松呢? 當你疑慮不安、心懷忐忑時,何不自信一點,相信自己,相信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還有什么難關是渡不過去的呢? 當你取得了一些人生的成就,與其沾沾自喜、自贊自得,不如清醒一點、冷靜一點,給自己“潑一盆冷水”。人不清醒,就容易做糊涂事、犯糊涂錯。戒除了我慢心,才有取得更多成就的機會;而有了我慢心,就等于給自己的人生寫下了休止符,談何“欲上高樓”呢? 本書教你如何戰勝自己的心。關于解除心病、去掉心魔,佛家有諸多“方到病除”的妙法,本書試圖將這些妙法一一訴說與讀者。諸多內容或可參考,但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切忌“讀時似悟,對境生謎”。 解除心病的關鍵在于自己,這本書能做的是幫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幫你指出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佛家的許多真知灼見。“佛不度人人自度”,能否成佛,是成佛還是成魔,終究還是靠自己。 身體是我們賴以生存于此世的基礎,所有的心識、道德、理念,也終要通過這副“軀殼”與“皮囊”得以實施。那么,就讓我們借助這副“皮囊”去修我們的善心、佛心,去尋找人生的自在吧!
人自出生,既有快樂相隨,亦有苦痛為伴。人生是不完美的,世間的萬事萬物也是不完美的,并且這種不完美將伴隨人們終生。可以說,人天生就是“苦命人”,正如佛曰“人生即苦”。佛將人生的苦歸結為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的真相便是在這諸多苦中創造盡量完美的人生,佛曰之“離苦得樂”。人生的意義便在于此。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和接受這種“苦命”,并保持奮斗以使自己脫離這些苦楚,獲得快樂的真諦。 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多數人不過“說時似悟,對境生謎”。 有一個年輕人被愛人背棄,他非常痛苦,于是去向佛請教。在佛面前,他大訴苦頭:“我對她那么好,把自己最珍貴、最舍不得的東西都給了她,我甚至告訴她‘我這一生都是為她準備的’。為了她,我愿意做任何我不愿做的事;為了她,我戒了酒、戒了煙,每天拼命工作。可是,她卻背棄了我。最可恨的是,她跟那個男人相識不過幾天,而我們之前已經相處了3年。她怎么能這樣呢?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呢?” 佛告訴他:“不,你并不是最苦的。你的愛人是因為感動于你的付出才不肯離你而去,可是你的愛太自我,并不是她需要的。這3年來,你自以為用自己的方式讓她‘幸福’了,可是她在痛苦中糾結了3年。還有那個男人,他的苦要遠甚于你。他之前曾被愛人背棄過10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只不過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罷了。眾生是平等的,得到的快樂和痛苦也是平等的。” 的確如此,得到金錢越多的人,越容易為金錢所困惑,要么想掙更多錢,要么害怕錢被人盜取,要么害怕錢的來路被人發現,煩惱與痛苦便與之俱生;而那些貧苦的人,因為對金錢的態度很單一,其他的精神體驗則極其豐富,如親情、友情等。正所謂“有錢的不見得樂,沒錢的不見得苦”。 同樣,權勢、地位、女色等亦如此,擁有得多的人也會煩惱和痛苦,擁有得少的人也能找到自己快樂的方式。 這便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在人生苦樂面前,眾生皆平等。 當然,這些道理我們都明白。大道理人人會說,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明白事理”多數限于口頭,限于事情未發生前,一旦陷入局中,我們還是會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所以,佛最忌諱的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謎”。 一位老教授教育學生說:“我最痛恨阿諛逢迎之流,你們一定要時刻記于心中,不得違反。”一個學生聽了,立即說:“我們會的,教授。現在像您這么正直、正派的人可是不多了,有您給我們授課,真是我們的榮幸。”教授聽了,大為高興。 看,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謎”。醫生能治別人的病,可是治不好自己或親人的病;心理醫生能幫別人解答疑惑,卻排除不了自己的心理糾葛。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總能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知道該怎么做,可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問題總會層出不窮。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都是心病。人的心念便是病根所在,心念本不是病,但動了不該動的心念、有了不該有的想法、不能以事情本來的面目去應付、不能以最單純的行為去面對,于是便“心病叢生”,陷入百般痛苦。 對此,佛家有一則經典語論:“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病由心生”,便源于此。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世上最難治的病就是心病。與知識、地位、權勢等無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即寬于待己、嚴于待人。對別人苛刻嚴厲,不容許有絲毫差錯,可是事到臨頭,自己卻迷了頭腦;有了過失,還拼命給自己找借口。 其實,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這都是人天生俱有的“病”,即逃不出自我的局。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器官都是外向的、對外的,像我們的視覺、聽覺、感覺等,吸收的都是外部信息,而對內部信息則了解得不夠。我們總難發現自己的錯,總難對自己有清醒、本原的認識。因為認識不了自己,所以“心生諸般疾病”。 人的一生,便是與自己、與自己的心廝殺的過程。勝者能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世代傳頌,而敗者便會淪為普通人,庸碌一世。 當許多人生大事令你煩惱不安時,何不靜下心來,用自然的心態讓事情順理成章地解決,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當你生氣郁悶時,與其發火動怒,不如息事寧人,你的氣消了,別人也不會“以怒相對”,從而兩相持好,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當你因貪生癡,動了不該動的心念,使自己陷入無比痛苦的境地中,何不放一放呢?放下了,你才能得到其他的,放下的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多。這也許是使自己解脫的最好方法。 當你因嫉妒而日夜難安的時候,何不用另一只眼去發現自己的好呢?妒忌是毒藥,適量可治病,過量則致病,此病一生,終生難安。嫉妒是煩惱的開始,那么,把這種煩惱從心里抹去吧。 當你生了嗔恚心,你也許沒意識到,嗔恚如刑獄,你已經令自己的魂靈鋃鐺入獄,難得解脫。何不給自己松松綁,送自己一身輕松呢? 當你疑慮不安、心懷忐忑時,何不自信一點,相信自己,相信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還有什么難關是渡不過去的呢? 當你取得了一些人生的成就,與其沾沾自喜、自贊自得,不如清醒一點、冷靜一點,給自己“潑一盆冷水”。人不清醒,就容易做糊涂事、犯糊涂錯。戒除了我慢心,才有取得更多成就的機會;而有了我慢心,就等于給自己的人生寫下了休止符,談何“欲上高樓”呢? 本書教你如何戰勝自己的心。關于解除心病、去掉心魔,佛家有諸多“方到病除”的妙法,本書試圖將這些妙法一一訴說與讀者。諸多內容或可參考,但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切忌“讀時似悟,對境生謎”。 解除心病的關鍵在于自己,這本書能做的是幫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幫你指出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佛家的許多真知灼見。“佛不度人人自度”,能否成佛,是成佛還是成魔,終究還是靠自己。 身體是我們賴以生存于此世的基礎,所有的心識、道德、理念,也終要通過這副“軀殼”與“皮囊”得以實施。那么,就讓我們借助這副“皮囊”去修我們的善心、佛心,去尋找人生的自在吧!
目次
第一篇 病由心生,亦由心滅
在佛的觀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 002
萬病由心生,心是一切煩惱和雜念的惡源 005
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可治愈一切的病苦 008
戒律是養心的根本原則 010
是心即佛——能夠度你的佛就是你自己 012
清靜無為,則得善終——長壽 015
修得六根凈,淤泥也可化紅蓮 017
第二篇 靜心——戒躁
毋躁——靜不下來,悲苦的日子就永遠停不下來 022
成敗皆是尋常事,莫以急躁求功名 024
順其自然萬事成,杜絕浮躁玄機開 027
清除驕躁的“對癥良藥”——謙卑 031
只要有心,沒有什么改不了的惡習 034
滅卻心頭燥火:心靜則無處不寧靜 037
成功沒有捷徑,專一就是法門 039
第三篇 定心——戒怒
毋怒——傷己千倍,才得傷人一分 044
別讓他人決定你的行為,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 046
慈悲比暴怒、恫嚇、權位、勢力更有震懾力 049
我們做事是為了快樂,而非為了生氣 052
大勇若怯,忍辱是對治沖動的法寶 055
凡事過于計較,只會讓你活在令人崩潰的環境里 057
制怒需要決心,切勿“說時似悟,對境生謎” 060
第四篇 凈心——戒貪
毋貪——貪念多的人,連自己原本有的也將失去 064
多布施,多快樂;少索取,少煩惱 067
戒貪得自在——有境界的人生比富綽一世更寶貴 069
吝嗇真的會讓你變成“鬼”——懂變通的人每條路 都是通的 072
利令智昏,愚蠢的人都有一個病根——貪 074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077
幸福不在別處,知足才是快樂的真諦 079
淫亂都為幻影,有心皆可成佛——戒色 082
第五篇 博心——戒妒
毋妒——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難得安寧 086
嫉妒是一劑毒藥——量少促動愛情,量大命斃愛情 088
發現自己的好,你嫉妒的人也許也在嫉妒你 091
比較是煩惱的開始,也是貧窮的開始 093
擁有贊嘆、歡喜心,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097
誰嫉妒你,就感謝誰——讓他人的嫉妒成為你前進的 推動力 100
善惡一念間,戒妒要如“戒毒” 102
助他就是助己,隨喜是去除嫉妒心的妙藥 105
第六篇 寬心——戒嗔
毋嗔——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110
嗔心的業因,遲早會受到來世的果報 112
不說破就是說破的全部 115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從他人身上找別扭 117
破解嗔心的佛道法門 120
多一分忍功,這是成佛的資糧 123
寬容是環環相扣的紐帶——心門一寬,容人也容己 125
尊重自己所做的,你才能得到尊重 128
第七篇 明心——戒疑
毋疑——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 132
疑心生暗鬼,“暗箭”最傷人 135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137
可以存疑,但不要武斷地懷疑 140
說什么都不管用,那就沉默——化解疑慮的妙方 143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 146
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49
第八篇 慧心——戒癡
毋癡——癡心生妄想,妄想得惡果 154
認知真我,才是擺脫迷途的開始 156
不執即佛性——富也快樂,貧也快樂 159
最能創造奇跡的是真誠向善的心,最具破壞力的是 冰冷固執的心 161
依人不依法,讓來的自來,去的自去 164
別被規矩束縛,隨緣也是自在 166
保持中道平常心,才是入道之門和悟道之本 169
第九篇 善心——戒憂
毋憂——世上本無憂,庸人自擾之 174
不要自尋煩惱,開心就是最好的補藥 176
往跡不追,未來不迎,活在當下 179
了悟生死——放不下生死,早晚被自己嚇死 182
接受命運的安排,但不要排除奮斗的人生 184
既能解人憂,亦可除己惑,這才是真學佛者 187
不要創造煩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 189
做自己該做的事,從忘我到無我,就是禪心的顯現 192
第十篇 平心——戒我慢
毋“我慢”——比貪嗔癡更毒,更阻礙人進步 196
不怕聰明就怕自作聰明 199
無知而自信的“佛弟子”,比不信佛者更可悲 201
要戒除“增上慢”的心,才會增長“多聞” 204
“自贊毀他”技術高明的人,可用一個字形容:“奸” 206
青山無處不道場:真正的道場就在我們起心動念的 那一刻 209
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產生意見和看法的能力 212
能低頭的人最尊貴——以萬事萬物為師,則可以為師矣 214
在佛的觀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 002
萬病由心生,心是一切煩惱和雜念的惡源 005
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可治愈一切的病苦 008
戒律是養心的根本原則 010
是心即佛——能夠度你的佛就是你自己 012
清靜無為,則得善終——長壽 015
修得六根凈,淤泥也可化紅蓮 017
第二篇 靜心——戒躁
毋躁——靜不下來,悲苦的日子就永遠停不下來 022
成敗皆是尋常事,莫以急躁求功名 024
順其自然萬事成,杜絕浮躁玄機開 027
清除驕躁的“對癥良藥”——謙卑 031
只要有心,沒有什么改不了的惡習 034
滅卻心頭燥火:心靜則無處不寧靜 037
成功沒有捷徑,專一就是法門 039
第三篇 定心——戒怒
毋怒——傷己千倍,才得傷人一分 044
別讓他人決定你的行為,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 046
慈悲比暴怒、恫嚇、權位、勢力更有震懾力 049
我們做事是為了快樂,而非為了生氣 052
大勇若怯,忍辱是對治沖動的法寶 055
凡事過于計較,只會讓你活在令人崩潰的環境里 057
制怒需要決心,切勿“說時似悟,對境生謎” 060
第四篇 凈心——戒貪
毋貪——貪念多的人,連自己原本有的也將失去 064
多布施,多快樂;少索取,少煩惱 067
戒貪得自在——有境界的人生比富綽一世更寶貴 069
吝嗇真的會讓你變成“鬼”——懂變通的人每條路 都是通的 072
利令智昏,愚蠢的人都有一個病根——貪 074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077
幸福不在別處,知足才是快樂的真諦 079
淫亂都為幻影,有心皆可成佛——戒色 082
第五篇 博心——戒妒
毋妒——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難得安寧 086
嫉妒是一劑毒藥——量少促動愛情,量大命斃愛情 088
發現自己的好,你嫉妒的人也許也在嫉妒你 091
比較是煩惱的開始,也是貧窮的開始 093
擁有贊嘆、歡喜心,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097
誰嫉妒你,就感謝誰——讓他人的嫉妒成為你前進的 推動力 100
善惡一念間,戒妒要如“戒毒” 102
助他就是助己,隨喜是去除嫉妒心的妙藥 105
第六篇 寬心——戒嗔
毋嗔——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110
嗔心的業因,遲早會受到來世的果報 112
不說破就是說破的全部 115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從他人身上找別扭 117
破解嗔心的佛道法門 120
多一分忍功,這是成佛的資糧 123
寬容是環環相扣的紐帶——心門一寬,容人也容己 125
尊重自己所做的,你才能得到尊重 128
第七篇 明心——戒疑
毋疑——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 132
疑心生暗鬼,“暗箭”最傷人 135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137
可以存疑,但不要武斷地懷疑 140
說什么都不管用,那就沉默——化解疑慮的妙方 143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 146
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49
第八篇 慧心——戒癡
毋癡——癡心生妄想,妄想得惡果 154
認知真我,才是擺脫迷途的開始 156
不執即佛性——富也快樂,貧也快樂 159
最能創造奇跡的是真誠向善的心,最具破壞力的是 冰冷固執的心 161
依人不依法,讓來的自來,去的自去 164
別被規矩束縛,隨緣也是自在 166
保持中道平常心,才是入道之門和悟道之本 169
第九篇 善心——戒憂
毋憂——世上本無憂,庸人自擾之 174
不要自尋煩惱,開心就是最好的補藥 176
往跡不追,未來不迎,活在當下 179
了悟生死——放不下生死,早晚被自己嚇死 182
接受命運的安排,但不要排除奮斗的人生 184
既能解人憂,亦可除己惑,這才是真學佛者 187
不要創造煩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 189
做自己該做的事,從忘我到無我,就是禪心的顯現 192
第十篇 平心——戒我慢
毋“我慢”——比貪嗔癡更毒,更阻礙人進步 196
不怕聰明就怕自作聰明 199
無知而自信的“佛弟子”,比不信佛者更可悲 201
要戒除“增上慢”的心,才會增長“多聞” 204
“自贊毀他”技術高明的人,可用一個字形容:“奸” 206
青山無處不道場:真正的道場就在我們起心動念的 那一刻 209
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產生意見和看法的能力 212
能低頭的人最尊貴——以萬事萬物為師,則可以為師矣 214
書摘/試閱
借身修心,得大自在
人生,便既有快樂相隨,亦有苦痛為伴,人生是不完美的,世間的萬事萬物也是不完美的,并且這種不完美,將伴隨我們終生。可以說,人天生就是“苦命人”,正如佛曰“人生即苦”。佛將人生的苦歸結為八種,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的真相便是在這諸多苦中,去創造盡量完滿的人生。佛曰之“離苦得樂”。人生的意義也便在于此。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和接受這種“苦命”,并保持奮斗以使自己脫離這種苦楚,獲得快樂的真諦。
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多數人不過“說時似悟,對境生迷”。
有一個年輕人被愛人背棄,他苦痛非常,于是,去向佛請教。在佛面前,他大訴苦頭:“我對她那么好,把自己最珍貴的、最舍不得的東西都給她,我甚至告訴她‘我這一生都是為她準備的’,為了她我愿意做任何我不愿做的事,為了她,我戒了酒,戒了煙,每天拼命工作。可是,她卻背棄了我。最可恨的是,她跟那個男人相識不過幾天,而我們之前已經相處了3年。她怎么能這樣呢?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呢?”
佛告訴他:“不,你并不是最苦的。你的愛人因為感動于你的付出才不肯離你而去,可是你的愛太自我,并不是她需要的。這3年來,你一直以為以自己的方式讓她“幸福”了,可是她卻在痛苦中糾結了3年。還有那個男人,他的苦要遠甚于你。他之前曾被愛人背棄過10次。每個人都每個人的苦,只不過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罷了。眾生是平等的,得到的快樂和痛苦也是平等的。”
的確是如此,得到金錢越多的人,越容易為金錢所困惑,要么想掙更多錢,要么害怕錢被人盜取,要么害怕錢的來路被人發現,煩惱與痛苦便與之俱生;而那些貧苦的人,因為對金錢的態度很單一,其他的精神體驗則極其豐富,比如親情、友情等。正所謂“有錢的不見得樂,沒錢的不見得苦。”
同樣,權勢、地位、女色等統統如此,擁有的更多的人也會煩惱和痛苦,擁有的少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快樂的方式。
這便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在人生苦樂面前,眾生皆平等。
當然了,這些道理我們都明白,大道理人人會說,但是最要命的問題在于我們的“明白事理”多數限于口頭,限于事情未發生前,一旦陷入局中,我們還是會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所以,佛最忌諱的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
一個老教授教育學生說:“我最痛恨阿諛逢迎之流,你們一定要時刻記于心中,不使違反。”一個學生聽了,立即說:“我們會的,教授。現在像您這么正直、正派的人可是不多了,有您給我們授課,真是我們的榮幸。”教授聽了,大為高興。
看,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醫生能治別人的病,可是卻治不好自己或親人的病;心理醫生能幫人解疑答惑,卻排除不了自己的心理糾葛;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總能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知道該怎么做,可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問題總會層出不窮。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都是心病,人的心念便是病根所在,心念本不是病,但動了不該動的心念,有了不該有的想法,不能以事情本來的面目去應付,不能以最單純的行為去面對,于是,“心病叢生”,人們陷入百般痛苦。
對此,佛家有一經典語論:“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我們常說“病由心生”,便是源于此。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世上最難治的病就是心病。因為職業原因,我經常與一些社會精英和高級知識分子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與知識、地位、權勢等無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即寬于待己、嚴于待人。對別人苛刻嚴厲,不容許有絲毫差錯,可是事到臨頭,自己卻迷糊了頭腦,有了過失,還拼命給自己找借口。
其實,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這都是人天生俱有的“病”,即逃不出自我的局。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器官都是外向的、對外的,像我們的視覺、聽覺、感覺等等,吸收的都是外部信息,而對內部信息則了解的不夠,我們總難發現自己的錯,總難對自己有清醒、本原的認識。因為認識不了自己,所以“心生諸般疾病”。
人的一生,便是與自己、與自己的心奮斗、廝殺的過程。勝者,能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世代傳頌,而敗者便會淪為普通人,庸碌一世。
所以,當面對許多人生大事,令你煩惱不安時,何不靜下心來,用自然的心態讓事情順理成章地解決,從而實現人生的步步為贏,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當你生氣郁悶時,與其發火動怒,不如息事寧人,你的氣消了,別人也不會“以怒相對”,從而兩相持好,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當你因貪生癡,動了不該動的心念,使自己陷入無比的苦痛中,何不放一放呢?放下了,你才能得到其他的,放下的越多,你將得到的也越多。這也許是最好的給自己解脫的方法。
當你因嫉妒病而日夜難安的時候,何不用另一只眼去發現自己的好呢?妒忌是毒藥,適量可治病,過量則致病,此病一生,終生難安。嫉妒,是煩惱的開始,那么,也讓這種煩惱從心里抹去吧。
當你生了嗔恚心,你也許沒意識到,嗔恚如刑獄,你已經令自己的魂靈鋃鐺入獄,難得解脫,那么,何不給自己松松綁,送自己一身輕松呢?
當你疑慮不安、心懷忐忑時,何不自信一點,相信自己,相信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還有什么難關是度過不了的呢?
當你取得了一些人生的成就,與其沾沾自喜、自贊自得,不如清醒一點,冷靜一點,給自己“潑一盆冷水”。人不清醒,就容易做糊涂事,犯糊涂錯,戒除了“我慢心”,才有取得更多成就的機會。而有了我慢心,就等于給自己的人生寫下了休止符,談何“欲上高樓”呢?
這本書是教你如何戰勝自己的心的一本書。關于解除心病、去掉心魔,佛家有諸多“方到病除”的妙法,本書將試圖將這些妙法一一訴說與你,諸多內容或可參考,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身體力行”,切忌“讀時似悟,對境生迷”。
解除心病的最關鍵的還在于你自己,這本書能做的也就是幫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幫你指出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佛家的許多真知灼見。“佛不度人人自度”,能否成佛,是成佛還是成魔,終究還靠你自己。
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賴以生存于此世的基礎,所有的心識、道德、理念,也終要通過這副“軀殼”與“皮囊”得以實施。那么,就讓我們借助這副“皮囊”去修我們的善心、佛心,去尋找人生的自在吧。
在佛的觀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醫學中將人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病,另一種是心病。“種種內外諸病名為身病”,“種種欲愿等名為心病”。 關于致病原因,《大智度論》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外在的因緣或內在的因緣所造成的。南傳的《清凈道論》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 總結說來,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兩種:四大不調、貪癡毒。而佛家又認為,人的心病是身病的引子。古代人因為心腸清凈,沒有卡拉?K, 沒有夜生活,各種欲望也少,所以所患的多為“身病”;現代人爭名逐利,欲望膨脹,貪、嗔、癡等心病便困擾著人們,導致情緒失調、心理失衡、心態不穩等。長此以往,就會由心病導致人的各項生理機能紊亂,從而造成身體的疾病。所以現代人的病叫“身心疾病”。 從佛的觀點來講,人人都是有“病”的。不管是貧窮落魄的人,還是富可敵國的人;也不管是社會精英、成功人士,還是普通百姓,都多多少少地患有“身心疾病”。 德恩方丈有一次下山化緣,在回山的路上,突然發現前面圍了一群人,并且聽到打罵的聲音和女人的哭聲。老方丈趕緊上前,原來是一位穿著光鮮的富家公子在指揮下人毆打一名少婦。那名少婦毫無反抗之力,只能被打。老方丈拍了拍旁邊一位老者的肩膀問:“請問老施主,這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啊?” 老者看了一眼老方丈說:“唉,造孽啊。大師,是這樣的,剛剛這位公子哥走在路上,這家娘子也低頭匆匆忙忙地走在路上,兩人不小心撞到了一起,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這家娘子已經道了無數次歉了,這公子哥卻不依不饒,反而對人家拳打腳踢起來了。唉,真是冤孽啊!” 此刻,那位年輕公子正掄起一根木棍要打下去,少婦也已經嚇呆了。說時遲那時快,老方丈一步過去,奪下了木棍,說:“這位娘子哪里得罪你了,即使人家真的錯了,也已經真心實意地向你道過歉了,你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年輕人,還是少作孽的好啊!” 年輕公子看了一眼老方丈說:“老禿驢,你少管閑事!你知不知道,她有病啊!她這種病是要死人的,還在街上亂跑,還敢撞到我身上,打死她都不為過!” 老方丈看了一眼少婦,發現少婦滿臉的毒瘡,真的像是生了什么病。“她有病,你更有病,并且你的病比她要嚴重千倍萬倍,我看你也時間不多了,你還是好自為之吧!” “你……你胡說!”公子掄起手中的棍子就要向老方丈打去。人們看到這里,終于忍不住了,蜂擁而上去阻止他。年輕人看到勢頭對自己不利,這才收起棍子,說:“好,你們人多是吧?我不跟你們一般見識。”說完,給家丁使了使眼色,轉身向人群外走去。 老方丈卻告訴他:“年輕人,好自為之,記住我的話,你自己才是大病臨頭了呢!這位小娘子的病,我很快會給她治好。而你自己的病,能否治好,卻要看你的造化了。” 年輕人愣了一下,哼了一聲,不以為然。 老方丈將少婦帶到寺里,運用自己的醫術幫她治好了病。然而不久,那位公子就被人抬著來找老方丈了。原來年輕人平時脾氣特別暴躁,總是仗勢欺人,家里人為此教育過他不下百次,但他不但不聽家人的勸告,反而變本加厲,一次比一次厲害。後來惹下禍事,得罪了一位官員的公子,被人毒打了一頓,心中對此事有了郁結,加上愛發脾氣,于是一病不起。眼看不省人事了,家丁才想起老方丈的話,于是趕緊將他抬上山來了。 “大師,你救救我的兒子吧!當初都是他不對,他年幼無知,你大慈大悲,救救他吧!”年輕人的父親跪在老方丈面前說。 “老人家,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當初他覺得那位少婦有病,就欺凌于她,殊不知世人皆有病。身體的病,我可以給他開藥方治好,但是心里的病就只有靠他自己了。” 年輕人此刻也覺悟了,立即說道:“大師,只要你肯救我,我什么都聽你的,我愿意跟你出家修行,我再也不做壞事了……” 方丈看年輕人態度誠懇,就點了點頭說:“好吧,那你就留在山上治病吧!” 一年以後,年輕人終于戒掉了愛慕虛榮、嗔怒、暴躁的毛病,再也不像當初那樣了,還真心拜德恩方丈為師,成了他的俗家弟子。 人生在世,似乎沒有不生病的。得了病,就要找尋病根,從根出發才能“藥到病除”;找不到病根,即便天天燒香磕頭、念禪誦經也無法解決問題。 萬病由心生, 心是一切煩惱和雜念的惡源 從前,有個富商,家財萬貫,他有一個賢惠美麗的妻子,兒子也很孝順,然而他常常悶悶不樂。不是害怕哪一天鬧了賊,或者家里失了火使所有財富都化為灰燼,就是害怕妻子哪天背叛了自己,使自己一生的奮斗在一夕之間付諸東流。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碰到一個算卦的先生。算卦先生看到他一身綾羅綢緞,知道他定是富家之人,就想敲詐他一筆,于是在商人走過時一把抓住了他。 商人見有人抓著他的衣服不放,本就煩惱的心頓時更加生氣,于是停下腳步瞪著算卦先生說:“你這不學無術的江湖術士,抓我做甚?” 算卦先生看到這位商人如此生氣,知道他定為事所困。又看他一身富貴氣,知道他們這種富貴之人定然為金錢所困,知道自己的財路來了。算卦先生笑了笑說:“老爺,你可以罵我,但是有句話我不得不提醒你,你已經大病臨頭了。” 聽到算卦先生這么說,商人愣了一下,趕緊坐了下來,說:“先生,你剛剛的話是什么意思?” 算卦先生看到機會來了,就頓了頓說:“我看先生一臉愁容,定是為事所困,不知當說不當說?” “請直言不諱。” “我知道,先生現在正為錢所困,卻不是因為錢太少了,而是因為你的錢太多了。” 商人聽到這里愣住了,心想,竟被他說對了。這時,旁邊一個花枝招展的少婦和一個賣菜的小販打情罵俏的聲音傳到了商人耳朵里。商人抬頭看了一眼少婦,頓時臉上掛滿了怒容。而這一切正好被算卦先生看到眼里,他笑了笑繼續說:“我還知道,你有一位美麗賢惠的妻子,但她也是你的擔心所在。” 聽到這里,商人頓時驚呆了,于是從袖子里掏出一錠銀子說:“請高人賜教。” 算卦先生看到錢,趕緊裝了起來,看了看商人說:“你雖然一切不愁,但是這一切好運也將到頭兒了,不久你就會失去一大筆錢,你的妻子也將會為此背叛你。而最糟糕的是,你將有一場大病之災、生命之憂,你……” 聽到這里,商人氣急敗壞地站了起來說:“你們這些江湖術士,就知道你們是騙人的,拿了錢就胡編亂造,給我滾……” 算卦先生看到這次商人真的生氣了,怕好不容易得到的錢被收回去,趕緊收了攤就跑,但臨走前仍然叫喊:“你大禍臨頭了!” 商人看著算卦先生狼狽而逃的背影,嘆了口氣。他本以為事情會就此結束,但回到家後他的心再也靜不下來了。他心中一遍一遍想著算卦先生的話,甚至做夢都夢到錢被偷了、自己重病不起,而妻子也離開了自己。就這樣,他每天都不得安寧。更糟的是,他想到自己將要生一場大病,心更加沉重起來,為此整天心神恍惚,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沒想到,沒多久他真的病了,生意也耽誤了,果然失去了一大筆錢。到這時他竟然相信了術士的話,于是每天想著妻子會背叛自己,而自己的病也…… 就這樣,他天天想啊、愁啊,終于抑郁而終,而他的妻子也最終“依術士之言”“背叛”了他。 讀完這個小故事,我們不得不用心思考:我們總是因為身體、財富、功名或情情愛愛而加注于心太多的無名煩惱,繁重的眷戀使我們的心處在超負荷當中,以致常常弄得傷痕累累,但是從不曾想過放松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卸下多余的貪戀、追求,擁有一顆空凈的心。我們總是不能明白,心和機器沒有什么兩樣,承載得越多、加工得越復雜,自身淤積的垃圾也就越多,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的! 佛說:“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所現。”佛家告訴我們:山河叢林,大地緲空,一切的虛空世界、一切的萬物都是由我們的心滋生出來的。《華嚴經》中曾說:“盡虛空遍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學不是孤立地研究人的生理,它以一心緣起論為基本立場,從根(生理)、塵(環境)、識(精神)三緣和合的整體角度認識人的存在。佛家認為心、身、境三者不能分離,并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心又是根本。心是一切煩惱和雜念的惡源,心中有了惡源,就會導致生理的失衡,最終引起諸多疾病。反之,如果我們能有一顆清凈的心,就不會生出惡行。沒有了惡行,也就不會有什么煩惱,那么身體也就隨之康健。由此可以看出:萬病由心生,一顆清凈無雜念的心對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紅樓夢》中的賈瑞是怎么死的?賈瑞的形象,多少人對他嗤之以鼻,但談到他的死,卻不得不說他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他的心中對鳳姐有著非分之想,所以瘋狂地癡戀鳳姐。最後因為不聽道士的勸言,反照風月寶鑒,終于死在了自己的朝思暮想里、死在了淫欲的幻想里。因為不能讓自己的心及時從貪戀美色中解脫出來,不能戒除心中的淫欲,最終害了心病,而心病最終讓自己丟掉了性命。 因心中的諸多欲望產生的情緒變化將直接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造成心理異常及多種神經癥,如焦慮癥、?癥、恐懼癥、強迫癥、抑郁癥等。因無明而產生的煩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脫,任由其發展,甚至可能發展為精神病及其他疾病。《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中說:“心清凈故,血則清凈,血清凈故,顏(臉)色清凈。”中醫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列為致病之因。近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更以大量的證據證明了情緒致病因素,從而把情緒與疾病的關系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 在我們追求功名利祿的時候、在我們貪戀情感世界的時候、在我們為身體健康小心翼翼的時候,還是先珍惜我們的心吧!及時清除心中的垃圾,不要讓我們的心為了如此多的世俗之物而承受得太多,相信健康的心態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人生,便既有快樂相隨,亦有苦痛為伴,人生是不完美的,世間的萬事萬物也是不完美的,并且這種不完美,將伴隨我們終生。可以說,人天生就是“苦命人”,正如佛曰“人生即苦”。佛將人生的苦歸結為八種,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的真相便是在這諸多苦中,去創造盡量完滿的人生。佛曰之“離苦得樂”。人生的意義也便在于此。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和接受這種“苦命”,并保持奮斗以使自己脫離這種苦楚,獲得快樂的真諦。
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多數人不過“說時似悟,對境生迷”。
有一個年輕人被愛人背棄,他苦痛非常,于是,去向佛請教。在佛面前,他大訴苦頭:“我對她那么好,把自己最珍貴的、最舍不得的東西都給她,我甚至告訴她‘我這一生都是為她準備的’,為了她我愿意做任何我不愿做的事,為了她,我戒了酒,戒了煙,每天拼命工作。可是,她卻背棄了我。最可恨的是,她跟那個男人相識不過幾天,而我們之前已經相處了3年。她怎么能這樣呢?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呢?”
佛告訴他:“不,你并不是最苦的。你的愛人因為感動于你的付出才不肯離你而去,可是你的愛太自我,并不是她需要的。這3年來,你一直以為以自己的方式讓她“幸福”了,可是她卻在痛苦中糾結了3年。還有那個男人,他的苦要遠甚于你。他之前曾被愛人背棄過10次。每個人都每個人的苦,只不過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罷了。眾生是平等的,得到的快樂和痛苦也是平等的。”
的確是如此,得到金錢越多的人,越容易為金錢所困惑,要么想掙更多錢,要么害怕錢被人盜取,要么害怕錢的來路被人發現,煩惱與痛苦便與之俱生;而那些貧苦的人,因為對金錢的態度很單一,其他的精神體驗則極其豐富,比如親情、友情等。正所謂“有錢的不見得樂,沒錢的不見得苦。”
同樣,權勢、地位、女色等統統如此,擁有的更多的人也會煩惱和痛苦,擁有的少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快樂的方式。
這便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在人生苦樂面前,眾生皆平等。
當然了,這些道理我們都明白,大道理人人會說,但是最要命的問題在于我們的“明白事理”多數限于口頭,限于事情未發生前,一旦陷入局中,我們還是會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所以,佛最忌諱的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
一個老教授教育學生說:“我最痛恨阿諛逢迎之流,你們一定要時刻記于心中,不使違反。”一個學生聽了,立即說:“我們會的,教授。現在像您這么正直、正派的人可是不多了,有您給我們授課,真是我們的榮幸。”教授聽了,大為高興。
看,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醫生能治別人的病,可是卻治不好自己或親人的病;心理醫生能幫人解疑答惑,卻排除不了自己的心理糾葛;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總能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知道該怎么做,可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問題總會層出不窮。
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都是心病,人的心念便是病根所在,心念本不是病,但動了不該動的心念,有了不該有的想法,不能以事情本來的面目去應付,不能以最單純的行為去面對,于是,“心病叢生”,人們陷入百般痛苦。
對此,佛家有一經典語論:“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我們常說“病由心生”,便是源于此。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世上最難治的病就是心病。因為職業原因,我經常與一些社會精英和高級知識分子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與知識、地位、權勢等無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毛病,即寬于待己、嚴于待人。對別人苛刻嚴厲,不容許有絲毫差錯,可是事到臨頭,自己卻迷糊了頭腦,有了過失,還拼命給自己找借口。
其實,這些也是無可厚非的,這都是人天生俱有的“病”,即逃不出自我的局。這是因為人的認識器官都是外向的、對外的,像我們的視覺、聽覺、感覺等等,吸收的都是外部信息,而對內部信息則了解的不夠,我們總難發現自己的錯,總難對自己有清醒、本原的認識。因為認識不了自己,所以“心生諸般疾病”。
人的一生,便是與自己、與自己的心奮斗、廝殺的過程。勝者,能成為了不起的人物,世代傳頌,而敗者便會淪為普通人,庸碌一世。
所以,當面對許多人生大事,令你煩惱不安時,何不靜下心來,用自然的心態讓事情順理成章地解決,從而實現人生的步步為贏,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當你生氣郁悶時,與其發火動怒,不如息事寧人,你的氣消了,別人也不會“以怒相對”,從而兩相持好,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當你因貪生癡,動了不該動的心念,使自己陷入無比的苦痛中,何不放一放呢?放下了,你才能得到其他的,放下的越多,你將得到的也越多。這也許是最好的給自己解脫的方法。
當你因嫉妒病而日夜難安的時候,何不用另一只眼去發現自己的好呢?妒忌是毒藥,適量可治病,過量則致病,此病一生,終生難安。嫉妒,是煩惱的開始,那么,也讓這種煩惱從心里抹去吧。
當你生了嗔恚心,你也許沒意識到,嗔恚如刑獄,你已經令自己的魂靈鋃鐺入獄,難得解脫,那么,何不給自己松松綁,送自己一身輕松呢?
當你疑慮不安、心懷忐忑時,何不自信一點,相信自己,相信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還有什么難關是度過不了的呢?
當你取得了一些人生的成就,與其沾沾自喜、自贊自得,不如清醒一點,冷靜一點,給自己“潑一盆冷水”。人不清醒,就容易做糊涂事,犯糊涂錯,戒除了“我慢心”,才有取得更多成就的機會。而有了我慢心,就等于給自己的人生寫下了休止符,談何“欲上高樓”呢?
這本書是教你如何戰勝自己的心的一本書。關于解除心病、去掉心魔,佛家有諸多“方到病除”的妙法,本書將試圖將這些妙法一一訴說與你,諸多內容或可參考,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身體力行”,切忌“讀時似悟,對境生迷”。
解除心病的最關鍵的還在于你自己,這本書能做的也就是幫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幫你指出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佛家的許多真知灼見。“佛不度人人自度”,能否成佛,是成佛還是成魔,終究還靠你自己。
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賴以生存于此世的基礎,所有的心識、道德、理念,也終要通過這副“軀殼”與“皮囊”得以實施。那么,就讓我們借助這副“皮囊”去修我們的善心、佛心,去尋找人生的自在吧。
在佛的觀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醫學中將人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病,另一種是心病。“種種內外諸病名為身病”,“種種欲愿等名為心病”。 關于致病原因,《大智度論》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外在的因緣或內在的因緣所造成的。南傳的《清凈道論》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 總結說來,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兩種:四大不調、貪癡毒。而佛家又認為,人的心病是身病的引子。古代人因為心腸清凈,沒有卡拉?K, 沒有夜生活,各種欲望也少,所以所患的多為“身病”;現代人爭名逐利,欲望膨脹,貪、嗔、癡等心病便困擾著人們,導致情緒失調、心理失衡、心態不穩等。長此以往,就會由心病導致人的各項生理機能紊亂,從而造成身體的疾病。所以現代人的病叫“身心疾病”。 從佛的觀點來講,人人都是有“病”的。不管是貧窮落魄的人,還是富可敵國的人;也不管是社會精英、成功人士,還是普通百姓,都多多少少地患有“身心疾病”。 德恩方丈有一次下山化緣,在回山的路上,突然發現前面圍了一群人,并且聽到打罵的聲音和女人的哭聲。老方丈趕緊上前,原來是一位穿著光鮮的富家公子在指揮下人毆打一名少婦。那名少婦毫無反抗之力,只能被打。老方丈拍了拍旁邊一位老者的肩膀問:“請問老施主,這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啊?” 老者看了一眼老方丈說:“唉,造孽啊。大師,是這樣的,剛剛這位公子哥走在路上,這家娘子也低頭匆匆忙忙地走在路上,兩人不小心撞到了一起,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這家娘子已經道了無數次歉了,這公子哥卻不依不饒,反而對人家拳打腳踢起來了。唉,真是冤孽啊!” 此刻,那位年輕公子正掄起一根木棍要打下去,少婦也已經嚇呆了。說時遲那時快,老方丈一步過去,奪下了木棍,說:“這位娘子哪里得罪你了,即使人家真的錯了,也已經真心實意地向你道過歉了,你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年輕人,還是少作孽的好啊!” 年輕公子看了一眼老方丈說:“老禿驢,你少管閑事!你知不知道,她有病啊!她這種病是要死人的,還在街上亂跑,還敢撞到我身上,打死她都不為過!” 老方丈看了一眼少婦,發現少婦滿臉的毒瘡,真的像是生了什么病。“她有病,你更有病,并且你的病比她要嚴重千倍萬倍,我看你也時間不多了,你還是好自為之吧!” “你……你胡說!”公子掄起手中的棍子就要向老方丈打去。人們看到這里,終于忍不住了,蜂擁而上去阻止他。年輕人看到勢頭對自己不利,這才收起棍子,說:“好,你們人多是吧?我不跟你們一般見識。”說完,給家丁使了使眼色,轉身向人群外走去。 老方丈卻告訴他:“年輕人,好自為之,記住我的話,你自己才是大病臨頭了呢!這位小娘子的病,我很快會給她治好。而你自己的病,能否治好,卻要看你的造化了。” 年輕人愣了一下,哼了一聲,不以為然。 老方丈將少婦帶到寺里,運用自己的醫術幫她治好了病。然而不久,那位公子就被人抬著來找老方丈了。原來年輕人平時脾氣特別暴躁,總是仗勢欺人,家里人為此教育過他不下百次,但他不但不聽家人的勸告,反而變本加厲,一次比一次厲害。後來惹下禍事,得罪了一位官員的公子,被人毒打了一頓,心中對此事有了郁結,加上愛發脾氣,于是一病不起。眼看不省人事了,家丁才想起老方丈的話,于是趕緊將他抬上山來了。 “大師,你救救我的兒子吧!當初都是他不對,他年幼無知,你大慈大悲,救救他吧!”年輕人的父親跪在老方丈面前說。 “老人家,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當初他覺得那位少婦有病,就欺凌于她,殊不知世人皆有病。身體的病,我可以給他開藥方治好,但是心里的病就只有靠他自己了。” 年輕人此刻也覺悟了,立即說道:“大師,只要你肯救我,我什么都聽你的,我愿意跟你出家修行,我再也不做壞事了……” 方丈看年輕人態度誠懇,就點了點頭說:“好吧,那你就留在山上治病吧!” 一年以後,年輕人終于戒掉了愛慕虛榮、嗔怒、暴躁的毛病,再也不像當初那樣了,還真心拜德恩方丈為師,成了他的俗家弟子。 人生在世,似乎沒有不生病的。得了病,就要找尋病根,從根出發才能“藥到病除”;找不到病根,即便天天燒香磕頭、念禪誦經也無法解決問題。 萬病由心生, 心是一切煩惱和雜念的惡源 從前,有個富商,家財萬貫,他有一個賢惠美麗的妻子,兒子也很孝順,然而他常常悶悶不樂。不是害怕哪一天鬧了賊,或者家里失了火使所有財富都化為灰燼,就是害怕妻子哪天背叛了自己,使自己一生的奮斗在一夕之間付諸東流。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碰到一個算卦的先生。算卦先生看到他一身綾羅綢緞,知道他定是富家之人,就想敲詐他一筆,于是在商人走過時一把抓住了他。 商人見有人抓著他的衣服不放,本就煩惱的心頓時更加生氣,于是停下腳步瞪著算卦先生說:“你這不學無術的江湖術士,抓我做甚?” 算卦先生看到這位商人如此生氣,知道他定為事所困。又看他一身富貴氣,知道他們這種富貴之人定然為金錢所困,知道自己的財路來了。算卦先生笑了笑說:“老爺,你可以罵我,但是有句話我不得不提醒你,你已經大病臨頭了。” 聽到算卦先生這么說,商人愣了一下,趕緊坐了下來,說:“先生,你剛剛的話是什么意思?” 算卦先生看到機會來了,就頓了頓說:“我看先生一臉愁容,定是為事所困,不知當說不當說?” “請直言不諱。” “我知道,先生現在正為錢所困,卻不是因為錢太少了,而是因為你的錢太多了。” 商人聽到這里愣住了,心想,竟被他說對了。這時,旁邊一個花枝招展的少婦和一個賣菜的小販打情罵俏的聲音傳到了商人耳朵里。商人抬頭看了一眼少婦,頓時臉上掛滿了怒容。而這一切正好被算卦先生看到眼里,他笑了笑繼續說:“我還知道,你有一位美麗賢惠的妻子,但她也是你的擔心所在。” 聽到這里,商人頓時驚呆了,于是從袖子里掏出一錠銀子說:“請高人賜教。” 算卦先生看到錢,趕緊裝了起來,看了看商人說:“你雖然一切不愁,但是這一切好運也將到頭兒了,不久你就會失去一大筆錢,你的妻子也將會為此背叛你。而最糟糕的是,你將有一場大病之災、生命之憂,你……” 聽到這里,商人氣急敗壞地站了起來說:“你們這些江湖術士,就知道你們是騙人的,拿了錢就胡編亂造,給我滾……” 算卦先生看到這次商人真的生氣了,怕好不容易得到的錢被收回去,趕緊收了攤就跑,但臨走前仍然叫喊:“你大禍臨頭了!” 商人看著算卦先生狼狽而逃的背影,嘆了口氣。他本以為事情會就此結束,但回到家後他的心再也靜不下來了。他心中一遍一遍想著算卦先生的話,甚至做夢都夢到錢被偷了、自己重病不起,而妻子也離開了自己。就這樣,他每天都不得安寧。更糟的是,他想到自己將要生一場大病,心更加沉重起來,為此整天心神恍惚,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沒想到,沒多久他真的病了,生意也耽誤了,果然失去了一大筆錢。到這時他竟然相信了術士的話,于是每天想著妻子會背叛自己,而自己的病也…… 就這樣,他天天想啊、愁啊,終于抑郁而終,而他的妻子也最終“依術士之言”“背叛”了他。 讀完這個小故事,我們不得不用心思考:我們總是因為身體、財富、功名或情情愛愛而加注于心太多的無名煩惱,繁重的眷戀使我們的心處在超負荷當中,以致常常弄得傷痕累累,但是從不曾想過放松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卸下多余的貪戀、追求,擁有一顆空凈的心。我們總是不能明白,心和機器沒有什么兩樣,承載得越多、加工得越復雜,自身淤積的垃圾也就越多,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的! 佛說:“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所現。”佛家告訴我們:山河叢林,大地緲空,一切的虛空世界、一切的萬物都是由我們的心滋生出來的。《華嚴經》中曾說:“盡虛空遍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學不是孤立地研究人的生理,它以一心緣起論為基本立場,從根(生理)、塵(環境)、識(精神)三緣和合的整體角度認識人的存在。佛家認為心、身、境三者不能分離,并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心又是根本。心是一切煩惱和雜念的惡源,心中有了惡源,就會導致生理的失衡,最終引起諸多疾病。反之,如果我們能有一顆清凈的心,就不會生出惡行。沒有了惡行,也就不會有什么煩惱,那么身體也就隨之康健。由此可以看出:萬病由心生,一顆清凈無雜念的心對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紅樓夢》中的賈瑞是怎么死的?賈瑞的形象,多少人對他嗤之以鼻,但談到他的死,卻不得不說他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他的心中對鳳姐有著非分之想,所以瘋狂地癡戀鳳姐。最後因為不聽道士的勸言,反照風月寶鑒,終于死在了自己的朝思暮想里、死在了淫欲的幻想里。因為不能讓自己的心及時從貪戀美色中解脫出來,不能戒除心中的淫欲,最終害了心病,而心病最終讓自己丟掉了性命。 因心中的諸多欲望產生的情緒變化將直接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造成心理異常及多種神經癥,如焦慮癥、?癥、恐懼癥、強迫癥、抑郁癥等。因無明而產生的煩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脫,任由其發展,甚至可能發展為精神病及其他疾病。《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中說:“心清凈故,血則清凈,血清凈故,顏(臉)色清凈。”中醫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列為致病之因。近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更以大量的證據證明了情緒致病因素,從而把情緒與疾病的關系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 在我們追求功名利祿的時候、在我們貪戀情感世界的時候、在我們為身體健康小心翼翼的時候,還是先珍惜我們的心吧!及時清除心中的垃圾,不要讓我們的心為了如此多的世俗之物而承受得太多,相信健康的心態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