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50 元優惠價
:93 折 419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商品簡介
老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不再只是知識權威或道德風範的代言人,更須是人際倫理的適應者與修煉者。教育職場的專業倫理是為人師表的重要修行,也是教育生涯發展的核心。老師由人生歷練中逐漸成熟的處事觀念與行為,可以促進教育的效能,不僅讓學生受益,也能豐富自己的生命。
今日學生的學習生態更為複雜,學生愈來愈少恪守傳統的「天地君親師」倫理,老師必須持續觀察其學習行為與環境,並適應目前的教育政策,
才能在不停變遷的時代中,表現足以勝任教育工作的專業倫理行為。
序
總校閱序
教育工作者傳統上都是老師,亙古以來,教育是神聖的工作,執此工作者稱之為老師,老師透過言教、身教或境教教化子弟。然而在多元變遷迅速的社會中,凡是教化人心的工作都是教育職場,直接互動關係的是老師,除此之外,間接互動關係的職業大有所在,除私人教舖也是老師之外,教學媒體、藝文活動、休閒活動等,也都是教育職場工作,但不一定稱之為老師。
教育職場的工作,不管是否由老師擔任,都需要教育情懷,這在學術名稱就稱之為倫理。倫理是指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是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不只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含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是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準則。
倫理學的目的,要求從現實紛擾中找出妥當行為的應然準則,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這樣個錯綜複雜的問題促成倫理學修鍊努力的方向。因此,倫理學與現象交織,已到達無法分割的地步。只要我們認真地去看待現象所要描述的對象,以及倫理學的準則將如何落實在現實處境中的種種問題,不難看出現象非但不排斥倫理學,反而讓倫理學有效地推展到客觀的層面。
本書就是以教育現象來看倫理,分為十三章,各章摘要如下:
第1章 老師倫理的生涯觀
˙ 教育的情懷
人多少有好為人師的心理,不少人想為教育奉獻,以倫理來說,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情懷。然而今日職場注重專業證照,倫理實質已變,資訊多樣,互動角色混淆,有證照的老師似乎也難辨認誰才是真正的良師。良師樹人雖不易立竿見影,但是也能由自由心證覺察受教者的行為觀念轉變成長的因素,而看到良師倫理行為介入的影響。倫理是人事物之間互動的行事道理,並非絕對教條,而是由職場工作的承諾與智慧來辨認教育愛的效果,不只達到傳道授業解惑,也是良師本身道德修養的修煉,提升自己人生價值的境界。倫理的修煉由職場經驗對學生生態環境的調適中慢慢成熟,其發展可說是由教條式的倫理到介入式的倫理,最後達到大我的倫理。
第2章 教師的專業角色
˙專業生涯的抉擇
生涯是終生經驗體驗的連續旅程,如果生涯是自己選擇的,一般大多不看功利,而是會思考在此職業要扮演什麼角色、責任、權力與義務。這是一種倫理的心態,自我期許能發揮能力造福別人或大社會。如此就有專業承諾,願意為工作付諸心力,真心誠意去實踐,就會感覺自己擁有價值的人生,而不只是表象的名利、金錢而來衡量職務。然而,現實社會中,在親朋的眼中,職業卻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收入的標籤。職場要求專業,專業非地位與名利之表徵,而是真正做到服務之義務,但是為了服務而需要獲得某些權力或權利,才能名正言順執行義務。
第3章 學校與教師所面臨的挑戰
˙關係衝突中的倫理困境
學校與老師的角色不只是關心學生課業,還得負責學生的品德人格陶冶。然而有些孩子在家庭或社會的負面影響之下,陷入高危險群的困境,必須伸出援手來救助或補救,這就需要善用資源,善用教育專業技巧,而不是靠強勢來扭轉困境,畢竟老師職務並非警察或法官,在依法行事之外,老師還需打造優質心靈,或治療學生的心理創傷,引導學生恢復善良本性。
第4章 教育的文化經營
老師面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大多時候並非一對一處理,而是要針對全體孩子來考慮,團體動力的經營就是班級文化的經營,促進孩子的良性互動,增進孩子的友誼、分享、合作,解決孩子之間的摩擦。全班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有不同的生活經驗,習性各異,如何引導彼此接納、欣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一個優質的學習團隊,這也是需要老師的倫理智慧慢慢建構出來。
第5章 臺灣教育的躍起與奮進
˙臺灣教育環境的轉變
社會改變,是非標準與倫理道德的核心價值未變,然而為了適應愈來愈開放的環境,年輕世代所面對的學習環境、學習機會及學習期望都在變遷,行事風格也跟著改變,孰優孰劣之價值判斷也有所不同,教育應如何做才能銜接世代之間的倫理?必須在表面之後再深究環境因素,才能明瞭學生的環境而推測其思考方式及行為。師資培育政策從一元到多元,所有大專院校共同承擔,也重視實習、進修及資格檢定,更重視教學專業、課程與評量、特殊教育,以及老師的社群團隊,在制度要求嚴謹的教育環境下,老師的倫理行為似乎更需要教育理念來支撐。
第6章 老師理念的轉變
理念是老師對教育的信念可以被自己圓滿陳述及自我說明的架構,理念的執行可說是教師倫理觀的貫徹。老師的理念得之於老師的內隱理論與價值系統,主導老師在瞬息萬變的教學情境中做出選擇與判斷。信念的轉變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歷程,與教師專業發展、自我期許有所關聯,而社會大系統對教育的期許、要求也會加劇教師信念的轉變,重要的是教師是否敏察自己信念系統與價值態度質量的改變、提升,是否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培養學生成長及成熟的能力。
第7章 教師的學校職場
˙進入正式職場的管道
正式教師的工作職場是在學校,教師的倫理需接受教育制度或學校制度的教條,其次才能有效的發揮專業倫理。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角色任務,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即將成為教育人員的生力軍們,對於工作職場的整體環境現況,絕對需要先行「知彼」,才不會在進入職場後,像無頭蒼蠅一樣的衝撞無助;而已經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當瞭解自己的職場環境現況,方能善用體系資源,為自己和團隊營造雙贏關係。
第8章 另類教師的職場
˙職場上的挑戰和適應
另類老師是指以教育創業的人士,此章提及創業時應如何思考、判斷及遵守法令。這一類經營的倫理面對社會變遷中的家庭需求,包括安親、兒童發展與課後活動、學習適應、才藝活動等。倫理的挑戰似乎更以服務品質的喜悅、忍耐、智慧和信實為條件,達到教育專業的影響。
第9章 學校現場的法律問題
˙「愛之深、責之切」的老師必須遵守教條式的倫理
隨著民主法治觀念演變,學校有關人員的權利義務已漸受廣泛的重視和更嚴謹的規定。在法律上不可侵犯學生人權,更不可違背法律賦予未成年人之權利與保障。不論為達成何種教育目標,皆不可使用「任何體罰」,以免造成未成年人身心之傷害,侵犯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學生的受教權和適性發展不但是教育目標和學生權利,更是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如何達成教育目標又不致侵犯學生權益,是教師在教學第一線上首要思考的重要方向。
第10章 課程與教學
˙老師面對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表現上,老師需要探討的議題是課程、教學與評量。教師進到教室面對學生時,首先面臨的就是課程與教學的問題。專業老師對課程理論、課程設計不能不知,更須時時反省課程達到的效果,也須接受課程評鑑。順應學習需求改進課程,是老師須放在心中的教育倫理。
第11章 教育成功的標準評量
˙如何確定教育是成功的
教育成功是否代表學習成果,老師可能都有不同看法,需要國家或專業團體來訂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揭示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國民應具有的十大基本能力,學生能力檢測則是國家瞭解教育績效與教育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教室的適性評量及公平性提供教學的實效檢驗,在教學現場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尤其是面臨問題行為時,老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問題行為的原因,老師必須有策略與方法去縮短學生目前狀況與被期望達到目標的差距。
第12章 全球化教育網絡
˙大我倫理之全球化的思維
在全球化、數位化、虛擬化、個人化趨勢下,航空、通訊、資訊與視訊系統拉近全球化視野與距離,促使人們去思考跨國界問題,然全球網路系統如何影響學校運作或教師教學?教師應如何在教育活動中,敏感地掌握全球思潮的脈動?如何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與探索全球化的議題,瞭解多元文化和容忍文化差異是教師職場新考驗。
第13章 臺灣教育的未來願景
全球化的趨勢、科技的進步改變人類學習的型態,因此教師在職場的角色已經不同以往,國內自1995年教育改革後,教師以往是將教科書內容闡釋清楚傳遞知識給學生,現在教師需具有自編教材能力、還要協助學生達到既定的能力指標。教師的教學績效也須接受評鑑。教師需要發展有創意、特色、生產力及自我實現的生涯,更須負責學生適應當前社會的趨勢,例如多元入學、學習成就評量、性別平等、融合教育、品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
教育工作者傳統上都是老師,亙古以來,教育是神聖的工作,執此工作者稱之為老師,老師透過言教、身教或境教教化子弟。然而在多元變遷迅速的社會中,凡是教化人心的工作都是教育職場,直接互動關係的是老師,除此之外,間接互動關係的職業大有所在,除私人教舖也是老師之外,教學媒體、藝文活動、休閒活動等,也都是教育職場工作,但不一定稱之為老師。
教育職場的工作,不管是否由老師擔任,都需要教育情懷,這在學術名稱就稱之為倫理。倫理是指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是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不只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含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是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準則。
倫理學的目的,要求從現實紛擾中找出妥當行為的應然準則,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這樣個錯綜複雜的問題促成倫理學修鍊努力的方向。因此,倫理學與現象交織,已到達無法分割的地步。只要我們認真地去看待現象所要描述的對象,以及倫理學的準則將如何落實在現實處境中的種種問題,不難看出現象非但不排斥倫理學,反而讓倫理學有效地推展到客觀的層面。
本書就是以教育現象來看倫理,分為十三章,各章摘要如下:
第1章 老師倫理的生涯觀
˙ 教育的情懷
人多少有好為人師的心理,不少人想為教育奉獻,以倫理來說,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情懷。然而今日職場注重專業證照,倫理實質已變,資訊多樣,互動角色混淆,有證照的老師似乎也難辨認誰才是真正的良師。良師樹人雖不易立竿見影,但是也能由自由心證覺察受教者的行為觀念轉變成長的因素,而看到良師倫理行為介入的影響。倫理是人事物之間互動的行事道理,並非絕對教條,而是由職場工作的承諾與智慧來辨認教育愛的效果,不只達到傳道授業解惑,也是良師本身道德修養的修煉,提升自己人生價值的境界。倫理的修煉由職場經驗對學生生態環境的調適中慢慢成熟,其發展可說是由教條式的倫理到介入式的倫理,最後達到大我的倫理。
第2章 教師的專業角色
˙專業生涯的抉擇
生涯是終生經驗體驗的連續旅程,如果生涯是自己選擇的,一般大多不看功利,而是會思考在此職業要扮演什麼角色、責任、權力與義務。這是一種倫理的心態,自我期許能發揮能力造福別人或大社會。如此就有專業承諾,願意為工作付諸心力,真心誠意去實踐,就會感覺自己擁有價值的人生,而不只是表象的名利、金錢而來衡量職務。然而,現實社會中,在親朋的眼中,職業卻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收入的標籤。職場要求專業,專業非地位與名利之表徵,而是真正做到服務之義務,但是為了服務而需要獲得某些權力或權利,才能名正言順執行義務。
第3章 學校與教師所面臨的挑戰
˙關係衝突中的倫理困境
學校與老師的角色不只是關心學生課業,還得負責學生的品德人格陶冶。然而有些孩子在家庭或社會的負面影響之下,陷入高危險群的困境,必須伸出援手來救助或補救,這就需要善用資源,善用教育專業技巧,而不是靠強勢來扭轉困境,畢竟老師職務並非警察或法官,在依法行事之外,老師還需打造優質心靈,或治療學生的心理創傷,引導學生恢復善良本性。
第4章 教育的文化經營
老師面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大多時候並非一對一處理,而是要針對全體孩子來考慮,團體動力的經營就是班級文化的經營,促進孩子的良性互動,增進孩子的友誼、分享、合作,解決孩子之間的摩擦。全班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有不同的生活經驗,習性各異,如何引導彼此接納、欣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一個優質的學習團隊,這也是需要老師的倫理智慧慢慢建構出來。
第5章 臺灣教育的躍起與奮進
˙臺灣教育環境的轉變
社會改變,是非標準與倫理道德的核心價值未變,然而為了適應愈來愈開放的環境,年輕世代所面對的學習環境、學習機會及學習期望都在變遷,行事風格也跟著改變,孰優孰劣之價值判斷也有所不同,教育應如何做才能銜接世代之間的倫理?必須在表面之後再深究環境因素,才能明瞭學生的環境而推測其思考方式及行為。師資培育政策從一元到多元,所有大專院校共同承擔,也重視實習、進修及資格檢定,更重視教學專業、課程與評量、特殊教育,以及老師的社群團隊,在制度要求嚴謹的教育環境下,老師的倫理行為似乎更需要教育理念來支撐。
第6章 老師理念的轉變
理念是老師對教育的信念可以被自己圓滿陳述及自我說明的架構,理念的執行可說是教師倫理觀的貫徹。老師的理念得之於老師的內隱理論與價值系統,主導老師在瞬息萬變的教學情境中做出選擇與判斷。信念的轉變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歷程,與教師專業發展、自我期許有所關聯,而社會大系統對教育的期許、要求也會加劇教師信念的轉變,重要的是教師是否敏察自己信念系統與價值態度質量的改變、提升,是否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培養學生成長及成熟的能力。
第7章 教師的學校職場
˙進入正式職場的管道
正式教師的工作職場是在學校,教師的倫理需接受教育制度或學校制度的教條,其次才能有效的發揮專業倫理。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角色任務,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即將成為教育人員的生力軍們,對於工作職場的整體環境現況,絕對需要先行「知彼」,才不會在進入職場後,像無頭蒼蠅一樣的衝撞無助;而已經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當瞭解自己的職場環境現況,方能善用體系資源,為自己和團隊營造雙贏關係。
第8章 另類教師的職場
˙職場上的挑戰和適應
另類老師是指以教育創業的人士,此章提及創業時應如何思考、判斷及遵守法令。這一類經營的倫理面對社會變遷中的家庭需求,包括安親、兒童發展與課後活動、學習適應、才藝活動等。倫理的挑戰似乎更以服務品質的喜悅、忍耐、智慧和信實為條件,達到教育專業的影響。
第9章 學校現場的法律問題
˙「愛之深、責之切」的老師必須遵守教條式的倫理
隨著民主法治觀念演變,學校有關人員的權利義務已漸受廣泛的重視和更嚴謹的規定。在法律上不可侵犯學生人權,更不可違背法律賦予未成年人之權利與保障。不論為達成何種教育目標,皆不可使用「任何體罰」,以免造成未成年人身心之傷害,侵犯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學生的受教權和適性發展不但是教育目標和學生權利,更是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如何達成教育目標又不致侵犯學生權益,是教師在教學第一線上首要思考的重要方向。
第10章 課程與教學
˙老師面對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表現上,老師需要探討的議題是課程、教學與評量。教師進到教室面對學生時,首先面臨的就是課程與教學的問題。專業老師對課程理論、課程設計不能不知,更須時時反省課程達到的效果,也須接受課程評鑑。順應學習需求改進課程,是老師須放在心中的教育倫理。
第11章 教育成功的標準評量
˙如何確定教育是成功的
教育成功是否代表學習成果,老師可能都有不同看法,需要國家或專業團體來訂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揭示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國民應具有的十大基本能力,學生能力檢測則是國家瞭解教育績效與教育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教室的適性評量及公平性提供教學的實效檢驗,在教學現場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尤其是面臨問題行為時,老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問題行為的原因,老師必須有策略與方法去縮短學生目前狀況與被期望達到目標的差距。
第12章 全球化教育網絡
˙大我倫理之全球化的思維
在全球化、數位化、虛擬化、個人化趨勢下,航空、通訊、資訊與視訊系統拉近全球化視野與距離,促使人們去思考跨國界問題,然全球網路系統如何影響學校運作或教師教學?教師應如何在教育活動中,敏感地掌握全球思潮的脈動?如何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與探索全球化的議題,瞭解多元文化和容忍文化差異是教師職場新考驗。
第13章 臺灣教育的未來願景
全球化的趨勢、科技的進步改變人類學習的型態,因此教師在職場的角色已經不同以往,國內自1995年教育改革後,教師以往是將教科書內容闡釋清楚傳遞知識給學生,現在教師需具有自編教材能力、還要協助學生達到既定的能力指標。教師的教學績效也須接受評鑑。教師需要發展有創意、特色、生產力及自我實現的生涯,更須負責學生適應當前社會的趨勢,例如多元入學、學習成就評量、性別平等、融合教育、品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
目次
第1章 老師倫理的生涯觀
第2章 教師的專業角色
第3章 學校與教師面臨的挑戰
第4章 教育的文化經營
第5章 臺灣教育的躍起與奮進
第6章 教師理念的轉變
第7章 教師的學校職場
第8章 另類教師的職場
第9章 學校現場的法律問題
第10章 課程與教學
第11章 教育成功的標準評量
第12章 全球化教育網絡
第13章 臺灣教育的未來願景
第2章 教師的專業角色
第3章 學校與教師面臨的挑戰
第4章 教育的文化經營
第5章 臺灣教育的躍起與奮進
第6章 教師理念的轉變
第7章 教師的學校職場
第8章 另類教師的職場
第9章 學校現場的法律問題
第10章 課程與教學
第11章 教育成功的標準評量
第12章 全球化教育網絡
第13章 臺灣教育的未來願景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