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大都市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由唐豪、馬光紅、龐俊秀所著,以大都市流動人口的居住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從完善我國住房租賃市場、利用土地政策對住房市場進行調控、公房產權制度改革、承建農民工公寓、“城中村”改造供應模式、村集體集中建房供應模式、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等方面展開分析和討論,提出不同方案的具體運作模式,并對公共住房的居住控制系統進行了設計,以期為流入地政府有效地解決流動人口的居住困難問題提供可操作性的實施建議。
目次
1.緒論
1.1 引言
1.2 流動人口的作用簡析
1.2.1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非公經濟的就業主體
1.2.2 刺激住房租賃市場的需求
1.2.3 促進信息、技術在城鄉間的流動,加快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
1.2.4 有利于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1.3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分析
1.4 城市化進程中涉及流動人口的主要問題簡析
1.4.1 城市化進程中當地政府征地對征地農民利益存在剝奪
1.4.2 城市更新、動拆遷、“城中村”改造忽視流動人口的居住訴求
1.4.3 收入水平低下難以維持在城市中的正常居住、生存
1.5 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的意義
1.6 研究對象的界定
1.7 研究方法
1.8 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框架
2.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2.1 國外研究現狀
2.1.1 關于鄉城遷移規律、遷移動因、決策機制的研究
2.1.2 國外關于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
2.2 國內研究現狀
2.2.1 農民工居住空間、區位選擇、集聚形態方面的研究
2.2.2 基于特定城市農民工居住現狀的調查
2.2.3 農民工獲取住房服務的途徑
2.2.4 農民工與城鎮居民的居住隔離
2.2.5 農民工聚居區的形成機制研究
2.2.6 農民工住房保障
2.2.7 混居、嵌入模式研究——包容性區劃
2.2.8 住房市場的非均衡及其調控研究
2.2.9 我國流動人口貧民窟低發生率制度因素分析
2.2.10 流動人口住房問題的國別比較研究
2.3 農民工居住問題研究的不足及其存在的問題
3.農民工居住現狀調查——以上海市為例
3.1 上海市戶籍人口、常住人口規模
3.2 上海市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狀況的統計分析
3.2.1 人口學結構特征
3.2.2 社會經濟結構特征
3.2.3 農民工主要社會經濟屬性特征調查
3.2.4 上海市農民工住房現狀、居住特征及其問題
4.上海市農民工生存現狀及其居住困難問題剖析
4.1 上海市流動人口基本情況總結分析
4.1.1 上海市流動人口以男性為主,女性務工者的比例逐漸增加
4.1.2 上海市流動人口以青壯年為主且呈年輕化趨勢
4.1.3 上海市流動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
4.1.4 上海市流動人口在滬居住、生活時間以1—5年為主
4.1.5 上海市流動人口的就業動機呈現多樣化,改善生活條件,提高收入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4.2 上海市流動人口的生存現狀分析
4.2.1 在滬流動人口從事的職業較為集中,穩定性差
4.2.2 流動人口在滬就業主要通過其社會網絡,正規組織的介入相對較少
4.2.3 在滬流動人口工作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部分用工企業還存在著對農民工的歧視
4.2.4 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公平與歧視
4.3 農民工城市融入、自我認同和子女教育等社會學特征情況總結
4.3.1 上海市農民工的自我認同
4.3.2 上海市流動人口的歸屬選擇
4.3.3 上海市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度分析
4.3.4 子女教育問題
4.4 上海市農民工住房現狀、居住特征及其問題總結
4.4.1 農民工獲取住房的途徑
4.4.2 居住條件
4.4.3 居住開支
4.4.4 居住訴求
4.5 上海市農民工就業及居住等問題成因分析
4.5.1 二元制度的剛性效應、制度歧視和擠壓是農民工問題產生根源
4.5.2 農民工就業問題成因分析
4.5.3 農民工居住問題成因探討
5.大都市流動人口居住供給模式及居住控制系統研究
5.1 流動人口住房供給層次分析
5.1.1 高收入的流動人口實行市場化運作模式
5.1.2 流動人口中的中低收入階層,其中一部分可以
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獲得住房服務
5.1.3 流動人口的中低收入、滯留時間較長者可少部分納入經濟適用房體系
5.1.4 流動人口最低收入的群體適當納入城市廉租房體系和公共租賃房體系
5.1.5 開發供給流動人口公寓
5.2 我國住房市場和公共住房供給分析
5.3 流動人口居住供給系統的模式研究——基于PIPP模式的居住供給系統
5.3.1 PPP模式的內涵
5.3.2 PPP模式的種類與應用范圍
5.3.3 PPP模式的利弊分析
5.3.4 PPP模式的拓展——PIPP模式的提出
5.3.5 PIPP模式的基本內涵
5.3.6 PIPP模式在住房保障體系中的運用
5.3.7 PIPP模式的操作形式研究
5.3.8 操作形式的比較與應用
5.3.9 人性化措施的融合與完善
5.3.10 中間組織具體形式的嘗試探索
5.4 流動人口居住控制系統設計
5.4.1 結構模塊設計
5.4.2 系統流程圖
6.農民工住房問題解決的政策建議及實施路徑
6.1 我國住房自有化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6.1.1 住房私有化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支持
6.1.2 住房市場的不完善
6.1.3 傳統文化的影響
6.1.4 工作流動性差
6.1.5 房地產稅的缺失
6.2 我國住宅產權屬性分析
6.2.1 通過公房出售方式獲得住房的產權
6.2.2 通過商品住宅市場獲得住房產權
6.2.3 通過購買經濟適用房獲得產權
6.3 住房市場層次結構、租售結構分析
6.4 完善我國住宅市場租售結構的措施
6.4.1 公共住房租賃為主
6.4.2 增量商品住宅租售并舉
6.4.3 培育、發展房地產經紀機構
6.4.4 完善我國住房法律法規
6.5 流入地政府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6.5.1 市場化為主的原則
6.5.2 效率原則
6.5.3 適度公平原則
6.5.4 動態演化原則
6.5.5 差別化、多樣化原則
6.6 流入地政府解決農民工住房的措施及其政策建議
6.6.1 消除已售公房再上市的制度瓶頸,允許已售公房在商品住宅市場進行產權交易
6.6.2 完善我國住房租賃市場
6.6.3 利用土地政策對住宅市場進行調控,解決住房市場供需結構錯位的矛盾
6.6.4 承建農民工公寓
6.6.5 “城中村”改造供應模式
6.6.6 村集體集中建房供應模式
6.6.7 對農民工實行住房保障
6.7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1.1 引言
1.2 流動人口的作用簡析
1.2.1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非公經濟的就業主體
1.2.2 刺激住房租賃市場的需求
1.2.3 促進信息、技術在城鄉間的流動,加快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
1.2.4 有利于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1.3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分析
1.4 城市化進程中涉及流動人口的主要問題簡析
1.4.1 城市化進程中當地政府征地對征地農民利益存在剝奪
1.4.2 城市更新、動拆遷、“城中村”改造忽視流動人口的居住訴求
1.4.3 收入水平低下難以維持在城市中的正常居住、生存
1.5 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的意義
1.6 研究對象的界定
1.7 研究方法
1.8 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框架
2.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2.1 國外研究現狀
2.1.1 關于鄉城遷移規律、遷移動因、決策機制的研究
2.1.2 國外關于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
2.2 國內研究現狀
2.2.1 農民工居住空間、區位選擇、集聚形態方面的研究
2.2.2 基于特定城市農民工居住現狀的調查
2.2.3 農民工獲取住房服務的途徑
2.2.4 農民工與城鎮居民的居住隔離
2.2.5 農民工聚居區的形成機制研究
2.2.6 農民工住房保障
2.2.7 混居、嵌入模式研究——包容性區劃
2.2.8 住房市場的非均衡及其調控研究
2.2.9 我國流動人口貧民窟低發生率制度因素分析
2.2.10 流動人口住房問題的國別比較研究
2.3 農民工居住問題研究的不足及其存在的問題
3.農民工居住現狀調查——以上海市為例
3.1 上海市戶籍人口、常住人口規模
3.2 上海市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狀況的統計分析
3.2.1 人口學結構特征
3.2.2 社會經濟結構特征
3.2.3 農民工主要社會經濟屬性特征調查
3.2.4 上海市農民工住房現狀、居住特征及其問題
4.上海市農民工生存現狀及其居住困難問題剖析
4.1 上海市流動人口基本情況總結分析
4.1.1 上海市流動人口以男性為主,女性務工者的比例逐漸增加
4.1.2 上海市流動人口以青壯年為主且呈年輕化趨勢
4.1.3 上海市流動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
4.1.4 上海市流動人口在滬居住、生活時間以1—5年為主
4.1.5 上海市流動人口的就業動機呈現多樣化,改善生活條件,提高收入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4.2 上海市流動人口的生存現狀分析
4.2.1 在滬流動人口從事的職業較為集中,穩定性差
4.2.2 流動人口在滬就業主要通過其社會網絡,正規組織的介入相對較少
4.2.3 在滬流動人口工作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部分用工企業還存在著對農民工的歧視
4.2.4 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公平與歧視
4.3 農民工城市融入、自我認同和子女教育等社會學特征情況總結
4.3.1 上海市農民工的自我認同
4.3.2 上海市流動人口的歸屬選擇
4.3.3 上海市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度分析
4.3.4 子女教育問題
4.4 上海市農民工住房現狀、居住特征及其問題總結
4.4.1 農民工獲取住房的途徑
4.4.2 居住條件
4.4.3 居住開支
4.4.4 居住訴求
4.5 上海市農民工就業及居住等問題成因分析
4.5.1 二元制度的剛性效應、制度歧視和擠壓是農民工問題產生根源
4.5.2 農民工就業問題成因分析
4.5.3 農民工居住問題成因探討
5.大都市流動人口居住供給模式及居住控制系統研究
5.1 流動人口住房供給層次分析
5.1.1 高收入的流動人口實行市場化運作模式
5.1.2 流動人口中的中低收入階層,其中一部分可以
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獲得住房服務
5.1.3 流動人口的中低收入、滯留時間較長者可少部分納入經濟適用房體系
5.1.4 流動人口最低收入的群體適當納入城市廉租房體系和公共租賃房體系
5.1.5 開發供給流動人口公寓
5.2 我國住房市場和公共住房供給分析
5.3 流動人口居住供給系統的模式研究——基于PIPP模式的居住供給系統
5.3.1 PPP模式的內涵
5.3.2 PPP模式的種類與應用范圍
5.3.3 PPP模式的利弊分析
5.3.4 PPP模式的拓展——PIPP模式的提出
5.3.5 PIPP模式的基本內涵
5.3.6 PIPP模式在住房保障體系中的運用
5.3.7 PIPP模式的操作形式研究
5.3.8 操作形式的比較與應用
5.3.9 人性化措施的融合與完善
5.3.10 中間組織具體形式的嘗試探索
5.4 流動人口居住控制系統設計
5.4.1 結構模塊設計
5.4.2 系統流程圖
6.農民工住房問題解決的政策建議及實施路徑
6.1 我國住房自有化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6.1.1 住房私有化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支持
6.1.2 住房市場的不完善
6.1.3 傳統文化的影響
6.1.4 工作流動性差
6.1.5 房地產稅的缺失
6.2 我國住宅產權屬性分析
6.2.1 通過公房出售方式獲得住房的產權
6.2.2 通過商品住宅市場獲得住房產權
6.2.3 通過購買經濟適用房獲得產權
6.3 住房市場層次結構、租售結構分析
6.4 完善我國住宅市場租售結構的措施
6.4.1 公共住房租賃為主
6.4.2 增量商品住宅租售并舉
6.4.3 培育、發展房地產經紀機構
6.4.4 完善我國住房法律法規
6.5 流入地政府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6.5.1 市場化為主的原則
6.5.2 效率原則
6.5.3 適度公平原則
6.5.4 動態演化原則
6.5.5 差別化、多樣化原則
6.6 流入地政府解決農民工住房的措施及其政策建議
6.6.1 消除已售公房再上市的制度瓶頸,允許已售公房在商品住宅市場進行產權交易
6.6.2 完善我國住房租賃市場
6.6.3 利用土地政策對住宅市場進行調控,解決住房市場供需結構錯位的矛盾
6.6.4 承建農民工公寓
6.6.5 “城中村”改造供應模式
6.6.6 村集體集中建房供應模式
6.6.7 對農民工實行住房保障
6.7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