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史話.思想學術系列:玄學史話》通過政治背景、思想演進及社會風尚三個視角來展現魏晉玄學的歷史形態,試圖再現玄學的語境與發展軌跡。玄學已經成為歷史,名土們也早已化為塵土。拂去歷史的塵埃,再與名土們做一次親密的接觸,仔細玩味他們關於宇宙、社會、人生、信仰的思考,每每也能讓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為之震顫。.
作者簡介
張齊明,2008年獲得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先後在《歷史研究》、《文史》、《宗教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並著有《解讀》(合著,2010)、《亦俗亦術:漢魏六朝風水信仰研究》(2011)。.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史話》旨在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中國史話》系列叢書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本冊為《玄學史話》,由張齊明編著。
序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筑、宮殿建筑,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云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筑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云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筑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目次
引言一 玄風初起1 何謂“玄學”2 “清議”與經學破產3 黃老興起4 清談之風二 正始之音1 “浮華案”2 正始之音3 天才少年4 “貴無論”5 “典午之變”三 竹林新風1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2 竹林七賢3 “非湯武而薄周孔”4 名教與自然四 元康玄學1 清談復蘇2 放達不羈的士風3 崇有論4 郭象與《莊子注》5 所謂“清談誤國”五 江左風流1 永嘉南渡2 玄風再起3 高僧與玄談六 玄學與魏晉風度1 容止之美2 飲酒與服藥3 任誕4 玄風中的女性結語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何謂“玄學”
玄學,是魏晉時期形成的一種學術思潮,因此,人們常常稱之為“魏晉玄學”。而在魏晉時期,更多稱為“清談”、“玄談”、“談玄”、“清言”等。《晉書-陸云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名士陸云因迷路而夜宿荒郊,與一位風姿綽約的少年夜談《老子》,“致辭深遠”,天明后辭去,才知方圓數十里并無人家,只有王弼的墓。陸云“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故事雖荒誕,但其所傳遞的歷史信息相當豐富。它說明,至少在西晉初年,人們就將王弼在曹魏正始時期清談《老子》的學術活動稱為“玄學”。
那么,為何要將王弼等名士們的學術思想稱為“玄學”呢?“玄學”之名,當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在注釋《老子》第一章時說:“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王弼用“玄之又玄”來解釋老子的“道”,也就是“無”。在王弼看來,“玄”為“物之極”,是一種宇宙本體的表現形式,因此,“玄”乃眾物之根本。在這個意義上,“玄”就是“無”。“玄”既是對萬物本體的描述,又是理解萬物本體的途徑,而“玄”又無法言說,故稱“玄之又玄”。這是王弼對《老子》的創造性解釋,是學術思想的一大創新,因此,人們很自然地用“玄學”來稱呼這種全新的學術思潮。
玄學之名,雖然源自“玄之又玄”,但玄學本身并不“玄”。就理論特質而言,魏晉玄學上承兩漢經學余緒,實現了對經學的反動與超越,將學術思想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玄學是儒道思想內在融合的產物。當漢代經學的宇宙生成論難以支持儒家倫理價值體系時,人們開始以“本末體用”方法來解釋儒道關系,也就是用道家的人性自然來解釋儒家倫理綱常合理性,以此緩解東漢中期以來名教破產后的信仰危機。從何晏、王弼到向秀、郭象的玄學發展史,就是不斷完善“本末體用”方法,使儒道合二為一的理論演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是玄學的主要形態。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則是玄學的思想激進派,屬于玄學理論中的異端,是魏晉禪代時特殊政治氛圍的產物。而到了西晉時期,樂廣、裴頒、郭象等重新闡釋了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較好地解決了名教與自然之間的緊張,成功地調和了儒教與老莊之間的關系,這是正始玄學在西晉時期更為細密的回歸。
玄學并非單純來源于道家,而是儒、道思想的深層融合,但是道家起了主導作用。從玄學的理論形態看,“自然”是“本體”,“名教”是“末用”;從玄學的社會形態看,放達不羈的魏晉風度,正是“自然”主題在士人生活方式中的展現。正因為如此,魏晉玄學又被稱為“新道家”。歷史上,玄學也曾直接被稱為“老莊之學”,如玄學的創立者何晏、王弼,史籍說他們“好老莊言”、“好老氏”、“祖述老莊”。作為道家學派的最后一個形態,玄學不僅在理論上更精致,思辨水平更高,在社會影響方面更是戰國秦漢時期的老莊哲學、黃老哲學所無法比擬的。老莊哲學僅少數士人遵奉,黃老哲學雖然西漢初一度被尊為官方思想,但主要存在于部分當權者的政治理念和治國行為中。魏晉玄學則不然,它的社會影響與兩漢時期的經學相似,已從學說轉化為一種士人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P4-6
玄學,是魏晉時期形成的一種學術思潮,因此,人們常常稱之為“魏晉玄學”。而在魏晉時期,更多稱為“清談”、“玄談”、“談玄”、“清言”等。《晉書-陸云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名士陸云因迷路而夜宿荒郊,與一位風姿綽約的少年夜談《老子》,“致辭深遠”,天明后辭去,才知方圓數十里并無人家,只有王弼的墓。陸云“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故事雖荒誕,但其所傳遞的歷史信息相當豐富。它說明,至少在西晉初年,人們就將王弼在曹魏正始時期清談《老子》的學術活動稱為“玄學”。
那么,為何要將王弼等名士們的學術思想稱為“玄學”呢?“玄學”之名,當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在注釋《老子》第一章時說:“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王弼用“玄之又玄”來解釋老子的“道”,也就是“無”。在王弼看來,“玄”為“物之極”,是一種宇宙本體的表現形式,因此,“玄”乃眾物之根本。在這個意義上,“玄”就是“無”。“玄”既是對萬物本體的描述,又是理解萬物本體的途徑,而“玄”又無法言說,故稱“玄之又玄”。這是王弼對《老子》的創造性解釋,是學術思想的一大創新,因此,人們很自然地用“玄學”來稱呼這種全新的學術思潮。
玄學之名,雖然源自“玄之又玄”,但玄學本身并不“玄”。就理論特質而言,魏晉玄學上承兩漢經學余緒,實現了對經學的反動與超越,將學術思想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玄學是儒道思想內在融合的產物。當漢代經學的宇宙生成論難以支持儒家倫理價值體系時,人們開始以“本末體用”方法來解釋儒道關系,也就是用道家的人性自然來解釋儒家倫理綱常合理性,以此緩解東漢中期以來名教破產后的信仰危機。從何晏、王弼到向秀、郭象的玄學發展史,就是不斷完善“本末體用”方法,使儒道合二為一的理論演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是玄學的主要形態。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則是玄學的思想激進派,屬于玄學理論中的異端,是魏晉禪代時特殊政治氛圍的產物。而到了西晉時期,樂廣、裴頒、郭象等重新闡釋了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較好地解決了名教與自然之間的緊張,成功地調和了儒教與老莊之間的關系,這是正始玄學在西晉時期更為細密的回歸。
玄學并非單純來源于道家,而是儒、道思想的深層融合,但是道家起了主導作用。從玄學的理論形態看,“自然”是“本體”,“名教”是“末用”;從玄學的社會形態看,放達不羈的魏晉風度,正是“自然”主題在士人生活方式中的展現。正因為如此,魏晉玄學又被稱為“新道家”。歷史上,玄學也曾直接被稱為“老莊之學”,如玄學的創立者何晏、王弼,史籍說他們“好老莊言”、“好老氏”、“祖述老莊”。作為道家學派的最后一個形態,玄學不僅在理論上更精致,思辨水平更高,在社會影響方面更是戰國秦漢時期的老莊哲學、黃老哲學所無法比擬的。老莊哲學僅少數士人遵奉,黃老哲學雖然西漢初一度被尊為官方思想,但主要存在于部分當權者的政治理念和治國行為中。魏晉玄學則不然,它的社會影響與兩漢時期的經學相似,已從學說轉化為一種士人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P4-6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