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粉體表面改性(第3版)》(作者鄭水林、王彩麗)在2003年出版的《粉體表面改性》(第二版)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粉體表面改性技術的新進展修訂而成。主要內容涉及粉體表面改性的原理方法、工藝設備、表面改性劑、無機粉體的表面有機改性、粉體的無機表面改性與復合、層狀結構粉體的插層改性以及粉體表面改性的表征方法。《粉體表面改性(第3版)》包括緒論、粉體的表面物理化學性質、粉體表面改性方法與工藝、表面改性設備、表面改性劑及其應用、無機粉體的表面有機改性、粉體的無機表面改性與復合、粉體插層改性、表面改性樣品的檢測與表征9章。
《粉體表面改性(第3版)》可供從事礦物加工與礦物材料、粉體加工、化工、輕工、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納米粉體加工與應用以及涂料、顏料、油墨、化妝品、無機填料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粉體表面改性(第3版)》可供從事礦物加工與礦物材料、粉體加工、化工、輕工、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納米粉體加工與應用以及涂料、顏料、油墨、化妝品、無機填料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粉體表面改性(第3版)》(作者鄭水林、王彩麗)修訂的指導思想是在原有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近幾年的學術和技術發展,本著先進、科學、適用原則對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對主要內容進行修訂,包括內容調整、刪減和增補,但不增加原書的篇幅。
目次
第1章 緒論
1.1 粉體表面改性的目的
1.2 粉體表面改性的研究內容
1.3 粉體表面改性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2.章 粉體的表面物理化學性質
2.1 比表面積與表面能
2.1.1 比表面積
2.1.2 表面能
2.2 表面潤濕性
2.3 表面吸附特性
2.3.1 概述
2.3.2 粉體對氣體的吸附
2.3.3 粉體在溶液中的吸附
2.4 表面電性
2.5 表面化學性質
第3章 粉體表面改性方法與工藝
3.1 表面改性方法
3.1.1 化學包覆
3.1.2 沉淀反應
3.1.3 機械力化學
3.1.4 物理涂覆
3.1.5 粉體顆粒插層改性
3.1.6 高能表面改性
3.2 表面改性工藝
3.2.1 干法工藝
3.2.2 濕法工藝
3.2.3 復合工藝
3.3 表面改性方法選擇與工藝設計
第4章 表面改性設備
4.1 干法表面改性設備
4.1.1 SLG型粉體表面改性機
4.1.2 高速加熱式混合機
4.1.3 高速沖擊式粉體表面改性機
4.1.4 PSC型粉體表面改性機
4.1.5 臥式槳葉混合機
4.1.6 機械融合改性機
4.1.7流態化床式改性機
4.1.8 多功能表面改性機
4.2 濕法表面改性設備
4.3 表面改性設備的選擇
第5章 表面改性劑及其應用
5.1 概述
5.2 有機表面改性劑
5.2.1 偶聯劑
5.2.2 表面活性劑
5.2.3 有機硅
5.2.4 不飽和有機酸及有機低聚物
5.2.5 超分散劑
5.2.6 水溶性高分子
5.3 無機表面改性劑
5.4 表面改性劑的選擇
第6章 無機粉體的表面有機改性
6.1 概述
6.1.1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的方法
6.1.2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的配方
6.1.3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的工藝與設備
6.1.4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效果的表征
6.1.5 影響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
6.2 無機粉體的表面有機改性各論
6.2.1 碳酸鈣
6.2.2 高嶺土
6.2.3 硅灰石
6.2.4 滑石
6.2.5 云母
6.2.6 硅質微粉
6.2.7氫氧化鎂和水鎂石粉
6.2.8 葉蠟石
6.2.9 氫氧化鋁
6.2.1 0 海泡石和凹凸棒土
6.2.1 l粉煤灰
6.2.1 2 白云石
6.2.1 3玻璃纖維
6.2.1 4其他
第7章 粉體的無機表面改性與復合
7.1 概述
7.1.1 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方法
7.1.2 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工藝及設備
7.1.3 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粉體的表征
7.1.4 影響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粉體性能的主要因素
7.2 粉體無機表面改性與復合各論
7.2.1 珠光云母與著色云母
7.2.2 無機復合阻燃填料
7.2.3 納米TiO2/無機多孔材料復合粉體
7.2.4 二氧化鈦顏料的表面無機包覆改性
7.2.5 無機包覆硅灰石
7.2.6 高嶺土粉體的無機包覆
7.2.7無機催化劑
第8章 粉體插層改性
8.1 概述
8.2 膨潤土(蒙脫石黏土)的插層改性
8.2.1 有機膨潤土
8.2.2 聚合物插層納米蒙脫土復合材料
8.2.3 無機柱撐膨潤土
8.3 石墨層問化合物
8.3.1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分類
8.3.2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結構
8.3.3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生成機理
8.3.4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8.4 高嶺土的插層改性
8.4.1 概述
8.4.2 插層劑
8.4.3 插層反應機理
8.4.4 插層方法
8.4.5 插層改性高嶺土的表征
8.5 蛭石插層改性
8.5.1 蛭石的無機柱撐
8.5.2 蛭石的有機插層
第9章 表面改性樣品的檢測與表征
9.1 表面潤濕性
9.2 活化指數
9.3 表面能
9.4 溶液中的分散穩定性
9.5 吸油值
9.6 吸附類型、包覆量與包覆率
9.6.1 吸附類型
9.6.2 包覆量與包覆率
9.7 粒度分布與團聚度
9.8 顆粒形貌
9.9 比表面積與孔分布特性
9.9.1 比表面積
9.9.2 孔體積與孔徑分布
9.10 表面結構和成分
9.11 其他
9.11.1 熱重分析法
9.11.2 浸潤熱測定法
附錄 常用聚合物縮寫詞
參考文獻
1.1 粉體表面改性的目的
1.2 粉體表面改性的研究內容
1.3 粉體表面改性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2.章 粉體的表面物理化學性質
2.1 比表面積與表面能
2.1.1 比表面積
2.1.2 表面能
2.2 表面潤濕性
2.3 表面吸附特性
2.3.1 概述
2.3.2 粉體對氣體的吸附
2.3.3 粉體在溶液中的吸附
2.4 表面電性
2.5 表面化學性質
第3章 粉體表面改性方法與工藝
3.1 表面改性方法
3.1.1 化學包覆
3.1.2 沉淀反應
3.1.3 機械力化學
3.1.4 物理涂覆
3.1.5 粉體顆粒插層改性
3.1.6 高能表面改性
3.2 表面改性工藝
3.2.1 干法工藝
3.2.2 濕法工藝
3.2.3 復合工藝
3.3 表面改性方法選擇與工藝設計
第4章 表面改性設備
4.1 干法表面改性設備
4.1.1 SLG型粉體表面改性機
4.1.2 高速加熱式混合機
4.1.3 高速沖擊式粉體表面改性機
4.1.4 PSC型粉體表面改性機
4.1.5 臥式槳葉混合機
4.1.6 機械融合改性機
4.1.7流態化床式改性機
4.1.8 多功能表面改性機
4.2 濕法表面改性設備
4.3 表面改性設備的選擇
第5章 表面改性劑及其應用
5.1 概述
5.2 有機表面改性劑
5.2.1 偶聯劑
5.2.2 表面活性劑
5.2.3 有機硅
5.2.4 不飽和有機酸及有機低聚物
5.2.5 超分散劑
5.2.6 水溶性高分子
5.3 無機表面改性劑
5.4 表面改性劑的選擇
第6章 無機粉體的表面有機改性
6.1 概述
6.1.1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的方法
6.1.2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的配方
6.1.3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的工藝與設備
6.1.4 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效果的表征
6.1.5 影響無機粉體表面有機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
6.2 無機粉體的表面有機改性各論
6.2.1 碳酸鈣
6.2.2 高嶺土
6.2.3 硅灰石
6.2.4 滑石
6.2.5 云母
6.2.6 硅質微粉
6.2.7氫氧化鎂和水鎂石粉
6.2.8 葉蠟石
6.2.9 氫氧化鋁
6.2.1 0 海泡石和凹凸棒土
6.2.1 l粉煤灰
6.2.1 2 白云石
6.2.1 3玻璃纖維
6.2.1 4其他
第7章 粉體的無機表面改性與復合
7.1 概述
7.1.1 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方法
7.1.2 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工藝及設備
7.1.3 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粉體的表征
7.1.4 影響粉體表面無機改性與復合粉體性能的主要因素
7.2 粉體無機表面改性與復合各論
7.2.1 珠光云母與著色云母
7.2.2 無機復合阻燃填料
7.2.3 納米TiO2/無機多孔材料復合粉體
7.2.4 二氧化鈦顏料的表面無機包覆改性
7.2.5 無機包覆硅灰石
7.2.6 高嶺土粉體的無機包覆
7.2.7無機催化劑
第8章 粉體插層改性
8.1 概述
8.2 膨潤土(蒙脫石黏土)的插層改性
8.2.1 有機膨潤土
8.2.2 聚合物插層納米蒙脫土復合材料
8.2.3 無機柱撐膨潤土
8.3 石墨層問化合物
8.3.1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分類
8.3.2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結構
8.3.3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生成機理
8.3.4 石墨層間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8.4 高嶺土的插層改性
8.4.1 概述
8.4.2 插層劑
8.4.3 插層反應機理
8.4.4 插層方法
8.4.5 插層改性高嶺土的表征
8.5 蛭石插層改性
8.5.1 蛭石的無機柱撐
8.5.2 蛭石的有機插層
第9章 表面改性樣品的檢測與表征
9.1 表面潤濕性
9.2 活化指數
9.3 表面能
9.4 溶液中的分散穩定性
9.5 吸油值
9.6 吸附類型、包覆量與包覆率
9.6.1 吸附類型
9.6.2 包覆量與包覆率
9.7 粒度分布與團聚度
9.8 顆粒形貌
9.9 比表面積與孔分布特性
9.9.1 比表面積
9.9.2 孔體積與孔徑分布
9.10 表面結構和成分
9.11 其他
9.11.1 熱重分析法
9.11.2 浸潤熱測定法
附錄 常用聚合物縮寫詞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