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潛在的建筑意義:從現代到當代》回顧了近年來建筑創作觀念的變化,試圖通過相關文化現象,來說明建筑意義的意義及其發生的機制。意義是建筑行為的目的之一,它體現著創作的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也受制于公眾的觀看方式。對建筑意義進行探討\分析,意在能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正視當代建筑意義所呈現出的與以往不同的狀態,對建筑創作提供幫助。
作者簡介
趙巍巖博士,畢業于同濟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教授。 建筑作品曾多次獲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上海市勘察設計協會設計獎項。主要著作有《當代建筑美學意義》、《建筑學課程設計·建筑設計基礎》、《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等;譯著《建筑思維的草圖表達》等;論文有《知覺重塑——;當代建筑現象的心理感知基礎》、《強化邏輯思維中的感性因素》、《保護——;一種生活態度》、《建筑中的數學神話》、《大規劃與當代地域建筑特征》、《詞決定建筑》等。
目次
總序
再版序
原版序
原版作者序
第一章 超越的欲望
第一節 建造活動的意義
一、意義,而不是建筑實體
二、意義的不確定性
三、意義的級差
第二節 建筑的意義危機
一、解釋的困境
二、消費的對象
三、直觀而扁平
第二章 曾經的觀看方式--彼時的現代性
第一節 形式即內容
一、從主動到被動
二、無純粹審美狀態
第二節 手段即目的
一、層面的界限
二、物性,也是神性
第三節 媒體即信息
一、迅速復制
二、從形象到類象
三、拼貼創意
第四節 建筑意義重構
一、經典不再
二、模式轉換
三、意義重構
第三章 當代建筑審美趨向
第一節 當代建筑意義走向
一、突破形式
二、多重指向
三、隨時與瞬間
四、局部與整體
第二節 體驗--使用者立場
一、體驗--情境而不是形式
二、形式創造者還是情境營造者
三、體驗心理機制--建筑體驗中的深層知覺
第三節 建筑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性
一、打破二元對立
二、功能--建筑意義體驗的重要維度
三、時代性--永遠的誘惑
第四章 循環往復的過程
第一節 殊途同歸的結局
一、風格與美的遮蔽
二、建筑語言的具象化
第二節 創造的歷史
一、不斷積淀的詞語碎片
二、創造的歷史
原版後記
再版記
參考文獻
再版序
原版序
原版作者序
第一章 超越的欲望
第一節 建造活動的意義
一、意義,而不是建筑實體
二、意義的不確定性
三、意義的級差
第二節 建筑的意義危機
一、解釋的困境
二、消費的對象
三、直觀而扁平
第二章 曾經的觀看方式--彼時的現代性
第一節 形式即內容
一、從主動到被動
二、無純粹審美狀態
第二節 手段即目的
一、層面的界限
二、物性,也是神性
第三節 媒體即信息
一、迅速復制
二、從形象到類象
三、拼貼創意
第四節 建筑意義重構
一、經典不再
二、模式轉換
三、意義重構
第三章 當代建筑審美趨向
第一節 當代建筑意義走向
一、突破形式
二、多重指向
三、隨時與瞬間
四、局部與整體
第二節 體驗--使用者立場
一、體驗--情境而不是形式
二、形式創造者還是情境營造者
三、體驗心理機制--建筑體驗中的深層知覺
第三節 建筑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性
一、打破二元對立
二、功能--建筑意義體驗的重要維度
三、時代性--永遠的誘惑
第四章 循環往復的過程
第一節 殊途同歸的結局
一、風格與美的遮蔽
二、建筑語言的具象化
第二節 創造的歷史
一、不斷積淀的詞語碎片
二、創造的歷史
原版後記
再版記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