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永遠謳歌思考:沉思錄》是由古羅馬的哲學皇帝馬可·奧理略(121-180年)所著,共十二卷,是一個皇帝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札記,後世則視《永遠謳歌思考:沉思錄》為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作。《沉思錄》書名是由後人所取,因為奧理略并沒有想過要出版這本作品,這本書是留待自己用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說話跟懺悔、發自內心的一種靈性的反思。這本書的導讀者梁文道認為,在奧理略做皇帝的經驗里,歷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使他不得不更依賴哲學,來把握住自己。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奧理略節欲的思想、過樸實的生活,以及主張以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如:“那對深厚的名聲有一種強烈欲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堙滅無聞。”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奧理略節欲的思想、過樸實的生活,以及主張以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如:“那對深厚的名聲有一種強烈欲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堙滅無聞。”
作者簡介
梁文道,作家、牛棚書院院長、時事評論員,曾在多個電視電臺媒體亮相主持,是全方位的傳媒人。著有《弱水三千:梁文道書話》、《常識》、《噪音太多》、《我執》、《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等。
名人/編輯推薦
《永遠謳歌思考:沉思錄》在昏黃的燭光下,他又脫去了皇帝的紫袍,換上羊毛粗袍,伏案寫著日記。他是個跟其他羅馬盛世時期統治者不太一樣的皇帝,他不要衛兵、華衣美食、雕像等東西,他覺得忍耐是正義的一部分,他被叫做“哲學皇帝”。
奧勒留,羅馬五賢帝的最後一位,一生在戰亂中風塵仆仆,不時遭敵人的攻擊與詆毀,同時也被人巴結……在如此紛亂的外在世界里,他需要依賴哲學,來隱退自身,把握自己。于是,每天的日記就成為了修煉,在反復書寫這些生活規律里,超念著自己的心靈。這部日記,後來被冠上《沉思錄》的名字,成為了奧勒留的修行書。
今天,這部修行記錄成為了一種幾近失傳的閱讀方式。
奧勒留,羅馬五賢帝的最後一位,一生在戰亂中風塵仆仆,不時遭敵人的攻擊與詆毀,同時也被人巴結……在如此紛亂的外在世界里,他需要依賴哲學,來隱退自身,把握自己。于是,每天的日記就成為了修煉,在反復書寫這些生活規律里,超念著自己的心靈。這部日記,後來被冠上《沉思錄》的名字,成為了奧勒留的修行書。
今天,這部修行記錄成為了一種幾近失傳的閱讀方式。
目次
02 他們這么說這本書
04 和作者相關的一些人
06 這本書的歷史背景
08 這位作者的事情
10 這本書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13 導讀 梁文道
49 羅馬盛世的日常與奢華
67 原文選讀 馬可?奧理略原著
88 這本書的譜系
90 延伸的書、音樂、影像
04 和作者相關的一些人
06 這本書的歷史背景
08 這位作者的事情
10 這本書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13 導讀 梁文道
49 羅馬盛世的日常與奢華
67 原文選讀 馬可?奧理略原著
88 這本書的譜系
90 延伸的書、音樂、影像
書摘/試閱
《沉思錄》這本書其實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它在歷史上非常有名,而且這本書的作者成為一部好萊塢電影《角斗士》(Gladiator)里的一角。這部電影說的是一個羅馬皇帝被他的兒子暗殺,然後這個皇帝的將軍出來為他報仇,把那個壞皇帝干掉的故事。《角斗士》里被勒死的老皇帝,就是我們這本書的作者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他的兒子康茂德(Commodus)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壞蛋,被稱為第二個尼祿──就是一把火把羅馬燒掉、非常壞的一個皇帝,與他的父親相當不同。這位我們在電影里面看到的年邁的老父親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崇高的聲譽,黃金時代的羅馬帝國十二個皇帝接續,他在那十二個皇帝中間樹立了特別好的聲譽,為什么?因為他是一個哲學家皇帝“Philosopher king”。
哲學家皇帝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勾畫過一個非常理想的世界藍圖。在這個世界里,國家領袖應該是一群哲學家,因為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最為清楚如何公正地處理國家大事。希臘哲學在政治與倫理學方面常討論的主題是“正義”,他們討論的是“什么是好國家?”、“什么是正義的國家?”等議題。誰最了解正義?自然就是哲學家了。因此,從柏拉圖以來,歷代一直有人期望出現一個哲學家皇帝般的人,像是中國人所說的“內聖外王”的聖王。同樣的情形也出現于歐洲,東歐國家在1989年重新民主選舉之後,像捷克就出現了哲學家總統哈維爾,當時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那是一個被期待的角色。那么由哲學家來當皇帝,他是不是會當得特別好呢?也許不一定。又,哲學家皇帝作為哲學家是否也一定做得特別好呢?當然也不一定。
記得當年去中國內地的時候,看到很多出版物讓我嚇了一跳,比如他們會討論“毛澤東的哲學”、“周恩來的哲學”,以及“鄧小平的思想”等。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領導人會像個哲學家那樣,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有一套綱領、一套看法。奧理略并不是這樣的一個皇帝,他不是一個以哲學治國的皇帝,相反地,他是在當皇帝的經驗里,發現自己不得不更依賴哲學以把握住自己。
領導者的枕邊書
和中國的乾隆皇帝不同,奧理略寫完這部札記之後,并未打算出版。乾隆寫詩寫到還要發“御制詩”,送給全國文武百官,讓文武百官們誠惶誠恐地看到明明寫得很爛的詩,還得寫一個謝表上呈,感謝皇上聖明。後來,這部札記不知如何便流出市面,之後便傳到了君士坦丁堡,因此一直在東羅馬帝國部分散布,與此同時,在西歐這邊,這本書便消失了。
等到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沉思錄》才輾轉地隨著過去君士坦丁堡所保留的其他古代希臘羅馬典籍,傳回西歐。當時觸發了一個很重要的運動,就是“文藝復興”。而在這個運動里,西方的學者,尤其是意大利的學者,初次看到這本書時便非常驚訝。他們原本以為是本很有歷史價值的書,因為它是羅馬皇帝所親自寫的私人記錄。然而,之後他們就很傷心地發現:在這本書之中找不到益于當時歷史研究的資料,于是就冷落了它。一直到浪漫主義時期,人們才重新發現《沉思錄》的重要性。歐洲的作家、學者們開始發現《沉思錄》非常符合浪漫主義的理想,因為它完全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說話與懺悔,他們喜歡那種感覺,認為那是一個人于內心涌現的靈性反思。因此,浪漫主義時期的思潮造成了對于《沉思錄》價值的重新發現。而在這本書的流傳過程中,被冠上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名字──《沉思錄》。
《沉思錄》自從浪漫主義開始流行之後便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像是作家歌德,還有當時德國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也很喜歡。自當時起,這本書就經歷了一個很奇怪的傳統,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很喜歡讀這本書,包括克林頓。克林頓床前放的、幾乎每個晚上都要看的就是《沉思錄》。然而,對于一般讀者而言,我們不需理會國家領導人或皇帝看這本書的問題,而是必須注重在另一個方面。
奧理略:“意外”的皇帝
奧理略非常聰明,是一個貴族子弟,他當上皇帝其實是一個意外。當時在他之前,羅馬皇帝的繼承有一個傳統,亦即不傳子,而是傳給養子。例如皇帝看到他的貴族、親戚之中,誰比較出息的,便把王位傳給誰。為什么奧理略打破羅馬傳統、把王位傳給那個壞兒子呢?因為他被兒子所殺,然後篡位的。因此,在他以前,王位的傳承是傳給貴族間的親戚。他小時候就被選中過,但為何說是意外?因為當時雖然大家都很欣賞他,覺得他很有才華,但是怎么看奧理略都不太像是一個能當皇帝的人,而這關系到當時大家對羅馬帝國皇帝的看法。
在羅馬帝國中的皇帝地位非常崇高,羅馬講究榮譽,講究在公眾生活面前出色的辯論技巧。因此皇帝要學習修辭學,要展現自己的勇氣,讓別人承認你的身份跟地位,這些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男人要在公共領域中競爭,追求一種華麗跟尊貴的外觀,而羅馬帝國的皇帝穿的紫色袍子就是這種尊榮的象征。紫色作為皇家、尊貴的象征傳統,始自羅馬帝國,這就是迄今為何仍以purple這個字來代表“帝位”的原因。
那么,奧理略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即使當了皇帝,我們從他的雕像便能發現:他沒有穿著一個正統羅馬皇帝該穿的紫色長袍(雖然他後來偶會穿著)。因此,他大部分時間穿的是什么衣服?那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羊毛紡織短袍,這代表了他不想過特別舒適華貴的生活,而羊毛短袍在羅馬時期具有特別意涵,那是哲學家普遍的穿著。從此處可以切入接續的重點:我們說“哲學家”,同時也說“皇帝”,從這樣的對比關系,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雖然未能細致地拆解這本書的結構,以及討論其論證方式,但是可先提供一種引介:這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它又是怎么樣的寫作方式?這種寫作、閱讀方式,對于今日的我們而言非常陌生,甚至是幾近失傳的一種閱讀方法。所以我們今日打開這本書閱讀時,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為什么?
沉思錄或是格言錄?
我曾經跟張大春談起《沉思錄》,他開玩笑說:“這本書就等于以前蔣中正寫的《蔣公嘉言錄》。”為什么會這么說?我先引用《沉思錄》中的話:“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欲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然後他又說道:“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則并崇敬理性的話,這十天你對人們就會像是一個神。”“不要去探究他的鄰人說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
這些都像格言,都是一些為人箴言,頂多加一些《心靈雞湯》,相當莫名其妙,有時候覺得比《蔣公嘉言錄》還不如,而且也沒有結構可言。除了第一卷比較清楚地交代身世,後面的內容則是不斷地在重復。上述引用的一段話,在這本書里起碼以不同的語句、方式重復了十遍以上。
這算是什么書?它為什么是經典,為什么溫家寶要看它?克林頓要讀它?歌德喜歡它?它的妙處在哪里?人類歷史上有很多經典都遭遇相同情況,當我們都說它是經典,但真的閱讀時就會被嚇到:“它為什么會是經典?”“我為什么不干脆去看一下,比如劉墉的書,說不定會寫得比它好多了。”從這些問題開始,接著要深入了解:“它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
……
哲學家皇帝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勾畫過一個非常理想的世界藍圖。在這個世界里,國家領袖應該是一群哲學家,因為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最為清楚如何公正地處理國家大事。希臘哲學在政治與倫理學方面常討論的主題是“正義”,他們討論的是“什么是好國家?”、“什么是正義的國家?”等議題。誰最了解正義?自然就是哲學家了。因此,從柏拉圖以來,歷代一直有人期望出現一個哲學家皇帝般的人,像是中國人所說的“內聖外王”的聖王。同樣的情形也出現于歐洲,東歐國家在1989年重新民主選舉之後,像捷克就出現了哲學家總統哈維爾,當時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那是一個被期待的角色。那么由哲學家來當皇帝,他是不是會當得特別好呢?也許不一定。又,哲學家皇帝作為哲學家是否也一定做得特別好呢?當然也不一定。
記得當年去中國內地的時候,看到很多出版物讓我嚇了一跳,比如他們會討論“毛澤東的哲學”、“周恩來的哲學”,以及“鄧小平的思想”等。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領導人會像個哲學家那樣,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有一套綱領、一套看法。奧理略并不是這樣的一個皇帝,他不是一個以哲學治國的皇帝,相反地,他是在當皇帝的經驗里,發現自己不得不更依賴哲學以把握住自己。
領導者的枕邊書
和中國的乾隆皇帝不同,奧理略寫完這部札記之後,并未打算出版。乾隆寫詩寫到還要發“御制詩”,送給全國文武百官,讓文武百官們誠惶誠恐地看到明明寫得很爛的詩,還得寫一個謝表上呈,感謝皇上聖明。後來,這部札記不知如何便流出市面,之後便傳到了君士坦丁堡,因此一直在東羅馬帝國部分散布,與此同時,在西歐這邊,這本書便消失了。
等到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沉思錄》才輾轉地隨著過去君士坦丁堡所保留的其他古代希臘羅馬典籍,傳回西歐。當時觸發了一個很重要的運動,就是“文藝復興”。而在這個運動里,西方的學者,尤其是意大利的學者,初次看到這本書時便非常驚訝。他們原本以為是本很有歷史價值的書,因為它是羅馬皇帝所親自寫的私人記錄。然而,之後他們就很傷心地發現:在這本書之中找不到益于當時歷史研究的資料,于是就冷落了它。一直到浪漫主義時期,人們才重新發現《沉思錄》的重要性。歐洲的作家、學者們開始發現《沉思錄》非常符合浪漫主義的理想,因為它完全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說話與懺悔,他們喜歡那種感覺,認為那是一個人于內心涌現的靈性反思。因此,浪漫主義時期的思潮造成了對于《沉思錄》價值的重新發現。而在這本書的流傳過程中,被冠上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名字──《沉思錄》。
《沉思錄》自從浪漫主義開始流行之後便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像是作家歌德,還有當時德國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也很喜歡。自當時起,這本書就經歷了一個很奇怪的傳統,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很喜歡讀這本書,包括克林頓。克林頓床前放的、幾乎每個晚上都要看的就是《沉思錄》。然而,對于一般讀者而言,我們不需理會國家領導人或皇帝看這本書的問題,而是必須注重在另一個方面。
奧理略:“意外”的皇帝
奧理略非常聰明,是一個貴族子弟,他當上皇帝其實是一個意外。當時在他之前,羅馬皇帝的繼承有一個傳統,亦即不傳子,而是傳給養子。例如皇帝看到他的貴族、親戚之中,誰比較出息的,便把王位傳給誰。為什么奧理略打破羅馬傳統、把王位傳給那個壞兒子呢?因為他被兒子所殺,然後篡位的。因此,在他以前,王位的傳承是傳給貴族間的親戚。他小時候就被選中過,但為何說是意外?因為當時雖然大家都很欣賞他,覺得他很有才華,但是怎么看奧理略都不太像是一個能當皇帝的人,而這關系到當時大家對羅馬帝國皇帝的看法。
在羅馬帝國中的皇帝地位非常崇高,羅馬講究榮譽,講究在公眾生活面前出色的辯論技巧。因此皇帝要學習修辭學,要展現自己的勇氣,讓別人承認你的身份跟地位,這些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男人要在公共領域中競爭,追求一種華麗跟尊貴的外觀,而羅馬帝國的皇帝穿的紫色袍子就是這種尊榮的象征。紫色作為皇家、尊貴的象征傳統,始自羅馬帝國,這就是迄今為何仍以purple這個字來代表“帝位”的原因。
那么,奧理略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即使當了皇帝,我們從他的雕像便能發現:他沒有穿著一個正統羅馬皇帝該穿的紫色長袍(雖然他後來偶會穿著)。因此,他大部分時間穿的是什么衣服?那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羊毛紡織短袍,這代表了他不想過特別舒適華貴的生活,而羊毛短袍在羅馬時期具有特別意涵,那是哲學家普遍的穿著。從此處可以切入接續的重點:我們說“哲學家”,同時也說“皇帝”,從這樣的對比關系,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雖然未能細致地拆解這本書的結構,以及討論其論證方式,但是可先提供一種引介:這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它又是怎么樣的寫作方式?這種寫作、閱讀方式,對于今日的我們而言非常陌生,甚至是幾近失傳的一種閱讀方法。所以我們今日打開這本書閱讀時,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為什么?
沉思錄或是格言錄?
我曾經跟張大春談起《沉思錄》,他開玩笑說:“這本書就等于以前蔣中正寫的《蔣公嘉言錄》。”為什么會這么說?我先引用《沉思錄》中的話:“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欲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然後他又說道:“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則并崇敬理性的話,這十天你對人們就會像是一個神。”“不要去探究他的鄰人說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
這些都像格言,都是一些為人箴言,頂多加一些《心靈雞湯》,相當莫名其妙,有時候覺得比《蔣公嘉言錄》還不如,而且也沒有結構可言。除了第一卷比較清楚地交代身世,後面的內容則是不斷地在重復。上述引用的一段話,在這本書里起碼以不同的語句、方式重復了十遍以上。
這算是什么書?它為什么是經典,為什么溫家寶要看它?克林頓要讀它?歌德喜歡它?它的妙處在哪里?人類歷史上有很多經典都遭遇相同情況,當我們都說它是經典,但真的閱讀時就會被嚇到:“它為什么會是經典?”“我為什么不干脆去看一下,比如劉墉的書,說不定會寫得比它好多了。”從這些問題開始,接著要深入了解:“它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