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無量壽經
滿額折

無量壽經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0 元
優惠價
79229
促銷優惠
聯經出版全書系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俗云:「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淨土思想在華人世界中流傳千年,阿彌陀佛之名號更是家喻戶曉。
但,「阿彌陀」到底有何含義?「淨土」究竟是何面貌?

展讀《無量壽經》,極樂世界中莊嚴殊勝的宮殿樓閣、泉池林樹,一一如在目前;
細究《無量壽經》,獲得無量光壽的修行妙法,人人皆能勤而行之;
品味《無量壽經》,心中法喜充滿,當下即是人間淨土。

在佛教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中,《無量壽經》可謂篇幅最長、內容最全面的一經。近世有不少教內人士將此經視為淨宗「總綱」,盛譽之為「淨宗第一經」。同時,該經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的影響也至為廣泛和深遠。

佛法東傳以來,《無量壽經》譯本眾多,注家不斷,且不僅在中國,即連韓國、日本等地也有多種注疏本流行。又自宋代起,還有多種會集本、節校本問世,而其中以近代夏蓮居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最為「文簡義豐,詞暢理圓」,且在海內外流通最廣,因此本書即以該本為底本,進行白話翻譯與注釋。

淨土宗的基本教義、教理以及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無量壽經》中找到理論依據。此經主要內容可分為:
1、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以及其為了實現誓願所做的功德。
2、阿彌陀佛成就佛果後所建立之極樂淨土的殊勝情形。
3、求生極樂世界者所必需具備的修行。
4、描述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勸諭眾生遠離各種惡業,端身正念,擇善而從,對於淨土法門,應當像窮人得到珍寶一樣的珍惜,專精修學,依教奉行。

本書《無量壽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無量壽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無量壽經》的文句涵義。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賴永海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財政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鑑真圖書館館長。出版《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佛學與儒學》等16部著作,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卷,近300萬字),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通史》(15卷,700萬字)。

譯注者簡介
陳林

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師從徐小躍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研究,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前言(節錄)

如所周知,淨土思想產生於古代印度,甚至可溯源於古老的婆羅門教盛行時代(毘濕笯所在的天界可視為淨土思想的萌芽),部派佛教大眾系經典中大量的佛陀「本生」故事則是佛教淨土思想的更直接的源頭。當然,淨土思想真正的流行乃是伴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而開始的。大乘佛教將佛陀進一步神化,並主張有無量諸佛,諸佛在其國土教化眾生,眾生若能發菩提心,廣修菩薩道,即可成佛。

大乘菩薩為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本著「自利利他」的精神,立下成就眾生、建設特定淨土的種種別願,如《阿門佛國經》中的阿門佛二十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的彌勒十善願,《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中的藥師佛十二願,《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中的七佛藥師四十四願,《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願,《悲華經》中的釋迦牟尼佛五百願和無諍念王、觀世音、大勢至、文殊等菩薩之願,《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中的文殊嚴淨佛土之願,以及《無量壽經》中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等等,而這些本願的實現即意味著佛國淨土的建成,一佛一淨土,因此便有了大乘佛教中無量無盡的佛、菩薩淨土的種種說法。

如《彌勒上生經》中的兜率天淨土、《妙法蓮華經》中的靈山淨土、《華嚴經》中的蓮華藏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的琉璃淨土、《大寶積經》中的阿門佛東方妙喜淨土、《密嚴經》中的密嚴淨土,以及《無量壽經》中的阿彌陀佛淨土等等。

然而,凡此種種淨土思想儘管在其故土印度生根發芽,但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真正產生巨大影響並最終開花結果的是在中國。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即有阿彌陀佛淨土類經典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信仰盛行於世。進入隋唐之後,作為十方佛淨土中最為殊勝者姿態出現的阿彌陀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最終脫穎而出,並進而開出漢傳佛教中滲透力最強、影響最廣泛的一個宗派──淨土宗。而在南宋以後,隨著天臺、華嚴等漢傳佛教宗派的日漸衰落,更出現了諸宗導歸淨土的局面。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無疑正是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國民間社會產生極大影響之盛況的絕佳概括。佛教史家方立天甚至認為,阿彌陀佛乃是中國佛教信徒最為普遍的崇拜對象,彌陀淨土信仰「成為包括後來禪宗在內的中國佛教重要宗派的共同的終極信仰」。

據統計,現存大乘經論中,與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淨土相關的即有兩百多部,約占整個大乘經論的三分之一。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響的經論是所謂的淨土「三經一論」,其中,「三經」分別為(1)《無量壽經》:以曹魏康僧鎧所譯的二卷本(簡稱「大經」、「雙卷經」)為代表;(2)《觀無量壽經》:以南朝宋畺良耶舍所譯一卷本為代表;(3)《阿彌陀經》:以後秦鳩摩羅什所譯一卷本為代表。「一論」指世親菩薩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即《往生論》、《淨土論》)一卷,為元魏時期菩提流支所譯。

當然,「淨土三經」的說法應該說最初始於日本淨土宗,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上人將上述三經定為該宗的根本經典,並在日後成為日本淨土教各宗派共同尊奉的正依經典。據學者研究,中國佛教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並稱為「淨土三經」,可能晚至明末清初。近代中國淨土宗廣為流傳的還有「淨土四經」或「淨土五經」的說法。「淨土四經」是指三經之外再加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淨土五經」則是四經之外再增加《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但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本書所要釋譯的《無量壽經》都是淨土宗諸經論中分量最重、最值得關注的一部經典。如近代淨土宗大師印光在論及「淨土五經」次第時即明確指出:「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為首。」

一般認為,《無量壽經》在一—二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即已流行於印度犍陀羅地區。在漢傳佛教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中──無論是「淨土三經」還是「淨土四經」、「淨土五經」,《無量壽經》都可謂篇幅最長、內容最全面的一經,淨土宗的基本教義、教理以及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此經中找到理論依據。因此,自佛法東傳以來,《無量壽經》譯本眾多,注家不斷,不僅中國,而且在韓國、日本等地也有多種注疏本流行。

對於本經的地位,清代居士彭紹升曾有評價云:「《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日本僧人道隱亦稱此經為:「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民國著名居士梅光羲更盛讚此經為:「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衡諸本經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影響,上述評論未免溢美之辭有過實情,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無量壽經》在淨土宗諸重要經典乃至整個漢傳經藏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性。也正因此,近世以來有不少教內人士將此經視為淨宗「總綱」,盛譽之為「淨宗第一經」。

由於《無量壽經》漢文譯本眾多,有「五存七欠」共計十二種之說,宋代以來又有多種會集本、節校本問世,在用語、詳略乃至內容方面多有不同之處,且各譯本之間的同異以及譯者等問題在教界、學界亦多有異說,因此有必要首先對本經譯本基本情形以及本書釋譯所取版本等問題做一簡要說明。

一、《無量壽經》的譯本

據《歷代三寶記》、《開元釋教錄》等經錄記載,自漢及宋,《無量壽經》漢文譯本前後有十二種之多,一部經典有如此之多的異譯本,這種情形在整個中國佛教譯經史上也殊為少見。具體而言,現存在藏的異譯本有五種,分別是:

1.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現為四卷),東漢月支僧人支婁迦讖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2. 《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現行本據《開元釋教錄》所載為天竺三藏康僧鎧於曹魏嘉平四年(二五二)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3.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4.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即《大寶積經》第五會)二卷,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5.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或二卷),又作《大乘無量壽莊嚴王經》,略稱「無量壽莊嚴經」、《莊嚴經》,北宋中印度那爛陀寺僧法賢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此外,各經錄有記載但目前不存的譯本還有:
1. 《無量壽經》二卷,東漢安世高譯;
2.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帛延譯;
3. 《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
4. 《無量壽至尊等正覺經》一卷,東晉竺法力譯;
5. 《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佛陀跋陀羅(又作「佛䭾跋陀羅」)譯;
6. 《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
7. 《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曇摩密多譯。

以上即是傳統所謂的漢譯《無量壽經》的「五存七欠」或「五存七缺」說。不過,後世不少佛教史家對此說法有頗多質疑,特別是現代以來,坪井俊映、望月信亨、境野黃洋、中村元、香川孝雄等日本學者在對照經錄、現存在藏各譯本、敦煌文書、梵文原本,以及藏文譯本等進行勘定,推翻了《無量壽經》的漢文異譯本有十二種的傳統看法,認為許多譯本是誤將一經分屬多位譯者,進而被《歷代三寶記》等經錄誤載所致。

如坪井俊映認為:「如現存的流志所譯《無量壽如來會》,法賢譯《無量壽莊嚴經》,這都是沒有異議的。至於其他諸種譯本,則異說紛紜莫定,所謂七缺與現存相互比較,大概多半是經錄的誤說或重記。」境野黃洋也認為:「所謂七缺異譯的諸經,並非是原有的翻譯,而是開元錄在經錄製作之時,無批判地納入諸經,而造成了這樣許多的經名譯本。」

具體而言,現行的曹魏康僧鎧譯本,在《出三藏記集》和梁《高僧傳》中都沒有記載,《開元釋教錄》(又作「開元錄」)以前隋、唐諸經錄中都將該譯本列為法護所譯,《歷代三寶記》則並載僧鎧和法護兩種譯本。但此經的譯語、譯例與宋寶雲所譯的《佛本行經》等卻非常接近。寶雲譯本已見諸《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可見從那時以來一向存在,到隋代才成缺本,今本或即寶雲所譯,被輾轉誤題為魏譯本。

另一現存的異譯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開元錄》題為支婁迦讖所譯,而梁《高僧傳》和《開元錄》以前隋、唐諸經錄中卻均將它作為曹魏帛延譯。但《出三藏記集》卷二又錄有法護譯《無量壽經》,一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勘諸法護其他譯籍,與此經譯語、譯例等又相當一致,因此該經或即原為法護譯本亦未可知,如香川孝雄即明確認為該譯本為法護所譯。

至於七部缺失的異譯本,晉竺法護和宋寶雲譯本可能即是支婁迦讖和僧鎧譯本,前已論及,而東漢安世高譯本、東晉竺法力譯本在《出三藏記集》等古錄中未列,僅據歷來被視為「偽真淆亂」的《歷代三寶記》的載錄,誤錄的可能性頗高。又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所載,劉宋佛馱跋陀羅和寶雲兩人皆於劉宋永初二年(四二一)揚都道場寺同時同處譯出同名《新無量壽經》二卷,顯然不合常理,望月信亨認為極有可能「最初二人共譯,後來由寶雲修正」。

根據中國佛教協會新編《中國佛教》對《無量壽經》版本情況的梳理,本經的藏文譯本,由勝友、施戒與智軍合譯,經題為「聖無量光莊嚴經」,現存於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部中。而其梵文原本,則於十九世紀中在尼泊爾被發現,英國宗教學家馬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1900)和日本南條文雄於一八八三年予以刊行,與《阿彌陀經》一起編為《佛說無量壽經梵文和譯支那譯五譯對照》。

後來又譯為英文,收於一八九四年出版的《東方聖書》第四十九卷中。此經的日文譯本,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椎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中村元等依據梵、漢、藏文本譯出多種。當然,在古代,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一般均通行漢文譯本,尤以曹魏康僧鎧譯的《無量壽經》在各國流傳最廣。

據相關學者研究,此經梵本和各種譯本在敘述彌陀成佛的因果、淨土依正二報、眾生往生的行果等主體內容方面基本相同,僅部分細節互有出入,如序分中來會的聽眾數目以及正宗分、流通分中的某些段落,各本在文字詳略、段落次第、偈頌長短等方面稍有出入。

其中最為人們關注的是經中法藏菩薩在因地所發本願的數目方面的差別,其中曹魏譯、唐譯皆為四十八願,東漢、東吳兩譯皆為二十四願,宋譯為三十六願,而藏譯則有四十九願,同時,這些願文內容也不完全一致,次第亦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漢吳二譯,內容相近,願目相同,似出自同一梵本;曹魏、唐二譯,同為四十八願,內容大體相近,或出同一梵本;宋譯三十六願,可能出自另一梵本。因而近世學者據此推測,此經梵本原本就有數種。目前已發現的梵文抄本已有二十多種,其中包括在中國發現的中亞驢唇體文本。

目次

前言
法會聖眾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大誓願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願作佛第十
國界嚴淨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壽眾無量第十三
寶樹遍國第十四
菩提道場第十五
堂舍樓觀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風華雨第二十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薩修持第三十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邊地疑城第四十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泉池功德第十七

本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外在環境的殊勝。首先介紹泉水池塘的形、量,它們環繞互通,其長寬深淺,各因等級不同而協調相稱。泉池之水,清澈湛淨,芬芳四溢;岸邊之樹,花果恆芳,光明璀璨;池中蓮花,色彩斑斕,繽紛耀眼。同時,如此殊勝美妙的泉池,不僅可以隨心所欲地變化深淺溫涼,自然一一圓滿淨土眾生的心意;更能揚波啟音,宣說種種妙法,使聞者都能聽到自己願聞的佛法。

池揚妙法,顯示極樂世界無情說法的不思議功德。最後,本品還點出了阿彌陀佛淨土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十方世界來此往生者,全都是在七寶池的蓮花裡自然化生而非胎生,所以都能遠離妄業惑報,具有清淨無礙、壽限無極的妙身、妙體,從此不再有三途惡道、煩惱、苦難這些感受乃至說法,有的只是自然快樂的聲音,因此才稱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誓願」中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等功德所成就的。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1。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2。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3,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4,沿水流芬。

【譯文】
「在阿彌陀佛的講經殿堂左右兩邊,還有環繞互通的清泉池塘,這些泉池的長寬深淺,各因其等級不同而協調相稱。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有的更達百千由旬。池中之水清澈湛淨,芬芳四溢,皆具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等八種功德。岸邊有無數栴檀香樹和吉祥果樹,花果持久地散發出芬芳,放射出奪目光芒,修長的枝條和濃密的樹葉,交叉延伸,覆蓋在池水之上,散發出種種用世間語言難以描摹形容的奇香。這濃郁的妙香隨風散布,沿水流淌。

【注釋】
1 皆各一等:指極樂世界泉池的大小、長寬、深淺都隨人心意,協調相稱。
2 八功德:即八功德水,又稱「八味水」、「八支德水」或「八定水」。是指佛教淨土諸寶池中的水具有八種殊勝的功德: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善根。另外,包圍須彌山的七內海中也充滿著八功德水,它具有:甘、冷、軟、輕、清淨、無臭、飲不傷喉、飲不傷腹等八特質。
3 吉祥果:原產於印度,狀似瓜簍,黃赤色,據傳此果可以破除魔障,所以稱為「吉祥果」。中國以石榴為吉祥果。
4 馥:濃郁的香氣。

「又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1,雜色光茂,彌覆水上。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徐迴,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波羅蜜聲、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2;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3。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譯文】
「又用七種寶物來裝飾這些水池,用金沙鋪地,優缽羅青蓮花、缽曇摩紅蓮花、拘牟頭黃蓮花、芬陀利白蓮花,異彩紛繁,繽紛耀眼,彌漫覆蓋在池水之上。倘若極樂世界中的眾生,涉水經過或在池水中沐浴,想讓此水齊足深,這水就齊足深;想讓此水齊膝深,水就齊膝深;想要齊腰深、齊腋深、齊頸深,或者想讓水從頭上流下,或者想讓池水清涼,想讓池水溫熱,想讓池水急速流淌,想讓池水緩慢流淌,池水都能隨其所欲,如其所意。池水還具有令人心神爽朗,增長智力,令身體舒暢安樂的功效,其水清湛淨潔得如若無物。

池底的黃金寶沙,無論水有多深都能明澈地映照出來。輕波徐緩安和,輾轉迴護,流波輕漾,發出無量微妙悅耳的聲音。似可聽聞水中有誦念著佛、法、僧三寶之聲,又似可聽聞水中有演說諸波羅蜜之聲、止觀禪定之聲、無生無滅之聲、十力無畏之聲,或者聽聞無性無作無我之聲、大慈大悲喜捨之聲、甘露灌頂受位之聲。種種微妙音聲,聽者無不心中清淨無垢,不生貪妄執著分別之心,正直平等,善根由此自然成熟。對於所聽聞到的妙法,都能同法相應,即時契會。想聽到什麼,就自行聽到什麼;不想聽到什麼,就什麼也聽不到,不受絲毫干擾,可謂從心所欲,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必能永不退轉。

【注釋】
1 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各種顏色的蓮花。一般分別譯為:青色的蓮花、紅色的蓮花、黃色的蓮花、白色的蓮花。

2 十力:指如來十力,只有如來方才具有的十種特殊智力,屬於佛「十八不共法」中的十種。又稱「十神力」。即指: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意指道理,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之理稱為「是處」,反之稱為「非處」。即如來具有如實了知合理、不合理的一切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次第深淺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知一切煩惱惑業永斷不生的智力。無畏:又作「無所畏」,即無所怖畏恐懼之意。是指佛、菩薩說法時具有無所怖畏的自信,舒泰安穩。佛、菩薩的無畏有四種,稱「四無畏」、「四無所畏」。即: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3 無性無作無我:「無性」之「性」指性體,意指一切諸法都沒有實體。「無作」即無為,就是遠離一切有為的造作。「無我」,「我」是自性、主宰的意思,「無我」是指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皆無自性。大慈大悲喜捨: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的四禪。

(1)慈,與眾生同樂之心。
(2)悲,拔眾生苦之心。
(3)喜,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之心。
(4)捨,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之心,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之心。

甘露灌頂受位:「甘露」原指天人的長生不死藥,佛教中比喻不生不滅的大法。「灌頂」參前注,即菩薩於十地中的第九地升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的證明。菩薩接受了佛的灌頂傳位之法,就叫「灌頂受位」。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1。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2,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譯文】
「十方世界的一切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全都在七寶池的蓮花裡自然化生,全部得清淨無礙的妙身,壽限無極的妙體。從此不再知道三途惡道、煩惱、苦難這些說法,極樂世界中連這些虛擬假設的概念名相都沒有,更何況實實在在的痛苦煩惱呢?這世界中有的只是自然快樂的聲音,因此這個佛國名叫極樂世界。」

【注釋】
1 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意即清淨無礙的妙身,壽限無極的妙體。「清虛」指非血肉之軀,故清淨無礙;「無極」指壽限無極,即所謂無量壽。
2 假設:指虛擬假設的概念名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9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