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
79折

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你是否常有類似的想法?

◎我不能忍受事情不如我的意……真是太不公平了!
◎他居然把事情給搞砸了,真是個徹頭徹尾的廢物!
◎如果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必須這麼做才行。
◎我快被搞瘋了,都是你造成的,害我不能控制我的脾氣。
◎這麼重大的問題,你怎麼都不擔心?我一定要反覆思考到它解決了為止。

這麼多的負面想法,真的讓人好不快樂。要如何化解,不讓它們的毒素破壞我們的人生?看看哲學家開的人生藥方,幫你對治這些症頭:

◎對治「強求完美」的症頭:先將力氣用在你能掌控的事情上就好。
◎對治「愛責怪」的症頭:請評價他人的「行為」,而不是一味批評他人。
◎對治「人云亦云」的症頭:趕流行的人是不會進步的。從你的洞穴走出來,過有創意的生活。
◎對治「嚴重化」的症頭:請慶幸更糟的事沒發生在自己身上。
◎對治「跟自己過不去」的症頭:請不要一開始就用問題來看人生,尤其是不要用無解的難題來思考生命。

除了上述負面想法,還有其他如錯誤的假設、不切實際的期待、扭曲的推測等,都是來自思考的謬誤,導致我們產生非理性的情緒和行為。作者科恩博士針對這些破壞力超強的11種慣性思維提出獨特藥方--「幸福十一誡」,並分別開立精心調配的哲學處方,為你帶來快樂、成功,幸福圓滿。

作者簡介

伊利特.科恩(Elliot D.Cohen,Ph.D.)

美國布朗大學哲學博士,是美國哲學諮商的主要創立者,有許多書籍和文章發表,包括新作《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透過理性力量的自我控制》(What Would Aristotle Do?Self-Control through the Power of Reason)。

科恩博士是艾理斯理情學院(the Albert Ellis Foundation)的顧問和批判性思考學會(Institute of Critical Thinking)的會長,美國哲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hilosophy,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的創辦人和執行長,美國印地安河社區學院(Indian River Community College)的教授兼系主任。

他也是期刊《自由探索》(Free Inquiry)的倫理學編輯、《國際應用哲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的創辦人和《國際哲學實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的主編及創辦人。

名人/編輯推薦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陳秉華(台灣師範大學心輔系所教授)
黎建球(天主教學術研究院院長)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師)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蔡錚雲(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錢玉芬(政治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新穎的哲學諮商,在心理諮商之外的新選擇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

經過不少哲學家的努力,終於使哲學諮商成了自助助人的新領域。哲學諮商迥異於心理諮商,最關鍵之處則在理路的釐清,尤其是對應事理性的耙梳,有過人之處,尤有甚之,哲學家還與心理諮商在理情分析上一較長短,本書即是一例。

理情治療原本是心理治療界提出的一個方案,試圖減低非理性想法,因為他們認為,許多苦惱常來自非理性的想法,只要讓腦袋更合理一點,人就不會那麼受苦。但自從理情治療的創始者艾理斯博士以來,這方面的進展並沒有很大,大概就停留在艾理斯博士的那幾套非理性想法打轉,但這被哲學家看在眼裡,覺得這本是我們的本行,心理學家有點搶在前面撈過界,所以作者在本書提出的新理性治療,大有後發先到的味道。

哲學家的訓練使他們練就一身論理的功夫,平常人的一句話,在他們的邏輯大腦可是大事。例如,我們可能會評論某人說,「他長得不高」,聽話的人就會想「他可能長得矮」,但哲學家會立即抓到我們聽話的邏輯錯誤:不高只是反陳述並非矛盾敘述,但「矮」卻是把「不高」轉為矛盾詞,照邏輯來說,不高也可能不矮,就如不瘦並非胖,可能不胖不瘦。

從心理學家的立場來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日常思維果然是大有問題,所以難免有煩惱,但是若要像哲學家那樣慎思明辨,生活還是很累。過去我批評心理的理情治療太症狀化,把一些不太理性想法看成症狀的起因,我覺得未必如此,人總是有點理性、有點不理性,不可偏廢,除非我們在某些要命的決定上犯錯,例如,要不要辭職?要不要分手或離婚?這就得慎思明辨了。

雖然我們不像哲學家那麼「愛智」,但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對抽象能力不錯的讀者可以從第九章念起,從九到十一章是以一般的思維陷阱為論點,例如思維常會陷落於自我中心,常會作不當的預測與因果關係,我們都可以從這幾章獲得提廝,雖然不保證不會犯,至少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錯。不過哲學家自己也不免會犯,只是他們對這種明知故犯恐怕更傷心吧。

至於第一章到第八章,基本上是與心理學的理情治療類似,將一些有問題的人生態度做為目標,提供修正的理據。其實,哲學家碰這類心理學家處理的老題材,試圖以哲學家論理的方式來提供另類幫助,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一方面理性法則在人性的戰場本來就不敵我們的性情偏向,一方面哲學家的論理方式容易讓我們疲倦,心想:「幹麻把事情想得這麼累人」,更重要的,哲學家的論理與生活並不親近。人類的世界最能說服人的是故事,偏偏哲學家的故事太少,即使有,也大多早已廣為流傳,並不新鮮,心理學家則有源源不斷的個案故事,很能打動人心。
說這些真話倒不是要殺哲學諮商的威風,其實近年來,輔仁大學在黎建球教授的帶領下,讓哲學能走出老路子,心理學界如我輩都樂觀其成,希望能與心理諮商陪伴同行。

哲學諮商其實一直面臨幾條分歧路。一條路是以哲學家的智慧語絲作為個案的協助箴言,希望以切入關鍵點來解開求助者的煩惱。這條路是哲學諮商最早的企圖,本書撰寫的前八章有這個味道,作者根據每個症頭提出解症藥方,而這些藥方都是西方哲學家的智慧語絲。但這是一條最沒效率的方法,主要用在找不到哲學諮商師的地方,只好以自助的方式作「閱讀治療」。

第二條路是強調哲學面談,以對話的方式逐漸讓求助者去發現自己思考的誤謬,這是相當有效的個案工作,不再以過去哲學家的話來勸人,而是完全融入求助者的思維處境,一步步把求助者帶到明處,讓他突然發現自己怎麼了。這本來就是哲學家老祖宗蘇格拉底有名的啟蒙對話,今日哲學家很容易學會這種對談能力。輔仁大學目前大概朝這方向走。政大哲學家蔡錚雲曾與高雄醫學大學許敏桃教授聯手打造醫院倫理師,可惜後天環境不盡理想,未能竟其功。

第三條路是直接深入臨床處境,與社工、心理諮商師、精神醫師、教師等並肩工作,直接切入受苦處境,如卡奴、雛妓、家庭暴力、過動兒等社會難處,哲學家提供他們最擅長的倫理觀點以及理路判斷,以彌補其他專業的不足,算是團隊工作。日本大阪大學哲學系就走這條路。

曾經被哲學同行視為不務正業的哲學諮商慢慢有了雛形,如果能有哲學家能自解疆域,投入苦難的社會救援,幸甚啊!

目次

各方推薦
推薦序1--新穎的哲學諮商,在心理諮商之外的新選擇……余德慧
推薦序2—讓生命獲得安頓,哲學諮商拓展哲學助人的使命…… 黎建球
推薦序3—尋找新人生觀,建立理性的處世哲學……亞伯特.艾理斯
作者序—心理學的革命,心靈的新解藥
導論 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
第一部 如何培養行為和情緒的美德
第一章 在不完美的世界尋找安全感:對治強求完美
你是個對完美上癮的人嗎?你總是「強求」或覺得「非如此不可」嗎?本章提出人類世界本來就不完美的事實,點醒我們不實的期待,來化解堅持完美的謬思。我們要有願意接受不完美現實的能力,並能接受人是會犯錯的。
第二章 對抗邪惡,讓自己更堅強:對治將問題嚴重化
你覺得發生天災是最恐怖的事嗎?還是被開除才是世界末日?都不是,而是潛意識裡老是不自覺地將問題嚴重化,那才教人喪氣。本章教導我們如何在合理的範圍內恐懼事情,並願意冒合理的風險讓自己過得更好。
第三章 建立自尊:對治責怪
你是否常覺得這世界很糟,因此導致好多事也亂七八糟?本章專門應付愛責怪的這個想法,還將責怪細分為責怪全世界、責怪自己、責怪他人這三部分來下藥方。主藥材就是尊重,同時也教導我們無條件的接受自己。
第四章做自己:對治人云亦云
你是不是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你是不是常追逐流行?本章討論趕流行及人云亦云兩大問題。藥方是真誠做自己。請依照你的創意想法過自主和自由的生活,不會因為人云亦云和對社會一致性的服從而迷失自我。
第五章 節制:對治無能為力
你常把「我做不到」掛在嘴邊嗎?因此總是快樂不起來?本章探討三種「無能為力」的想法,然後以自我控制來下藥。當你懂得自制,你就可以戰勝「我無能為力」的負面思考,並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身體、心靈和精神。
第六章 發揮道德創意:對治跟自己過不去
當你發現很重要的事情出錯時,你是否覺得非折磨自己不可?本章教我們如何破除這種謬思,並願意嘗試新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時仍能關心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第七章 授權:對治愛操縱
本章探討霸凌、講難聽話、吹噓等症頭。以授權當做解藥--這表示我們要採取勸告而非刺激的方式;要用理性的討論來說服對方,而不是語帶威脅。從本章可學習他人有知情同意的權利,並享有尊重公平的對待。
第八章 與他人接觸:對治「世界以我為中心」的想法
你覺得你的品味是所有人的準則嗎?還是你認同的理念就是真理?本章藥方是用感同身受來對治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透過和其他人的接觸,超越你自我中心的世界。

第二部 如何獲得實踐的智慧
第九章 發揮正確的判斷力:對治過度簡化事實
你是個「黑白分明」,不接受灰色地帶的人嗎?你會用刻板印象來看待陌生人嗎?本章是採用「正確的判斷」的藥方,來治療主觀及刻板印象,一個擁有正確判斷力的人是務實、靈敏、心胸開闊、充滿創意而積極的。
第十章 培養遠見:對治扭曲可能性
你是否認為任何可以出錯的事,一定都會出錯?還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未來一定會有所改變?本章討論一廂情願及錯誤的預測等錯誤思考。以培養遠見為處方,一個有遠見的人能夠成功地運用這種能力為生活做決定。
第十一章 講求科學思考:對治盲目預測
你常常焦慮晚歸的家人是否出了意外嗎?或是一直質疑為什麼找不到真愛?本章藥方是講求以科學思考來面對負面想法。一個講求科學的人會重視真憑實據,而不是被個人的情緒反應,像是恐懼和罪惡感所控制。
結論:幸福圓滿

書摘/試閱

你是「對完美上癮」的人嗎?對完美上癮的人會在生活的某些面向習慣性地要求完美。它是人類最常見,同時也是最具破壞力的一種非理性思考模式。它是一種心理的上癮狀態,是一種對「絕對」有意識、但也是錯誤的的需求。

從理性療法的觀點看來,這種謬誤的行為——也就是「強求」或「非如此不可」——是讓人情緒不安及行為失常最常見的原因。事實上,我的臨床經驗也證實,它確實是所有錯誤行為模式中最常出現,同時可能也是最根本的一種。
讓我用下面這段話進一步說明「堅持完美」的意思:

如果我們的世界無法在某種程度上達到理想、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狀態,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非如此不可。但除非它是理想的、完美的或近乎完美,否則你不能、也無法接受它。

這種思考模式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即使用了「非如此不可」一詞,它傳達的不只是一種希望,而是一種堅持,要求世界必須符合某種絕對的標準。而正是這種「非如此不可」的觀點導致了它的奉行者(且為數眾多)在發現世界不盡完美時,便產生憂鬱、憤怒這類極度挫折的情緒。但期待世界完美無缺是不切實際的,對完美上癮的人,無可避免地會產生要求性震顫(demandingness tremens):在不完美的世界裡強求完美,必然會造成情緒的不滿及行為的退縮。

因此,錯誤行為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你要求下面這類事情絕對不能發生:
● 別人不贊同你,或是某個特別的人不贊同你。
● 你犯錯或表現不夠完美。
● 事情不如你意,或未完全按你所希望的方式發展。
● 你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 你或你的重要他人發生不幸的事。
● 你無法掌控每件事或對你很重要的事。
● 你得不到你想要的。
● 事情沒成功,或不如你預期的那麼成功。
● 你失去了對你很重要的東西。
● 發現你的身體有瑕疵或不夠完美。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難免會遇到困難,事情未必總會如你所願;你希望獲得對方讚賞,他卻可能會責備你;你信任的人可能會背叛你;無妄之災可能奪走你心愛的人或物;你的運氣不會總是那麼好。所以,要反駁這種行為規則其實很簡單: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理想、完美,甚至接近完美,都是與事實不符的錯誤假設。

所以,最重要的是,隨時準備好面對這不完美世界的無常變化。事實上,從古至今,有很多哲學家對苛求完美做了許多深入的探討,並對這種自我毀滅、對完美上癮的人性傾向提出他們的真知灼見。這些哲學解藥能讓我們這些難免會犯錯的人類,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安身立命、怡然自得。

化解堅持完美的解藥

第一帖解藥:是人,就會放錯
接受人會犯錯的事實,但仍要不斷接受挑戰,尋求自我實現;不要老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打轉,要去發掘樂觀、美好的事情,並努力追求它。(聖奧古斯丁、聖多瑪斯.阿奎納)

前蘇格拉底時期(the pre-Socratic Greek)的哲學家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是第一個強調變化是世界基本特質的人。在他看來,宇宙萬物處在一種不斷變動的狀態中,所以人不可能「在同一河流中涉足兩次」。在這樣的世界觀裡,沒有「事情絕對不會改變的」這種事。即使是追求完美的柏拉圖(Plato),也無法在塵世裡找到絕對不變的事。以赫拉克利圖斯的觀點為基礎,即存在於時間、空間裡的世界是變動的(becoming),而非存有的(being),柏拉圖提出了「理型界」(heaven of Ideas),以和個別事物存在的現實世界做區別,滿足他對完美的渴望。簡言之,人在塵世的存在是不完美的,這樣的概念自此深植於古代哲學中,而且一直是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柏拉圖對區分「存有的領域」──一個完美的地方,和「變動的領域」──一個不完美的地方,這個著名的區分成了後來許多基督教神學的形上學基礎,如聖奧古斯定對上帝的國度和世界的國度這個著名的區分。根據後面這項區分,身為俗世居民的人類,如果自以為能達到完美,那不過是傲慢自大的想法。事實上,只有上帝的存有才是完美的,而不是祂的受造物。聖奧古斯定說道:

因為我知道,上帝的本質絕不可能有所缺乏,只有從無變成有的事物才可能會有所缺乏。
 
所以,人對完美的堅持是一種混淆的結果。生而為人,我們天生就是有所欠缺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法努力補強我們的不足之處,變得像上帝一樣。正如聖多瑪斯.阿奎納(St.Thomas Aquinas)所言,「萬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變得跟上帝一樣」,「雖然他們所能達到相似性是極不完美的」。阿奎納根據這個觀點區分了屬於人的卓越和完美。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完美。此外,他更進一步指出,將追求「遠大的目標」作為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和強迫自己無論如何必須達成目標,兩者是不同的。因此,他鼓勵我們追求遠大的目標,也就是變得像上帝一樣。同時,他也告誡我們,不要堅持非達到目標不可。

事實上,從柏拉圖以降,傳統的西方形上學家就非常樂觀。他們認為「真」和「善」是可以互換的語詞。某件事只要是真的,那麼它就是善的,反之亦然。此外,任何東西只要缺乏真實,它就是不好的,反之亦然。惡就是真的缺乏,善則是真的實現。他們用樂觀的觀點看事物,認為事物越真實越好。因此,一個完全自我實現的存有──我們稱之為上帝──是絕對的善。所以,在上帝身上沒有惡,惡裡面也沒有上帝。存有的缺乏必然只存在於人類這種世俗之物身上。例如,人的無知就是對知識的缺乏。只有上帝才能無所不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人會犯錯是無可避免的。

只要放棄凡事堅持絕對,你就能專心實現你的人類潛能。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因為你永遠有進步的空間。例如,不管你多麼有智慧,總是還有許多事情值得你學習。當希臘神諭宣告蘇格拉底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時,蘇格拉底對它的詮釋是,只有他清楚自己實際上知道得很少。換言之,當你學得越多,你就會越能體會自己的渺小。這是個發人省思的觀點。接受人會犯錯和不完美的本質,你就能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不斷自我實現。同時也能幫助你更認真地看待生命中美好的(真實的)事物,而不會陷在不好(不足)的事情裡無法自拔,好像它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似的。

此外,因為上帝是唯一完全實現的存有,所以只有祂是至高的完美存有。上帝沒有任何不好的東西,因為上帝的存在毫無缺乏。因此,當企圖透過上帝是完美的存有來論證上帝的存在時,本篤會(Benedictine)修士聖安瑟倫(St.Anselm)對上帝說:

在萬物之中,只有禰(上帝)擁有至高的存在,其他事物的存在等級是比較低的。

人不像上帝,能完全自我實現。而為人註定是不完美的。允許你自己當個人吧!畢竟這才是真正的你。
然而,即使是完美的存有,也無法讓天生不完美的事物變完美。我年輕時常為天生的瑕疵感到困擾,以至於無法看清事物與生俱來的價值和優點,甚至破壞它。例如,在做小木盒時,我總是非得把木頭上所有找得到的瑕疵弄掉不可。有時我甚至會故意破壞作品,只因為它不合我的標準。

我的問題不在木頭上,工藝課對解決我的問題也沒什麼幫助。是的,我所需要的解藥是哲學形上學。正如柏拉圖所強調的,事物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不完美的。木頭的裂痕和缺角、地毯上的髒污,以及前門草坪上的雜草,不管我花了多少時間除草,它們總是不斷長出來。還有在購物中心擁擠的停車場被摩托車刮傷的車門,這些不完美的地方,正顯示了事物的本質:它們是有形的東西,是存在於時空之中、會損壞和改變的事物。

完美的木盒(草皮或任何其他東西),如果有的話,我想也只存在於柏拉圖的理型界裡,人世間是找不到的。在這個可能崩壞和改變的不完美領域裡,事物總是以它們原本就不完美的方式存在,而我則可以透過它們「不是什麼」來區辨,就像我們透過「它們是什麼」分辨它們一般。這再次說明了物質事物的本質。透過這個觀點,有形事物的缺陷就不會再困擾你,妨礙你為自己及生活週遭的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但這並不表示,我執著完美的傾向被「治癒」了。不,我依然是個執著完美的人。你一旦是個執著完美的人,你就永遠是個執著完美的人。就像酗酒的人一樣,你一旦否認自己有酗酒問題,很可能就是你又開始酗酒的時候。是的,我是伊利特‧科亨博士,我是一個執著完美的人。但我正在復原。我建議你用這種態度來面對本書將探討的各種偏執。不管你復原的情況有多好,你仍有可能會故態復萌。這是因為我們──你和我都一樣──不過是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