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城市背景線(簡體書)
滿額折

城市背景線(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王傑:曾在鄭州、上海等地媒體從業,歷任上海《外灘畫報》資深記者,《鄭州晚報?深度週刊》執行主編,現任《中國國家地理》編輯。從事社會報道多年,亦愛在山嶽冰川之間追逐天地大美,近年開始關注城市建設和古建築保護領域。2004年出版《水墨徽州》;同名作2005年被收入小學義務教育五年級語文課本;2008年出版《城市之旅》中、英文版;2009年出版《城市之旅》德文版;2009年出版《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2010年出版《徽山煙雨-透過建築看徽州》;另著有散文集《平淡的秋天》、待出懷舊文集(繪本)《皮孩子》。

名人/編輯推薦

《城市背景線》編輯推薦:1.作者嘔心瀝血,近十年觀察思考結晶。2.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與人性、拆遷與保護、居住與文化的激烈變幻。3.著名學者于丹、俞孔堅,清華大學教授、古建築保護專家陳志華,著名建築評論家史建傾情推薦。

這些年中國的確是有錢了,這是國內民眾最容易察覺的變化。
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省市級別,各種文化、體育盛事輪番上演,基建項目一擲千金,建築形式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似乎不用顧慮鋼材、水泥的耗量,企業跨國收購和兼併屢次亮劍,外匯儲備數字也是年復一年大幅增長,對外采購的態勢更是氣吞山河。
在中國老百姓見怪不怪的淡定裏,那些第一次來中國的外國遊客的驚嘆以及久未歸來的華僑的感慨,都見證著同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的城市化正在以讓人驚訝的速度行進著,無數城市高樓林立,大小街區煥然一新,城鄉面貌每天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所以在我們身邊,隔三差五的也總能聽到媒體發出的關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聲音,有力挺,有肯定,有贊美,也有反思,一派紛亂。但是我們總能從中找出規律,一些報道通常借助那些躊躇滿志地談論著生活的改變、鼓吹大國崛起的學者的誇張語氣,以及一大堆統計數據,一遍又一遍介紹中國的城市化率又達到了怎樣的百分比。
是的,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事實,讓以往很多不敢想像的情形交替出現,也讓原本隱藏在社會各個角落的財富四處噴湧。中國傳統的生活開始變得豐富多彩,破舊的城市面貌得以新顏更迭,那些原本不起眼的城市和鄉鎮,逐漸褪去陳舊的外衣,在很短的時間內華麗變身,成為“商業、生活、文化和經濟”中心。
但是有沒有人注意到這種華麗和張力背後的落寞呢?幾十年來,仿佛雨後春筍一般,各式各樣的建築取代了原來破舊和低矮的房屋,矗立在城市修飾過的肌膚之上。居住在高樓大廈裏的人們,享受著城市生活帶來的便利,卻突然意識到生活已經變得陌生了許多。一棟樓裏住著的鄰居,見面都是一臉的漠然;無數腿腳不便的老人,白天被留在空蕩的高樓裏,獨自忍受孤獨;放學歸來的兒童,剛想跟樓下的孩子玩耍一會兒,就被大人急吼吼地喊進了防盜門。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疏離?那個原本“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淳樸的“本色中國”,又去了哪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或者很少有人意識到,或者沒有人願意承認,大家只是看到表面的繁華,看到財富的積累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改變。其實只要靜心地想想,在你的身邊、在我的身邊,在我們大家的身邊,除了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之外,自然生態、環境、風俗人情、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也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另外還有城鄉差別、財富不均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工的變化,社會角色的變化……這些變化在越來越城市化的今天,打破了原來平靜的生活場景,也讓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情趣和生活理念都有了改變。像是睡醒了一覺發現,身邊的中國再也不是幾十年前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了。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們很容易列舉很多弊端,很容易發出很多牢騷。房產、教育、醫療、其他任何一個領域的辛酸和不易,總是不知不覺地滲透進人們的內心。
大家看看吧,有些嶄新的城市已經失去了舊時的純粹,因為那不是人們內心真實期待的符合人性根本的居住空間。在越來越大、越來越擁擠雜亂的城市空間裏,仿佛時刻在上演著一幕幕大戲,而且它們往往都是由商業力量主導和推動的,普通市民很少有話語權。這樣做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城市看起來都是整潔氣派的,但專家認為這些卻很少考慮市民的真正需要,比如道路規劃是不是科學,建築是不是實用,廣場綠地佈局是不是更合理?有些建築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是不是會造成資源浪費?因為缺少話語權,生活在這個城市之中的普通民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門前那條熟悉的清水河慢慢變渾、變臭,看著那些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取代散發著泥土芬芳的道路,看著街角那棟熟悉的老房子倒下去,看著路口矗立起形態霸道的高樓大廈。
一切為了發展讓路了。仿佛城市化就是建造一座座漂亮的房子,就是一串串不斷變化的經濟數據,但是沒有人顧慮到,為什麼住著寬敞的房子卻不再幸福?為什麼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卻不再快樂?為什麼握著存有鉅款的銀行卡卻覺得自己仍然無法滿足?
城市化帶給我們的,難道就是這些嗎?這樣的城市化進程,真的需要反思了。但是那些警醒的聲音很快就會被更大的聒噪和叫好聲淹沒。土地、房產、農產品價格、蔬菜價格等,凡是跟民生有關的產品,都可以被一雙雙有形和無形的大手推動著,不斷在價格上躍升新高,但是那邊,新一輪的地產大王還在頻繁出現,新開發的樓盤還在不斷創造天價。
經濟需要振興,國家需要擴大內需,而投資剛好是提升經濟數據的最好手段。於是我們看到,在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沖擊下,從中央政府那裏獲得大手筆投資的地方政府,愈發興奮地實施著改造城市的計劃,到處都是城建、到處都是改造、到處都是工地。土地轉讓金到賬了,氣派的住宅樓建起來了,下游相關的鋼鐵、建材一派興隆。
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普通市民卻發現,這個城市高樓的增加和廣場的出現,跟自己實實在在的收益其實沒有多少關系,似乎只跟地方政府的政績、樣板工程、拉動內需,還有最終要出現在統計表上的數字有關。在這種快速的折騰裏,居住的老屋被以最快的速度拆遷,地方施政者對舊城區改造的熱忱,似乎超過了對教育、醫療等狀況的關注。
這種表面的繁榮背後,隱藏著城市化進程中積聚的多少矛盾和尷尬?舊有的問題沒有得到扭轉和解決,新的問題卻在層出不窮。在中國城市化的版圖上,將來還會復制出多少難以述說的遺憾、甚至痛楚?

目次

序言
第一部分 雄起的中國:中國城市的“大躍進”
中國城市的膨脹熱
偽城市化下的生存壓力
誰在主導新時期的“攻城掠地”?

第二部分 現實的中國:傳統在亂象中失守
“山寨”建築何時休
30年前的中國城市膚色
中國城市的幼年和成長
面孔雷同:城市建築的個性在哪里?
追隨傳統還是“媚外”?
拆了舊的蓋新的,新的還是舊的
中國城市是外國的建築師的試驗場
世博會是更大的先鋒建築試驗場
CBD:城市再造
以優化環境的名義占地
土地是城市化的加速劑
重建與安置:財富與資本的考量

第三部分 酷性的中國:城市的特質是文脈
城市是有味道的
昆山之變
梳理中國城市的摩天大樓
深圳:中國城市的引擎
上海:建築引領著風情流變
重慶:在山地之上“造山”的城市
銀川:誰的湖泊跟這個城市一樣多?
成都: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第四部分 迷惘的中國:改變的結果不應該是失去
開發區建築的悵惘
另類的開發:大學城
北京:故城漸遠
被現代建築壓垮的古城
城鎮化的先天性缺失:污染和經濟發展同時起步
治汙避免了江南小城的“淪陷”
造成城市擁堵的是建築
交通優先和城市的人情味
工程轉包和中國式程式
房價和民生的糾集:政績工程、商業開發與百姓利益的矛盾
空置 空置
抽檢中國建築:在天災和人禍面前
人為活動增加給城市帶來的地質災害

第五部分 沉思的中國:建築造成了多少隔膜?
城市讓人舒心才是硬道理
美好的生活不能缺少誠信
誰奪走了黑夜?
我們需要怎樣的城市?
戶籍思變
以綠地為主的城市規劃模式是否適合缺水城市?
奪取土地的“革命”:新農村建設是否會被“綁架”?
城市擴張需要堅守怎樣的生態底線?
向自然求解:景觀設計師的創新之道
城市建設同樣需要生存藝術
大自然知道城市想要的是什麼

第六部分 成長的中國:更美好的城市 更美好的生活
從城市到城市
只有空間沒有距離
後記:幸福不止是夢想

書摘/試閱

第一部分 雄起的中國:中國城市的“大躍進”
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快速進行,短短的30年間,中國城市化率得到了很大提升,小時候語文課本裏描繪的圖景終於實現了:無論哪個地方的城市,所到之處都是寬闊的馬路和高聳的樓房。在馬路和高樓之間,各種高檔汽車穿梭往來;在商業中心和步行廣場,衣著光鮮的男女提著漂亮的購物袋進進出出;在豪華飯店和娛樂場所,各色人物觥籌交錯、笑語歡聲;在高聳的腳手架上,黝黑的建設者揮汗如雨。每天,似乎都有不同的故事;每天,似乎都有嶄新的氣象。
但是有誰能夠否認,現在的城市正面臨著問題?一些城市不切實際地大上項目,城市基建浪費嚴重,城市管理成本增加;在政績和效率的驅動下,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荒誕的現象,小城市也建有超大廣場,廣場中央還豎著價格高昂的高大照明燈,但是到了晚上卻鮮有遊人;在舊城改造中,一些利益糾葛導致拆遷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一些城市建設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客觀規律。在城市就是臉面的指揮棒下,各種形象工程競相登場,高大的墻體和門面背後掩藏著低矮的舊屋。
然而,中國城市化的腳步並沒有因此放緩。代表城市大氣魄和大投資的項目依舊在各地競相上演。就像住房和城市建設部科技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陳為邦教授曾經指出的那樣,“小城市要變中,中城市要變大,大城市要特大,特大城市要國際化。這就是目前中國城市發展的弊端”。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大概跟當下浮躁的心態有關,地方官員需要政績來爭取發展空間,開發商需要更多的項目來填飽自己的欲壑。
貪大求全的心態
城市背景線過慣了緊日子的地方政府,發現土地能迅速換來他們所需要的城市優美圖景後,很自然地拋棄了原來腳踏實地、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實事求是態度,開始大搞城市建設。當然,中國經濟持續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也為各個城市的快速建設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
1992年~2000年,被研究者視為中國城市化全面推進的階段。在這個時間段裏,城市化往往是以城市建設、小城鎮發展和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為主要動力的。有關數據顯示,僅僅是1992年~1998年這段時間裏,中國的城市化率就由原來的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6個百分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城市化,開始從沿海向內地全面展開。單是看城市的增長數量就讓人吃驚。比如1995年底與1990年相比,建制市從467個增加到640個,建制鎮則從12000個增加到16000多個。當然,中國的統計數據不太統一,有些差別還很大,導致城市化率也出現偏差,但是中國城市面貌的改變和城市個體不斷增大,以及“現代化”、“國際化都市”規劃增多的事實卻清晰可見。
早在2005年7月,時任建設部部長的汪光燾就曾在中國城市總體修編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內有的城市在定位上不切實際,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標準,這是在透支和浪費日漸缺乏的發展資源!”
根據媒體披露,彼時竟然有183個城市提出建立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有3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務區,還有一些城市打算拋開原來的城區範圍另建新城。難怪當時會引起汪光燾部長的嚴厲批評。
但是這種現象到今天有改變嗎?2010年5月31日,新華社的《瞭望東方週刊》與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工作委員會、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旅遊衛視等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表明,中國有655個城市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向世界”,其中183個欲建國際化大都市,目標絲毫沒有動搖。
或許要搞國際化大都市的人,根本沒有弄清國際化大都市的定義。要知道這個由英國學者霍爾提出的概念,至少會涉及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集中地、第三產業高度發展、主要製造業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規模等很多硬體。其中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服務優勢更是構成國際化的要素。而在目前國際化的大都會陣營裏,只有世界級的城市倫敦、紐約、東京等才是專家公認的,中國的上海、深圳等一些走在開放最前列的城市都還未能實現完全的國際化,更何況是在城市化率整體不足40%的中國其他城市?城市不光是高樓大廈,國際化更不僅僅是高樓大廈。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沒有城市化的經驗,大都是摸索著過河,所以縱觀中國數百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都是小心翼翼的,但是當經濟高速發展,資本開始迅速膨脹,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開始顯現讓人吃驚的一面。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變得尤其迅猛,的確也像汪光燾先生提到的那樣,一些城市開始出現定位不切實際,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標準的現象。
怎樣圍繞健康的未來設計家園?
亂像是建設中的必然,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城市化進程中取得的成就。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在2010年夏天,由國務院正式批復,從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特區擴大至全市,把寶安、龍崗兩個區也納入到特區範圍。與此同時,毗鄰深圳的另外一個經濟特區珠海也完成了華麗變身。2010年8月,珠海特區也完成了開發式的跨越,開發區的范圍擴展到全市。
這些事實讓人覺得,任何時候,得政策之先和資源優勢的城市總是領先的,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又通過這些城市的改變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不過面對這樣的成就,也會有一些人作出這樣的反應:深圳的城市建設夠快的,才30年就把所有能開發的土地用完了。而珠海特區也是一個完成了土地開發,必須向外拓展的特區城市。
深圳和珠海的轉變,無疑會刺激其他渴望快速發展和求變的城市,使得它們原本浮躁的內心更加躁動不安。很多城市或許只是單單意識到特區城市又變大了,於是把目光簡單地停留在了城市肌體的改變上,把追逐的調子定到了城市建築物的增加上,紛紛向大框架和大建築進軍,完全忽略了從經濟的角度挖掘可以效仿的方法,這樣難免會走入誤區。
城市建設真是越大越好嗎?當然未必。
但是不能否認,隨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和經濟發展水準的進一步提升,中國一些地區一定會出現大城市甚至超級大城市,這些地方的交通和各項基礎設施都會非常完善,居民的生活水準和能享受到的社會福利都會接近或者領先於其他國家的城市化水準。
只不過這些應該是建立在和諧與科學的發展基礎之上的。深圳和珠海特區範圍相繼擴大,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它們完成了各自的開發,城市的現代化體系已經初具雛形,換句話說,作為城市個體來說,它們在經濟佈局、城市基礎建設、社會福利和服務設施等方面已經相對成熟獨立,一旦在城市內部完成與其他城市區域的通聯,借助各個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實現整個城市的協調發展,就很容易形成動力強勁的城市社區。在這個城市區域裏,服務得到完善,文明程度得到驗證。
倘若其他城市看不清這個本質,一味地趕超,或者以“圈地運動”來追逐和仿效國內外一些現代化大城市的建設,那麼很容易陷入誤區,其結果肯定是,盲目“圈”了大量的土地,或者搞了很多高樓大廈以及所謂的CBD商務中心,卻因為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導致商務成本上升、生態維護成本加劇、資源浪費嚴重,而影響了城市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這種城市化的發展趨勢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但是在中國,在跨越式的城市發展模式下,這種問題實際上很難避免。仔細梳理一下中國城市近30年的建設歷程會發現,原來的中國城市像是沒有見過世面的毛頭小子,在改革大潮中突然打開視野,看到國外或者其他城市的發展氣象,自己也充滿了豪氣,所以很容易忽略自己所在城市的背景和地理位置,大上快進。從而在耀眼和繁華的建築背後,給城市留下諸多遺憾。
就像現在所面臨的問題那樣,中國許多大城市或者正在成為大城市的地方,都在不停地向外蔓延擴張,導致城市化的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越積越深。
中國國內一些關注城市化進程的研究者,不斷地通過自己的著述或者媒體建議,針對“現在全世界的城鎮正趨向同一種模樣”的問題,“希望中國的城市建設能夠不被那些虛假、膚淺的標準概念的洪水淹沒”。
專家們建議說,現在的城市應該綜合各個時期的背景,依據各地區自然地理狀況、人口分佈、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城鎮發展基礎條件、特點和差異,研究所在的城市社會、居住環境、建築形態與社會活動場所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關系。避免那種跨越式的,不顧後果的發展,而是要考慮一種緊縮式的發展。這就像《生態城市伯克利:為一個健康的未來建設城市》一書中提到的,城市不應該盲目地擴張,城市建築要考慮到公共空間、綠化、自然的佈局,考慮到休憩、球場、公共車道、步行街道的佈局,一切圍繞一個健康的未來去設計和建造。
在經濟危機再度襲來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必須借助不斷的投資,來拉動基礎設施的建設,保持經濟增長的目標。所以,唯有不停地建設,才能確保用不斷擴大和增長的基建規模,應對上下游產品的滯銷、應對地方經濟的疲軟。所以,中央雖屢出重拳,房屋的價格卻始終無法達到群眾期待的水準。
2009年,南方的一家報紙發出了這樣的驚嘆:一場新的現代化的“大躍進”,正在“折騰”問題重重的中國城市。
偽城市化下的生存壓力
以項目和房地產為核心的城市建設,提升了中國城市的形象,也給中國城市擴大規模帶來了很多機遇。有些城市充斥著光鮮亮麗的建築群,但是等你在那裏生活一段時間,就會感到諸多的不便。而且,任誰都無法回避,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城市圈地運動中問題暴露最多的領域。中國房地產的市場化進程,幾乎跟中國城市的發展步伐是一致的,它從本質到概念都完成了快速的更迭甚至是“躍進”,成為主導城市經濟、主導民眾喜樂的物質要素。
房價是一種說不出的痛
2010年,中國的房價“瘋了”。2010年8月,在連續幾個月的政策組合拳沖擊下,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的房價依然領漲百分之十還多。這是一個誰也看不懂的局面。
以北京為例,到了這一年,五環內的房屋均價已經沒有低於每平方米一萬元的。五環之外的清河小營,二手房的價格在2008年底還是8000多元一平方米,但是到了2009年上半年,這個價格翻了一番,現在,每平方米均價基本保持在19萬~21萬元。而同樣在這一年,原本的望京地區以及即將通過地鐵與北京城區實現溝通的大興,房價均像坐了火箭一般迅速躥升。據媒體報道,在房價高漲的2009年上半年,在北京望京地區“地王”邊上,也就是朝陽區崔各莊鄉大望京村環境整治土地儲備項目1號地附近,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小戶型住房,房價能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上漲30多萬元,平均每天上漲3萬元。
就這還很搶手,往往是一個新樓盤剛剛開盤,要不了多久就會無房可售。當然,很多房子明顯是被當做商品投資,即便購置了,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被空置在那裏的。前段時間一直有人用各種各樣的數據證明房子的空置率,甚至有出租車司機放棄休息,在夜晚逐個小區統計亮燈率,盡管不一定很科學,但是它反映出來的事實卻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鼓吹房價上漲、製造房源緊張的開發商來說,房子背後究竟有何噱頭,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裏最清楚。
短短的30年,房地產不僅創造了中國人居住條件大幅改善的奇跡,也讓很多中國人就此戴上了緊箍咒,成為不折不扣的“房奴”。
不可否認,房地產對城市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是首要的,首先從居民住宿條件改善方面來說,沒有房地產的發展和推動,中國城市面貌的改變絕對不會比現在快。想想30年前許多人還蝸居在極小的筒子樓裏等待單位分房的情形,許多人要感慨變化的滄海桑田。
但是1993年的房地產泡沫,也讓人明白了,城市建設不能只是單純地依靠房地產推動。從改善居住環境到投資,房地產發展到今天,房屋在很多人的眼裏已成為不折不扣的商品,所以它承載著資本的投機,也承載著投資者的渴望。正因為如此,它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積聚能量,在一個又一個城市吹起極度膨脹的泡沫。但是,是泡沫總會破滅的。當瘋狂的資本以毀滅的姿態高歌猛進、鼓吹起一個又一個碩大的泡沫,給本來就資源緊缺的社會帶來更沉重的壓力,從而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時,它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崩潰的危險。
1993年前後的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事件,成為當時中國局部泡沫經濟的典型樣本,在中國地產的發展史上占據著特殊的地位。當時,從這個海島上刮起的地產狂潮席捲了整個中國。據統計,1992年~1993年,中國擁有12萬~3萬家房地產企業,而在此期間,光是海南就達到5600多家。很多人蜂擁而至,固定資產投資一度飆升到歷史最高,沒有人意識到瘋狂背後的危機,或者說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的人,不願意去證實這種狂熱背後的危機,但是泡沫還是在達到頂峰的時候突然破滅。
泡沫破滅帶給海南的難以吞咽的苦果是,人口不足700萬的省份,留下了占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還有數不清的爛尾樓。許多商人鎩羽而歸,甚至血本無歸。在被人遺忘的歲月裏,海南獨自擔當,用了六七年時間才徹底消除積壓建築帶給城市的巨大創傷。
海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事件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一筆。現在,被國務院批復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的海南島,再次迎來了房地產建設的高潮,與中國各個城市上演的房地產熱相呼應,而且顯得越來越離譜。但有沒有人意識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中,是否還會隱藏著像1993年那樣的危機?
我們無法預料中國的房地產是否會崩盤,或者何時崩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樣的房價壓力下,越來越多的人會遠離心中所期待的城市生活,遠離簡單的幸福感,而他們的實際生活,也會離理想的城市越來越遠。
表面風光內裏挫敗的城鎮生活
房價上漲,給城鎮居民帶來的壓力迅速增大,也給大學畢業生和在城市務工的人群帶來了更大的生活負擔。2009年,媒體炒作的北京“蟻族”,就是城市化進程中背負壓力的典型群體。他們在這個城市裏工作,沒有很高的收入,棲居在城鄉結合部的都市村莊。對于這個人群的個體而言,他們是城市裏的尷尬角色。工作在城市裏,居住在都市村莊,沒有多少消費能力,生活方式甚至行為習慣都不得不沿襲農村的方式。
有些專家直言,他們的生活是偽城市化的。甚至,他們還比不上那些居住在拆遷改造區域裏的農民。
有很多京郊的農民,只要等到城市改造中的拆遷那一刻,就有可能迅速成為資產數百萬甚至超千萬的富翁,而對於居住在他們村莊,依靠他們提供的簡陋房屋生活的“蟻族”來說,在城市裏的漂泊依然是前途未蔔。甚至還會因為社會的過分關注,承擔更多的奔波和更大的壓力。許多學者抱怨說,媒體只是關注了“蟻族”的生態,卻忽視了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蟻族”群體的生存狀態暴露之後,政府出於消防安全或者改善城市形象的需要,就勢加快了拆遷和改造都市村莊的速度,但是那些“蟻族”卻不得不面臨再次搬家,生活成本增加的壓力。有不少人,工作在城市裏,居住之處卻離城市越來越遠。
我曾經聽北京南三環一個汽車經銷商講起,在他們那裏上班的一個同事,竟然居住在北五環之外的回龍觀。每天上下班花費在路上的時間達四個小時,苦不堪言。但是想要換一份離居住地近點的工作,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誰在主導新時期的“攻城掠地”?
有人很形象地說,中國患了城市形象焦慮癥。從政府到民間都流露著這種情緒,不僅現實中互相攀比,網絡上也大打口水戰,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網友互相掐架,爭說自己城市的優點,抨擊其他城市的缺陷。
一些擁有歷史資源優勢的城市,也開始利用各種節慶,或者申請舉辦高規格的國家級活動,來吸引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從而達到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
北京是借助奧運會樹立嶄新形象的城市,上海也強調世博會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博覽會。隨後加入進來的還有廣州。在廣州亞運會舉辦前兩年,各種比賽的場館設施已經開建,與之相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城市綜合治理均已全面展開,盡管沒有太多的口號,但是卻向外界傳遞出這個城市要借助亞運會這一體育盛事,實現城市面貌大幅改變的信心。
期盼城市形象向更高檔次轉變的,還有大連、長沙、西安、拉薩和烏魯木齊。比如濱海城市大連提出要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城市”;而屢次掀起娛樂風暴的長沙,則計劃把湖湘文化推向更高的平臺,它們希望把城市建成“富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城市”;依靠旅遊業縮短了與內地之間距離的雪域之城拉薩,則堅定了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的目標;烏魯木齊的目標則直指“現代化國際商貿中心”。
借助中國國務院批復中賦予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全新定位,古都西安看起來信心十足,盡管它在名義上先於上海、北京被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但是發展卻相差很遠。至於其他一些提出要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城市,怎麼看都像天方夜譚。
但有一些城市的氣魄之大,還是著實讓人吃驚。比如去年山東濟寧要建中華文化城項目的消息,剛一披露就遭到很多人的“拍磚”。當地政府原本是借助山東省政協主席之口,在政協全國會議上預熱,始料未及的是,100多位委員連夜簽名表示強烈反對。很多人質疑的理由之一,是這個工程需要投入不下300億元,而這還是2004年的預算。根據中國的工程建設經驗,這個預算在後期還有可能不斷追加。另外,這個項目是以文化場所的名義規劃的,規劃者的意圖是:中國僅有天安門還不夠,國家文化慶典需要一個場所,一個法定的場所,所以濟寧就站出來說,他們願意建設這個項目。對此,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濟寧搞文化城的目的就是想搞一座龐大的建築,它既無法代表文化,又無法代表建築上的奇跡,只代表著一種城市的經營策略,跟任何文化層面的東西都不沾邊,所以它一旦建成,註定會成為一堆垃圾。
不過站在城市迫切希望打造新形象的角度,我們能理解濟寧的這種想法。其實,跟濟寧一樣,在中國,更急於塑造形象的往往是二線、三線城市。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形象的傳播和塑造,從中央到地方的電視臺,從平面媒體到電子媒介,每天都會有若干城市晃動著優秀旅遊城市的招牌,展示自己的山水勝景或城市生活面貌。各個地方的城市看起來都在較勁攀比,顯示出巨大的建設、開發熱情。
在歷史名人牌的背後
還有這幾年圍繞名人故里引發的各種爭端。所謂“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媧遍地開花”,各個地方都急不可耐,紛紛推出一大堆歷史資料和文史傳說證明自己的正統,並通過媒體煽風點火,使爭執幾近白熱化。比如爭搶最多的李白故里、西施故里、桃花源等,甚至連西門慶的故里都有人在爭。這些荒唐的事件背後隱藏著多少城市的浮躁情緒?導致城市浮躁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在現有的城市管理體制下,這種浮躁情緒的出現是必然的。地方主政官員要想在一個城市弄出點動靜,他就需要在其任期內實施或者完成,而中國政府官員的任期一般是五年,隨後就會服從組織安排調到其他地方赴任。對於那些渴望升遷和調動的人來說,最容易吸引眼球的就是政績。所以行政主官,無不熱衷於把城市建設搞大。
每個主政者總是希望在任期內多幹幾件叫得響的大事,招商引資建設大的商務中心也好、大的廣場也好,都是期望通過這種大項目塑造城市的影響力以及城市的競爭力。但是這有點不切實際,因為城市基礎設施不好,或者項目本身不適合當地的發展規劃,那這個項目反倒會成為城市發展的絆腳石。
另一方面,盲目的高標準之下,也導致一系列的造假行為,比如許多城市公佈的地區生產總值的數字往往是注水的。我熟知的一個地方,鄉黨委書記搞了一個氣派的綜合商貿城,收費管理,很多做生意的嫌不方便,就不往裏面搬,而搬到市場裏的人卻沒有生意可做,所以不久就倒閉了。但領導的政績出來了,樓建起來了,算是鄉鎮的固定投資,有人進駐了,又算招商引資。還有,鎮裏原本只有一家工廠,瀕臨倒閉,但是統計的時候還是會被統計到盈利的隊伍當中。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鄉級政府取消統籌提留之後,辦公經費依靠行政撥付,而撥付標準是要參考鄉鎮的經濟收入和人均收入的。
發展目標都是被數字化了的,必須保證。達不到怎麼辦?答案很簡單。很多城市為了追求政績,紛紛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一些老專家提到這種現象時斥責:很多地方喜歡趕時髦、變花樣、造氣氛、裝“門面”,耍的都是花架子,目的是為了追求轟動效應。他們的城市裏到處都可以被劃為中心區、文明示範區、宜居生活區、中央商務區、風情度假區等,名字一個比一個好聽,但是沒有任何實際內容。而且建設過程中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反復折騰,勞民傷財。
這種不切實際、揠苗助長的做法不僅形成了許多爛尾工程,還給當地財政造成很大的損失,有些還直接導致地方官員因腐敗問題而落馬。
安徽阜陽就是典型的例子。阜陽只是安徽的一個地級市,後來為了將其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地方政府投資32億元,把阜陽機場擴建成了一個在安徽省內排名第三的大型國際機場。阜陽機場在1998年進行大規模擴建通航後,曾短暫地開通飛往北京、廈門、武漢、九江、廣州、合肥、黃山、上海等城市的航線。讓人心痛的是,這個機場在運營過程中,因客流量不足、虧損嚴重而一度被迫關閉,並在以後的數年間反復通航、停航。最初這個項目盡管有不少人反對,卻仍得以上馬,就是典型的一把手意識決定的。在這個項目中,當地的公務員、教師、甚至農民都被攤派了數百元的機場建設費。在機場經營不好的時候,它給阜陽財政帶來了不小的負擔。
在國內還有一些城市,並不具備交通區位優勢,沒有成為國際化都市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基礎,也沒有具備潛力的企業和產品,但就是要拉大框架,向著國際化邁進,還制定了很高的短期發展目標。壓根兒不考慮當地的資源承載力和消費水準等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商業地產成為主導城市大步跨越的大項目。以零租的方式招商引資,建設大量的廠房,運營不久就倒閉的有之,廠房建了一半就停工的也有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爛尾樓成為生長在城市肌體上的腫瘤,讓人無奈和痛心。
“人性化”的缺失
向大城市看齊,就要綜合考慮人才和科技優勢,考慮服務業的發展水準。可是在中國的城市中,就連北京、上海、廣州這幾個大城市,也才開始向著現代化邁進,離國際化應具備的經濟競爭力、世界公認的特色產業以及開放氣度都還有一定的距離,更別提那些偏遠的中小城市。
但事實就是這樣,那些熱衷大而全的城市,並沒有顧及最應該顧及的內容,更別提保護自然環境、考慮宜居以及生活便利等軟硬條件結合的問題,只是大幹快上諸如廣場、高樓、會展中心和商務區、金融中心等項目,仿佛這樣,就跟“國際化城市”拉近了距離。殊不知這種建設並不能體現和諧統一的規劃,反倒會造成大量城市建築不和諧,對城市總體形象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記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陳為邦幾年前在全國中小城市發展論壇上指出:有些城市在建設規劃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讓人們“有山不見山,有水不近水”;有些城市盲目綠化,移植大樹成風,忽視鄉土樹種和草種,盲目引進外地品種。有些小城鎮建設盲目搬用大中城市的一套,追求形式,浪費嚴重。
很多地方表現出來的都是這種“城市病”。比如鄭州的二七廣場改造工程,引進了8棵南方樹種廣玉蘭,一棵價值5萬元。但是隨後的管理卻跟不上,那個廣場給人的感覺很臟亂。夜晚的廣場曾一度成了夜市,擺滿了小商品攤和食品攤點,到處彌漫著臭豆腐、燒烤、煮食的味道,廣場周圍停放的都是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而到了早上再看,廣場上到處是污水、油漬和垃圾。
還有一些城市人車並不多,但市區道路之寬讓人想像不到,比如我到過寧夏,在西北乾旱地帶的寧夏首府銀川,城區主幹道竟然是雙向十車道,車開行不遠就像到了人煙稀少的荒郊。其實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原本是不錯的,被稱作中國的湖城,城區到處是濕地和湖泊,處處都是垂釣的人群,生活也很悠閑。但大馬路卻破壞了這種感覺。
類似這樣的城市還有很多,不管是否需要,都是一味地擴展。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透支城市的土地資源。有些地方甚至把今後幾十年才應該使用的建設用地都用完了,根本不考慮接下來該怎在無限的臆想之中,城市不斷被焦慮地推行著,所以一個地方今天可以是東方芝加哥,明天就可以是東方夏威夷,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是就宜居程度來看,這樣的城市並不是市民想要的。所以有人說,主政者似乎把城市化當成了一個經濟發展指標去完成,給人的感覺是很多地方都在拿城市做生意,有些人嘴上喊著建設生態宜居城市,行動上卻不把生態和環境條件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考量。
城市化的風險
那麼城市的本原應該是怎樣的?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認為,“城市本身沒有指標而言,靠地方施政者去體現也是不可能的,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靠某一任領導去推動也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去完善城市法規,給城市一個確切的可以延續下來的定位”。
但是現在的情況恰恰是相反的,城市的定位和目標指向反復搖擺,直接後果就是無法形成產業優勢。很多城市本來應該把重心放到調整產業結構,改善民生方面,卻因大搞城市建設,導致很多項目利用率並不高。另外,城市建築時過於追求高大漂亮的建築形式,而忽略城市的宜居性、舒適性,導致原本應該加強的城市軟環境、社會安全感、風氣文明度都有缺失,這樣的城市當然不符合百姓心中的宜居城市標準。
當然,定位和目標的搖擺是沒辦法的,除了各屆地方政府之間沒有很好的銜接之外,規劃者不能左右規劃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清華大學建築保護專家陳志華說,中國規劃部門製作的地方城市的發展規劃是有法律效力的,但如果黨委負責人不喜歡,他就有權力改變。所謂的聽證會大多是走過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