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
ISBN13:9787030332219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鐘珞; 袁景淩
出版日:2012/01/01
裝訂/頁數:平裝/239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價
:NT$ 180 元優惠價
:87 折 157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軟件工程》面向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及軟件工程技術發展的需要,主要圍繞結構化軟件工程和面向對象軟件工程方法,以軟件生命周期為線索,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和軟件工程等相關專業必需的軟件工程知識,并與時俱進地增加了面向服務軟件工程的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第1章介紹軟件工程概述,第2章介紹可行性研究,第3章介紹需求分析,第4章介紹系統設計,第5章介紹詳細設計,第6章介紹程序編碼,第7章介紹軟件測試,第8章介紹軟件維護,第9章介紹軟件開發實例,第10章介紹軟件項目管理,第11章介紹面向服務的軟件工程。《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軟件工程》概念清楚,內容豐富,并配有典型實例分析和開發文檔模版,便于教學和學習。《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軟件工程》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和軟件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廣大軟件技術人員和計算機應用人員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列教材:軟件工程》以傳統的軟件工程的原理和面向對象的方法為基礎,介紹了軟件工程的基礎知識,主要圍繞軟件的生命周期講述了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統設計、詳細設計、程序編碼、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可靠性等知識。
目次
第1章 軟件工程概述
1.1 軟件工程的產生
1.1.1 計算機軟件及其特點
1.1.2 軟件危機
1.1.3 軟件工程的定義
1.2 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2.1 軟件工程的研究對象
1.2.2 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3 軟件的生存期及開發模型
1.3.1 軟件的生存期
1.3.2 常用的軟件開發模型
1.4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可行性研究
2.1 問題定義
2.1.1 問題定義的基本任務
2.1.2 問題定義報告
2.2 可行性研究
2.2.1 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及過程
2.2.2 可行性研究報告
2.3 需求定義
2.3.1 需求獲取的內容及方法
2.3.2 需求規格說明的內容
2.3.3 需求規格說明的評審
2.3.4 需求規格說明書
2.4 需求定義示例
2.5 本章小結
習題2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的目標與原則
3.1.1 需求分析的目標
3.1.2 需求分析的原則
3.2 需求分析的過程及方法
3.2.1 需求分析的過程
3.2.2 需求分析方法
3.3 需求分析的工具
3.3.1 SADT
3.3.2 PSL/PSA
3.4 傳統的軟件建模
3.4.1 軟件建模
3.4.2 數據模型的建立
3.4.3 功能模型、行為模型的建立及數據字典
3.5 用例建模
3.5.1 用例圖
3.5.2 參與者及用例的描述
3.5.3 用例建模過程
3.6 面向對象建模
3.6.1 面向對象基礎
3.6.2 面向對象分析模型
3.6.3 對象模型的建立
3.6.4 行為模型的建立
3.6.5 功能模型的建立
3.7 統一建模語言UML
3.7.1 UML的基本實體
3.7.2 UML的目標及范疇
3.7.3 UML圖的使用實例
3.8 需求分析示例
3.8.1 結構化分析示例
3.8.2 面向對象分析示例
3.9 本章小結
習題3
第4章 系統設計
4.1 系統設計的任務和過程
4.1.1 系統設計的任務
4.1.2 系統設計的過程
4.2 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
4.2.1 軟件設計
4.2.2 模塊設計
4.2.3 結構設計
4.3 面向數據流圖的設計方法
……
第5章 詳細設計
第6章 程序編碼
第7章 軟件測試
第8章 軟件維護
第9章 軟件開發實例
第10章 軟件項目管理
第11章 面向服務的軟件工程
參考文獻
1.1 軟件工程的產生
1.1.1 計算機軟件及其特點
1.1.2 軟件危機
1.1.3 軟件工程的定義
1.2 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2.1 軟件工程的研究對象
1.2.2 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3 軟件的生存期及開發模型
1.3.1 軟件的生存期
1.3.2 常用的軟件開發模型
1.4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可行性研究
2.1 問題定義
2.1.1 問題定義的基本任務
2.1.2 問題定義報告
2.2 可行性研究
2.2.1 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及過程
2.2.2 可行性研究報告
2.3 需求定義
2.3.1 需求獲取的內容及方法
2.3.2 需求規格說明的內容
2.3.3 需求規格說明的評審
2.3.4 需求規格說明書
2.4 需求定義示例
2.5 本章小結
習題2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的目標與原則
3.1.1 需求分析的目標
3.1.2 需求分析的原則
3.2 需求分析的過程及方法
3.2.1 需求分析的過程
3.2.2 需求分析方法
3.3 需求分析的工具
3.3.1 SADT
3.3.2 PSL/PSA
3.4 傳統的軟件建模
3.4.1 軟件建模
3.4.2 數據模型的建立
3.4.3 功能模型、行為模型的建立及數據字典
3.5 用例建模
3.5.1 用例圖
3.5.2 參與者及用例的描述
3.5.3 用例建模過程
3.6 面向對象建模
3.6.1 面向對象基礎
3.6.2 面向對象分析模型
3.6.3 對象模型的建立
3.6.4 行為模型的建立
3.6.5 功能模型的建立
3.7 統一建模語言UML
3.7.1 UML的基本實體
3.7.2 UML的目標及范疇
3.7.3 UML圖的使用實例
3.8 需求分析示例
3.8.1 結構化分析示例
3.8.2 面向對象分析示例
3.9 本章小結
習題3
第4章 系統設計
4.1 系統設計的任務和過程
4.1.1 系統設計的任務
4.1.2 系統設計的過程
4.2 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
4.2.1 軟件設計
4.2.2 模塊設計
4.2.3 結構設計
4.3 面向數據流圖的設計方法
……
第5章 詳細設計
第6章 程序編碼
第7章 軟件測試
第8章 軟件維護
第9章 軟件開發實例
第10章 軟件項目管理
第11章 面向服務的軟件工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十余年,是計算機系統開發的初期階段。當時的軟件幾乎都是為每個具體應用而專門編寫的,編寫者和使用者往往是同一個或同一組人。這些個體化的軟件設計環境,使軟件設計成為在人們頭腦中進行的一個隱含過程,最後除了程序清單外,沒有其他文檔資料保存下來。
實際上,初期開發的計算機系統采用批處理技術,提高了計算機的使用效率,但不利于程序設計、調試和修改。在這個階段,人們認為計算機的主要用途是快速計算,軟件編程簡單,不存在什么系統化的方法,開發沒有任何管理,程序的質量完全依賴于程序員個人的技巧。
第二階段跨越了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十余年,多用戶系統引入了人機交互的新概念,實時系統能夠從多個源收集、分析和轉換數據,從而使得進程的控制和輸出的產生以毫秒而不是分鐘來進行,在線存儲的發展產生了第一代數據庫管理系統。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軟件產品和“軟件作坊”的概念,設計人員開發軟件不再像早期階段那樣只為自己的研究工作需要,而是為了用戶更好地使用計算機,但“軟件作坊”基本上沿用或仍然沿用早期形成的個體式的軟件開發方法。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軟件需求量急劇膨脹。在程序運行時發現的錯誤必須設法更正;用戶有了新需求時,必須相應地修改或添加程序;硬件或操作系統更新時,又可能要修改程序以適應新的環境。這樣,軟件的維護工作以驚人的比例耗費資源,更嚴重的是,程序設計的個體化和作坊化特性使軟件最終成為不可維護的,從而出現了早期的軟件危機。人們隨之也就開始尋求采用軟件工程的方法來解決軟件危機問題。
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分布式系統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系統的復雜性,網絡的發展對軟件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微處理器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孕育了一系列的智能產品。硬件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們對軟件的需求速度,因此使得硬件價格下降,軟件的價格急劇上升,導致了軟件危機的加劇,致使更多的科學家著手研究軟件工程學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時限等一系列問題。軟件開發技術的度量問題受到重視,最著名的有軟件工作量估計COCOMO模型、軟件過程改進模型CMM等。
實際上,初期開發的計算機系統采用批處理技術,提高了計算機的使用效率,但不利于程序設計、調試和修改。在這個階段,人們認為計算機的主要用途是快速計算,軟件編程簡單,不存在什么系統化的方法,開發沒有任何管理,程序的質量完全依賴于程序員個人的技巧。
第二階段跨越了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十余年,多用戶系統引入了人機交互的新概念,實時系統能夠從多個源收集、分析和轉換數據,從而使得進程的控制和輸出的產生以毫秒而不是分鐘來進行,在線存儲的發展產生了第一代數據庫管理系統。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軟件產品和“軟件作坊”的概念,設計人員開發軟件不再像早期階段那樣只為自己的研究工作需要,而是為了用戶更好地使用計算機,但“軟件作坊”基本上沿用或仍然沿用早期形成的個體式的軟件開發方法。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軟件需求量急劇膨脹。在程序運行時發現的錯誤必須設法更正;用戶有了新需求時,必須相應地修改或添加程序;硬件或操作系統更新時,又可能要修改程序以適應新的環境。這樣,軟件的維護工作以驚人的比例耗費資源,更嚴重的是,程序設計的個體化和作坊化特性使軟件最終成為不可維護的,從而出現了早期的軟件危機。人們隨之也就開始尋求采用軟件工程的方法來解決軟件危機問題。
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分布式系統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系統的復雜性,網絡的發展對軟件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微處理器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孕育了一系列的智能產品。硬件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們對軟件的需求速度,因此使得硬件價格下降,軟件的價格急劇上升,導致了軟件危機的加劇,致使更多的科學家著手研究軟件工程學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時限等一系列問題。軟件開發技術的度量問題受到重視,最著名的有軟件工作量估計COCOMO模型、軟件過程改進模型CMM等。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