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附光碟) (簡體書)
滿額折

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附光碟) (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是針對UG NX 8.0在數控行業中的應用進行編寫的。書中所講解的內容是作為一名優秀的CAM設計師必備的專業知識。通過對《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的全面學習,讀者可以獲得CAM崗位的專業技能,并能快速勝任相關崗位的工作。《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是作者針對最新版的NX 8.0,在結合多年NX CAM應用和培訓的基礎上編寫的。《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講述了NX的數控銑削編程,對車加工、點位加工、線切割,以及基于特征的加工和高速加工等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解,每種操作都給出了詳細的操作實例;第二部分介紹了NX的多個綜合應用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學習,讀者可以盡快掌握軟件的應用技巧。《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案例均配有多媒體教學光盤,可幫助讀者學習。

名人/編輯推薦

《UG NX 8.0中文版數控加工設計高手速成》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非常適合廣大UG NX初中級讀者使用,也可作為大中專院校、高職類相關專業,以及社會有關培訓班的教材。

目次

第一部分基礎部分
第1章UGNX數控基礎知識1
1.1NXCAM概述1
1.1.1NXCAM功能及特點1
1.1.2NXCAM應用領域及加工類型2
1.1.3NXCAM的一些加工術語3
1.2NX8.0加工環境4
1.2.1進入加工環境4
1.2.2設置加工環境5
1.2.3NXCAM模板定制5
1.3NXCAM操作界面12
1.3.1基本介紹12
1.3.2工序導航器12
1.3.3工具條14
1.4本章小結16
第2章UGNX數控加工的一般步驟17
2.1NX8.0數控加工基礎17
2.1.1數控加工的流程17
2.1.2進入NX8.0加工模塊18
2.2模型分析19
2.3加工工藝規劃20
2.4創建程序20
2.5定義加工幾何體21
2.6創建刀具組24
2.7設置加工方法27
2.8創建工序30
2.9刀軌生成和刀路仿真40
2.10輸出車間文檔和CLSF文件41
2.11后處理43
2.12本章小結44

第3章平面銑加工45
3.1平面銑概述45
3.2平面銑的子類型46
3.3創建平面銑的基本過程47
3.4平面銑的切削模式51
3.5幾何體54
3.5.1幾何體類型54
3.5.2創建邊界55
3.6操作參數60
3.6.1步距60
3.6.2切削層62
3.6.3切削參數63
3.6.4非切削參數70
3.6.5進給率和速度78
3.6.6機床控制78
3.7面銑加工79
3.7.1面銑加工概述80
3.7.2幾何體80
3.7.3面銑操作參數設置83
3.7.4面銑加工操作實例87
3.8平面銑加工范例95
3.9本章小結106
第4章型腔銑加工107
4.1基礎知識107
4.1.1型腔銑與平面銑的
相同點和不同點107
4.1.2型腔銑加工的應用108
4.1.3型腔銑的子類型108
4.2創建型腔銑的基本過程109
4.3幾何體112
4.4型腔銑刀軌設置116
4.4.1切削層116
4.4.2切削參數118
4.5插銑加工123
4.5.1插銑加工概述123
4.5.2插銑加工操作參數124
4.5.3插銑加工實例126
4.6等高輪廓銑加工133
4.6.1等高輪廓銑概述133
4.6.2等高輪廓銑操作參數134
4.6.3等高輪廓銑切削參數135
4.6.4等高輪廓銑加工實例139
4.7型腔銑綜合實例141
4.8本章小結156
第5章固定軸曲面輪廓銑157
5.1固定軸輪廓銑概述157
5.2創建固定軸曲面輪廓銑的基本過程158
5.3固定軸曲面輪廓銑常用驅動方法164
5.3.1曲線/點165
5.3.2螺旋式167
5.3.3邊界169
5.3.4區域銑削173
5.3.5曲面176
5.3.6清根180
5.3.7文本183
5.4投影矢量186
5.5切削參數187
5.6非切削參數193
5.7固定軸輪廓銑綜合實例196
5.8本章小結206
第6章點位加工207
6.1基礎知識207
6.1.1點位加工的作用及特點207
6.1.2點位加工刀具的運動過程208
6.1.3點位加工的子類型208
6.2創建點位加工的一般步驟208
6.3點位加工幾何體211
6.3.1指定孔211
6.3.2指定頂面216
6.3.3加工底面217
6.4工序參數217
6.4.1循環參數217
6.4.2最小安全距離220
6.4.3深度偏置220
6.5鉆孔循環選項221
6.5.1無循環221
6.5.2啄鉆222
6.5.3斷屑鉆222
6.5.4標準文本222
6.5.5標準鉆223
6.5.6標準鉆、埋頭孔223
6.5.7標準鉆、深度223
6.5.8標準斷屑鉆223
6.5.9標準攻絲223
6.5.10標準鏜223
6.5.11標準鏜,快退224
6.5.12標準鏜,橫向偏置后快退224
6.5.13標準背鏜224
6.5.14標準鏜,手工退刀224
6.6鏜孔加工224
6.7埋頭孔加工227
6.8攻絲加工230
6.9點位加工綜合實例233
6.10本章小結248
第7章車削加工249
7.1車削加工基礎249
7.1.1車削加工技術簡介249
7.1.2車削操作的操作流程249
7.2車削加工的前期準備工作252
7.2.1設置車削加工截面252
7.2.2加工幾何體的創建方法253
7.2.3車削加工方法256
7.3粗加工256
7.3.1切削區域257
7.3.2切削策略259
7.3.3層角度259
7.3.4切削深度260
7.3.5變換模式260
7.3.6清理261
7.3.7切削參數261
7.3.8非切削移動264
7.3.9進給和速度264
7.4精加工265
7.4.1切削策略265
7.4.2參數設置265
7.5車削實例266
7.5.1加工工藝分析266
7.5.2粗加工266
7.6本章小結272
第8章線切割加工273
8.1線切割加工概述273
8.1.1線切割機床的分類274
8.1.2線切割加工類型274
8.2線切割加工的一般過程276
8.2.1設置加工環境276
8.2.2創建機床坐標系276
8.2.3創建幾何體277
8.2.4設置切削參數278
8.2.5設置移動參數279
8.2.6生成刀路軌跡282
8.2.7創建操作285
8.2.8生成刀路軌跡288
8.2.9保存文件292
8.3線切割加工幾何體292
8.3.1“MCS_WEDM”模板292
8.3.2“SEQUENCE_INTERNAL_
TRIM”模板292
8.3.3“SEQUENCE_EXTERNAL_
TRIM”模板295
8.3.4“WEDM_GEOM”模板295
8.4線切割加工參數設置295
8.4.1線切割常用參數296
8.4.2線切割加工參數297
8.4.3線切割非切削移動299
8.4.4進給率300
8.5線切割加工實例300
8.5.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300
8.5.2定義外部裁剪幾何體301
8.5.3設置切削參數302
8.5.4設置移動控制參數303
8.5.5編輯外部裁剪切割的3個
子操作306
8.5.6定義內部裁剪幾何體307
8.5.7設置參數308
8.5.8編輯內部裁剪切割的3個子操作309
8.5.9保存文件309
8.6本章小結310
第9章綜合仿真檢查與后處理311
9.1綜合仿真檢查311
9.1.1綜合仿真概述312
9.1.2創建機床組件313
9.1.3載入機床運動模型314
9.1.4載入刀具運動模型316
9.1.5綜合仿真與檢查的實現317
9.2后處理318
9.2.1圖形后處理318
9.2.2UG/POST后處理321
9.3綜合仿真與檢查案例325
9.3.1調入模型初始化加工環境325
9.3.2創建機床組件和聯接點325
9.3.3載入機床運動模型326
9.3.4進行綜合仿真與檢查327
9.3.5保存文件328
9.4后處理案例328
9.4.1打開模型生成刀位源文件328
9.4.2在加工環境內進行后處理328
9.4.3在加工環境外進行后處理330
9.5本章小結330
第二部分綜合案例部分
第10章模具型腔加工實例331
10.1模型分析及工藝規劃331
10.1.1模型分析332
10.1.2工藝規劃332
10.2加工步驟333
10.2.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333
10.2.2設置幾何體組334
10.2.3創建刀具組336
10.2.4粗加工零件型腔區域338
10.2.5粗加工零件側壁輪廓343
10.2.6精加工零件分型面輪廓347
10.2.7精加工零件型腔側壁351
10.2.8精加工零件型腔頂部曲面區域355
10.2.9精加工零件型腔頂部凹曲面區域359
10.2.10加工零件型腔頂部流道區域360
10.2.11精加工零件型腔頂部流道區域364
10.2.12精加工零件型芯頂面368
10.2.13精加工零件邊緣小型腔區域側壁373
10.2.14精加工零件邊緣小型腔區域底面376
10.2.15后處理381
10.3本章小結382
第11章工裝盤零件的加工383
11.1模型分析及工藝規劃383
11.1.1模型分析384
11.1.2工藝規劃384
11.2加工步驟385
11.2.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385
11.2.2創建程序組386
11.2.3創建刀具組386
11.2.4設置幾何體組387
11.2.5設置加工方法組389
11.2.6粗加工加強筋區域390
11.2.7粗加工滑槽區域392
11.2.8精加工加強筋區域393
11.2.9精加工滑槽區域394
11.2.10加工盤面M4底孔395
11.2.11加工盤面M6底孔396
11.2.12加工盤面Ø6.5沉頭底孔397
11.2.13加工盤面Ø11沉頭398
11.2.14攻絲加工盤面M4螺紋孔399
11.2.15攻絲加工盤面M6螺紋孔400
11.2.16后處理400
11.2.17保存文件401
11.3本章小結402
第12章沖壓凸模零件的加工403
12.1模型分析及工藝規劃403
12.1.1模型分析404
12.1.2工藝規劃404
12.2加工步驟404
12.2.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405
12.2.2創建程序組405
12.2.3創建刀具組406
12.2.4設置幾何體組406
12.2.5設置加工方法組407
12.2.6粗加工零件大型腔區域409
12.2.7粗加凹槽區域410
12.2.8半精加工整個零件411
12.2.9精加工零件的豎直側壁413
12.2.10精加工零件的所有平面414
12.2.11精加工頂部曲面416
12.2.12后處理417
12.2.13保存文件418
12.3本章小結418
第13章注塑凹模零件的加工419
13.1模型分析及工藝規劃419
13.1.1模型分析420
13.1.2工藝規劃420
13.2加工步驟420
13.2.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421
13.2.2創建幾何體組421
13.2.3創建刀具節點組422
13.2.4粗加工零件型腔區域423
13.2.5半精加工零件的整個型腔425
13.2.6精加工零件側壁425
13.2.7精加工零件的所有平面427
13.2.8精加工型芯底部曲面428
13.2.9精加零件頂部圓倒角面429
13.2.10后處理431
13.2.11保存文件432
13.3本章小結432
第14章復雜壓鑄凸模零件的加工433
14.1模型分析及工藝規劃433
14.1.1模型分析434
14.1.2工藝規劃434
14.2加工步驟435
14.2.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435
14.2.2創建程序組436
14.2.3創建幾何體組436
14.2.4創建刀具節點組437
14.2.5粗加工零件型腔區域439
14.2.6粗加工型芯區域440
14.2.7半精加工分型面440
14.2.8半精加工零件的整個型腔442
14.2.9精加工型腔豎直壁443
14.2.10精加工輪輻側面444
14.2.11精加工型腔底部底面及輪輻頂面446
14.2.12精加工型腔中心底面及輪輻表面448
14.2.13精加工型腔區域輪輻提升面448
14.2.14精加工輪轂標志450
14.2.15精加工分型平面451
14.2.16后處理452
14.2.17保存文件453
14.3本章小結454
第15章凸模零件型腔的加工455
15.1模型分析及工藝規劃455
15.1.1模型分析456
15.1.2工藝規劃456
15.2加工步驟457
15.2.1打開模型文件進入加工環境457
15.2.2創建程序組457
15.2.3創建幾何體組458
15.2.4創建刀具節點組459
15.2.5粗加工零件型腔區域460
15.2.6粗加工零件的底部小型腔461
15.2.7半精加工零件的整個型腔462
15.2.8精加工所有側壁463
15.2.9精加工所有平面464
15.2.10精加工型芯頂部曲面465
15.2.11精加零件提升面467
15.2.12精加零件頂部圓倒角面468
15.2.13加工文本469
15.2.14后處理470
15.2.15保存文件471
15.3本章小結472

書摘/試閱



“僅底面”選項:僅底部面在“底平面”上生成單個切削層。
“底面及臨界深度”選項:底部面和島頂部在底平面上生成單個切削層,接著在每個島頂部生成一條清理刀路。清理刀路僅限于每個島的頂面,且不會切削島邊界的外側。
“臨界深度”選項:用于在每個島的頂部生成一個平面切削層,接著在“底平面”生成單個切削層。與不會切削島邊界外側的清理刀路不同的是,切削層生成的刀軌可完全移除每個平面層內的所有毛坯材料。
“恒定”選項:用于在某一恒定深度生成多個切削層。在選擇該選項時,“公共”、“增量側面余量”文本框被激活。“公共”可用來指定切削深度;“增量側面余量”用來指定側面余量增量值。
(2)“公共”和“最小值”文本框:“公共”用于在“初始”層之后且在“最終”層之前的每個切削層定義允許的最大切削深度。“最小值”用于在“初始”層之后且在“最終”層之前的每個切削層定義允許的最小切削深度。
(3)“離頂面的距離”文本框:用于為多層“平面銑”操作的第一個切削層定義切削深度。該值是從“毛坯邊界”平面測量(在未定義“毛坯邊界”的情況下從最高的“工件邊界”平面測量)算起。
(4)“離底面的距離”文本框:用于為多層“平面銑”操作的最后一個切削層定義切削深度。該深度值將從“底平面”測量。
(5)“增量側面余量”文本框:用于設定多層粗加工刀軌中的每個后續層的側面余量值。“側面余量增量”用于維持在刀具和壁之間的側面間距,并且當刀具切削更深的切削層時,可以減輕刀具上的壓力。
(6)“臨界深度頂面切削”選項:“臨界深度頂面切削”設置為“開”,則系統將在不能在某一切削層上進行初始清理的島頂部生成一條單獨的刀路。
3.6.3切削參數
在“平面銑”對話框中單擊“切削參數”按鈕,系統彈出“切削參數”對話框,如圖3—47所示。該對話框主要用于設置刀具在切削零件時的主要切削參數,其有6個選項卡組成:“策略”、“余量”、“拐角”、“連接”、“空間范圍”和“更多”選項卡。在選擇不同的操作類型、子類型、切削方式的組合時顯示的選項卡和選項卡中的內容也會不同。
1.“策略”選項卡
“策略”選項卡(選擇切削模式為“跟隨周邊”)如圖3—47所示,用于定義切削中最常用的或主要的參數。包括切削方向、切削順序、毛坯距離等參數。
下面對“策略”選項卡中的各個選項和文本框參數的設置進行說明。
(1)“切削方向”下拉列表框:用于設置刀具在切削時的運動方向。在平面銑操作中有“順銑”、“逆銑”、“跟隨邊界”和“邊界反向”4種方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絕版無法訂購