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許慶龍主編的這本《地球知識小百科》主要對地球的起源、形成、構造、地貌、地表等奇觀及各種地球資源進行詮釋。向我們展示了奇妙壯觀的自然地理和壯美瑰麗的人文地理。并將具體的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動化、知識化,發揮易讀、易看的功能,充分展現完整的內容,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序
21世紀是一個科技創新的時代、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信息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成為影響人們生存的首要因素。21世紀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材的競爭。人才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和綜合能力,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鑒于此,我們組織編寫了該套青少年課外讀物——小百科叢書。
本分冊主要對地球的起源、形成、構造、地貌、地表等奇觀及各種地球資源進行詮釋。向我們展示了奇妙壯觀的自然地理和壯美瑰麗的人文地理。并將具體的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動化、知識化,發揮易讀、易看的功能,充分展現完整的內容,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本書是文摘匯編性讀物,像蜜蜂采蜜那樣,從眾多報刊和部分圖書中精心篩選匯集而成。它只是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的一杯水,不知讀者“喝”了是否解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可用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多的知識。我國有句諺語:“聰明在于勤奮,知識全憑積累。”如果本書對讀者積累知識有所幫助,那我們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該書所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限于編者的知識和文字水平,難免有遺漏的地方和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教。同時,我們也真誠地希望這套系列叢書能夠得到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
編者
2011年9月
本分冊主要對地球的起源、形成、構造、地貌、地表等奇觀及各種地球資源進行詮釋。向我們展示了奇妙壯觀的自然地理和壯美瑰麗的人文地理。并將具體的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動化、知識化,發揮易讀、易看的功能,充分展現完整的內容,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本書是文摘匯編性讀物,像蜜蜂采蜜那樣,從眾多報刊和部分圖書中精心篩選匯集而成。它只是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的一杯水,不知讀者“喝”了是否解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可用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多的知識。我國有句諺語:“聰明在于勤奮,知識全憑積累。”如果本書對讀者積累知識有所幫助,那我們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該書所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限于編者的知識和文字水平,難免有遺漏的地方和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教。同時,我們也真誠地希望這套系列叢書能夠得到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
編者
2011年9月
目次
前言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幼年時代——太古代時期
地球的少年時代——元古代時期
地球的青年時代——古生代時期
地球的壯年時代——中生代時期
地球“回春期”——新生代時期
地球內部網層結構
地球上的褶皺構造
地球上的斷裂構造
地質年代
大氣是從哪里來的
大氣圈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水圈
生物圈
地球冰期成因的七大假說
造成四次全球性生物滅絕的殺手
對恐龍滅絕的種種猜想
妙趣橫生的地球方向
地球公轉
地球偏向力
地球自轉創造的奇跡
日界線魔方
看得見的赤道
北回歸線標志塔
極晝與極夜
潮汐
地方時
時區
四季劃分
巖石
海峽
海灣
大陸架
三角洲
大陸
大洲
島嶼
山脈
平原
高原
丘陵
盆地
巖溶地貌
冰川
沙漠
海洋
洋流
湖泊
土壤
植被
大洲大洋名稱的來歷
亞洲
非洲
歐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極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歐亞分界線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美分界線——白令海峽
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合恩角
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好望角
連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
干奇百怪的地表景觀
形形色色的島嶼
世界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
海上草原——馬尾藻海
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
形形色色的湖泊
地震和海嘯
大自然匠師——地球的外營力
風化作用
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
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
非洲“巨富”剛果河
世界最大的瀑布——尼亞加拉瀑布
水泉種種
一百年前的警告
痛苦的大地
水的呼喚
變質的大氣
呻吟的生物
從“大地”到“地球”
“圓”和“扁”的爭論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體溫”
千奇百怪的地溫計
冰地南極何以有煤田
地圖中的“世界冠軍”
令人捉摸不透的南極地圖
各具特色的地圖
地球上的神秘地帶
從地球儀上看到的怪現象
地球上的三條“帶”
夜空光帶
草原極光
寒冬“彩虹”飛
神秘的光團
海上奇觀
海洋與沙漠的傳說
地中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沙漠
終年燃燒的地下火
有趣的地理連環現象
地球重力“偷”魚
季節反常的特殊地帶
現代“六月雪”
盛夏結冰的冰山
冬熱夏寒的奇地
藍太陽和綠太陽
大自然的藝術殿堂——五彩城
多彩的“世界”
變幻色彩的巨石山
千里運石的流動冰川
“火焰山”不是神話
火山造就的奇谷
凍土創造的奇跡
奇妙的自然“樂器”
響沙灣的傳說
奇島
動物島
神奇的湖
怪湖
奇石
“工業的糧食”——煤
“工業的血液”——石油
驕傲的黑色家族
“化學工業之母”——鹽
因誤會而得名的金屬——稀土
古老的金屬——錫
地殼中最多的金屬——鋁
輕金屬——鎂
“時代的金屬”——鈦
“工業的黃金”——銅
高熔點的鎢和鉬
又輕又軟的金屬——鋰
“金屬之王”——黃金
“貴族中的貴族”——鉑
堅硬的金剛石
液態金屬——汞
深海珍寶——錳結核
核燃料——鈾
銻、石墨及其他
月球的奧秘
至今未搞清的十大地球之謎
足以毀滅地球的七大災難
巖石中的洞
天狼星系與多貢人
天外來客——隕石
地球生物
泥石流
颶風
洪水
海怪之謎
地球的黑洞——百慕大三角區
科學家解密羅布泊命運
驚人的地震
迷人的火山
南極“魔海”——威德爾海
魔鬼的蹄印
一些神奇的事實
解開地球奧秘的八大事實
馬耳他島巨石之謎
關于地球的幾個疑問
地球生物生存之謎
地球轉動之謎
“南方大陸”之謎
大地沉浮之謎
黃土高原之謎
冰川之謎
沙漠之謎
鳴沙之謎
五色土之謎
兇宅之謎
洞穴之謎
石頭之謎
南極冰雪之謎
死亡谷之謎
橡樹島之謎
百鳥會之謎
磁力旋渦地帶之謎
墻壁裂縫之謎
地熱之謎
地下世界之謎
地下油之謎
地下寶庫之謎
間歇泉之謎
地中海的無底洞
千年不死的動物
千古傳奇謎中謎
地球深處的奧秘
海島石柱之謎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幼年時代——太古代時期
地球的少年時代——元古代時期
地球的青年時代——古生代時期
地球的壯年時代——中生代時期
地球“回春期”——新生代時期
地球內部網層結構
地球上的褶皺構造
地球上的斷裂構造
地質年代
大氣是從哪里來的
大氣圈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水圈
生物圈
地球冰期成因的七大假說
造成四次全球性生物滅絕的殺手
對恐龍滅絕的種種猜想
妙趣橫生的地球方向
地球公轉
地球偏向力
地球自轉創造的奇跡
日界線魔方
看得見的赤道
北回歸線標志塔
極晝與極夜
潮汐
地方時
時區
四季劃分
巖石
海峽
海灣
大陸架
三角洲
大陸
大洲
島嶼
山脈
平原
高原
丘陵
盆地
巖溶地貌
冰川
沙漠
海洋
洋流
湖泊
土壤
植被
大洲大洋名稱的來歷
亞洲
非洲
歐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極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歐亞分界線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美分界線——白令海峽
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合恩角
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好望角
連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
干奇百怪的地表景觀
形形色色的島嶼
世界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
海上草原——馬尾藻海
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
形形色色的湖泊
地震和海嘯
大自然匠師——地球的外營力
風化作用
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
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
非洲“巨富”剛果河
世界最大的瀑布——尼亞加拉瀑布
水泉種種
一百年前的警告
痛苦的大地
水的呼喚
變質的大氣
呻吟的生物
從“大地”到“地球”
“圓”和“扁”的爭論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體溫”
千奇百怪的地溫計
冰地南極何以有煤田
地圖中的“世界冠軍”
令人捉摸不透的南極地圖
各具特色的地圖
地球上的神秘地帶
從地球儀上看到的怪現象
地球上的三條“帶”
夜空光帶
草原極光
寒冬“彩虹”飛
神秘的光團
海上奇觀
海洋與沙漠的傳說
地中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沙漠
終年燃燒的地下火
有趣的地理連環現象
地球重力“偷”魚
季節反常的特殊地帶
現代“六月雪”
盛夏結冰的冰山
冬熱夏寒的奇地
藍太陽和綠太陽
大自然的藝術殿堂——五彩城
多彩的“世界”
變幻色彩的巨石山
千里運石的流動冰川
“火焰山”不是神話
火山造就的奇谷
凍土創造的奇跡
奇妙的自然“樂器”
響沙灣的傳說
奇島
動物島
神奇的湖
怪湖
奇石
“工業的糧食”——煤
“工業的血液”——石油
驕傲的黑色家族
“化學工業之母”——鹽
因誤會而得名的金屬——稀土
古老的金屬——錫
地殼中最多的金屬——鋁
輕金屬——鎂
“時代的金屬”——鈦
“工業的黃金”——銅
高熔點的鎢和鉬
又輕又軟的金屬——鋰
“金屬之王”——黃金
“貴族中的貴族”——鉑
堅硬的金剛石
液態金屬——汞
深海珍寶——錳結核
核燃料——鈾
銻、石墨及其他
月球的奧秘
至今未搞清的十大地球之謎
足以毀滅地球的七大災難
巖石中的洞
天狼星系與多貢人
天外來客——隕石
地球生物
泥石流
颶風
洪水
海怪之謎
地球的黑洞——百慕大三角區
科學家解密羅布泊命運
驚人的地震
迷人的火山
南極“魔海”——威德爾海
魔鬼的蹄印
一些神奇的事實
解開地球奧秘的八大事實
馬耳他島巨石之謎
關于地球的幾個疑問
地球生物生存之謎
地球轉動之謎
“南方大陸”之謎
大地沉浮之謎
黃土高原之謎
冰川之謎
沙漠之謎
鳴沙之謎
五色土之謎
兇宅之謎
洞穴之謎
石頭之謎
南極冰雪之謎
死亡谷之謎
橡樹島之謎
百鳥會之謎
磁力旋渦地帶之謎
墻壁裂縫之謎
地熱之謎
地下世界之謎
地下油之謎
地下寶庫之謎
間歇泉之謎
地中海的無底洞
千年不死的動物
千古傳奇謎中謎
地球深處的奧秘
海島石柱之謎
書摘/試閱
地球生物生存之謎
宇宙間的奧秘之一是地球上存在生命。這是宇宙間其他地方出現不了的一種僥幸的成功,還是諸因素絕妙結合的必然產物?
我們知道,太陽系由星云凝縮而成。當行星從星云的塵埃物質中脫胎而出時,它們面臨著多種相抗衡的力:重力要把物質凝聚到一起,形成原始行星,而星云中心的那顆年輕恒星所發出的越來越強的輻射,要將這些凝聚起來的物質照得四分五裂,使最輕、最易揮發的物質汽化人太空。
各個原始行星互不相似的一個重要原岡是它們與太陽的距離不相等。那些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由于灼熱,喪失了大部分較輕的元素,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就屬于這種類型。因為它們都是同體的巖石球體,周圍都有一層氣體,有時也被稱為類地行星。在更遙遠的地方,凡物不勝寒,氣體混合物可由重力吸附在一起,其中一些密度較低的元素還會從中冷凝出來,結果形成了四顆巨大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_F星。它們幾乎全由氣體組成,主要成分是氫、氦、甲烷和氨,可能還有一個小型巖石核。
在宇宙中,氫雖然是最為普遍的元素(氫在太陽系形成之前的原始星云中也同樣普遍存在),但是所有的氫幾乎都從太陽系的中心地帶逃跑了,而類地行星差不多囊括了全部殘余的氫。
地球的構成中保留的氫不到原始星云的1/10,而且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保持著游離狀態,大多數氫已與氧結合形成汪洋大海。
地球既是濕漉漉的,義是一顆裹著一層含氧豐富的大氣層的巖石小行星。這些特征與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有關:地球靠近太陽的程度使它呈巖石狀,地球軌道與太陽之間的精確距離決定了其表面的大氣層和海洋的性質。
充裕的液態水看來是地球上形成生命的關鍵,太陽系中沒有別的行星具有液態水。水星是最里層的一顆行星,很像地球的核心,但被剝去了可組成巖石厚殼的那些元素。這顆小行星的密度相當高,與別的行星相比,它含有異常豐富的金屬物質。但水星太熱,沒有丁點兒的大氣,也壓根兒不可能有波濤洶涌的海洋,從而失去了生命的立足之地。
金星和火星似乎還是較有可能有生命的兩顆行星。金星的大小和地球幾乎相等,構成也極相似。金星有一層含豐富的二氧化碳的大氣層。這層氣體像溫室的玻璃一樣收集太陽光的熱量,使其表面溫度極高,不存在液態水。
火星離太陽比地球遠,是較輕的一顆行星。它有薄薄的一層大氣層,但火星太冷,水不能以液態存在。
多虧了與太陽的間距,地球得天獨厚地具有一層厚厚的大氣,這樣地球表面的溫度恰恰保持在高于水的冰點而低于水的沸點之間。因而這顆行星老是濕漉漉的,海洋中的水分不斷蒸發,通過下雨又進行再循環。這種條件對生命最有利。然而,這些完美的條件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初始態的地球是一顆不帶大氣層的巖石球體。在類地行星形成時總有隨著行星存在的各種殘余的輕氣體,但都在太陽不規則活動時被逐走。此類情形大約發生在46億年前。現在,內層行星的大氣層均來自行星內部慢慢泄漏出來的氣體——如火山活動時釋放出來的熾熱氣體,以及大流星體高速撞擊行星表面時揮發出來的氣體。
以前人們總認為這種原初的大氣層含有大量甲烷和氨之類的氣體,頗與氣體巨星的大氣層相似。可是,試驗表明,作為生命先兆的分子也可在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試管“大氣”中逐步產生。根據一些天文學家的論述,生命的先兆甚至在星際氣云和彗星物質中出現。有些研究大氣層的科學家也爭辯道,由行星內部釋放出來的氣體形成的原始大氣并不像原先認為的那樣,含有大量甲烷和氨,而是含有大量目前仍從地球內部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由于在金星和火星的大氣層中都發現了大量二氧化碳,從而給上述結論以強有力的支持。可是,這些行星似乎都失去了生命產生所必需的水,而地球失去了二氧化碳。原因何在?
從這三顆行星軌道與太陽的距離中我們再一次找到了答案。
拿金星來講吧,它吸收太陽的熱量之后,又將一部分熱量散發到太空中,在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它的溫度穩定在86.5攝氏度。所以,當氣體從巖石中逃逸出來,開始聚集形成大氣層的時候,便呈氣體狀態。不只二氧化碳如此,水也是以水蒸氣狀態存留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允許太陽的短波長輻射透射到金星表面,而且還吸收灼熱巖石放射出來的紅外線光波。這種所謂的溫差效應的后果是,行星的表面溫度隨著大氣層的發展急劇上升,很快超過了水的沸點,并一直上升到現在火爐般的高溫,于是生物無法生存。
火星上的情況完全不同,在星體內部氣體釋放之前,火星表面溫度穩定于-55攝氏度上下,連冰也融化不了,更談不上水的蒸發。盡管薄薄的二氧化碳氣層確實起著溫室作用,但尚不能融化凍結的水。可能在過去某個時候,它的大氣層很厚,起到了良好的溫室作用。火星上有水在流動,刻蝕出了道道的峽谷和那些看來極像十涸河床的線狀系統。據火星“河道”中的隕石坑數量推測,這至少是發生在5億年前的事。
地球真是舉世無雙。這顆濕潤的星球既不太冷,也不太熱,在地層深處氣體逸出之前,初始的表面溫度為-25攝氏度,但后來變暖了。溫度高到可使水保持液態,卻又不至于使大量水分蒸發到大氣層而產生難以控制的溫室作用。相反,溫熱的水溶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把它從大氣層中分離出來而抑制了溫室作用,起初溫度增高了一些,但后來平均溫度停留在15攝氏度左右。這樣的溫度一直保持至今,部分歸功于云層所起的自然恒溫作用。
設想太陽在其生命的歷程中,有可能變得熱一些。但是這一點點溫度的升高并沒有使地球變熱,也未增強難以控制的溫室作用。只是使更多的海水蒸發,生成更多的云,把太陽新增加的熱量反射出去。或者設想太陽稍許冷一些,熱量的減少意味著水的蒸發減少,因而云也變少了。由于減弱的太陽熱能較多地直接照射到地面,寒冷也就不那么嚴酷。換句話說,適宜的溫度一旦來臨到美好的、保持著生命的地球,就留在那兒長期不變。這全虧了云層的保護作用。
但是對地球,至少對地球表面上剛剛產生的生命來說,上述種種情況還未必正確。太陽光中致命的紫外線輻射可以把地表可能產生的原始生命統統殺死。而海洋則不同,海水把有害的紫外線濾掉,為生命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條件。于是生命出現,立即發揮自己的作用,開始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最初的生命形態發覺氧對其有害,是生命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廢料,但是在20億年前,由那些原始生物產生的氧開始在大氣層中積聚。由太陽輻射激發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量臭氧的產生。臭氧層起到擋去大部分紫外線的作用。在這種過濾作用的保護下,生命開始從海洋向外蔓延,登上了陸地。同時大氣層中豐富的氧使新的生命形態——以有氧呼吸作為其生長能源的原始動物得以產生。
P206-208
宇宙間的奧秘之一是地球上存在生命。這是宇宙間其他地方出現不了的一種僥幸的成功,還是諸因素絕妙結合的必然產物?
我們知道,太陽系由星云凝縮而成。當行星從星云的塵埃物質中脫胎而出時,它們面臨著多種相抗衡的力:重力要把物質凝聚到一起,形成原始行星,而星云中心的那顆年輕恒星所發出的越來越強的輻射,要將這些凝聚起來的物質照得四分五裂,使最輕、最易揮發的物質汽化人太空。
各個原始行星互不相似的一個重要原岡是它們與太陽的距離不相等。那些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由于灼熱,喪失了大部分較輕的元素,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就屬于這種類型。因為它們都是同體的巖石球體,周圍都有一層氣體,有時也被稱為類地行星。在更遙遠的地方,凡物不勝寒,氣體混合物可由重力吸附在一起,其中一些密度較低的元素還會從中冷凝出來,結果形成了四顆巨大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_F星。它們幾乎全由氣體組成,主要成分是氫、氦、甲烷和氨,可能還有一個小型巖石核。
在宇宙中,氫雖然是最為普遍的元素(氫在太陽系形成之前的原始星云中也同樣普遍存在),但是所有的氫幾乎都從太陽系的中心地帶逃跑了,而類地行星差不多囊括了全部殘余的氫。
地球的構成中保留的氫不到原始星云的1/10,而且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保持著游離狀態,大多數氫已與氧結合形成汪洋大海。
地球既是濕漉漉的,義是一顆裹著一層含氧豐富的大氣層的巖石小行星。這些特征與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有關:地球靠近太陽的程度使它呈巖石狀,地球軌道與太陽之間的精確距離決定了其表面的大氣層和海洋的性質。
充裕的液態水看來是地球上形成生命的關鍵,太陽系中沒有別的行星具有液態水。水星是最里層的一顆行星,很像地球的核心,但被剝去了可組成巖石厚殼的那些元素。這顆小行星的密度相當高,與別的行星相比,它含有異常豐富的金屬物質。但水星太熱,沒有丁點兒的大氣,也壓根兒不可能有波濤洶涌的海洋,從而失去了生命的立足之地。
金星和火星似乎還是較有可能有生命的兩顆行星。金星的大小和地球幾乎相等,構成也極相似。金星有一層含豐富的二氧化碳的大氣層。這層氣體像溫室的玻璃一樣收集太陽光的熱量,使其表面溫度極高,不存在液態水。
火星離太陽比地球遠,是較輕的一顆行星。它有薄薄的一層大氣層,但火星太冷,水不能以液態存在。
多虧了與太陽的間距,地球得天獨厚地具有一層厚厚的大氣,這樣地球表面的溫度恰恰保持在高于水的冰點而低于水的沸點之間。因而這顆行星老是濕漉漉的,海洋中的水分不斷蒸發,通過下雨又進行再循環。這種條件對生命最有利。然而,這些完美的條件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初始態的地球是一顆不帶大氣層的巖石球體。在類地行星形成時總有隨著行星存在的各種殘余的輕氣體,但都在太陽不規則活動時被逐走。此類情形大約發生在46億年前。現在,內層行星的大氣層均來自行星內部慢慢泄漏出來的氣體——如火山活動時釋放出來的熾熱氣體,以及大流星體高速撞擊行星表面時揮發出來的氣體。
以前人們總認為這種原初的大氣層含有大量甲烷和氨之類的氣體,頗與氣體巨星的大氣層相似。可是,試驗表明,作為生命先兆的分子也可在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試管“大氣”中逐步產生。根據一些天文學家的論述,生命的先兆甚至在星際氣云和彗星物質中出現。有些研究大氣層的科學家也爭辯道,由行星內部釋放出來的氣體形成的原始大氣并不像原先認為的那樣,含有大量甲烷和氨,而是含有大量目前仍從地球內部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由于在金星和火星的大氣層中都發現了大量二氧化碳,從而給上述結論以強有力的支持。可是,這些行星似乎都失去了生命產生所必需的水,而地球失去了二氧化碳。原因何在?
從這三顆行星軌道與太陽的距離中我們再一次找到了答案。
拿金星來講吧,它吸收太陽的熱量之后,又將一部分熱量散發到太空中,在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它的溫度穩定在86.5攝氏度。所以,當氣體從巖石中逃逸出來,開始聚集形成大氣層的時候,便呈氣體狀態。不只二氧化碳如此,水也是以水蒸氣狀態存留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允許太陽的短波長輻射透射到金星表面,而且還吸收灼熱巖石放射出來的紅外線光波。這種所謂的溫差效應的后果是,行星的表面溫度隨著大氣層的發展急劇上升,很快超過了水的沸點,并一直上升到現在火爐般的高溫,于是生物無法生存。
火星上的情況完全不同,在星體內部氣體釋放之前,火星表面溫度穩定于-55攝氏度上下,連冰也融化不了,更談不上水的蒸發。盡管薄薄的二氧化碳氣層確實起著溫室作用,但尚不能融化凍結的水。可能在過去某個時候,它的大氣層很厚,起到了良好的溫室作用。火星上有水在流動,刻蝕出了道道的峽谷和那些看來極像十涸河床的線狀系統。據火星“河道”中的隕石坑數量推測,這至少是發生在5億年前的事。
地球真是舉世無雙。這顆濕潤的星球既不太冷,也不太熱,在地層深處氣體逸出之前,初始的表面溫度為-25攝氏度,但后來變暖了。溫度高到可使水保持液態,卻又不至于使大量水分蒸發到大氣層而產生難以控制的溫室作用。相反,溫熱的水溶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把它從大氣層中分離出來而抑制了溫室作用,起初溫度增高了一些,但后來平均溫度停留在15攝氏度左右。這樣的溫度一直保持至今,部分歸功于云層所起的自然恒溫作用。
設想太陽在其生命的歷程中,有可能變得熱一些。但是這一點點溫度的升高并沒有使地球變熱,也未增強難以控制的溫室作用。只是使更多的海水蒸發,生成更多的云,把太陽新增加的熱量反射出去。或者設想太陽稍許冷一些,熱量的減少意味著水的蒸發減少,因而云也變少了。由于減弱的太陽熱能較多地直接照射到地面,寒冷也就不那么嚴酷。換句話說,適宜的溫度一旦來臨到美好的、保持著生命的地球,就留在那兒長期不變。這全虧了云層的保護作用。
但是對地球,至少對地球表面上剛剛產生的生命來說,上述種種情況還未必正確。太陽光中致命的紫外線輻射可以把地表可能產生的原始生命統統殺死。而海洋則不同,海水把有害的紫外線濾掉,為生命的生長發育提供了條件。于是生命出現,立即發揮自己的作用,開始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最初的生命形態發覺氧對其有害,是生命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廢料,但是在20億年前,由那些原始生物產生的氧開始在大氣層中積聚。由太陽輻射激發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量臭氧的產生。臭氧層起到擋去大部分紫外線的作用。在這種過濾作用的保護下,生命開始從海洋向外蔓延,登上了陸地。同時大氣層中豐富的氧使新的生命形態——以有氧呼吸作為其生長能源的原始動物得以產生。
P206-208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