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這二十多位建築師(包括部份君王、高級官員和文人)的選擇,是以他們的時代 (朝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的策劃和設計為標準。「代表性」建築,主要包括宮廷、廟宇和民居三大類。
本書有意迴避了兩個領域:一是皇帝的陵墓,在古中國,這是建築的一個重要部份,但是出於個人的喜惡,除了極個別的例子(如西夏王陵)外,故本書整個部分也省略;二是風水學和風水師的作用,作者反對把「風水」說成迷信而予以全盤否定。作者認為它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大科學創造,而風水師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作建築師。但風水學實在太深奧了,作者認為在認真研究之前,只能整個從略。
作者簡介
目次
前言 尋找中國古代建築師
1.有巢氏——中國第一名建築師與他的「原始屋」
2.姬旦、彌牟——中國第一對都城規劃師與建造師搭檔
3.魯班——中國民間匠師(建築師)的總代表
4.嬴政、蒙恬——中央集權國家建築文化的開創者
5.蕭何、楊城延、劉徹——西漢建築風格的奠基者
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沖——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規劃(建造)者
7.綦母懷文、郭安興——中國佛塔建造技術的先驅者
8.劉伶、陶淵明——魏晉文人對建築的影響
9.宇文愷——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的建築師
10.閻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勁」風格的興起及其衰落
11.王維、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間匠師的建築功績
12.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與北宋汴京
13.王禹偁、蘇軾、蘇舜欽——北宋文人建築師和民間匠師
14.喻皓、李誡——宋代兩位傑出的建築理論家
15.遼代無名匠人存世的著名建築
16.朱熹、張浩、賀承珍——新「三國」(南宋、金、西夏)建築師的創造
17.劉秉忠、郭守敬、也黑迭兒——生態城市元大都的規劃師和建築師
18.阿尼哥、張留孫、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築的締造者
19.朱棣、蒯祥、吳中、阮安——明都城和宮殿的建造師
20.三羅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築的建造者
21.盧溶、計成、張漣——明代民宅和私家園林的設計師
22.梁九、雷發達(樣式雷)——為清廷服務的職業建築師
23.李漁、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間建築師與園林師
議論一 「中國為什麼沒有金字塔?」及木、石之爭
議論二 中國有沒有文藝復興?
議論三 中國有沒有第三、第四次文藝復興?
後記
附錄 中國古代部份重要建築及其建築師表
插圖來源
書摘/試閱
有巢氏——中國第一名建築師與他的「原始屋」
有巢氏的傳說
吳國楨先生在他的《中國的傳統》一書中舉了四位「值得稍加注意」的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人物:有巢氏、燧人氏、庖犧氏(伏羲)、神農氏。他們分別發明了房屋、火、廚藝與文字(八卦)和農耕,其中後兩還被列入「三皇」之列,前兩者則更見於傳說了。
有巢氏的傳說見之於戰國時代的政治家韓非(公元前280—前233年)。在他的論著《五蠹》(關於有巢氏的傳說,還見之於其他文獻,如莊周的《盜跖》篇和《淮南子》等)中,把戰國時代以前的時代劃分為上古、中古和近古。在上古時代,有兩位「王天下」的「聖人」:有巢氏和燧人氏,他們分別為人民解決了「住」和「食」的問題。關於前者,韓非寫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由此可見,中國的「原始屋」是人類仿照鳥類的巢居,用木構架建成的。這應當是中國人最早的建築物。有巢氏因而可稱為中國第一名建築師。建築師為人民做了好事而被擁為「王」的,他是空前絕後的一位,後來者則無此好運。
考古的對證
以上屬於傳說,事實上,根據考古發現,原始人的居住方式隨地區而異。我國建築學家張良皋先生在他的《匠學七說》中把中國最早的建築分為巢居、穴居、廬居三大類,統稱為「中國建築的三原色」。
「巢居」是中國「三原色」中的主流。建築史家楊鴻勳先生認為,它經歷了在單棵樹上築巢,利用四棵相鄰的樹為支撐(稱為「橧巢」),最後是全部用木構築的架空建築(稱為「干欄」)等三個階段(書中圖1-1)。
《匠學七說》中用一張分佈圖說明干欄建築(至少一度)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原始建築類型(書中圖1-2)。其考古出土實物可見之於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六千年),至今我國西南傣族地區仍有此類竹干欄建築。按照上古發展的時間推算,有巢氏發明巢屋(最早的單棵樹)的時間當距今萬年以上。
「穴居」,就是住山洞,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山頂洞。直到現代,中國北方(特別是黃土地區)仍有幾千萬人住在窯洞(經過改進)裡。建築家認為這種窯洞頗符合生態原理,但是,嚴格來說,山頂洞只是人類對自然的利用,不屬於「人造物」。
「穴居」建築也是有發展的。人們從全穴居變為半穴居(見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五千年以上)——在半地下室之上用木建造方形或圓形的地上屋蓋(書中圖1-3),最後發展為全地上獨立建築。
「廬居」是臨時建築,猶如今天軍隊用的帳篷。它主要為遊牧民族所用。在中亞,它被認為是主要的「原始屋」(tabernacle)。我們可以說,最早的建築師,除了有巢氏之外,還應當有:有穴氏、有廬氏等。
人類第一座真正的房屋
除了中國學者對「原始屋」的研究,西方也有很多建築師和建築學家對「原始屋」有濃厚的興趣。我們在這裡舉十八至十九世紀的洛日耶神父、卡特勒梅爾.德昆西、維奧萊特-勒杜克三位學者的觀點。他們研究「原始屋」是以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理性主義思想為基礎的,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用人的理性行為來解釋「社會契約」一樣,他們也試圖用人的「理性行為」來揭示建築的產生和發展規律。他們認為「原始屋」及其演變蘊涵著建築的本質,後來的建築發展是「原始屋」的延伸。我們不妨考察一下他們的不同觀點。
洛日耶的說法
十八世紀的洛日耶神父(Marc-Antoine Laugier, 1713-1769)屬於新古典主義學派,曾撰寫《建築論文集》等著作。他反對當時歐洲流行的追求豪華裝飾的建築風格,主張返回純樸的「原始屋」的基本構築。他利用過一段優美的文字描述「原始屋」的產生過程:
最早的人,沒有任何幫助,除了自己自然本能需要外沒有任何指導。他需要一個能安居的場所。在一條寧靜的溪流邊上他見到一片草地,青草悅目,向他發出邀請。他走近它,舒服地躺倒在這塊地毯的光亮色彩中,心中想的只是如何平靜地享受這份自然的賜予;然而炎熱的太陽開始燒燙他的皮膚,他不得不尋求掩蔽。附近的樹林提供了涼快的陰影,他跑步進入叢林,重新感到滿足。與此同時,各地的蒸汽開始會合,空中出現了烏雲,大雨傾盆而下落在嬌嫩的樹林上。樹葉不足以保護他,他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驅除從四周圍著他的潮氣。他看到一個穴洞,就滑了進去,對自己的發現洋洋得意。但是馬上又出現了新的不便:洞穴黑暗無光,空氣污濁。他走出洞穴,決心以自己的努力來彌補自然的欠缺和疏忽。他需要一座能居住而不是埋葬的房屋。森林中掉落的樹枝對他有用。他選擇了四株最結實的,把它們豎立在地上,形成一塊方地。在這四根樹枝之上,他橫向地安放了另外四株樹枝,在上面他又斜向地放了幾株在中間相交,然後用足夠厚的樹葉掩蓋這一屋頂,得以擋住日曬和雨淋,於是這人就有了一個住所。誠然,開始時這棟房屋四周是開敞的,寒熱使他感覺到房屋之不足,於是他在柱子之間增添了填充物,使自己安全無恙。
我前面描述的小屋就是那種後來建築學的光輝得以擴展的典型。人們通過模仿它的簡潔性而避免了許多基本的缺陷並達到盡善盡美。豎立的木桿提示了柱的概念,支撐在其上的橫木則提示了(後來希臘建築中的)「額枋」,構成屋頂的傾斜部件提供了「三角檐飾」的概念,用它為指導,可以輕而易舉地區別某種建築柱式的基本部件與那些出自必需或貪慾而添加的部分。
洛日耶在他的《建築論文集》第二版中提供了一幅「原始屋」的形象圖。有意思的是,在房屋的側邊,他畫了一位穿「時髦」服裝的女性,斜靠在一堆花哨的建築部件的廢墟上,一隻手為身邊的一個小天使指向那掩蔽在叢林中的「原始屋」(書中圖1-4)。對洛日耶來說,只有那「原始屋」的三大件(柱、額枋、三角檐)才是基本的,其他如牆、門窗、穹頂等是後來因「必需」而附加的,至於裝飾,則是出自「貪慾」的產物了。
我們今天或許會對他的這些描述和觀點表示不屑。然而,縱觀建築發展的歷史,構築上的簡與繁、形象上的平與怪,始終是交替地出現的。在洛日耶之後的兩個世紀,西方現代主義(Modernism)大師路德維希.米斯.范德羅厄(Ludwig Mies vander Rohe, 1886-1969)就提出過「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名言,至今成為「簡約主義」(Minimalism)派的格言。看來,人們總要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原始屋」——也就是回到房屋的基本功能上。
德昆西和勒杜克
到十九世紀,人們繼續對「原始屋」感興趣,突出的有法國的卡特勒梅爾.德昆西(Quatrèmere de Quincy, 1755-1849)和維奧萊特-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 1814-1879)。兩人先後擔任過巴黎美術學院的主要教授,並編有《歷史詞典》、《建築詞典》等巨著。他們對「原始屋」的看法既不同於洛日耶,彼此間也很不相同。卡特勒梅爾認為,「原始屋」是人類最初對自然的模仿(先用樹枝,後用樹幹),這些「原始屋」只反映了木工的一些技藝,而只有當人們懂得以人體為模型建造房屋時,才開始有建築藝術,並產生了「建築學」這門學科,後來的希臘建築就是其典範。
維奧萊特-勒杜克對「原始屋」的看法與卡特勒梅爾不同。勒杜克形象化地描繪了兩個虛構的人物:膽小保守的多西(Doxi),和大膽、勇於創新的愛潑戈斯(Epergos)。
他們來到了一個生吃爬蟲的原始部落,看到他們縮居在大樹底下,蒙受風吹雨打,於是愛潑戈斯就在部落人面前挑選了一棵樹上的兩株嫩枝,把它們彎到地面,捆綁在一起,再塗上泥巴,就形成了一個掩蔽物。部落人見了大感興趣,他們搬來地上的樹枝樹幹,在愛潑戈斯的指導下搭了一棟圓形的小屋,未到天黑,部落人已經全部學會了這一新技術。
後人根據勒杜克的描寫,畫了一張「第一棟房屋」的圖,很有點像我國半坡村的地面建築(書中圖1-5)。
下面是多西和愛潑戈斯的一段對話:
多西:「為何要與現實逆其道而行之呢?你現在是否要想教鳥兒如何築巢,教水獺如何建屋,來改變他們早知道的做法?」
愛潑戈斯:「誰知道?讓我們在十萬天之後回到此地,看看這些人是否忘了我的指導又回到昨天的生活方式。如果是這樣,那麼我的干預就是錯誤的示範,但是如果他們受益於我的教導,如果那時他們的房屋比現在的還好,那麼我就是對的,因為這些人究竟不是野獸。」
這位愛潑戈斯堪稱西方的有巢氏,是他的這種創新精神,使人類擺脫了禽獸生活,而能發展到現在。誠然,愛潑戈斯也好,有巢氏也好,都是後人的虛構,然而,他們卻是千千萬萬實際存在的人的代表形象。正是這些人的不斷創新,才有了我們的今天。應當說:創新,是自古以來建築師的靈魂。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