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機械制造檢測技術手冊》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機械制造檢測技術的原理、方法、儀器、操作步驟等內容。詳細描述了檢測技術不確定度的分析、檢測數據的處理、通用檢測器具、光滑工件尺寸、角度和錐度、形狀和位置誤差、表面粗糙度、螺紋、齒輪、鍵和花鍵、毛坯件、熱處理件及裝配和成品的檢測技術,同時也介紹了機械工業的常用資料、最新標準等。本書配有大量的插圖和表格,是一本圖文并茂的工具書。其中數據來自現有國家、行業中的最新標準或生產中的經驗數據。
《機械制造檢測技術手冊》內容比較全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供機械工業領域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檢驗人員、大專院校師生使用,也可供機械加工工人參考,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機械制造檢測技術手冊》內容比較全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供機械工業領域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檢驗人員、大專院校師生使用,也可供機械加工工人參考,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目次
前言
第1章 機械檢測基礎知識
1.1 基本知識
1.1.1 檢測概述
1.1.2 檢測技術常識
1.2 測量誤差與不確定度評定
1.2.1 測量誤差
1.2.2 不確定度評定與測量結果的表示
1.3 數值的修約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斷
1.3.1 數值修約
1.3.2 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斷
1.4 正確選擇檢測方法的原則及其誤差計算
1.4.1 正確選擇檢測器具的原則
1.4.2 正確選擇測量基準的原則及其定位方法
1.4.3 正確選擇比較形式
1.4.4 正確選擇測量力的原則
1.4.5 正確選擇標準件的原則
1.4.6 正確選擇客觀條件中各種因素的原則
第2章 機械通用檢測器具
2.1 普通量具
2.1.1 金屬直尺、鋼卷尺
2.1.2 內外卡鉗
2.1.3 塞尺
2.2 游標量具
2.2.1 游標量具讀數原理
2.2.2 游標卡尺
2.2.3 高度游標卡尺
2.2.4 深度游標卡尺
2.2.5 齒厚游標卡尺
2.3 螺旋測微量具
2.3.1 外徑千分尺
2.3.2 數顯千分尺
2.3.3 杠桿千分尺
2.3.4 兩點內徑千分尺
2.3.5 內測千分尺
2.3.6 三爪內徑千分尺
2.3.7 公法線千分尺
2.3.8 壁厚千分尺
2.3.9 板厚千分尺
2.3.10 尖頭千分尺
2.3.11 深度千分尺
2.3.12 奇數溝千分尺
2.4 指示式量具
2.4.1 百分表和千分表
2.4.2 杠桿千分表
2.4.3 杠桿百分表
2.4.4 內徑百分表
2.4.5 其他指示式量具
2.5 平直度量具
2.5.1 平面平晶
2.5.2 刀口形直尺
2.5.3 平尺
2.5.4 平板
2.5.5 方箱
2.5.6 條式和框式水平儀
2.5.7 光學合像水平儀
2.5.8 電子水平儀
2.6 角度量具
2.6.1 直角尺
2.6.2 正弦規
2.6.3 游標萬能角度尺
2.6.4 中心規
2.6.5 半徑規(R規)
2.7 量塊
2.8 常用光學儀器的種類和用途
2.8.1 測長儀
2.8.2 工具顯微鏡
2.8.3 光學計(光學比較儀)
2.8.4 電動量儀和氣動量儀
2.8.5 三坐標測量機
2.9 量具、量儀的維護保養
第3章 光滑工件尺寸的檢測
3.1 光滑工件尺寸精度的基礎知識
3.1.1 尺寸精度的基本概念
3.1.2 極限與配合
3.1.3 光滑工件的測量驗收
3.2 光滑工件尺寸的綜合檢測
3.2.1 光滑量規
3.2.2 綜合檢測
3.3 光滑工件尺寸的單項檢測
3.3.1 軸類(外尺寸)零件的檢測
3.3.2 孔類(內尺寸)零件的檢測
3.3.3 光滑工件尺寸的間接檢測
3.3.4 大尺寸零件(500mm以上)的測量
3.3.5 小尺寸的測量
第4章 角度與錐度的檢測
4.1 角度的術語及參數
4.1.1 角度單位及換算
4.1.2 角度的術語及定義
4.2 角度的檢測
4.2.1 角度測量的方法
4.2.2 平面角度的檢測
4.3 圓錐配合及公差
4.3.1 圓錐及其配合的基本參數
4.3.2 圓錐配合的分類及特點
4.3.3 圓錐公差
4.4 錐度的檢測
4.4.1 錐度測量的方法
4.4.2 圓錐量規
4.4.3 錐度的檢測
第5章 形位誤差的檢測
5.1 基本概念
5.1.1 零件幾何要素
5.1.2 常見幾何誤差種類
5.1.3 幾何公差帶的形狀
5.1.4 幾何誤差基準
5.1.5 幾何公差等級與幾何公差值
5.1.6 公差原則
5.2 幾何誤差的評定及其檢驗原則
5.2.1 形狀誤差及其評定
5.2.2 方向誤差及其評定
5.2.3 位置誤差及其評定
5.2.4 幾何誤差的檢測原則
5.3 形狀誤差的檢測
5.3.1 直線度誤差的檢測
5.3.2 平面誤差的檢測
5.3.3 圓度誤差檢測
5.3.4 圓柱度誤差的檢測
5.3.5 線輪廓度誤差的檢測
5.3.6 面輪廓度誤差檢測
5.4 位置誤差的檢測
5.4.1 平行度誤差的檢測
5.4.2 垂直度誤差的檢測
5.4.3 傾斜度誤差的檢測
5.4.4 同軸度誤差檢測
5.4.5 對稱度誤差的檢測
5.4.6 位置度誤差的檢測
5.4.7 圓跳動誤差的檢測
5.4.8 全跳動誤差的檢測
第6章 表面粗糙度檢測
6.1 表面粗糙度的評定
6.1.1 表面粗糙度輪廓
6.1.2 表面粗糙度輪廓評定基本參數
6.1.3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評定參數
6.2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技術要求
6.2.1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的內容
6.2.2 表面粗糙度輪廓幅度參數的選擇
6.2.3 表面粗糙度輪廓參數極限值的選擇
6.3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在零件圖上的標注
6.3.1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基本圖形符號和完整圖形符號
6.3.2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在完整圖形符號上的標注
6.3.3 表面粗糙度輪廓代號在零件圖上標注的規定和方法
6.4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檢測
6.4.1 比較檢測法
6.4.2 用電動輪廓儀測量--針描法
6.4.3 用光切顯微鏡測量--光切法
6.4.4 用干涉顯微鏡測量--干涉法
6.4.5 利用強光散射原理測量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第7章 螺紋檢測
7.1 螺紋相關知識概念
7.1.1 螺紋基本知識
7.1.2 螺紋結合的各幾何參數對其互換性的影響
7.1.3 螺紋合格性判斷
7.2 螺紋公差
7.2.1 普通螺紋
7.2.2 55°寸制管螺紋
7.2.3 60°密封圓錐螺紋
7.2.4 梯形螺紋
7.3 圓柱螺紋的綜合檢測
7.3.1 螺紋量規
7.3.2 綜合檢測
7.4 圓柱外螺紋的單項測量
7.4.1 中徑的檢測
7.4.2 牙型半角的檢測
7.4.3 螺距的檢測
7.5 圓柱內螺紋的單項測量
7.5.1 中徑的檢測
7.5.2 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測量
7.6 圓錐螺紋的檢測
7.6.1 圓錐螺紋的綜合檢測
7.6.2 圓錐外螺紋的單項測量
7.7 機床絲杠、螺母的檢測
7.7.1 機床絲杠和螺母的公差
7.7.2 絲杠、螺母的檢測
第8章 齒輪檢測
8.1 齒輪傳動的分類及特性
8.1.1 齒輪傳動的分類
8.1.2 齒輪傳動的使用要求
8.2 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制
8.2.1 輪齒同側齒面偏差的定義和允許值
8.2.2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制的構成
8.3 圓柱漸開線齒輪的單項檢測
8.3.1 齒距偏差檢測
8.3.2 齒廓偏差檢測
8.3.3 螺旋線偏差檢測
8.3.4 徑向跳動檢測
8.3.5 切向綜合偏差檢測
8.3.6 切向綜合偏差檢測
8.4 圓柱齒輪整體偏差的檢測
8.5 替代項目的檢測
8.5.1 公法線長度的檢測
8.5.2 基節偏差的檢測
8.5.3 接觸線偏差的檢測
8.5.4 軸向齒距偏差的檢測
8.5.5 螺旋線波度偏差的檢測
8.5.6 齒厚的檢測
8.5.7 齒輪副接觸斑點的檢測
8.5.8 齒輪副側隙的檢測
8.6 內齒輪的檢測
8.6.1 齒廓的檢測
8.6.2 齒圈徑向跳動的檢測
8.6.3 基節和公法線的測量
8.6.4 齒厚的檢測
8.7 錐齒輪的檢測
8.7.1 錐齒輪精度
8.7.2 錐齒輪的單項目誤差測量
8.7.3 錐齒輪的綜合誤差測量
8.8 蝸輪、蝸桿的檢測
8.8.1 蝸桿傳動的基本知識
8.8.2 圓柱蝸桿、蝸輪精度
8.8.3 蝸桿的檢測
8.8.4 蝸輪的檢測
第9章 鍵的檢測
9.1 鍵的基本知識
9.1.1 單鍵的基本知識
9.1.2 單鍵聯接的極限與配合
9.1.3 花鍵的基本知識
9.1.4 矩形花鍵聯接的極限與配合
9.1.5 漸開線花鍵聯接的極限與配合
9.2 鍵結合的檢測方法
9.2.1 單鍵的檢測
9.2.2 矩形花鍵的檢測
9.2.3 圓柱直齒漸開線花鍵的檢測
第10章 各類毛坯件的檢測
10.1 軋制件(型材)的檢測
10.1.1 金屬材料軋制件的檢測內容
10.1.2 軋制件外觀檢測
10.1.3 軋制件力學性能檢測
10.1.4 軋制件工藝性能試驗
10.2 鑄件毛坯檢測
10.2.1 相關知識
10.2.2 鑄件毛坯的檢測內容
10.2.3 工序的檢測
10.2.4 鑄件成品的檢測
10.2.5 鑄件常見的缺陷
10.3 鍛件毛坯檢測
10.3.1 鍛件相關概念
10.3.2 鍛件材料毛坯和模具的檢測
10.3.3 鍛造過程的檢測
10.3.4 鍛件成品的檢測
10.3.5 鍛件驗收的技術條件
10.3.6 鍛件常見的缺陷
10.4 焊接件毛坯檢驗
10.4.1 相關概念
10.4.2 焊接毛坯缺陷
10.4.3 焊接件的超聲檢測
第11章 熱處理件的檢測
11.1 熱處理件檢測基礎知識
11.1.1 外觀檢測
11.1.2 硬度檢測
11.1.3 變形與開裂檢測
11.1.4 金相檢測
11.1.5 化學成分檢測
11.1.6 無損檢測
11.2 熱處理的基本方法
11.2.1 鋼鐵整體熱處理常用基本方法
11.2.2 鋼鐵表面熱處理常用基本方法
11.2.3 有色金屬熱處理常用基本方法
11.3 硬度的測定
11.3.1 布氏硬度測定法
11.3.2 洛氏硬度測定法
11.3.3 維氏硬度測定法
11.3.4 顯微硬度測定法
11.3.5 銼刀檢驗硬度法
11.3.6 硬度檢驗應注意的事項
11.4 幾種熱處理零件的檢測
11.4.1 正火、退火件的檢測
11.4.2 淬火、回火件的檢測
11.4.3 滲碳、碳氮共滲件的檢測
11.4.4 滲氮、氮碳共滲件的檢測
11.4.5 感應加熱淬火、回火件的檢測
11.5 熱處理件常見的缺陷
11.5.1 正火、退火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2 淬火、回火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3 滲碳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4 滲氮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5 特殊鋼的熱處理常見的缺陷
第12章 裝配和成品檢測
12.1 裝配精度基礎
12.1.1 裝配精度
12.1.2 裝配精度的獲得方法
12.1.3 裝配精度的內容
12.1.4 裝配精度的檢測工具
12.2 裝配檢測基礎
12.2.1 部裝的檢測
12.2.2 總裝的檢測
12.3 裝配檢測
12.3.1 部件及機構裝配的檢測
12.3.2 機械設備總裝後的檢測
12.4 成品檢測
12.4.1 成品檢測方式
12.4.2 成品檢測方法
12.4.3 成品檢測類型
12.4.4 成品檢測內容
附錄A 長度計量常用數學
A.1 常用代數公式
A.2 三角函數
A.3 矩陣
A.4 幾何
A.5 微分與導數
A.6 概率與數理統計
A.7 常用單位換算
附錄B 檢測技術相關標準、規范
參考文獻
第1章 機械檢測基礎知識
1.1 基本知識
1.1.1 檢測概述
1.1.2 檢測技術常識
1.2 測量誤差與不確定度評定
1.2.1 測量誤差
1.2.2 不確定度評定與測量結果的表示
1.3 數值的修約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斷
1.3.1 數值修約
1.3.2 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斷
1.4 正確選擇檢測方法的原則及其誤差計算
1.4.1 正確選擇檢測器具的原則
1.4.2 正確選擇測量基準的原則及其定位方法
1.4.3 正確選擇比較形式
1.4.4 正確選擇測量力的原則
1.4.5 正確選擇標準件的原則
1.4.6 正確選擇客觀條件中各種因素的原則
第2章 機械通用檢測器具
2.1 普通量具
2.1.1 金屬直尺、鋼卷尺
2.1.2 內外卡鉗
2.1.3 塞尺
2.2 游標量具
2.2.1 游標量具讀數原理
2.2.2 游標卡尺
2.2.3 高度游標卡尺
2.2.4 深度游標卡尺
2.2.5 齒厚游標卡尺
2.3 螺旋測微量具
2.3.1 外徑千分尺
2.3.2 數顯千分尺
2.3.3 杠桿千分尺
2.3.4 兩點內徑千分尺
2.3.5 內測千分尺
2.3.6 三爪內徑千分尺
2.3.7 公法線千分尺
2.3.8 壁厚千分尺
2.3.9 板厚千分尺
2.3.10 尖頭千分尺
2.3.11 深度千分尺
2.3.12 奇數溝千分尺
2.4 指示式量具
2.4.1 百分表和千分表
2.4.2 杠桿千分表
2.4.3 杠桿百分表
2.4.4 內徑百分表
2.4.5 其他指示式量具
2.5 平直度量具
2.5.1 平面平晶
2.5.2 刀口形直尺
2.5.3 平尺
2.5.4 平板
2.5.5 方箱
2.5.6 條式和框式水平儀
2.5.7 光學合像水平儀
2.5.8 電子水平儀
2.6 角度量具
2.6.1 直角尺
2.6.2 正弦規
2.6.3 游標萬能角度尺
2.6.4 中心規
2.6.5 半徑規(R規)
2.7 量塊
2.8 常用光學儀器的種類和用途
2.8.1 測長儀
2.8.2 工具顯微鏡
2.8.3 光學計(光學比較儀)
2.8.4 電動量儀和氣動量儀
2.8.5 三坐標測量機
2.9 量具、量儀的維護保養
第3章 光滑工件尺寸的檢測
3.1 光滑工件尺寸精度的基礎知識
3.1.1 尺寸精度的基本概念
3.1.2 極限與配合
3.1.3 光滑工件的測量驗收
3.2 光滑工件尺寸的綜合檢測
3.2.1 光滑量規
3.2.2 綜合檢測
3.3 光滑工件尺寸的單項檢測
3.3.1 軸類(外尺寸)零件的檢測
3.3.2 孔類(內尺寸)零件的檢測
3.3.3 光滑工件尺寸的間接檢測
3.3.4 大尺寸零件(500mm以上)的測量
3.3.5 小尺寸的測量
第4章 角度與錐度的檢測
4.1 角度的術語及參數
4.1.1 角度單位及換算
4.1.2 角度的術語及定義
4.2 角度的檢測
4.2.1 角度測量的方法
4.2.2 平面角度的檢測
4.3 圓錐配合及公差
4.3.1 圓錐及其配合的基本參數
4.3.2 圓錐配合的分類及特點
4.3.3 圓錐公差
4.4 錐度的檢測
4.4.1 錐度測量的方法
4.4.2 圓錐量規
4.4.3 錐度的檢測
第5章 形位誤差的檢測
5.1 基本概念
5.1.1 零件幾何要素
5.1.2 常見幾何誤差種類
5.1.3 幾何公差帶的形狀
5.1.4 幾何誤差基準
5.1.5 幾何公差等級與幾何公差值
5.1.6 公差原則
5.2 幾何誤差的評定及其檢驗原則
5.2.1 形狀誤差及其評定
5.2.2 方向誤差及其評定
5.2.3 位置誤差及其評定
5.2.4 幾何誤差的檢測原則
5.3 形狀誤差的檢測
5.3.1 直線度誤差的檢測
5.3.2 平面誤差的檢測
5.3.3 圓度誤差檢測
5.3.4 圓柱度誤差的檢測
5.3.5 線輪廓度誤差的檢測
5.3.6 面輪廓度誤差檢測
5.4 位置誤差的檢測
5.4.1 平行度誤差的檢測
5.4.2 垂直度誤差的檢測
5.4.3 傾斜度誤差的檢測
5.4.4 同軸度誤差檢測
5.4.5 對稱度誤差的檢測
5.4.6 位置度誤差的檢測
5.4.7 圓跳動誤差的檢測
5.4.8 全跳動誤差的檢測
第6章 表面粗糙度檢測
6.1 表面粗糙度的評定
6.1.1 表面粗糙度輪廓
6.1.2 表面粗糙度輪廓評定基本參數
6.1.3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評定參數
6.2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技術要求
6.2.1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的內容
6.2.2 表面粗糙度輪廓幅度參數的選擇
6.2.3 表面粗糙度輪廓參數極限值的選擇
6.3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在零件圖上的標注
6.3.1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基本圖形符號和完整圖形符號
6.3.2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在完整圖形符號上的標注
6.3.3 表面粗糙度輪廓代號在零件圖上標注的規定和方法
6.4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檢測
6.4.1 比較檢測法
6.4.2 用電動輪廓儀測量--針描法
6.4.3 用光切顯微鏡測量--光切法
6.4.4 用干涉顯微鏡測量--干涉法
6.4.5 利用強光散射原理測量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第7章 螺紋檢測
7.1 螺紋相關知識概念
7.1.1 螺紋基本知識
7.1.2 螺紋結合的各幾何參數對其互換性的影響
7.1.3 螺紋合格性判斷
7.2 螺紋公差
7.2.1 普通螺紋
7.2.2 55°寸制管螺紋
7.2.3 60°密封圓錐螺紋
7.2.4 梯形螺紋
7.3 圓柱螺紋的綜合檢測
7.3.1 螺紋量規
7.3.2 綜合檢測
7.4 圓柱外螺紋的單項測量
7.4.1 中徑的檢測
7.4.2 牙型半角的檢測
7.4.3 螺距的檢測
7.5 圓柱內螺紋的單項測量
7.5.1 中徑的檢測
7.5.2 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測量
7.6 圓錐螺紋的檢測
7.6.1 圓錐螺紋的綜合檢測
7.6.2 圓錐外螺紋的單項測量
7.7 機床絲杠、螺母的檢測
7.7.1 機床絲杠和螺母的公差
7.7.2 絲杠、螺母的檢測
第8章 齒輪檢測
8.1 齒輪傳動的分類及特性
8.1.1 齒輪傳動的分類
8.1.2 齒輪傳動的使用要求
8.2 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制
8.2.1 輪齒同側齒面偏差的定義和允許值
8.2.2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制的構成
8.3 圓柱漸開線齒輪的單項檢測
8.3.1 齒距偏差檢測
8.3.2 齒廓偏差檢測
8.3.3 螺旋線偏差檢測
8.3.4 徑向跳動檢測
8.3.5 切向綜合偏差檢測
8.3.6 切向綜合偏差檢測
8.4 圓柱齒輪整體偏差的檢測
8.5 替代項目的檢測
8.5.1 公法線長度的檢測
8.5.2 基節偏差的檢測
8.5.3 接觸線偏差的檢測
8.5.4 軸向齒距偏差的檢測
8.5.5 螺旋線波度偏差的檢測
8.5.6 齒厚的檢測
8.5.7 齒輪副接觸斑點的檢測
8.5.8 齒輪副側隙的檢測
8.6 內齒輪的檢測
8.6.1 齒廓的檢測
8.6.2 齒圈徑向跳動的檢測
8.6.3 基節和公法線的測量
8.6.4 齒厚的檢測
8.7 錐齒輪的檢測
8.7.1 錐齒輪精度
8.7.2 錐齒輪的單項目誤差測量
8.7.3 錐齒輪的綜合誤差測量
8.8 蝸輪、蝸桿的檢測
8.8.1 蝸桿傳動的基本知識
8.8.2 圓柱蝸桿、蝸輪精度
8.8.3 蝸桿的檢測
8.8.4 蝸輪的檢測
第9章 鍵的檢測
9.1 鍵的基本知識
9.1.1 單鍵的基本知識
9.1.2 單鍵聯接的極限與配合
9.1.3 花鍵的基本知識
9.1.4 矩形花鍵聯接的極限與配合
9.1.5 漸開線花鍵聯接的極限與配合
9.2 鍵結合的檢測方法
9.2.1 單鍵的檢測
9.2.2 矩形花鍵的檢測
9.2.3 圓柱直齒漸開線花鍵的檢測
第10章 各類毛坯件的檢測
10.1 軋制件(型材)的檢測
10.1.1 金屬材料軋制件的檢測內容
10.1.2 軋制件外觀檢測
10.1.3 軋制件力學性能檢測
10.1.4 軋制件工藝性能試驗
10.2 鑄件毛坯檢測
10.2.1 相關知識
10.2.2 鑄件毛坯的檢測內容
10.2.3 工序的檢測
10.2.4 鑄件成品的檢測
10.2.5 鑄件常見的缺陷
10.3 鍛件毛坯檢測
10.3.1 鍛件相關概念
10.3.2 鍛件材料毛坯和模具的檢測
10.3.3 鍛造過程的檢測
10.3.4 鍛件成品的檢測
10.3.5 鍛件驗收的技術條件
10.3.6 鍛件常見的缺陷
10.4 焊接件毛坯檢驗
10.4.1 相關概念
10.4.2 焊接毛坯缺陷
10.4.3 焊接件的超聲檢測
第11章 熱處理件的檢測
11.1 熱處理件檢測基礎知識
11.1.1 外觀檢測
11.1.2 硬度檢測
11.1.3 變形與開裂檢測
11.1.4 金相檢測
11.1.5 化學成分檢測
11.1.6 無損檢測
11.2 熱處理的基本方法
11.2.1 鋼鐵整體熱處理常用基本方法
11.2.2 鋼鐵表面熱處理常用基本方法
11.2.3 有色金屬熱處理常用基本方法
11.3 硬度的測定
11.3.1 布氏硬度測定法
11.3.2 洛氏硬度測定法
11.3.3 維氏硬度測定法
11.3.4 顯微硬度測定法
11.3.5 銼刀檢驗硬度法
11.3.6 硬度檢驗應注意的事項
11.4 幾種熱處理零件的檢測
11.4.1 正火、退火件的檢測
11.4.2 淬火、回火件的檢測
11.4.3 滲碳、碳氮共滲件的檢測
11.4.4 滲氮、氮碳共滲件的檢測
11.4.5 感應加熱淬火、回火件的檢測
11.5 熱處理件常見的缺陷
11.5.1 正火、退火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2 淬火、回火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3 滲碳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4 滲氮處理常見的缺陷
11.5.5 特殊鋼的熱處理常見的缺陷
第12章 裝配和成品檢測
12.1 裝配精度基礎
12.1.1 裝配精度
12.1.2 裝配精度的獲得方法
12.1.3 裝配精度的內容
12.1.4 裝配精度的檢測工具
12.2 裝配檢測基礎
12.2.1 部裝的檢測
12.2.2 總裝的檢測
12.3 裝配檢測
12.3.1 部件及機構裝配的檢測
12.3.2 機械設備總裝後的檢測
12.4 成品檢測
12.4.1 成品檢測方式
12.4.2 成品檢測方法
12.4.3 成品檢測類型
12.4.4 成品檢測內容
附錄A 長度計量常用數學
A.1 常用代數公式
A.2 三角函數
A.3 矩陣
A.4 幾何
A.5 微分與導數
A.6 概率與數理統計
A.7 常用單位換算
附錄B 檢測技術相關標準、規范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